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58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号:

2005XXXXXXXX

关于QFII制度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对策分析的

文献综述

 

姓名:

XXX

学号:

2005XXXXXXX

系别:

金融与贸易系

专业班级:

0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X班

 

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QFII制度的引入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在QFII为我国股票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海外增量资金的同时其投资理念和操作策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内投资者观念的转变和股票市场格局的变化,推动市场更为理性化发展,提高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放度,最终达到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

然而QFII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理想的机构投资者,它不是十全十美的,QFII的引进需要国内完善的市场监管环境相配合。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QFII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种问题都在不断的形成,实施QFII制度后,国际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可以通过QFII在中国境内进行投资,这使得QFII可能成为国际股票市场风险向国内市场扩散的渠道。

而且,随着中国QFII制度的逐步放松,如何加强对在海内外多个市场进行投资的QFII本身的监管,如何把握QFII的财务能力,就成为监管当局面临的一个难题。

对于QFII,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缺乏必要的避险工具、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QFII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和措施,不仅仅对我国进一步发展QFII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制度改革、推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而发展我国经济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张丹曾指出[1],QFII制度引入后,外资的进出会增加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加剧汇率的波动、使市场监管的难度增大等等,这些负面效应是不可回避的,对此应有客观的认识,但我们更应看到QFII制度引入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是远远大于其负面效应的。

实施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具有积极影响。

QFII制度的引入,将吸引大量的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证券市场,从而有利于壮大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改善我国证券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使机构投资者的比重逐步提高,最终会发展成为以机构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向成熟化与专业化发展。

蒋敏认为[2],中国目前尽管有不少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但作为一个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仍旧是最为稀缺的。

因此,若要建立和健全要素市场,就必然要重视资本市场,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吸引外资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在直接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包括证券投资等方面也要有新的发展,以完善和丰富多种投资方式。

因此,引进QFII的重要性在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政策的延续与拓展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

以此同时QFII制度为我国资本市场渐进式开放提供了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为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加快国际化进程。

金道政.刘艳化认为[3],总体上说,QFII的引人弊大于利。

虽然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会产生一些风险,产生成本,但长期来说,QFII对我国还是利大于弊的。

有利于优化资源的远期配置,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增强市场的有效性,为投资者树立良好的投资理念起到“示范效应”。

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一营业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引导和补充作用。

只要我们取别国之精华,祛其糟粕,采取有效的措施,遏止其弊,发扬其利,谨慎应对,就能使之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服务。

例如,从体制上着手,严格立法,加强监管,减少因体制转轨带来的风险(谈世中),采取积极而稳定的政策,同时大力发展本国的机构投资者等。

真正做到QFII能够在我国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血液

岑云旻认为[4],QFII制度需要做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价值,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增强国内市场的吸引力。

同时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构筑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

通过加强与国际证券监管方面的协作,提高开放条件下证券市场监管的有效性。

要改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不规范操作现象,建立起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更好地吸引境外投资者。

蒋勇认为[5],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与国际发达的证券市场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证券市场是由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前三者的博弈形成市场的基本构架。

引入QFII制度,将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季芳认为[6],引进QFII扩大了投资者的地域范围,进而增加了上市公司数量和地域范围,有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QFII制度可以作为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之前的一种过渡制度。

监管部门可以在逐步开放中不断学习,提高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

刘俊君认为[7],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达到世贸组织的要求,是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必须考虑的问题,应主要从积极研究WTO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GATS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确立结构性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的基本策略,逐步分阶段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以及不断完善国内证券市场两方面努力。

郑雯雯认为[8],QFII制度的引入,将会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改变经营理念。

另外,对外资开放证券市场,相应的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交易规则、监管等内容都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所有这一切都会加快了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步伐。

郭寿康.张雨泽认为[9],理性、正确地监管QFII,放宽了对QFII的限制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证券市场,在看到他们能带来的利益、经验、技巧和投资理念之外,还要对他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有充分的考虑。

沈辛认为[10],在我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短线操作获取二级市场价差,对股票价格的涨落关注过多,而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效益则关心不够。

同时以个人投资者为特征的投资者群体对于金融、财务知识的缺乏,也使得投资者没能力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状况,这双重因素导致普通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

刘金钵认为[11],。

目前国内市场的运行规则还与国际惯例存在差距、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健全、监管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引致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和过度投机,进而引致外资撤离,因此,解决大规模恶性撤资问题的根本思路在于强化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特别是证券监管措施。

张力.刘颖认为[12],QFII制度的实行,将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我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好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许弘林认为[13],QFII制度的实行,初期必有大量外汇流入国内,转换为本币,在其获取收益或终止投资后又将本币换成外币汇出我国。

这种行为带来了市场溢出风险、波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这样外汇的汇进汇出必然影响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也会引起汇率的波动。

曾华.曾双宜认为[14],只要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同时继续保持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是维持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从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保障,出现资本大规模出逃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徐胜锐认为[15],我国目前金融体系比较脆弱、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在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防范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将有所扩大,市场供求和股价走势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证券市场动荡的冲击。

陈玲认为[16]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引进QFII有赖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对有关外资及境外金融中介机构的引进,QFII制度细节及QFII资格、外资汇入汇出、外资投资领域和限制等应做出详细的规定;对现存的各种法律法规条文,则可采用附加条款的方式弥补因缺乏对外资的相应规定而导致的漏洞。

2.2国外的研究现状:

Badrindath,GayandKale(1989)以1985年底于纽约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公司为样本,衡量该日公司的特性,来研究机构投资者偏好的个股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较大、过去经营绩效佳、净利波动小、股票周转率高以及上市年数长的公司,较吸引机构投资公司。

HesselandNorman(1992)研究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动的财务比率,经过分析之后选出七个变数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流动负债对总资产比率减少、研发强度增加、长期资产报酬率增加与公司市值增加,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加有显著的影响。

3相关基本理论

3.1 金融全球化理论

金融全球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跨国发展。

它是指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设置和业务跨国经营趋势与分支机构业务相互渗透和交叉而出现的混业化经营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放松了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金融服务协议》在更大程度上要求各国放松金融管制。

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作为发展战略。

所以出现了全球性银行业合并和兼并的潮流,巨型跨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各类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不断相互渗透和整合,并跨国经营发展,商业银行机构进入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的业务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

2.资本流动全球化。

它是指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流动。

资本流动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快速增长,资本跨境交易与经济规模相对比例显著提高。

资本流动全球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流动速度加快。

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在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在深入广泛推进,各类金融工具及各类衍生工具不断开发和普及,国际资本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

3.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础和载体,也是金融全球化制度建设的基础。

它是指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通过合并或联盟等形式相互连结后日益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

证券交易所是典型的资本市场组织形式,全球主要的证券交易所的合并或结盟打破了传统的资本市场格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正在快速推进。

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汇市场己形成世界上最富流动性的市场,也是全天候的全球性市场,交易金额在持续上升。

4.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同化。

它是指同质的金融资产在全球性交易中价格趋于一致或同一的现象。

由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高速融合,市场的关联性提高,联动性增强,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使各种影响市场的公开信息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市场内传递,市场参与者行为趋于一致,使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同化。

5.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

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于是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应运而生。

金融全球化有利有弊,它在给世界各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同步地扩大了金融风险。

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金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空前加强,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国内金融,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顺应金融全球化潮流,QFII机制应运而生。

它是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未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使本国证券市场“渐进”地融入并最终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与合作的一种可靠的策略选择。

3.2 金融自由化理论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1.金融资产价格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各自所著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指出:

落后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金融抑制”,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利率和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处于严格的政府管制之下,扭曲严重。

由于资本稀缺,对利率上限的控制成为“金融抑制”的一个典型特征,再加上政府存在用通货膨胀政策弥补财政赤字的倾向,往往使实际利率为负。

麦金农指出,实际利率为负会对金融体系直至整体经济造成极大的打压:

储蓄率低;投资供给不足;信贷配置滋生腐败现象;低廉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很大的替代效应而致使失业率上升因此,自由化主张废除利率上限控制,使利率发出资本稀缺信号,刺激储蓄增加。

此外,本币高估是“金融抑制”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它产生于外汇稀缺,而本币的高估由于压低了外币的本币价格和打击对外贸易,反过来又加深了外汇的稀缺。

因此,放松汇率管制,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也是金融自由化战略的内在要求。

2.资本流动自由化。

指一国放宽资本输出入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同时也允许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解除资本流动的国际壁垒,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

3.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自由化。

这是指放松和取消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严格的业务限制,金融机构业务突破分业的限制,从专业化走向综合化和多样化。

从1979年英国《银行法》消除商业银行和清算银行的差别开始,至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己经基本实现混业化,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也逐步走向这一趋势。

4.市场准入自由化。

市场准入可以理解为一国或地区允许或在何种程度上允许他国金融要素通过何种渠道进入本国金融市场,以及如何退出本国市场的系统规则。

市场准入自由化就是要求各国不断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条件,甚至消除这些条件。

总的来说,金融自由化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滞胀困境做出了贡献J佛拉斯梯埃称20世纪最后30年为资本主义“光荣的三十年’,川。

自由化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最好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的30年也是金融动荡、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的30年。

但自由化仍代表着各国金融发展的方向,在充分安排好自由化的策略和方式、步骤的前提下,只有适应这一方向,一国金融刁‘有发展的余地。

QFII制度作为新兴金融市场准入的一项特殊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较为安全的政策安排。

3.3 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理论

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含义是放松或取消对国际收支账户中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项下各子账户的管制,其中包括放松或取消跨境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投资等的管制。

在全球化的外部压力和金融深化与改革的内部压力下,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项目己是议事日程中的事,重要的是如何掌握好开放的策略与次序。

在开放策略上,存在着“激进式”开放与“渐进式”开放两种策略。

资本项目自由化顺序存在两个层次上的含义:

一是资本项目自由化在整个经济自由化中应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二是资本项目下各子账户开放的顺序问题。

在第一个层次上存在着三种意见的分歧:

(1)应把资本项目开放在国内经济彻底自由化完成以后。

(麦金农教授支持这一观点)。

(2)在国内经济改革之初就开放资本项目,以降低改革成本。

(3)将国内经济自由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同时逐步进行。

3.4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整合式的理论创新,它以金融资源观为立论的基础,系统阐述了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一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发展模式划分为“内源封闭式”和“外源开放式”两种“内源封闭式”意指一国在封闭的经济金融条件下,通过自身金融资源的内部积累来实现金融发展。

“外源开放式”是指在经济金融开放的条件下,借助金融资源的输入来实现金融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金融发展应采取内源式与外源式的统一发展模式,运用内源式和外源式两种方式互动式的合力来推动本国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但应根据本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外源式与内源式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源开放式”发展模式(引进国际优质的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和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应导致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的优化,使一国更加具备“内源封闭式”发展的能力。

同时“内源封闭式”发展模式应不断完善和提高一国实施金融开放的前提和承受力,使“外源开放式”发展模式的利益最大化,同时风险最小化。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更好地运用内源式和外源式两种方式互动式的合力来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上,要求发展中国家遵循“适度”的原则,防止“金融压抑”和金融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

“金融压抑”下的金融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明显低于可能实现的水平(均衡水平),它导致了国内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僵化,金融体系发育缓慢,从而出现了经济与金融相互促退的窘境。

同样,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往往导致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层次上说是由于亚洲国家过度开发和利用金融资源所致,最后只能以危机的形式使过度的金融资源开发与利用重新回到均衡点,这里再一次体现了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适度性和渐进式的重要性。

最后,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制度的变迁,例如从计划和封闭式的金融体制转向市场化和自由化的体制,可能会带来金融风险。

稳定的国内金融生态系统可以减小和控制制度变迁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激进式的变革可能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剧变,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性和动荡,容易造成危机。

因而提倡在稳步优化国内金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渐进式地自由化和市场化。

QFII机制遵循了“外源开放式”与“内源封闭式”发展模式相统一的原则,在引入国外优质金融资源(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的同时,改革东道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弊病。

而且,该制度的可控性十分强,有利于东道国根据国内宏观经济情况把握开放力度和进程,因而不会带来金融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动。

 

参考文献:

[1]张丹.QFII实施现状及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2004

[2]蒋敏.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D].深圳大学经济学院.2004,2

[3]金道政.刘艳化.辩证看待QFII谨慎应对QFII[D].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006,1

[4]岑云旻.论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D].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3

[5]蒋勇.论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博弈主体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商业研究.2004,289

[6]季芳.论QFII制度在中国的发展[J].东岳论丛.2007,1

[7]刘俊君.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J].理论学习.2007,4

[8]郑雯雯.浅析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财经界.2007,1

[9]郭寿康.张雨泽.我国QFII制度的研究与思考[D].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0]沈辛.我国QFII制度发展状况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消费导刊.财经纵横.2007,5

[11]刘金钵.我国实施QFII制度的对策分析[D].嘉兴学院学报.2004,1 

[12]张力.刘颖.我国推行QFII制度的风险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453

[13]许弘林.我国现行QFII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08,3

[14]曾华.曾双宜.我国引进QFII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D].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5]卢洁.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QFII[J].制度商业经济.2004,3

[16]徐胜锐.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D].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1

[17]陈玲.我国证券市场引入QFII制度的风险防范分析[J].商业研究.2005,310

[18]葛伟.引入QFII对激活我国证券市场的再思考[J].市场论坛.20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