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20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客观题(32小题,共48分,每小题1.5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2.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3.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

“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先进性

5.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6.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

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府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

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8.唐朝武周(武则天统治)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

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经济继续繁荣          B.政府税收大幅下降

C.军阀割据更加突出          D.新的经济形态萌芽

9.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说明(  )

A.社会贵贱等级结构瓦解        B.伦理观念和宗法制遭破坏

C.地主对佃农的控制放松       D.佃户对地主的斗争性增强

10.东汉时期,政府把国有的荒地和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农民在最初几年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后,就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赋税,并承担其他义务。

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治理流民问题  B.防止小农破产   C.缓解土地兼并  D.增加财政收入

11.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

这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12.祝总斌指出:

“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

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

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

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

13.(2018·福建福州毕业班质量检测题·24)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14.(2018·山东潍坊一模·24)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15.(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四·25)(原创)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  )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6.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  )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17.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  )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18.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19.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

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

这种思潮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20.《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

这一作法旨在(  )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     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

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     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

21.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  )

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

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

22.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洗练的概括:

“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

……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

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

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  )

A.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B.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C.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D.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23.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这说明王守仁(  )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2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25.清康熙帝说:

“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神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  )

A.得到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一致认可 B.开始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理论体系日浙完善并走向科学化 D.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6.“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

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

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27.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  )

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     B.成为统治地位官方哲学

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线    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8.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

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29.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30.程朱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東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

符合材料的是(  )

A.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   B.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C.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31.李贽说:

“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3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

“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

”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

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二.主观题(四小题,共52分,其中33题14分,34题13分,35题13分,36题12分)

33.(14分)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6分)

材料二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

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

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

“士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2)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

(不得照抄原文)(5分)

(3)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3分)

34.(13分)社会风尚是指在全社会所推崇倡导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

“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

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主要原因。

(3分)

材料二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衣服之章,上下混淆”。

……朱熹感慨: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摘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2)材料二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

(5分)

材料三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团龙、立龙”却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

……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中晚期怎样的社会风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风尚的主要社会原因?

(5分)

35.(13分)钱穆先生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美)费正清《中国:

?

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

(4分)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3分)

材料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6分)

3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32小题,共48分,每小题1.5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5ABCBC  6--10BCBDD11--15BCCDC16--20BABDA21--25CCABD

26--30BACCD31--32DD

二.主观题(四小题,共52分)

33.(14分)

(1)纲纪其内: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

(任答三点给3分)纲纪其外: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3分)

(2)观点:

中国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

(2分)

论据:

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君主不控制选官权。

(3分)

(3)局限:

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伸;官僚对君主绝对臣服。

(3分)

34.(13分)

(1)风气:

从军或尚武。

(2分)原因: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1分)

(2)变化:

从北宋的控制到南宋的失控或从保守到开放。

(2分)

原因:

多个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文化世俗化趋势(3分)

(3)风尚:

“逾礼越制”成为普遍现象;或封建礼制被破坏。

(2分)

原因: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反封建的思想出现,如答到李贽的离经叛道亦可。

(3分)

35.(13分)

(1)相关措施:

科举制度的完善;(2分)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2分)

(2)特点:

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

(3分)

(3)论证:

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2分)思想文化方面:

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2分)

36.(12分)评分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3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6分)结论与论证相符。

(3分)

示例1: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

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

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

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示例3:

观点:

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

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

观点:

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提示:

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5:

观点:

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提示:

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间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6:

观点:

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

(提示:

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