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06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docx

1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

第一讲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

一、熟悉《考纲》

  1、上海《考试手册》上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2)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熟悉考题

1、熟悉历年上海卷诗歌鉴赏考题。

(略)

2、熟悉近几年全国诗歌鉴赏考题。

(略)

三、考点分析

上海卷古诗鉴赏题一览表

时间

朝代、作者

体载

考点

2000年

赵师秀《约客》

王驾《雨晴》

绝句

体裁、景物描写、诗句想象

2001年春考

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

五律

杜甫、诗句推断、从诗句分析主旨

2001年夏考

南宋·辛弃疾

《摸鱼儿》

辛弃疾、修辞手法、人物形象、从词语分析主旨

2002年春考

南宋·岳飞

《小重山》

名句、词语理解、主旨句、语言风格

2002年夏考

南宋·蒋捷

《虞美人·听雨》

诗歌内容、句义理解、鉴赏

2003年春考

杜牧《过华清宫》、杜常《题华清宫》

七绝

题材(咏史)、写作手法、内容鉴赏

2003年夏考

北宋·米芾

《望海楼》

七律

衬托、时空、句子理解、景与情

2004年春考

杜甫《逢李龟年》、王维《相思》

常识、意象、词语的理解

2004年夏考

杜庠《赤壁》

七律

对联

对仗、句子理解、景与情

2005年春考

元·盍西村

《江岸水灯》

元宵、炼字、场景描写

2005年夏考

李白《望庐山瀑布》

徐凝《庐山瀑布》

绝句

炼字、比喻的表达效果、对诗歌的评价

2006年春考

宋·黄裳

喜迁莺·端午泛舟

端午、场面描写、句子的理解

2006年夏考

元·张可久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曲(小令)

小令常识、内容鉴赏、字词鉴赏

2007年春考

南宋·方岳

《梦寻梅》

七律

诗作理解、句意理解、主旨情感的把握

2007年夏考

北宋·苏轼

《阮郎归·初夏》

词的常识、内容、手法分析、判断、情景关系的鉴赏

2008年春考

北宋·范成大

《步入衡山》

七律

诗意推断、句子分析、判断、

主旨、情感把握

2008年夏考

北宋·王安石

《壬辰寒食》

五律

作者作品篇目、句子分析、判断、字词鉴赏

2009年春考

南宋·叶梦得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词作理解、主旨比较、语言特色鉴赏

2009年夏考

唐·白居易

《早兴》

七律

文学常识、内容、手法分析、判断、内容鉴赏

四、命题分析

1、来源:

从选材来看,注重考察名家作品,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唐、宋、元三个朝代。

2、体裁:

诗、词、曲三种体裁都涉及到了,上海卷诗歌鉴赏较少选择古体诗。

3、题材:

即景抒情、即事感怀、思乡怀人,咏史。

4、题型

(1)出题形式:

①单首诗、②两首诗阅读比较、③两诗一评、④一诗一对联

  

(2)题型:

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问答题;④文字表述题

5、命题方向:

题量3题,分值8分。

从考点来看,仍然依据考纲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从题型设置来看,三个题目基本保持“常识+理解+鉴赏”的模式。

五、考查范围

1、注重对古诗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诗词常识始终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上海卷,经常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题材(内容)、体裁(诗、词、曲)、押韵、对偶、排序、传统节日、作家作品(杜甫、辛弃疾)、名句背诵等。

【试题举例】

2000年上海卷

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或:

七绝)。

2001年春考卷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2001年夏考卷

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2002年春考卷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C )

A、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003年春考卷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咏史诗。

2004年春考卷

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

唐代绝句是可以与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2004年夏考卷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偶(对仗),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005年春考卷

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元宵的盛况。

2006年春考卷

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角黍(香蒲)、斗巧、结彩丝等。

2006年夏考卷

“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曲牌。

2007年夏考卷

“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2008年夏考卷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篇名)。

2009年夏考卷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①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节操等;②把握作者对人物的褒贬。

【试题举例】

2001年上海夏考卷

《摸鱼儿》辛弃疾

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

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2002年上海夏考卷

《虞美人•听雨》蒋捷

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欢乐

客舟听雨

失意

僧庐听雨

无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

为什么?

【参考答案】李清照的好。

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而“和羞走”则显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而“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人物娇憨神情;“映中门”好似旁若无人,而“依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

3、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

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感情的物象,它既是客观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属诗歌艺术形象的范畴。

在古代诗歌中,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例如,以松、菊、梅、竹等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等象征理想,以明月、鸿雁等表示离愁别绪。

一提到“羌笛”,就联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那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掌握这些特定的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就能进一步深入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

意象的作用有:

渲染气氛、建构意境、烘托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自然景物或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常见的意境有:

雄浑壮观、悲壮苍凉;恬静自然、幽清明净、和谐静谧;高远辽阔、慷慨悲壮、孤独冷寂等等。

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语言→意象→意境→诗情→思想”是鉴赏诗歌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流程,不可倒置。

【试题举例】

2000年上海卷

《约客》(赵师秀)《雨晴》(王驾)

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

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

景物

初夏(黄梅时节)

家家雨、处处蛙

春天

蜂、蝶、叶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   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流水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白云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①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4、注重对诗歌语言的考察

(1)对关键词语的考查

高考十分注重考查重点词语或关键词语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试题举例】

2001年上海夏考卷

《摸鱼儿》辛弃疾

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

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

2002年上海春考卷

《小重山》岳飞

词中说的“心事”指:

希望抗金报国。

2004年上海春考卷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相思》(唐•王维)

红豆又叫相思子。

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爱情(或友情);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故国(家园)。

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提示:

(1)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

(2)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了家国之痛。

2005年上海春考卷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

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提示:

“涌”字写出了茫茫江面上突然浮现出辉煌璀璨的灯船,宛如仙山琼阁,它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发现灯船时那种惊讶赞赏、疑幻疑真的感受,着意渲染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

2005年上海夏考卷

望庐山瀑布·李白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提示: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雄奇壮丽,气势磅礴。

一个“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

2006年上海夏考卷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偿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2008年上海春考卷

《步入衡山》•范成大

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闻鸡,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声,推断似有人家。

2008年上海夏考卷

壬辰寒食[1]王安石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提示:

“雪”隐喻了白发。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2009年上海春考卷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

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

(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

(2)对重要语句的考查

古人说“以意逆志”,“逆志”的前提是明“意”。

只有理解了诗句,感受了诗情,才能达到领悟诗意的目的。

【试题举例】

2000年上海卷

《约客》(赵师秀)《雨晴》(王驾)

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请分别说明。

2001年上海春考卷

《月夜忆舍弟》杜甫

从诗中戍鼓断人行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002年上海春考卷

《小重山》岳飞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002年上海夏考卷

《虞美人•听雨》蒋捷

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C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2003年上海夏考卷

《望海楼》米芾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04年上海夏考卷

《赤壁》杜庠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同说—事。

2007年上海春考卷

梦寻梅·方岳

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艰辛(执着),后句突出了得梅的欣慰(欣喜)。

2008年上海春考卷

《步入衡山》•范成大

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B、A)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提示:

对官场喧嚣(或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2009年上海春考卷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

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C)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类,尚能饭否?

(3)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

语言风格:

平淡质朴、清新自然、俊爽飘逸、雄浑悲壮、豪放旷达、沉郁顿挫、婉约清丽、凝练含蓄、幽默诙谐等。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作者的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凡是优秀的作家,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还是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选用,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些鲜明的特色显示在作者一定时期乃至整个的创作生活中,贯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里,成为他创作上的独特标志,这就构成了他作品的风格。

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郊寒岛瘦等。

但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并不意味着这位诗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

比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悲戚哀婉感人至深,应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绝句》(生当人杰)所展现出来的雄奇豪放,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慨。

他们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这一点在鉴赏时应加以注意。

【试题举例】

2002年上海春考卷

《小重山》岳飞

有人评岳飞词说:

“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

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2009年上海春考卷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叶梦得

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要点:

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1分;找出作品中依据1分,评析1分。

4、注重对表达技巧(艺术性)的考查

了解一些古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1)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1)比喻(通感);

(2)借代;(3)拟人;(4)对比;(5)反复;(6)夸张;(7)双关;(8)对偶;(9)反语;(10)设问;(11)反问;(12)互文等。

【试题举例】

2001年上海夏考卷

《摸鱼儿》辛弃疾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B)

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

2005年上海夏考卷

望庐山瀑布·李白庐山瀑布·徐凝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1)比兴;

(2)用典;(3)托物言志(象征);(4)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5)对比映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6)层层铺垫;(7)渲染烘托;(8)动静结合(9)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10)首尾照应;(11)卒章显志等。

【试题举例】

2003年上海夏考卷

《望海楼》米芾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006年上海春考卷

喜迁莺·端午泛湖黄裳

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

提示:

(1)动静映衬,鲜明对比

(2)寓情于景,韵味无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参考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对表达方式的考查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对比烘托(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和工笔(简笔与繁笔)等。

描写角度:

视角(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时空(古今、远近、高低等)、形状(绘形)、声音(绘声)和色彩(绘色)等。

【试题举例】

2003年上海夏考卷

《望海楼》米芾

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提示:

(1)色彩(红、白); 

(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

2004年上海夏考卷

《赤壁》杜庠

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提示: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个方面综合。

2005年上海春考卷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

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

(80字左右)

提示:

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想象合理(符合特定的气氛)、描写生动,流畅。

2006年上海春考卷

喜迁莺·端午泛湖[宋]黄裳

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色彩例子:

浪花飞作湖间雪,红旗闪电。

②声音例子:

画鼓喧雷(其他角度与例子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①将:

岂  ②纪:

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①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②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一般是写景诗);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感物伤怀(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一般是咏史诗)等。

【试题举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5、注重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考查

(1)注重对作品特色(艺术性)的考查

作品特色: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等。

【试题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