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85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9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1、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本节课重点突破文章的第一部分,感受草原的风光美,领悟表达方式。

本节课授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品读优美语句,体验表达方法是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

达到语言积累,体验表达方法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通过读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

4.揣摩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学会按照这种方式描写景物。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

引导学生介绍他们的家乡,老师也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引出在新疆草原上拍的一张照片,从而引出新课。

1.教师导言:

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景。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

看到草原的心情怎样?

4.再读课题: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朗读。

3.正音。

(三)朗读感悟。

1.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自己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哪一处景写得最美,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以下各句,可以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相机调整)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抓住“一碧千里”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感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愉快的心情。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抓住重点字“绣”,理解想象。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抓住重点词“翠色欲流”,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辽阔碧绿。

(四)熟读积累。

1.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

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

看着大屏上的提示,试着背一背这段话,不会的时候可以看看书。

2.看图背诵,加深印象。

师:

看来这些优美的语言都印在了大家的脑海里,我找几位同学看着图片为大家介绍一下草原的美景吧!

(播放图片,接背课文。

(五)读写结合。

1.总结写法。

师:

作者先写了草原的天空:

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又写了远处的小丘柔美,翠色欲流,近处的羊群似花,牛羊静立不动,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

这就是方位顺序。

你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灵活运用这样的顺序,或者从近到远,从下到上,都可以。

2.练笔内容:

把你们对家乡的爱,对西部的爱,化成文字,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你家乡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你爱你的家乡!

3.动笔写作。

4.汇报交流。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对你们家乡的爱,展现给大家。

这都是因为草原这美丽的景色感染了大家。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去感受一下那热情好客的鄂温克民族,就会发现,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五、板书设计

1草原

              天空              上下

                                                天底下

             风景美          小丘

      四周              远近

                羊群          

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

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

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中国。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

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

如: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

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

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3、《白杨》观摩课教学设计

 

一、听歌曲《小白杨》

二、读文寻找白杨

认真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并用“    ”勾画出来。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课件。

三、理解白杨树外形特点

出示兄妹俩的对话

(1)问:

说说你从中体会出白杨树什么特点?

(“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

(2)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播放视频

小结:

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

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

可就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绿色向我们展示了生命。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你看他长得多高,你看它长得多直。

它挺拔秀丽的身姿,让人赞叹。

密密的杨树林遮风挡沙,真不愧是戈壁滩上的“卫士”。

四、理解白杨树内在特点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1)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深入品读“从来”一词,老师启发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2)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理解: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结合生活想想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填空:

课件出示: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小结:

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

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

(坚强不屈。

“不管……不管……总是……”)

小结:

“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都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说明很坚强。

师引读:

遇到(       )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       )的雨雪,它是……

       遇到(       )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       )的洪水,它依然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永远……,所以课文中用了“总是”一词。

小结:

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

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隔壁摊上的“卫士”。

2感情朗读: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

3过渡:

爸爸说这些话的时候很严肃,其实他所说的不仅仅是他眼中的白杨,也是他心中的白杨。

(1)品读“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修辞手法:

设问句。

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联系课文的12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这句话表白了爸爸(      )的心。

②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

“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这句话表白了爸爸(      )的心。

③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

“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现在我们知道,填空: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小结:

爸爸是一位扎根边疆的“边疆战士”(板书)

4揭示表达上的特点:

“借物喻人”(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洒下一腔热血,奉献青春年华,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

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齐读: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小结:

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

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

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

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

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

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

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

提示: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当年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播撒青春的吧。

小结:

他们把新疆建设的美丽富饶,他们是最优秀的“边疆战士”(板书)

5出示“……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体会这句话:

“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在爸爸的影响下,立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愿的我们,也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这句话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B体会表达方法

找找那些句子体现这种方法。

C推荐阅读

其他的读古诗《墨梅》《竹石》

  散文《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进一 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D找找这一段写爸爸神情的词语,体会变化原因。

出示: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E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

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

他们能来吗?

(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

1999年,徐本禹成为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

2003年,他又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就在这一年,徐本禹做出了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到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克服了水土不服引起的对健康的影响,克服了精神的孤独和无助,在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点油灯照明、寄信要走18公里崎岖山路的地方,孤身一人支教,一呆就是好几年……徐本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做出了榜样。

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五、联系当前两会的召开,关注西部

今年,恰逢“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现在“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促进西部发展的建议很受关注。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10年,近期国家有望推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即一揽子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

代表们提出许多构想。

六听歌曲结束全文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

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3、师:

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

(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

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⑴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

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⑵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⑶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⑷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

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⑸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

(齐读1~3自然段。

5、师读:

“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⑴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⑵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⑶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⑴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⑵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⑶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⑴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⑵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⑶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⑴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⑵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

为什么?

⑶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⑴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⑵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⑶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

(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⑷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⑸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

疼啊!

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

“把铁路修到拉萨!

(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

(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⑴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⑵什么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⑶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⑷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

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为什么?

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⑸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

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

(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

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

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

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

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冻土区

风火山恶劣气候勇气毅力智慧

极度缺氧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

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师配乐范读。

⑸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