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948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三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客观题答案按题号顺序答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答在答卷纸上。

第I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后来被视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C.《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C.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

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

“太守与民争利,可乎?

”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

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

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

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

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韩愈《马说》中表明千里马因没有伯乐赏识,受尽屈辱,最后惨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

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

中国人脑容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

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

1920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

1922年12月,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

罗素撰著《中国问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

1923年5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

南开时期,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

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中有些数字是错的。

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

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

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华。

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轻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很久。

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佛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

李济回信提出:

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毕士博回信说:

“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1926年2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

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

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

考古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给中国国立博物馆。

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

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只选择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

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明文物的准确位置,发明了“层叠法”来逐件登记标本。

这些田野科学考古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

发掘过程中,李济还在遗物中找到半个蚕茧,且带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痕迹。

这个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

1928年8月,史语所代所长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进行调查,回京后,董作宾向傅斯年建议对殷墟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

1929年年底,应史语所傅斯年邀请,李济任史言所考古组主任,自此他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掌门人”。

1929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的试掘,发现了若干新的甲骨,但他的发掘不科学,李济直言“董君挖掘仍袭古董商陈法”。

李济对违背科学的人向来不给情面。

王国维说只有带款识的完整器物才有价值,他则告诫:

原始材料,哪怕是残陶碎骨,都能显现真正的学术价值。

李济接管殷墟发掘后,殷墟考古步入正轨。

1929年李济主持的第3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龟版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

1935年梁思永主持的第11次挖掘,清理了10座大墓、1200多座小墓。

大墓中有大量石器、玉饰、青铜器等,小墓中的埋葬躯体,呈俯身、仰身、屈身等不同姿势。

显然,小墓是陪葬墓,大墓是殷商王陵。

1936年6月,石璋如主持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收获至为重要:

在小屯村一个地下贮藏坑里发现有字甲骨17096片,上面刻着殷商的历史原貌。

至此,失落33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发掘被迫终止。

殷墟发掘,不仅发现了鲜活的历史,也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

李济现场指导,培养了尹达、夏鼐、董作宾等一批考古专家。

1948年底,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府决定将部分重要文物先行运往台湾。

当时,很多人反对将文物迁到台湾。

1949年,心里矛盾的李济最终选择了去台湾。

他说:

“文物在哪里,人在哪里。

”但他的名字自此在大陆消失了半个世纪。

李济到台湾后,筹建了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

他关心大陆的考古状况,敬佩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研究的成果。

他潜心研究安阳,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

李济是位纯粹的学者,台湾当局要求学者在引用大陆书籍时必须加一个字“伪”字,他却坚持不加。

1979年,这位对考古怀有赤诚之意且“直道而行”的李济离开人世。

清点遗物时,未曾发现一件古董,一部珍本善本。

相关链接:

①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

湖北钟祥郢中人。

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摘编自“搜狐百科”)

②(曾经轰动世界的“北京人”化石及大批动物化石、石器于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下落不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父亲先后自费5次寻找“北京人”头骨而未果,他以头骨未回归祖国为终生憾事。

(摘编自李光谟《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济受爱国之心的驱使,留美期间先后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进哈佛后改学人类学,对中国人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B.李济的人格是高尚的,连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回信支持他的坚持与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

C.李济曾在山西主持了中国人第一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他采用的“探方法”,继承了传统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

D.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挖掘期间,出土了刻满殷商时代贞卜文字和历史原貌的龟板,这也就意味着殷墟考古正式步入了正轨。

E.李济是个纯粹的学者。

国民党将文物运往台湾,他因不能割舍文物而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仍然心系大陆的考古状况。

(2)李济赢得考古学家的赞誉也与他的爱国情怀有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李济在考古方面有哪些重大贡献?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4)为什么说李济做学问是“直道而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B.去年冬天星城长沙连降大雪,沿江风光带形成了罕见的雾凇,江堤上的树木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给星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D.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家庭中很多父母都竭尽所能给孩子____的关爱,给他们洗衣、做饭,帮助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一切的障碍。

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名,周全的礼数和____的客套,自然算得上是礼仪之邦的“土特产”。

③24年前她送走的毕业生,今天对她____,有的还把她当成妈妈。

A.关怀备至无所不至无微不至B.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关怀备至

C.无微不至关怀备至无所不至D.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关怀备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政府在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报酬等方面开始了有利于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境遇的改革,但从社会基本方面观察,国家现行体制还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做好全面准备。

B.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学校计划修建的图书楼和医疗室只好暂缓施工,对此,师生反映强烈。

C.经济学及经济学家该不该关注民生,该不该反映民意,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追问。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也将对我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市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上获悉,今冬明春,我市计划投资117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费用,较上年增长一成以上。

B.据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我国医药企业已成为挑起新药创制专项任务的主体,对促进医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的作用。

C.那儿没有喧嚣,没有浮躁,那里周边的山路对我都很熟悉,哪儿有山涧,什么时候水比较多;哪儿有野杜鹃,什么时候开花,一清二楚。

D.学习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必须和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做到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

16.下列通信的敬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给老师写信说:

“敬颂教安。

B.长辈给侄子写信说:

“顺致安康。

C.小王给同学写信说:

“谨致鸣谢。

D.老张给同事写信说:

“特此函达。

17.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报告把改变膳食结构作为减排的第四项重要措施,即鼓励“多吃菜、少吃肉”。

世卫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司协调员卡洛斯·多拉认为“这就是改变我们的膳食结构,减少肉类及肉制品的摄入,更多食用富合营养的蔬菜,促进人类的健康。

因为这意味着少盐、低脂肪,更少摄入有害健康的肉食成份,减少心脏疾病和中风的发生。

A.这不仅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减少饲养生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

B.这不是有助于减少饲养生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而是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C.这不是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而是有助于减少饲养生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

D.这不仅有助于减少饲养生畜导致的甲烷排放量,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五亩地,这一年恰逢干旱,农夫只得一担一担地从河里挑水来灌溉。

一个工匠看见农夫这样辛苦,便告诉他,愿意帮他做一个水车,比用桶挑要轻松多了,而且灌溉农田很有效。

农夫说:

“我不觉得水车比我的桶更好用,再说,等你做好水车,我的禾苗也许早就干死了。

工匠说:

“你挑的那点儿水,怎么能满足禾苗的需要呢?

你的地恐怕很快就要光秃秃了吧。

农夫不再言语,继续一担一担地挑着水;工匠摇摇头,走开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题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11.

(1)(5分)

(2)

(6分)

(3)

(6分)

(4)

(8分)

五、写作(60分)

 

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2.C(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4.D(标点为: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5.D(《论语》不是“六经”)6.A(名闻四方是不是十二岁时,而是弱冠之时)

7.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

(饮食冠裳之、假、辇、夸徇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相互推荐、选择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

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委婉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