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030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docx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能力检测单元卷6含答案

综合能力检测(六)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诗考略

许厚会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

近人范文澜说:

“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范校本《文心雕龙·明诗》注)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以“修禊”为由,聚集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当场写作了不少诗篇,后编纂成集,由王羲之作序,为之张扬,以致影响深远。

其时,由于玄学之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

但诗集、序文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可说是一篇佳作。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晋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朱熹的解释是: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移,有似于山,故乐山。

”(《论语章句集注》)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游山的观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善的体现。

他在被召入京期间,宾朋云集,红极一时;而当受排挤离京以后,则备受冷落,于世态的炎凉深有体味,因此也更加认识到山的可亲可敬。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④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于“东晋出现大量山水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由于玄学之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之外,别无名家,所以东晋诗人开始另辟蹊径,向“山水诗”寻求发展。

B.东晋文人面对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开始从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写作山水诗成了一种风气。

C.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自然成了人们精神力量不竭的源泉。

D.阮籍、嵇康提出遵循自然的主张,山和水最充分地体现了自然规律,山水也就成了诗人师法的对象。

答案A

解析答非所问,是文中陈述内容,但不是出现山水诗的原因。

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智者通晓事理而且无阻碍地流动,与水相似;仁者安于义理,厚重而不迁移,与山相似。

B.《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游山观感,体现了他对山的喜爱,也是他保持自身人格独立与完善的体现。

C.古代的诗文大家、文学巨匠因为无法遍览祖国的山水胜迹,便都有“读万卷书”的经历。

D.读山水诗集可以让人们从纸上游览祖国的风光,这样间接得到的收获往往更快捷、更精粹。

答案C

解析绝对化,原文是“大抵”。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的起源,范文澜在他的论著中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B.《兰亭集》可以证明在东晋时期,写作山水诗已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C.“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说明只要与山水亲近就可以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

D.好的山水诗歌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并能表现出更多的内涵。

答案C

解析“只要……就”绝对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

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以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

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

“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

”太宗曰:

“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

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

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

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

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

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径: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畏:

敬服、敬畏

C.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举: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贱:

以……为贱

答案C

解析举:

检举,揭发。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恒恐惧

答案B

解析考生可先通读一遍,理解大意,然后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岂不恒恐惧”的陈说对象与前面不同。

也要断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群臣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答案A

解析B项,“意在告诫群臣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项,“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还是赦免了他”有误,文中说权万纪被唐太宗敕令停职回家;D项,“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各位大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得分点:

“若”“备尽忠直”“立至”)

(2)任性放纵享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

(得分点:

“放逸”“忠正”)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

“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把它当作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

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就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

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享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的一件,哪能不灭亡呢?

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最终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

“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

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

古人说:

‘如果明智贤良的人有很多钱财,就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

’这话可以深以为戒。

如果徇私贪污,不仅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

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违法取得几石麦麸。

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

“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

”唐太宗说:

“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多。

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

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

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利益的事情!

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传千古。

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竟然是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

就在这一天,他下令让权万纪停职回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①何处期。

【注】①风尘:

指社会动乱。

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和颔联:

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衰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3分)

②颈联和尾联:

直抒胸臆,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深情。

(2分)

9.全诗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写了哪几种悲情?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送别友人之悲:

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

②故园衰败之悲:

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

③自伤身世之悲:

“少孤为客早”一句写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

④社会动乱之悲:

“风尘何处期”一句写出了因为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相思破灭了,所得只有眼泪,美好愿望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选作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拾穗

王往

小布总是天一亮就去拾穗。

去迟了,那些老奶奶就把穗子全拾光了。

小布在腰间拴了根草绳子,把布袋子的一角系在绳子上。

就在五月的槐花的清香里出发了。

起得再早,她也会碰见拾穗的老奶奶。

别看这些老奶奶躬腰驼背的,走路快着呢,一只手来回划着,头一点一点的,好像风里起伏着的麦穗。

小布紧紧地跟着她们,不敢有半步落下了。

不过,先到麦田拾起第一根麦穗的还是小布。

快到麦田时,小布就会奔跑起来。

那些老奶奶就在后面笑:

小鬼豆子,能干呢,哪个跟你抢哟!

平原上的太阳没遮没拦,上升一点,天就明朗一点,田野就开阔一点。

开始的时候,处处是潮漉漉的,鸟儿的叫声也带着露水,麦田上空像晾晒着刚洗的白纱。

小布和老奶奶们弯着腰,踩着被夜露浸软了的麦茬,一块一块田拾过去。

猛一抬头,天就高了,明朗了,阳光已经铺到没收割的麦子上了。

麦芒像一把把的梳子,把阳光梳得均匀,把光线梳得透亮。

通向村庄的路上,已经有拿着扁担和镰刀的人奔着它们来了。

这个时候,拾穗的人就要回家吃饭了。

田野里响着招呼声:

“陈奶哎,回家吃饭啦。

“就走啦。

你拾了不少嘛,冯奶。

“没你的多哟,你个老不死的腿脚快!

“呵呵,新麦还没打下,不吃新麦子我才不死呢。

走啦——”小布听着就咯咯跟着笑。

老奶奶们也催她,这个说:

“小鬼豆子,走啦!

”那个说:

“吃了饭,再来哟,小鬼豆子!

她们越催,小布越要再拾几根,让她们急。

等她们走出田头,她跑着跟了上去。

她们边走边比着谁拾的多,比来比去,还是小布拾的多。

冯奶奶就说,小鬼豆子眼尖,比不过她的!

陈奶奶也跟着说,眼尖,人也精,这丫头哪家娶去哪家有福气!

小布脸上红,心里高兴。

沉沉的袋子不时撞一下她的腿,让她心里装满实实在在的欢喜。

吃了早饭,小布又去拾穗了。

在一块田头,小布碰上了陈奶奶和冯奶奶。

陈奶奶和冯奶奶坐在田埂上歇着呢。

小布看到她们俩之间有一棵站着的麦子,就伸手去掐穗子。

刚要掐到,陈奶奶一手拉住了她。

冯奶奶也直朝她摆手。

小布说:

“谁叫你们不要的,就在你们腿旁,你们看不见嘛。

陈奶奶说:

“我们都看见了,这麦子不能拾。

小布问:

“怎么不能拾呀?

陈奶奶说:

“小鬼豆子,你不懂吧,这棵麦子是主人家故意留下来的。

“这叫留种子,”冯奶奶站起身子说,“留下了种子,来年才有收成啊。

小布说:

“哦。

可是我刚才拾的那块田就没有看见田头留下一棵呢。

陈奶奶说:

“这家人,真糊涂,这事也能忘了,唉。

她们就一起走到那家的田头,陈奶奶栽上麦子,冯奶奶就用土培上了。

冯奶奶说:

“小布,记着,以后别拾人家留种的麦子啊。

小布说:

“奶奶,我记得了。

陈奶奶又说:

“人不也是这样嘛,你看这一田的人,这一庄一庄的人,都不是像麦种生麦子一样,一个个的,一代代的生出来了。

小布的脸全红了,她背过了身子。

吃了午饭,小布又去拾穗了。

傍晚时,小布和陈奶奶、冯奶奶碰到了一起,她们的影子落在麦茬上,夕阳跟着她们走。

小布默不作声,陈奶奶扣冯奶奶不住地说话。

“你老说我是老不死,告诉你,我能吃上新麦子,你呢?

“我呀,我不会比你少吃一顿,就是不知能不能吃上新米。

“你能吃上新米,我恐怕不行了,人家说像我这种病活不了5个月呢,这都过了5个月了,老天爷哪能让你拖到秋天。

“我也不行了,想拖到秋天,难。

唉,我比你先得的病,能跟你一起吃上新麦子,我就知足了,你个老不死的,多活一天,我就跟着你活一天。

小布一回头,看见她们已经到她身边了。

小布就奔跑起来,吓得她们一愣。

小布跑到田头,又顺着田埂跑到很远的一块空地里。

她坐在地上,放声哭起来。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风在大平原上滚动,一望无际的稻子垂下穗子,沙拉沙拉地响着。

稻子熟了,又收了,每家的田头照例留着一棵。

小布又去拾穗了,傍晚时,小布拾了半袋子稻穗,在田埂上歇了一会儿,又去拾了两根最饱满的,给陈奶奶和冯奶奶送去了。

陈奶奶和冯奶奶就在田头的河坡上住着。

她们坟头的芦花全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2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紧紧抓住人物特征,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小布进行精雕细刻式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这篇小说以拾穗的日常生活作为着眼点,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触动人心的点点滴滴,既亲切自然又耐人寻味。

C.作为次要人物的两位老人——陈奶奶和冯奶奶善良、慈爱,她们对小布喜爱、包容,但谈论起自己的生死,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D.“留麦种”这个细节,不仅可以窥见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美好,还使得拾穗这件小事上升到了“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高度,言近旨远。

E.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没有大起大落,读来波澜不惊,叙述张弛有度,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实。

答案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

解析C项,“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不全面,应还有“对死亡的从容淡定”。

A项,“精雕细刻式的描写”错,是白描手法;E项,“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错,小说没有完整的结构,是选取几个情节片段串联在一起。

(2)小说第四段对于乡村景致的集中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场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舞台,使故事的呈现自然而舒展。

②渲染了清新明净、宁谧淡远的氛围,烘托人物勤劳、善良、纯朴的形象。

③景物描写衬托了小布和老奶奶们拾穗时愉快的心情。

解析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渲染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真实”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就本题而言,小说第四段描绘了一幅如诗般宁静自然的乡村景致,这样的景致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渲染了小说如诗的气氛,也为刻画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题时可结合具体的人物活动、形象特点、心理等作具体分析,要突出小说景物描写在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

(3)请简要分析小布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勤劳机灵。

为了抢先拾到麦穗,她会奔跑起来,把老奶奶们甩在身后。

②腼腆羞涩。

当话题转到婚嫁、生儿育女时,她会脸红心跳。

③纯朴善良。

一旦弄清原委,就不再拾人家留种的麦穗。

听到老人谈论生死时,会心中悲戚,跑到很远的空地放声大哭。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有时还要考虑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文写小布这个人物主要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刻画,所以分析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答题时要先将分析概括所得出的结论写出来,然后出示具体的分析过程。

(4)有人从这篇小说中读到了生活的诗意,也有人从小说中读出了生活的苦难,你的阅读感受如何?

请结合原文阐述。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观点一:

这篇小说充满诗意。

①乡村的景致充满诗意。

②淳朴的生活、温暖的人情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

③人们对生死从容的态度表现了对待生命的达观。

观点二:

这篇小说隐伏着悲哀。

①无论孩子小布,还是重病的老人陈奶奶、冯奶奶,都要去拾穗填补粮食的不足,可见生活的艰辛。

②反映出农村普遍的贫困落后,人们需要靠天吃饭的状况。

③两位老人对自己能活多久的讨论虽表达出对生命轮回的自然规律的领悟,但也流露出生老病死的悲伤之情。

解析本题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的两个角度,所以答题时只要从中选取一个自己分析到位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题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注意所组织的答案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不能张冠李戴、两种观点及材料“纠缠不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