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330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docx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

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问题浅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起到了扩大出口、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平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扩大就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作用。

但是加工贸易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附加值较低、产业关联度小、频繁的贸易摩擦、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区域分布不均衡等,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使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进入了发展的困境。

因此,进行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必须从加工贸易价值链延伸方面多加考虑,即加工贸易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从研究分析加工贸易如何实现国内采购、境外加工、物流配送、网络化生产等方面的产业升级提出政策改革方向和建议,从而实现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长久、持续性地带动。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浅析建议

 

ABSTRACT

Chinaprocessingtradehasgainmuchdevelopmen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policyhasbeentaken,Ithasmadehistoricalcontributionstothegrowthofeconomy,theemploymentsand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Bu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withthedevelopmentoftheprocessingtradestructure,suchaslowcontentoftechnology,unbalancedregionaldistributionandcontinualInternationaltradeconflicts.Therefore,for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processingtradeinChinaatthisstagetobecometheinevitablechoice.Theauthorbelievesthat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processingtrademustfirstextendthevaluechainfromprocessingtrade,seriouslyconsiderthattheprocessingtrade,verticalandhorizontalvaluechainextendingfromthestudyofhowdomesticprocurementofprocessingtrade,overseasprocessing,logistics,networkproductionproposedupgradingtheareasofpolicyreformandproposalstoachievetheeconomicgrowthofprocessingtradeonlong-term,continuingtodrive.

[KeyWords]processingtradetransformationandupgradeanalysissuggestion

 

目录

一、前言

(1)

二、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2)

(一)进料加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

(2)

(二)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3)

(三)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3)

(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值不断增加(4)

(五)加工贸易增值水平有所提高(5)

(六)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比较集中(5)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

(一)地区分布不平衡(6)

(二)贸易摩擦日益严重(7)

(三)加工贸易技术水平较低、相关的产业链短以及附加值低(8)

(四)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着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9)

(五)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方式贸易存在挤出效应(9)

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11)

(一)实行加工贸易的再出口(11)

(二)加工贸易的资源和政策适当向农业转移(11)

(三)加快对技术工人的培养(12)

(四)大力发展与加工贸易相配套的服务贸易(12)

(五)将加工贸易向西部推进(13)

(六)努力提高加工贸易的本土化程度(13)

(七)完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市场配套环境(14)

(八)建立需求信息库(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我国加工贸易当前问题浅析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流通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直接出口本国资源产品的方式,逐渐转向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加工制造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转变,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1978年在我国开始出现三十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总额及其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说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扩大出口、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以及扩大就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中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局限性,比如,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和研究开发能力;产业链条短、国内配套率低;外资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以及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这些不足和局限性致使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档次低、增值率低、与国内产业的关联效应差,难以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扩散效应和聚集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国内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易受贸易纠纷的影响。

同时,国内外客观经济形势的变换,也使传统的加工贸易面临着众多挑战,进入发展的困境。

因此,如何克服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弊端,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实现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实践来看,唯有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才是明智之举,这就促使我们必须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其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制定出既能抓住有利机遇,又能规避各种制约因素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推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的顺利实现。

笔者写此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如何通过加长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减轻加工贸易的经济依附性,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发展,从而努力克服当前所遇到的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我借鉴了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加上自己这四年对加工贸易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解决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探索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料加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

我国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9.8%。

5在来料加工中,我方不必支付原材料采购费,不必为产品的销路操心,不承担销售风险,不负盈亏,只收取工缴费。

这在中方企业规模有限、参与国际分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优势。

因此,来料加工成为当时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

随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资企业越来越注重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来料加工的绝对值虽然在上升,但其增长速度慢于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在加工贸易总量中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达到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1%。

随后,随着外商在华投资日益增加,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科加工贸易方式,所以进料加工迅速发展并取代了来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到2006年,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9。

77%,而来料比重仅占20.23%,进料加工贸易己远远超过了来料加工贸易,成为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

(二)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我国加工贸易伴随着外资利用的增长而快速发展,其主体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加工贸易始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早期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乡镇企业,而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不是很高,1990年才达到28.8%。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量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把中国视为其“制造基地”和必须占领的重要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逐渐攀升。

1994年,超过一半,达到56.1%,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

到2005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778.7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3.7%,比上一年增长了30.1%,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仅仅分别占11.0%、5.3%。

并且,加工贸易的外商企业内部结构也有明显特征,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远远高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可见我国加工贸易虽然比较发达,占据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而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获取。

(三)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主要是以服装、纺织品、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当时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出口的都是本国资源禀赋丰裕的要素密集产品。

我国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资本相对缺少,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成本和价格的相对优势,因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其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报告的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占总量的21.72%,仅次于纺织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1995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超过了纺织品,占总额的28.24%,居于第一位。

之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到2006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已达3913.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6.7%;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458.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8.2%;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加工贸易出口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继续下降。

可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远远高于其它,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值不断增加

配套产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发展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只能止步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加工贸易部门只是跨国公司的世界加工厂.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国内配套能力不高,这主要是由当时加工贸易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技术落后等因素造成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技术水平、原材料质量以及人员素质等的不断提高。

国内的配套能力有所提升。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从相关研究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配套值增加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进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值增长快于来料加工,这与我国当前进料加工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分不开的。

虽然从下表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配套值有所增加,但是整体来讲,我国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仍应该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国内配套。

(五)加工贸易增值水平有所提高

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加工贸易给该国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

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可以利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表示,加工贸易增值率即加工贸易的出口净额占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重。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以来料加工为主,从事着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装配业务,所以一直以来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不高.1990年仅为10.96%,其在国际分工中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随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有所提高。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仅仅意味着我国加工贸易相对于初期,从纵向来看,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从横向看,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这与我国当前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模式是分不开的。

(六)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我国加工贸易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到目前已接近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

纵观整个加工贸易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其进出口市场都是比较集中的。

其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其原材料主要来自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东盟、日本、台湾等。

以2004年为例,从出口来看,我国同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9.4%。

从进口来看,我国同亚洲一些主要原材料进口国之间的加工贸易进口额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66.1%。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大国经济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我国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实行梯度推进、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渐进西移。

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格局也受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优先从东南沿海发展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我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在珠海诞生了。

随后,国家颁布了《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推动了加工贸易在广东、福建两省飞速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出口创汇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离海远、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较差、运输成本较高,使得梯度推进乏力,从而造成了当前东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不均衡,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状况。

根据商务部统计资料,2006年,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7.59%,其中出口占97.49%,进口占97.75%,而幅员辽阔的中部和西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占1.48%和0.93%。

再从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前lO名和后lO名来看,)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前10名依次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天津、浙江、福建、北京、辽宁和湖北,可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前10名几乎都是东部地区,除了排在第10名的中部地区的湖北以外,而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最发达的四川也仅仅排在14位。

并且,居于第一位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3461.14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1.61%。

而加工贸易进出121总额后10名,从后到前依次是西藏、宁夏、青海、海南、贵州、新疆、内蒙古、重庆、黑龙江以及湖南,其中中西部就占有8席,而东部仅占2席,一个个数据向我们证明了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十分严重。

当前产业内分工取代了产业间分工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要素的分工越演越烈,成为当前的主要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虽然加工贸易发展较好,但近年来劳动力、土地资源、部分能源等成本都在上升,使得它们历来耐以生存的优势在逐渐丧失,“民工荒”、“地荒”、“电荒”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我国广大的中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低廉,加工贸易却仅占全国的2.41%。

这种没有充分发挥要素优势的加工贸易,将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二)贸易摩擦日益严重

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措施最大的受害国之一。

据资料显示,2006年1—5月,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2起,涉案金额高达4.8亿美元。

15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造成了双边贸易不平衡。

据商务统计,2006年,我国按贸易方式分组的总顺差约为1774.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约为1888.8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但是当前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据商务统计,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为1567.76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顺差的83%,占进出口总顺差的88.3%,可见大部分的顺差都被外商获取了,而我国在加工贸易这个国际化生产过程中,只是从事低端的加工环节,实际上仅赚取了少量加工费。

所以,庞大的贸易顺差并不代表中国在贸易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贸易利益,相反,却容易被其他国家利用,成为贸易摩擦的潜在诱因。

(三)加工贸易技术水平较低、相关的产业链短以及附加值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逐渐由一个加工贸易小国变成了一个加工贸易大国,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附加值仍然比较低,离加工贸易强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虽然有了一定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产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行业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它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把关键零部件生产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留在国内,而把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移到我国,从而使得我国获取的附加值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

按照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的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

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仍是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而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于末位,并且远远低于其他三项,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来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缺乏核心技术,整体竞争优势仍然在劳动密集型环节。

而这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劳动力优势融入国际分工的形式,使得我国获得的利润微薄。

据资料显示,以电子产品为例,生产高附加值芯片的美国获得全世界电子行业60%左右的利润,而我国从事一般部件生产和装配,仅获得10%左右的利润。

可见,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低水平加工贸易的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长远发展。

(四)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着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其经济效益和扩大就业的功能,而对其对资源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则重视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盲目行为和短期效应,我国环保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我国,再加上加工技术的落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比如,在服装和制鞋行业中,由于需要对服装面料在国内经过染色、水洗加工,需要将进口生革加工成制鞋革,从而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

以大连关区监管的一家外资皮革有限公司为例,该厂为专业从事皮料加工染色的大型企业,每年皮染后排出的污水达20万吨,而且这些污水无法回收利用。

此外,废旧电子产品翻新业、石化行业、废旧金属冶炼业等一些行业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十分严重的废气、废渣污染。

(五)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方式贸易存在挤出效应

一般列入一国被动配额的产品都是一国出口时对外竞争力较强的产品,虽然被动配额和加工贸易是两回事,但我国的被动配额结构与加工贸易结构基本一致。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竟争力,因此借助这一优势法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产品既是加工贸易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成了被动配额产品的主力。

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没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要为外商提供产品的加工、组装和制造环节,科技附加值极低,导致大部分被动配额都被非本土产品占据,国产化率极低,多为别国加工。

有的外商之所以在我国投资设厂进行加工,就是看中了加工贸易这方面的优势。

通过在中国生产,获得“中国国籍”,挤占了本应由“中国产品”独享的“被动配额”。

以纺织品配额为例:

我国从19%年开始,对纺织品的配额分配由行政分配转变为协议招标和公开招标,其中协议量占总招标量的70%,主要按企业历史出口数据和出口产品种类进行国家计划分配,即按照企业出口业绩进行分配;另30%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遵循有效投标、价格优先的原则,分两次(第一次为其中的60%,第二次为40%公开)向市场招标。

结果导致分配不均,15%的企业分得了85%的配额,而多数企业却为争取不到配额而奔走。

于是出现了配额被作为稀缺资源“炒卖”的现象,使配额转让价格飘升,缺少配额企业成本增加。

如:

一打袜子,成本在2美元左右,国家拍卖配额价为每打1美元,出口到美国约为每打3.5美元,这样企业还有0.5美元可赚,而转让的配额价格却飘升至3美元,企业出口反而要倒赔1.5美元。

另外,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申请许可证的交易成本也很大,据规定,纳入配额的纺织品的出口必须备齐各地商务部门发出的输欧盟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证和输欧原产地证;属法定检验目录的纺织品,海关还应凭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出境货物通关单》办理验收手续。

完成这些手续,步骤相当繁琐,如果一个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又很少,为较少的配额跑完所有的手续,很可能得不偿失,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放弃了这些业务。

商务部规定,对浪费被动配额的企业要加强处罚力度。

这样下去,加工贸易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之所以来我国投资,就是因为看到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占用被动配额这一点,积极参与公开竟标,并在过程中抬高价格,以削弱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实行加工贸易的再出口

制定鼓励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的政策措施,对采用国产化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加工贸易可予以减免部分税收,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

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

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

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走出去”,推动中国民营企业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资源和政策适当向农业转移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大低于进口,而且农产品出口的增速也大大地低于国家整个外贸出口的增速。

鼓励农产品加工贸易,一方面,这不但可以发挥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而且对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农民创汇增收,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剩余农村劳动力,也可以促进农村小城镇的集聚和发展。

(三)加快对技术工人的培养

随着我国全面开放和各地加工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量的劳动力实现了本土化转移,使加工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技术工人、甚至普通工人都短缺的现象。

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和30%以上。

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

有的企业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

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对技术工人群体的培养,政府和企业要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制定相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