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211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docx

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2009年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

A.五刑B.五听C.五过D.五判

2.秦国关于司法机关治狱程式、调查勘验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在以下哪个法律形式中

A.法律答问B.封诊式C.廷行事D.令

3.汉朝的行政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的“三公”不包括

A.丞相B.太尉C.廷尉D.御史大夫

4.在中国法制史上,最终废除官刑的是在

A.曹魏B.北周C.隋朝D.北齐

5.唐律在处理化外人犯罪时,对于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的犯罪,实行

A.属人主义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属地主义原则D.保护原则

6.折杖法创立于

A.宋朝B.唐朝C.明朝D.隋朝

7.宋朝统治者担心民事诉讼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规定民事诉讼受理时间的制度称之为

A.翻异别推B.务限法C.鞠谳分司D.春秋决狱

8.“奸党”罪是下列哪个朝代创设的罪名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9.清政府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称为

A.则例B.会典C.附例D.律例

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是

A.《大清现行刑律》B.《中华民国刑法》C.《暂行新刑律》D.《大清新刑律》

11.1864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特殊的审判机关,称为

A.领事裁判B.观审处C.会审公廨D.审检合署

12.在中国近代,将“解释例”作为审判的根据,始于

A.清末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3.在《中华民国民法》中,最能体现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是

A.总则篇B.债权篇C.亲属篇D.物权篇

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省、县、区各级司法审判机关的名称是

A.裁判所B.司法处C.裁判部D.各级人民法院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唐律的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礼法合一”的精神B.科条简要C.用刑持平D.立法技术很高

2.宋朝创设了一些新的刑罚制度,表现在

A.折杖法B.刺配C.廷杖D.充军

3.清末修律的主要成果包括

A.《暂行新刑律》B.《大清新刑律》C.《大清现行刑律》D.《大清民律草案》

4.《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A.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B.规定减租交租政策

C.土改的原则是依靠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业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D.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三、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对下列文字进行简要分析。

“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

——《唐律疏议·贼盗》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C4.D5.C6.A7.B8.C9.A10.D11.C12.B 13.D14.C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3.BCD4.AC

三、分析题:

(1)这段文字的含义是:

凡是盗罪经决断后,仍然继续行盗,如果前后三次都应判处徒刑,不是以其中一个重罪处罚,而是处以流刑二千里;如果前后三次所犯罪行均应处以流刑的,则处绞刑。

(4分)

(2)这段话说明的是唐代刑罚适用原则中的累犯加重原则。

唐律中的累犯,一般都指三次以上犯徒罪或流罪。

因其多次犯罪,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唐律采用累犯加重处罚,一般是增加刑等,徒刑变流刑,流刑变死刑(绞)。

(3分)

(3)这段话反映出唐律严厉打击盗罪的累犯,也说明唐律规定的完备,不但表明唐代对犯罪处罚得当,而且反映了唐代立法技术的完善。

(3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西周时期,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契约事宜,他们被称为

A.司约B.质人C.司寇D.傅别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铸刑鼎B.铸刑书C.颁布“竹刑”D.公布“仆区之法”

3.汉朝,以下哪种法律形式是除律以外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种单行禁条

A.令B.科C比D.例

4.《晋律》首先确立了下列哪项制度

A.准五服以治罪B.官当C.重罪十条D.八议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是

A.《唐律疏议》B.《唐六典》C.《宋刑统》D.《元典章》

6.唐朝时期,官吏管理中的致仕制度指的是官员的

A.休假B.考课C.任用D.退休

7.宋太祖为加强中央对司法机关的控制,专门设立了

A.提点刑狱司B.枢密院C.提刑按察司D.审刑院

8.“申明亭”的设立体现了明朝哪个立法指导思想

A.重典治吏B.刑乱国用重典C.轻其所轻,重其所重D.明刑弼教

9.下列哪部法律是明初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和条例,且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A.《问刑条例》B.《大明会典》C.《大明律》D.《大诰》

10.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关是

A.大宗正府B.理藩院C.宗人府D.理刑司

1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B.《十九信条》C.《资政院院章》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3.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刑事特别法不包括

A.《治安警察条例》B.《惩治盗匪暂行条例》

C.《共产党问题处置办法》D.《暂行反革命治罪法》

1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影响最大、实施地区最广、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是

A.《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条例》B.《兴国土地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D.《井冈山土地法》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九章律》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

A.兴律B.户律C.杂律D.厩律

2.属于汉朝法律形式的有

A.科B.格C.廷行事D.决事比

3.元朝的中央司法机构包括

A.审刑院B.都察院C.大宗正府D.宣政院

4.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由下列哪些部分构成

A.六法全书(基本法典)B.判例C.解释例D.关系法规

三、简答题: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四、分析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对下列文字进行简要分析。

“诸八议者,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

”“犯十恶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议·名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B4.A5.B6.D7.D8.D9.D10.B11.A12.A 13.A14.C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D3.CD4.ABCD

三、简答题:

特点:

(1)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分)

(2)在权力关系的规定上,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以抗衡袁世凯。

(1分)(3)在程序性条款上,规定特别修改程序以制约袁世凯。

(1分)

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

(2分)

(2)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

(2分)(3)它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在当时条件下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

(1分)

四、分析题:

(1)这段文字的含义是:

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这八类人犯罪,如是死罪,则司法机关必须将其应处死的犯罪事实及其应议的理由先奏明皇帝,并请求交付大臣集议,集议之后,交皇帝裁处。

一般流罪以下减刑一等处罚;但犯有“十恶”大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围。

(4分)

(2)“八议”制度作为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标志之一,于曹魏时期正式入律,从此一直成为封建法律的重要内容。

(2分)

(3)唐律对八类特权人物的减免处罚的规定反映了唐律的特权法性质。

(2分)(4)在封建君主专制条件下,任何官僚贵族的特权都只具有相对意义,并以不触犯皇权及地主阶级根本利益为限度,如犯有“十恶”之罪,同样不能减免处罚。

(2分)

2009年法律硕士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

1.案例分析

甲某,男,26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1999年12月刑满释放。

乙某,男,18岁。

2000年4月底,甲某与乙某多次密谋共同实施抢劫,并为此准备了凶器。

2000年5月上旬,甲某、乙某携带凶器多次于夜间在偏僻小路旁守候,欲抢劫行人财物,但均未遇见行人。

2000年6月,甲某和乙某在公安机关例行检查中,因没有身份证和暂住证而受到盘问。

经公安人员教育,两人将上述情况如实供述。

试析对甲某、乙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答案】甲某、乙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预备)的共同犯罪。

甲某、乙某为了实施抢劫犯罪,多次密谋,并且准备了犯罪工具,还多次于夜间在偏僻的小路旁守候,欲对经过的行人实施抢劫犯罪。

甲某、乙某上述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应当定抢劫罪。

同时,甲某和乙某两人合谋,在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共同故意,在客观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成立共同犯罪。

甲某、乙某的抢劫罪处于犯罪预备形态。

甲某和乙某为了实行抢劫,实施了犯罪密谋、准备犯罪工具等犯罪预备行为,但甲某和乙某的犯罪行为在着手实行抢劫前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遇到行人)而停止下来,所以,甲某、乙某的抢劫罪是犯罪预备形态。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甲某和乙某是在公安人员的例行检查中,主动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抢劫犯罪预备行为,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成立自首。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于自首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法条评析

《刑法》第270条第1款、第3款规定: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答案】本条规定的是侵占罪的罪状和法定刑,罪状为叙明罪状。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的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侵占罪的构成特征是: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或者拒不退还的行为。

所谓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基于他人的委托代为保管的财物或者根据事实上的管理而被认为是合法持有的财物。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本罪的法定刑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包含两个量刑幅度。

其中,构成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本条第3款的规定,本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即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宪法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B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D

  2.我国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

  答案:

B

  3.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

  A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B征用并给予补偿

  C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适当补偿

  D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合理补偿

  答案:

A

  4.现行选举法规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在选举日前()。

  A15日公布

  B10日公布

  C5日公布

  D3日公布

  答案:

C

  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A原则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B具体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C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D基本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

C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A根本政治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人本政治制度

  D核心政治制度

  答案:

A

  7.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对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

  A改变

  B撤销

  C改变或撤销

  D发回重议

  答案:

C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统一战线被称为()。

  A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B爱国统一战线

  C人民统一战线

  D民主统一战线

  答案:

B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A少数服从多数

  B集体行使职权

  C人民主权原则

  D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答案:

D

  10.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A年老

  B疾病

  C丧失劳动能力

  D以上都对

  答案:

D

  1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A侮辱

  B诽谤

  C诬告陷害

  D以上都对

  答案:

D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由()召集。

  A委员长

  B委员长会议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大主席团

  答案:

C

  1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各部委的质询案。

  A10

  B15

  C20

  D30

  答案:

A

  14.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军委主席向()负责。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答案:

D

  15.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A国家主席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大主席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宪法规定,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

  答案:

AB

  2.我国宪法规定: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

  A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B以宪法为基本的活动准则

  C负有维护宪法尊严的职责

  D负有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答案:

ACD

  3.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答案:

AC

  4.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监督。

  A选民

  B选举委员会

  C原选举单位

  D人大及其常委会

  答案:

AC

  5.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以行使的权利是()。

  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申诉权

  D继承权

  答案:

ABCD

  6.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

  A拆除公民的住宅

  B搜查公民的住宅

  C侵入公民的住宅

  D侵犯公民的住宅

  答案:

BC

  7.我国宪法规定,()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A宗教活动

  B宗教事务

  C宗教仪式

  D宗教团体

  答案:

BD

  8.我国实行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

  A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9.我国宪法规定,以下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的是():

  A解释宪法和法律

  B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C监督宪法实施

  D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答案:

ACD

  10.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是()。

  A副委员长

  B秘书长

  C委员

  D办公厅主任

  答案:

ABC

  11.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享有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是在()。

  A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

  B省级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

  C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表决

  D省级人大各种会议上的表决

  答案:

AC

  12.国家主席的可以主动行使的职权是()。

  A进行国事活动

  B接受外国使节

  C任免驻外使节

  D公布法律

  答案:

AB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案:

(省略)

  2.简述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答案:

(省略)

  四、分析题:

  1.分析下列宪法条文。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宪法第十三条“……”修改为: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答案:

(省略)

  2.阅读并比较下列宪法条文,说明自现行宪法颁行以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的变化。

  1982年现行宪法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年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

  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六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一条,将原有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答案:

2009年法律硕士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

(二)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纸上所选答案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给分)

  1.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答案】ABCD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时间。

理论上认为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

法律基于正当防卫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止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故对防卫时间加以严格限定。

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或其导致的危害状态尚在继续中,防卫人可以用防卫手段予以制止或排除。

在实践中,不法侵害已经完结、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被认为是不法侵害已经终止,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考生注意】不法侵害的尚未结束,可以是不法侵害行为本身正在进行中,例如杀人犯挥刀向受害者连续砍击;也可以是行为已经结束但危险状态尚未结束,例如抢劫犯已打昏物主抢得财物,但尚未离开现场。

上述两种情况,防卫人的防卫行为均可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行为,或排除不法侵害行为所致的危险状态。

有些情况下,虽然不法侵害所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正当防卫行为并不能将其排除,则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例如,纵火犯向目标物纵火后逃跑,已经造成了可能失火的危险状态,就无法通过杀死或伤害纵火犯的防卫手段来排除,对之采取防卫则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2.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A、目的相同

  B、行为的对象相同

  C、前提相同

  D、危害来源相同

  【答案】AC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在于:

(1)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2)前提相同。

两者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时才能实施;(3)责任相同。

两者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应损害后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在于:

(1)危险来源不同。

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多种多样,除了人的不法侵害外,还包括自然的力量,动物的侵袭,以及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限于人的不法侵害。

(2)行为对象不同。

紧急避险是损害与造成危险无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正当防卫则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

紧急避险只能在无其他方法排险危险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而正当防卫则无此限制,公民只要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就可以实施,而不论他是否有条件采取逃跑、报警、劝阻等方法制止不法侵害。

(4)限度标准不同。

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不能等于甚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则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只要所造成的损害不明显超过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害即可。

(5)存在禁止条件与否。

紧急避险存在禁止条件,即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适用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正当防卫无禁止条件,任何主体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面临不法侵害时都有权实施正当防卫。

在本题的选项中,选项AC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而选项BD都是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3.有权对刑法作出司法解释的机关包括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答案】BC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司法解释的主体。

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对刑法规范含义进行的阐明。

在我国,有权作出司法解释的机关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考生注意】在司法解释主体的问题上,经常有考生误认为公安部也是司法解释的主体,这是错误的。

司法解释只是司法机关对法律作出的解释,而公安机关不是司法机关,所以,公安机关不能作出司法解释。

  4.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罪

  B、抢劫罪

  C、贩卖毒品罪

  D、放火罪

  【答案】ABCD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的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司法解释的主体。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这一规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考生注意】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是法律硕士入学考试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