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48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docx

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

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

师范类方向

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20日

撰写日期2009年12月22日开始

2010年4月25日结束

答辩日期年月日

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

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

论文提纲………………………………………3-6页

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7-8页

正文……………………………………………9-17页

参考文献……………………………………………18页

 

论文提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序论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

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

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月亮:

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

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品格追求——高洁。

二通过月亮意象传达词人的万般情愁。

苏轼凭自己独有的气质写词,随着自己的情感写词,多才、多性情也注定了词人难以超脱多愁的品性。

他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

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一)、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

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

以《江城子》,《水调歌头》为例。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往往象孪生的姐妹,在东西方月亮文学中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

苏轼的诗词也不例外。

以《水调歌头》,《永遇乐》为例。

(三)、借明月诉无奈。

苏轼的经历是崎岖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内蕴。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四)、借明月言欢乐。

在苏轼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一种便是“快乐”的意象,其中洋溢着喜悦的成分。

以《中秋月》为例。

(五)、借明月表友情。

以《玉楼春·次欧公西湖韵》为例。

(六)、借明月抒情怀。

以《西江月》,《念奴娇·中秋》,《临江仙》为例。

三通过月亮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在苏轼的词里,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我们在他的词中可看到浩瀚的宇宙意识的流露。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利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来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寻找解脱的方法。

词人深受儒佛道思想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

三结论

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词人开辟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在词中非常善于塑造月之气魄——宁静。

在词中,他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来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以《水调歌头》,〈〈念奴娇〉〉(中秋)为例,分析和探讨苏轼词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韵,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词人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词艺术烟波浩淼中,月之意象像一束光线指引着我们走向诗人的艺术殿堂,领略到了矗立在那殿堂里的一尊尊神圣的神灵;月之意象像一把钥匙,穿越了民族文化内核,开启了诗人心灵的大门,读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内容摘要: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摘要:

月亮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情有独钟的,好多文人在作品中都用到了这一意象。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也不例外。

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意蕴。

他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他的万般情愁,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通过月亮意象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月亮意象张显个性情感人生思考

 

Contentssummary:

ThemoonimageofSushi’sliterary

ABSTRACT:

ThemoonhasonlyoneinmindregardingtheChinesewriter,manywritersallusedthisimageinthework.NorthernSongDynastyliteraryarenaleadercharacterSuShiisnotexceptional.Chantsinthemoonliteraryofhim,themoonimagehascontainedtherichimplication.Hetransmitshisallkindssentimentthroughthemoonimagetoworrythat,hasbuilttheentirelynewidealconditionforus,alsodisplayshisuniquepersonalitycharmthroughthemoonimageaswellasheinphilosophystratificationplanesomeponders.

Keyword:

MoonImagePersonalityFeelingPhilosophy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具有丰富的意韵,他熔铸了词人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体现了词人自己的个性特征。

苏轼共写词二百四十九首,其中提到“月亮”意象的便有九十四首,在他的作品中占到了很大比例。

意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成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苏轼笔下的月亮形象千变万化,有湖中月,新月,微月,明月,缺月,璧月,满月,双溪月,江月,隙月,流月,淡月,三夜月,波底月,斜月,皓月,颦月,高楼月,弯弯月,风月,天星月等。

这些无不渗透着词人的个性色彩,本文就此谈谈我的拙见:

一、张显个性,表现魅力

词人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他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使他少时便有“奋励有当世志”的理想。

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苏轼的少年英才轰动了京师,使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激赏和器重,然而在轰动热潮过后,名列第二的苏轼由于不支持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并没有跻身于朝廷,被委以要任,施展抱负,而是被闲置在一边,这时他的理想和愿望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不得不沉游于宦游之中,辗转于凤翔等地。

在这期间,他能以深刻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苏轼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一心想做补天的巨石,大展宏图,但他不满于受利用控制,他以诗歌抨击新法对百姓的盘剥掠夺,毫无顾及的指陈其弊,触怒了当朝权贵。

由于这多种因素,于是“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

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词人形成了飘逸不群的个性,并且具有了高洁的人格品质。

从他的咏月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字的艺术魅力。

月之意象折射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从他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中,把明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几乎包含了月意象的全部成员,“明月”“月宫”“琼楼玉宇”“高空寒冷”“圆月”“晴月”“阴月”“缺月”“月影”“月光”,这些意象都是传统意象,都具有公认性的隐喻意义,或者说是象征意义:

“明月”是光明的象征,“月宫”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的象征,“琼楼玉宇”有理想富丽堂皇的意味,“不胜寒”有风险大、令人畏惧的意味,“圆月”是圆满和团圆的象征,“缺月”是残破的象征,“晴月”是人生畅达的象征,“阴月”是人生困厄的象征,“月影”有相伴、娱乐的意味,“月光”有共享、柔情的意味。

他把月亮的全部成员都象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人佩服,词人一心想为朝廷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有用武之地,可是事与愿违,面对这些,他只能洒脱的对待人间事,虽然不得志,但还是能够寻求到解脱的方法。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

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这个多情种子的苏东坡,他知月,访月,赏月,咏月......月亮在这个‘文化昆仑’的笔下永远是一个清明,澄澈,团圆,高雅,纯真的美好形象,寄予着人间一切真善美的良好祝愿,他将月亮诗化了,月亮成了他的诗魂,在他笔下,月亮完全被人格化了,月亮是词人美好心灵的投影,而那美好的明月又净化了词人的心灵,明月写我心,是我心之物象化;而明月照我心,又是物象之心灵化,这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是苏轼与明月合二为一的完整释义。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虞美人·又》)“明月多情来照户”(《渔家傲》)“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小人”(《虞美人》)“一点明月窥人”(《洞仙歌》)“与谁同坐。

明月情风我”(《点绛唇》)“美人如月”(《三部乐》)我们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到词人把月亮人格化的写法。

苏轼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倍受压抑,但是词人所形成的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开放气质又使得他不能在孤独的海洋中沉没,他追求解脱的方法,便是“欲乘风归去”,与明月交游,创造一个“人月相得”的神话。

作者的豪放飘逸之情无形中已透漏给我们。

月亮:

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

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品格追求——高洁。

他不受世俗束缚,做一位真正的自己,堪称是豪杰,作者那“一蓑烟雨任凭生”的态度令我们钦佩。

二、传达情感,营造意境

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词人的万般情愁,同时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虽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

自古以来,多才、多情、多愁是紧密相联的,它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

然而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一)、借明月写相思

这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

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现代歌曲所唱到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们可看出文人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生性洒脱的苏轼当然也不会排除在外。

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悼亡词,为追念他已经逝去十年的亡妻王弗而作。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这里的“月“给人一种凄清、凄凉、凄苦的感觉,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悲情的境界。

“对酒卷帘明月,风露透窗纱。

”(《少年游》)表现了词中的思妇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行役的丈夫,着重刻画思妇的寂寞心情,她本欲对酒邀明月做伴,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队的燕子,而不顾怜她这空闺独守之,这便使她由羡慕双燕而嫉妒双燕,因而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在他心中是最纯洁的,不可以玷污的。

他赋月亮最真挚的情感,以表达怀念之情。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像孪生的姐妹,相互伴随。

我们知道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都以月亮作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更写出了他自己由于政治处境的失意,而造成的内心的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此词可谓千古孤独凄凉第一词”

词中所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正是苏轼谪居时愁闷孤独,悲慨难遣的心境的生动体现,词境与心境相一致,词人在艺术上达到了精妙的境界。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一江清澈碧波辉映和浩渺清幽的画面,反衬出人去楼空的怅惘和孤寂。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永遇乐》)不仅写出了词人当时夜宿燕子楼中的清夜无尘、月光如银的景色环境,而且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三五之夜独住燕子楼的凄婉情景。

(三)、借明月写友情

我们知道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谐音“留”是“留别”之意。

在苏轼的词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这个意象,他更多的是用“月亮”这个意象来表现送别之情以及他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如“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月落花飞絮。

”(《昭君怨》)此词为送别柳子玉而作;“凤萧声断月明中,举手谢,诗人欲去。

”(《鹊桥仙》)为送陈令举而作;“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生查子》)送苏伯固而作;“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南歌子》)也是为送友人而作,还有很多送别诗中提到了这一意象。

在苏轼抒写与他人的友情时,月亮是一个见证两心交融的不可或缺的意象。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见月如见我,知我如知月也。

词人在怀念友人时也用到了“月”意象,如“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行香子》)为怀念词人与杭州知事陈述古的交往而作;“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

长庚配月独凄凉。

”(《定风波》)也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落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蝶恋花》)运用“月”这经典意象,拟想“我思君处君思我”把二人的感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四)、借明月写对历史的感叹,自己的无奈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借怀古以抒怀抱,通过对祖国的壮丽山川的出色描绘,传达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倾慕和向往,充满了作者指点江山,品评人物的豪迈之情。

而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吊古伤今,又流露出一种远大的抱负不得实现的深沉苦闷,这里的词境廓大了。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又隐含不安现状的愤慨之情。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浣溪沙》)“璧月琼枝”指美好的时光,而“菊花人貌”以菊后的凋零喻人貌的衰老。

此词表现了生命的空寞感和深沉的悲剧意识,也表现了词人的无奈之情。

(五)、借明月写对现实的不满态度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西江月》)“可惜”犹言可爱,“风月”指清风月明之美。

兰溪月景,无处不佳、无处不美,作者惟恐踏破这“琼瑶”之景,这里反衬了他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险恶仕途的厌倦。

“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作知心的朋友,一起欢乐。

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独、凄凉的影子。

作者之所以“举杯邀月”,正意味着他对当权者的不满。

也有表现抒发词人远大抱负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正面直接的抒发了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热切的盼望疆场杀敌,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感。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

”(《南乡子》)抒发自己仕途坎坷,抱负不得实现的郁闷情绪。

另外,在他词中所刻画的明月,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减字木兰花·又》),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行香子·又》),离乡时“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失意时“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菩萨蛮》)等。

我们从他的词句“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减字木兰花》),“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行香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永遇乐》)“水连芳草月连云”(《浣溪沙》)“送行淡月微云”(《临江仙·送钱穆夫》)“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中秋和子由》等可以看出词人写月往往以“水”“云”“风”衬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月,云月,风月的复合意象,创造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学境界。

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感受到月亮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即饱含词人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的审美意境。

在他的《念奴娇》(中秋)中,“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侵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通篇用幻想组成,反映了主人公自求解脱、胸怀开阔的精神面貌。

中秋佳节,他凭高遥望那一望无垠的深浸在清冷月色中的秋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幻想自己超越了尘世,升到了月宫。

在那个广寒清虚之府,见琼楼玉宇粲然,素娥皓衣乘鸾而来,舞于大桂树下,他俯瞰人间,江山如画,烟树历历,然而那仅是精神之飞升,实际上他却是在风露下醉舞狂歌,举杯邀月,然而他又幻想自己干脆乘风到月宫去,无论是凡间或仙境均写得如此美妙,洒脱,飘逸。

词中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由李白的《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化来,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羽化而登仙”的形象。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一种豁达和自宽。

苏词的境界却显得意兴超绝,无一点尘埃气,让人真难以想象他当时正经历着尚受贬谪,日以困匮,垦辟荒田的坎坷境遇。

三、人生思考

通过词中的“月亮”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人生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我们知道苏轼的思想很杂,词人与天地并存,万物同一的内心沟通了儒佛道,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

苏轼词中的“月”旷达,高远,孤独,寂寞,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化身。

所以从他的词里可看到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流露出浩瀚的宇宙意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在情与理的的矛盾冲突中,清醒的把握住了现实,在承认自然界和人世间存在着永恒的缺憾的同时,由一己离愁的自我选择推向对整个人间的美好祝愿,充分体现了作者感情真挚,胸襟开阔,见解卓越,才气飘逸的一面,词境廓大,深邃,富有哲理情趣。

“明月几时有”起笔突兀奇崛,显出词人的浪漫的性格和超旷的胸怀,这一问,从赏月的喜悦中透露出一位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便有了这样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是一个千古之问,苏轼在这里又提到,明月高悬青天是难以捕捉的,但月又是博大的,月光普照万物,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能共享一轮皎洁的月光,苏轼把对宇宙万物深沉的哲学思考悄无声息地融进到这首词里了。

理性思考后,诗人的目光转向现实中美仑美奂的世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由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把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并且认为人应该从自然界中寻求慰藉,接着就发出词人美好的祝愿,在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的明月形象,展示了词人孤高出尘的心灵和旷达乐观的个性。

词中把深奥的哲理化成了美好生动的形象意境,使读者在心灵的共振中,获得极深的词意感受。

“把酒问月”把月和人作参照对比,月是美好的,人的生命同样美好的,然而生命的美却是短暂的,尤其是在与永恒的月的对照中,显得更为短暂。

从美的短暂性中,词人领悟到了永恒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

这是一种新的宇宙意识,表明词人已经能从个体生命的巢臼中摆脱出来,放眼无穷的宇宙长河,从中体验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月是永恒的,无论古人今人,看到的月升月落,都是同样的,然而月又有阴晴圆缺,是无常的,不可捉摸的,月亮的永恒和反复无常,经常出没在咏月词中,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在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体现: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是词人更深一层的对人生目的和宇宙存在的怀疑和喟叹它已不是去追求人的个体的长生,飞升(求仙),不朽,而是去寻问这整个存在本身究竟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有什么目的?

它要求超越的是这整个存在本身,超越这个人生、宇宙、世界……词人是在寻求某种达到永恒本体的心灵道路。

词人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选择了“独善其身”的道路,因而词人把“月”当成“情”的载体,以“问月”形式来倾吐自己的一腔峥嵘之气。

苏轼之所以会在哲学上有深的思考和升华,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在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他也受到了道家任其自然,不为而为等思想影响。

在人生态度上,虽然终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报国、爱民的理想,但由于政治上连遭挫折和不幸,愈到晚年便愈多地接受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安时处顺,随缘自适,恬淡寡欲,旷达潇洒的性格。

佛老思想成为他在艰险环境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成为排解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

“儒道互补”成为他处世的主导思想,从生活信仰上他不再去空想追求精神的天国和死后来世,也不羡慕建功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