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751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docx

我科中医诊疗方案

肝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胁痛

积聚

鼓胀

肝癌

太和县中医院肝病科

2017.6

胁痛(慢性乙型肝炎)

【中西医病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目前我国的乙肝患者超过3000万,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和控制该病的最好方法,中医归为“胁痛”、“肝着”范畴。

【诊断依据】

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

分》(GB/T16751.1-1997)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

(2002年)o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辨证分型】

1•湿热蕴结证:

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皖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

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

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皖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口淡乏味,便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

4•肝肾阴虚证:

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5•脾肾阳虚证:

食少便澹或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事阳痿早泄或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6•瘀血阻络证:

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临床治疗】

4、分型治疗

湿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梔子,制大黄,滑石,黄苓,虎杖,射干,连翘等。

肝郁气滞证

治法:

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苏梗,八月札等。

肝郁脾虚证

治法:

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

逍遥散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等。

肝肾阴虚证

治法:

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

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玄参等。

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

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党参,白术,制附子,炙桂枝,菟丝子,肉欢蓉,干姜等。

瘀血阻络证

治法:

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桃仁,红花,川茸,赤芍,丹参,鳖甲等。

2、中成药

清热利湿解毒类:

保肝降酶胶囊(院内制剂),双虎清肝颗粒,垂盆草冲剂,茵梔黄制剂等。

疏肝解郁健脾类:

逍遥丸,丹苓逍遥合剂、甘草酸制剂等。

滋补肝肾类:

五味子制剂等。

活血化瘀类:

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鳖甲软肝胶囊(院内制剂),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5、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穴位注射(湿热蕴结证用苦参素注射液、瘀血阻络证用丹参注射液;或各型肝炎,根据“病久必瘀”理论,都用丹参注射液。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等方法。

6•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内科基础治疗:

6.1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

②核昔酸类似物:

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或恩替卡韦分散片或替诺福韦酯。

6・2保肝治疗:

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

6・3免疫调节剂:

胸腺肽注射液。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V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标准(3个月疗程)

显效:

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停药3个月ALT反跳V50%

有效:

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停药3个月ALT反跳V80%

无效:

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疗效:

每2周评价一次,采用尼莫地平法

积分减少(%=(疗前积分一疗后积分)/疗前积分x100%总有效率二(临床痊愈+显

效+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2.肝功能疗效:

治疗前后检查各一次。

【难点分析】

乙肝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会引起肝脏组织的炎症和损伤,现有的医学水平还不能做到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

因此,用药物将病毒持续抑制在尽对能低的水平,才能够遏制疾

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

目前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炎面临的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混乱,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和规范化尚未完善,因而必须要发挥中医辨证的特色,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加强乙型肝炎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2)慢性乙型肝炎大多数临床观察研究为近期疗效,因而要加强观察远期疗效的研究。

(3)目前一些中药及复方的研究尚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如病例分组、用药方法、观察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都没有标准化,因而要强调坚持多中心、双盲、严格的随机对照原则。

(4)尚未找到中、

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结合和突破口。

【解决措施和思路】

(1)中医药在抗慢乙肝病毒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肝功能以及抑制病毒变异、防止肝纤维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2)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既不能只停留在个案总结或小样本数据的

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

单一指标分析中医治疗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医自身治疗理论体系的评价方

式。

(3)选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可以选择以下重点治

疗不能接受西医治疗或西医治疗无效患者;发生HBV变异和耐药。

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慢乙肝的远期疗效,防止复发等,如用苦参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对湿热型肝炎治疗,发生HBV变异和耐药者明显减少。

(4)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炎必须坚持遵循中医理论为指导,正确掌握辨证论治,借鉴、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中西优势互补,规范化和个体化有机结合治疗。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中西医病名】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

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

中医归为“黄疸”“积

聚”等范畴。

【诊断依据】

(1)临床诊断

肝硬化代偿期:

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订d-PughA级。

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TB)W3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GT可轻度升高。

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1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活动性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

蛋白水平下降,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静止性肝硬化:

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2肝硬化影像学诊断:

B超检查可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

(2病原学诊断

乙肝肝硬化:

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

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

HBVDN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丙肝肝硕化:

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阳性者可诊断。

其他肝硕化:

包括酒精性、血吸虫性、肝吸虫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硕化等。

(3)组织病理学诊断

1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包括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及再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2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

【辨证分型】

1•湿热内阻证:

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月完闷,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脾血瘀证:

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郁脾虚证:

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皖胀满,腹胀,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澹,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脾虚湿盛证:

纳差或食后胃皖胀满,便澹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

脉沉细或细弱。

5•肝肾阴虚证:

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脾肾阳虚型:

五更泻,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临床治疗】

1、分型治疗

湿热内阻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茵陈蒿汤或中满分消丸加减。

黄苓,黄连,知母,厚朴,枳实,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蒿,梔子,大黄(后下)等。

肝脾血瘀证

治法:

活血软坚

推荐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

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地鳖虫,丹参,白茅根,大腹皮,茯苓,白术等。

肝郁脾虚证

治法:

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柴胡,枳实,白芍,香附,白术,茯苓,陈皮,党参等。

脾虚湿盛证

治法:

健脾利湿

推荐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白扁豆、茯苓、泽泻,陈皮、山药、慧改仁、砂仁等。

肝肾阴虚证

治法:

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

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川楝子等。

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

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炮附子(先煎),干姜,党参,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赤芍,丹参,莪术,甘草等。

2、辨证选择中成药

1护肝解毒:

五味子制剂(保肝降酶胶囊-院内制剂)、甘草制剂、水飞蓟制剂、双虎清肝制剂等。

2利胆退黄:

茵梔黄制剂、赶黄草制剂、苦黄注射液等。

②活血软坚化积:

丹参制剂、大黄蛰虫丸(胶囊)、鳖甲软肝胶囊(院内制

齐IJ)、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

3、其他治疗

主要包括病原学的治疗如抗病毒、杀虫、戒酒、解毒及相关病因的治疗等。

根据病情可选用:

①中药硕膏穴位敷贴疗法:

我科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制成硬膏主要针对肝脾血瘀证患者应用。

②穴位注射法:

湿热内阻型以苦参素注射液lml注入足三里穴位;肝脾血瘀型以丹参注射液2ml注入足三里穴位(或各型肝炎,根据“病久必瘀”理论,都用丹参注射液)。

3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肝区照射,每日一次,以改善肝脏血流量,抗肝纤维化,促进药物吸收利用,调节免疫功能。

4其他如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辅助中药灌肠疗法、脐火疗法等。

【疗效判定】

(一)评价标准

1•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2)次要疗效指标:

实验室指标、肝脾影像学指标。

2•证候评价标准

(1)显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o

(2)

好转:

主要症

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

(3)无效:

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30%o

3.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指标评价标准

(1)显效:

疗程结束时,①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②肝功能(ALT胆红素)恢复正常;③以上二项指标保持稳定半年至一年。

(2)好转:

疗程结束时,①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②肝功能(ALT胆红素)下降幅度〉50灿未完全正常。

(3)无效:

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二)评价方法

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悄况采用《中医四诊资料分级量化表》,实验室指标评价采用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变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影像学指标评价采用B超检查肝脾前后变化情况的方法进行评价。

【难点分析】

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比较困难。

患者常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些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也正常,需要综合全面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已经进入肝硬化阶段,比如白蛋白水平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于正常,B超、CT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肝表面不光滑,形态失常、脾厚等,或者胃镜检查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代偿期肝硕化常有以上表现。

但是,有很多患者经过以上常规检查难以判断,会延误治疗时机,对于诊断不明确,无法确定治疗方案的病例,可以遵医嘱选择是否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绩,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在我国的肝病防治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逐步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使得其作用机理的还原性研究困难。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药多成分、多途径的“复方”药理作用恰恰是对抗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复杂机理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不少

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即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往往同时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理。

从现代研究来看,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确有一定疗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研究较多,而临床研究较少;动物模型有一定局限性,与人肝纤维化形成有差距,现仍未见中医类型的动物模型;暂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观察指标不过硬(如治疗前后2次肝穿病理检查)等。

现急需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从分子、基因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中医的治疗特色,进行综合治疗及评价并注意中西医联合协同作用的研究。

【解决措施和思路】

(1)在不断探索发现新的有效中药成分、组方同时,要重视如何在已发现的有效复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一步进行筛选、比较,以鉴别出最有临床价值的部分,联合重点研究。

(2)根据纤维化发生的复杂机制和中药组方原理,开展多种有效组分或单体成分的“整合”研究,以期新一代复方成分更为明确易控,又有中药复方多途径的作用优势。

(3)加强临床观察的严密设计和研究:

①如长期应用是否减少肝硕化、门脉高压?

乃至对原发性肝癌发生有否影响?

结合循证医学的思路方法获得更多证据;②由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肝活检难度和局限性及无创伤性诊断指标的种种不足,因此,可根据治疗性诊断,思路,在疗效观察时注重综合分析探索临床无创伤性诊断指标的规律性。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

【中西医病名】

肝硕化腹水是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出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引起腹腔内积液的临床症状。

肝硕化腹水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肝脏疾病终末期(失代偿期)的共同临床表现。

弓I起肝硕化腹水常见疾病有:

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肝脏疾病一旦发展至肝硬化腹水阶段,常常提示肝硬化已经到失代偿期,如不进行积极干预治疗,预后差。

中医归属“鼓胀”范畴。

【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33-2008)

1.主症:

腹部厳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

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覷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澹,或高热烦躁、神昏请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

若暧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部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

2.病人胁下癥积、黄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3.理化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与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作用。

其他如X线钗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也有一定作用。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肝硕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腹水(1-2级)诊断标准:

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

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辨证分型】

1・气滞湿阻证:

腹部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食后胀甚,得暧

气、矢气稍减,或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

腹大坚满,皖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澹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

腹胀痛,时轻时重,纳呆食少,暧气,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可有瘀斑,舌质紫暗,脉细涩。

4・肝脾血瘀证:

皖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硕,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IHI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细涩。

5.气虚血瘀证:

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子板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临床治疗】

1.中药汤剂与中成药分型治疗

气滞湿阻证

治法:

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柴胡、白芍、陈皮、枳壳、炒白术、茯苓皮、泽泻、大腹皮、香附、苍术、慧改仁。

中成药:

木香顺气丸等。

湿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推荐方药:

中满分消丸加减。

党参、白术、姜黄、茯苓皮、半夏、枳实、黄苓、知母、苍术、泽泻、车前子、陈皮、炒二丑。

中成药:

双虎清肝颗粒,保肝降酶胶囊(院内自制药)等。

气滞血瘀证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白芍、香附、枳壳、桃仁、红花、当归、川茸、茯苓皮、泽泻、益母草、车前子。

中成药:

血府逐瘀胶囊,鳖甲软肝胶囊(院内自制药)等。

肝脾血瘀证

治法:

活血祛瘀,行气利水。

推荐方药:

调营饮加减。

柴胡、赤芍、当归、川茸、玄胡、大腹皮、陈皮、莪术、桑白皮、槟榔、茯苓皮、益母草、泽兰。

中成药:

鳖甲软肝胶囊(院内自制药),鳖甲煎丸等。

气虚血瘀证

治法:

补中益气,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

四君子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党参、赤芍、白术、当归、川苇、桃仁、红花、陈皮、茯苓皮、益母草、车前子。

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鳖甲软肝胶囊(院内自制药)等。

2、外治法

1中药脐敷疗法:

对鼓胀病腹大甚属实证者,可采用芒硝粉l・5g、甘遂末

0.5g>冰片粉0.5g,上药混合均匀后,取适量,醋调成丸,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次/日。

2结肠透析疗法: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采用结肠透析机治疗。

3艾灸治疗: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采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穴位注射:

湿热型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血瘀型给予丹参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或各型肝炎,根据“久病必瘀”理论,都用丹参注射液)。

5中药硬膏贴敷:

血瘀型给予“膈下逐瘀膏”贴敷章门、期门穴。

3、其他治疗

主要包括病原学的治疗如抗病毒、杀虫、戒酒、解毒及相关病因的治疗。

【疗效判定】

(一)评价标准

1.疗效标

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

硕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

869-871)。

显效:

(1)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

(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

(3)肝功能(ALT胆红素、A/G或蛋白电泳)恢复正常。

(4)以上三项指标保持稳定1/2-1年。

好转:

(1)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有腹水者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

(3)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

无效:

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注:

单项肝功能指标的疗效判定,同显效、好转、无效中有关规定。

2.其它:

观察应用彩色超声或CT测定腹水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症状及体征的评价方法

(1)通过四诊对主要症状的改善或加重程度进行评价;

(2)通过体重和腹围的测量对腹水的改善或加重进行评价;

(3)通过B超测量腹水深度对腹水的改善或加重进行评价;

2.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方法

(1)通过B超和/或上腹部影像学检查(CTMRI平扫或增强)对肝脾形态学及腹水改变情况进行评价;

(2)通过生化检查(如:

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对肝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

【难点分析】

肝硬化腹水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到后期肝硕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

一,患者初次诊断肝硕化后10年内腹水发生率超过50%并发腹水的患者其3年生存率不足50%难治性腹水I年病死率超过50%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但是单纯中医治疗仍存在很多的困难:

1、肝硕化失代偿期常容易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感性脑病、消化道出血以及

肝肾综合症和肝肺综合症等,病死率较高,单纯中医很难及时解决问题,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

2、我国肝硕化患者多是由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对其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限于患者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患者依从性比较差,而且单纯的中医药抗病毒疗效不够确切,使得在肝病的基础治疗上,不能够产生持久稳定的疗效,直接影响鼓胀病复发及预后情况。

3、鼓胀病人多有腹胀纳差的临床表现,中药汤剂口感较差,而且患者口服后容易加重腹胀,如果短期疗效不明显,患者不容易接受。

【解决措施和思路】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鼓胀病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以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1、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有出血倾向者,力卩三七、仙鹤草、白茅根等药,腹水反复,预防性使用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等清热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