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593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docx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愚公移山》精编精练

22《愚公移山》精编精练

一、课内阅读:

(一)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⑴固不可彻()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⑶何苦而不平()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甚矣,汝之不惠!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

为什么?

(3分)

(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分)

(2)甚矣,汝之不惠!

(3分)

(三)

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惩山北之塞()

(2)杂然相许()

(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

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3.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析他们的区别。

(4分)

答:

(四)

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2分)

(五)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

苦于

B.固不可彻彻:

变通

C.惧其不已也已:

停止

D.无陇断焉垄断:

阻隔

2.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③④B.②⑤

C.②③D.①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

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分)

(六)

愚公移山(节选)(10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3分)

(七)

愚公移山(节选)(13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其如土石何()

(2)固不可彻()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河曲智叟亡以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

为什么?

(3分)

二、对比阅读:

(一)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C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B惧其不已D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分)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日: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日: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1)便要还家()

(2)杂然相许()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

(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

(2分)

答:

(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

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

渴欲得饮,赴引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

①珥:

戴着玉质耳饰。

②后土:

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

③禺谷:

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④尸膏肉所浸:

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

(1)固不可彻:

(2)无穷溃:

(3)把:

(4)逐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3.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出来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是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

4.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

 

《愚公移山》精编精练

一、课内阅读:

(一)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⑴固不可彻()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⑶何苦而不平()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甚矣,汝之不惠!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

为什么?

(3分)

答案:

1.⑴通,变通⑵穷尽⑶愁⑷通“无”评分标准:

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共4分。

2.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标准:

整体意思答对,关键词“惠”、“甚”翻译正确,得3分;“惠”、“甚”翻译错误,每词扣0.5分。

共3分。

3.D评分标准:

共3分。

4.不愚。

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评分标准:

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得1分。

意近即可。

共3分。

(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分)

(2)甚矣,汝之不惠!

(3分)

答案:

1、C 2、C 3、C4、(6分,每小题3分)

(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评分要点:

“箕畚”答对给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

(2)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要点:

“惠”答对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

(三)

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惩山北之塞()

(2)杂然相许()

(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

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3.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析他们的区别。

(4分)

答:

答案:

1.4分。

(1)苦于

(2)赞同(3)之于(4)通“返”,返回

2.4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4分。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

(四)

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2分)

答案:

1.

(1)水的南岸

(2)削减(3)交换

2.D

3.(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4.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五)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