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84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3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20高考历史一轮考点训练:

34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8·江苏清江期中)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的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脱离中国实际

答案 C

解析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的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1862年《海国图志》在日本畅销,但在中国已绝版,说明了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意识淡薄,故C项正确。

印刷术由中国发明,《海国图志》在中国“几无反响”,不是印刷业滞后,故A项错误。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已经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

《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需要,故D项错误。

2.(2018·江苏清江期中)1885年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其中教育类试题命题有“(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之语,体现了其当时主张(  )

A.维新变法B.办新教育

C.主张商战D.中体西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纲常政教”“惟兵商二途”等字眼体现的是既要维护传统的纲常政教又要学习西方的兵商等方面的技术,是典型的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正确。

维新变法、办新教育、主张商战等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3.(2018·山东淄博一中期中)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

“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

”这表明(  )

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可知,马建忠认为外国先进的原因不在于工业制造,而是法律政治制度和重商政策,属于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学习西方律例制度的主张,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C项错误。

材料不再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杭州月考)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这表明文祥(  )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议会制优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支持维新变法运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C两项;材料表明文祥认识到议会制优点,肯定西方民主制度,D项错误。

5.(2018·陕西咸阳期末)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

A.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B.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A

解析 材料“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A项正确。

维新派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广州月考)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翻译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

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答案 C

解析 材料“把政治小说作为翻译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未来战国志》(1902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主义意识的功效,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7.(2018·山东淄博一中期中)“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同时,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材料评价的应是(  )

A.开眼看世界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潮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知“这场知识风暴”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正符合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B两项。

维新思潮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不符合“全面否定的新态度”,排除C项。

8.(2018·江苏清江期中)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与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曰人权说”指民主;“二曰生物进化论”指科学,故选B项。

A、C、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9.(2019·辽宁大连双基测试)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

“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钱玄同提出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宣扬西方文化B.废除中国汉字

C.普及平民教育D.反对封建思想

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同时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体现出了反对封建思想,故选D项;其他选项并非实质,排除。

10.(2018·浙江宁波联考)1919年1月,陈独秀坦言:

“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八面非难,那旧派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这说明当时新文化运动(  )

A.存在绝对化倾向B.需要推进思想启蒙

C.冲击了传统势力D.理论上宣告了破产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旧派人物……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说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势力,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A项结论,排除;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1.(2019·湖南衡阳八中月考)有学者认为:

“宪法者何物也?

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

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

”由此可见,该学者(  )

A.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

B.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

C.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

D.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认为君主与普通百姓均要遵守法律,说明该学者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国民素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道德”,排除B项;材料没有主张“变革器物”,排除D项。

12.(2018·重庆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激进民族主义者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八十年列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可知中国当时处于20世纪初的军阀割据时期,根据题干“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而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9·云南昆明摸底)夏曾佑在1903年写给严复的信中说:

“《原富》(《国富论》)前日全书出版,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

”这反映了(  )

A.救亡图存推动出版业迅速发展

B.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制度变革

C.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 D

解析 “昨已卖罄,然解者绝少,不过案头置一编以立懂于新学场也”表明《原富》让很多人觉得难读难懂,买书只不过是附和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时尚而已,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信息与“科举制度变革”无关,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C项。

14.(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

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答案 C

解析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部分知识分子对夷的使用频次大大低于洋、西,上海是五口通商之重镇,处于中外冲突交汇的前沿,知识分子对中国之外世界的理解增强,表明夷夏观念在逐步消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传统保守知识分子”,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无法体现上海“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排除D项。

15.(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北京小组创办《劳动音》,用通俗文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广州小组创办《群报》,深入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

材料表明(  )

A.早期党组织注重提高工人觉悟

B.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C.马克思主义在逐步完成中国化

D.早期党组织开始关注中国国情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在工人群众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早期党组织注重提高工人觉悟,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宣传马克思主义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独自进行的,不是社会主流;C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并未实现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D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早期党组织关注中国国情。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6.(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

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

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

“有人反对……有人主张……”说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17.(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严复引入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严复是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排除A项。

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B项。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18.(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19.(2018·天津高考)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0.(2015·海南高考)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新文化运动抨击尊孔复古,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符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的含义,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离经叛道”,可以排除。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8·北京西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

(二)思想……”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材料二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材料三 鲁迅与新青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2)胡适与陈独秀的思想有什么异同?

(3)概述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

(4)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答案 

(1)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胡适主张对文学进行改良,主要是内容和文体方面的改革。

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文学,建设国民写实的社会文学。

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3)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他借《新青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新青年》是鲁迅表达民主、科学和新道德的载体。

(4)政治上: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民主政治没能真正建立起来。

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

袁世凯复辟后,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社会上:

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愚昧、落后,缺乏民主意识等。

解析 第

(1)问,根据《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回答即可。

(2)问,从材料一中的“一曰……八曰”概括出文学形式,从“

(一)情感……

(二)思想”概括出内容;从材料二“文学革命”“推倒……贵族文学”“革新政治”等内容概括。

第(3)问,根据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回答,但注意鲁迅与新青年关系的相互性。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总结。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8·河南郑州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

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

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传教士向教会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

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

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1)中国态度:

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

影响:

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

西方态度:

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

影响: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变化:

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

原因:

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

解析 第

(1)问,中国的态度及影响:

根据材料一“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可知,只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

其影响是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西方的态度及影响:

根据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积极在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当时西方积极学习中国的文化,其影响是有利于促进西方社会的发展。

(2)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的排斥西学到材料二中接受西学;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由19世纪中期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到19世纪末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

第二小问原因,从当时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国际看,主要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2018·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

曰: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

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

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1)态度:

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原因: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原因: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 第

(1)问,结合材料一“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材料二“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

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2)问,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