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721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docx

高三诗歌鉴赏学案印有答案版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2016年1月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咏物诗

一、咏物诗特点:

1、标题: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3、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烘托、比喻、拟人等

4、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二、要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实战练习

2014重庆卷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

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答:

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4分)

答:

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2、(2007年重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3、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

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

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

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

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4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考点。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

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

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

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

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

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

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4分)

【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

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

1、人物特点:

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

2、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

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

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

——羁旅思乡类诗歌

“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文人墨客笔下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亲之愁。

这些思乡怀人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1、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妙喻传情:

乡愁

3方法总结:

(一)从人物入手——客、行人、征人、断肠人

(二)、从诗歌意象入手——月亮、鸿雁、杜鹃、杨柳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三)从时间入手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归年归期。

(四)从表情感的字词入手“孤”、“悲”、“独”、“怜”、“空”、“思”、“相思”

(五)从地点入手故乡、故园、古道、天涯边关、玉门、边塞、关山、大漠

(六)从梦境、想象入手

4常用术语:

①叙写奔波忙碌的羁旅之苦,孤身漂泊之愁,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实战练习:

1.2014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2、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五言绝句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___。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____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3、2003年苏州二模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

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

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答:

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3“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三)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歌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景物: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地名:

(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常见的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

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2、中晚唐诗:

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3、宋朝: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2.对比:

3.虚实结合:

4.用典故

五、边塞诗鉴赏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实战练习

(20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列问题。

(10年陕西卷)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4分)

答: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⑵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歌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一、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二、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

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

宁静

3.整体感觉:

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三、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

2.视觉角度:

①绘形、绘声、绘色例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

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炼字、工笔、白描

实战练习:

1、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答:

幽静。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

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

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答:

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答:

幽深、宁静的特点。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

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答:

"闲"字。

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

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答:

情感:

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意象:

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五)思接千载叙幽情

——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常见意象:

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

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

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语言:

含蓄

(7)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鉴赏步骤

(1)基础:

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

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

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实战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③题。

(10分)(09海淀期中)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①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和《石头城》,就体裁而言,前者是七言律诗,后者是七言绝句。

(2分)

②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对历史更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

A.首联中“下”字渲染了西晋水军浩大威猛的声势,“收”字凸现了东吴一败涂地的景象。

B.颔联选取铁索沉江、降幡出城两个细节,形象而凝炼地再现了西晋灭吴的历史。

C.颈联中依旧的山形、寒冷的江水等景物,引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无限感慨。

D.尾联写天下一统大势中的故垒芦荻、萧瑟秋风,隐含了诗人对唐朝国运衰微的忧虑。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再过金陵》)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5分)

答:

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

如刘诗写山形依旧、寒江流淌,包诗写斜阳残照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如答衬托手法,并加以分析也可)

【评分标准】感情1分,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2、(08年江苏卷)古诗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出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着怎样的感慨?

(4分)

答: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