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588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docx

2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

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思考

顾绍骅著

    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以来。

又经过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文化的传统真的已被肢解和割裂得面目全非了。

近来,“85思潮”也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这是民族文化的自卑所造成的;当下,由于商品大潮和外来文化的迅猛冲击,作为文化资源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不能不说令人堪忧。

 我曾经听过好多年轻人说过:

“中国传统文化纯属骗人,西方文化才叫科学”之类的话,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我很难过。

难过于有数千年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到了当代竟然受到自己的民族后人的无情的妄自菲薄!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

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和体认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任何艺术都是思想始终在先,技能、技术总是在后的;中国画着重在“形而上”(外形之上,精神追求)。

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的表现之一,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天人合一”的观念。

如果缺乏这些文化底蕴,中国画就沦为技法的奴隶了;艺术家与工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思想、有文化底蕴。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提出:

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世界美术作品的发展方向!

各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中国画【辞海释义】:

简称“国画”。

反映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色的画种。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超越形似而重在传神,以钩皴点染、枯湿浓淡、疏密繁简、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描绘图像景物,结构布局不拘于焦点透视,讲究色、墨、空与点、线、块的变化对比。

与书法、篆刻乃至诗词艺术的紧密结合,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

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

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

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

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

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书、画大家王维:

“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达芬奇说:

“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

“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

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的确,中国绘画的这种观念也正是把握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中国艺术诗性的品质特点,才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考验,并一直影响至今。

宋代哲学家程伊川说过:

“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而万象昭然已具。

”昭然万象以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为基础,使实中有虚、虚中生实,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这便是中国画在对意境美的追求中最不可言传的精神所在,加之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因此,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中国的格律诗词讲究程序、格式、谱式,言简意赅;唐诗宋词流传千余年,至今为人所喜爱,因此,经典的是永恒的。

“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有经典之作,为什么所记住所传诵的却不是太多。

为什么?

    看中国画,如何看虚与实。

有人说中国画不科学,留那么多的空,那么多的虚,看人家西洋油画画得多么厚实。

事实上这恰恰就是中国画的妙处所在——中国画就是用虚不用实。

并不是说不能写实,唐宋画就把“写实主义”搞得很好。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中国人的思想受道家影响深远,不愿心为物役,追求境由心造的平衡心态。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说“返虚入浑(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

)”,意即返虚方能入浑。

这个“浑(“全部、满是”之意也)”,而是更高级的无所不包极端复杂之浑。

“实”就在眼前一览无余,最大也是有边际的,最满也是有限度的。

只有返虚入浑,方能无边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如李煜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不实答,却一下使你面对滔滔东流的大江。

如果只是一实,还能有那样丰富的含义,那样阔大的境界吗?

诗情画意是时空的融合,因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令欣赏者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在创作与欣赏中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虽然,少了西画那样的“清晰、一览无余”却存有东方审美特有的含蓄、朦胧,甚至有些模糊、迷离……;这也有了“神秘感”,增强了“想象空间”,犹如:

“隔纱观美景、月下看美人——越看越喜欢”,在理解“诗情”后,更能了解“其中味”;这是西方绘画所望尘莫及的。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

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文人们捧为绘画的至理,原因是写实造型不符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以线为骨,以墨为肉的表现手段,致使笔墨在能渗化的宣纸上得以自由地发挥,这种独特的美:

“笔墨酣畅、气韵生动”,书写空间得到解放,从而使中国绘画的空间也随之得以解放,因而促进写意画的萌芽和进一步的发展。

写意画强调的是气韵的生动和笔墨所呈现出来的情趣美感,是借助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在作画的过程中强调随心所欲,从而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他们还强调灵感火花的闪现,也就是偶然性的灵光一闪,便获得了绘画中的“逸品”。

这还离不开在中国哲学虚空的宇宙观(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影响下艺术家对诗化的精神内质与诗意的形式外观的永恒追求。

【郎世宁的绘画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他的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

邹一桂看后说:

“工则工矣,不入品评。

”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能品评(郎世宁的作品虽然画工精致,但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能评为好的中国画)】

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说的一句话:

“中国文化是向内的(含蓄、隐藏)。

”这一句话道破了中国文化的天机。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

“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以描摹客观物象为重点),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

”即:

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描摹)。

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超然物外、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因而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

因而,会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由此看来,中西方绘画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当下,国人对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仍然是延续与西方绘画的一样,把“画得像不像”、细腻程度(写实性),作为评价作品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是绝对错误的!

要知道,自从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写实风格进行到底”了。

于是,在“巴比松画派”后,西方的“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或发展方向;艺术家莫奈、梵高、毕加索的作品并非“写实主义”他的作品却倍受人们喜爱:

莫奈、马奈作品的“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写实性已经被西方人抛弃,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械的写实性(手机照片都能胜之)的“艺术品”,必将分文不值!

如:

《(绘画写实性)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名画中没有“写实性”的;而在当下,国人却无知得“牢牢守住写实性”;而本应该守住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却当作“四旧”而抛弃,我为这些混账行为而羞耻;随着时代发展,艺术品中的人文性“诗情画意”,比较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而呐喊!

针对现在“千人一面”,以技求技、只见技法,不见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舍本求末状态,我们必须这样思考:

学书法的人,书法学习、模仿王羲之的,写得非常好,甚至与王羲之一模一样,他不能称为“书法家”;为何?

因为,艺术也是“专利品”,很讲究原创;这原创性是唯一的,不是工艺品,工艺品可以复制;只要是看得美观、细腻、真实,可以无限量地复制;而艺术品就不同了,众所周知,吴道子、巨然、马远、夏圭等古代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张大千等近代画家都有独特的绘画风格;人们提到吴道子,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吴带当风”;提到马远、夏圭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马一角与夏半边”;提到傅抱石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抱石皴”;提到李可染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这些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创造历史,我们后人学习继承,一定要有自己的“面目”,否则,只是没思想、没灵魂的“复制品”。

王羲之的书法是艺术品,那么“刘羲之”、“张羲之”的书法作品,就算是写得与王羲之一模一样的好,最多只能算是工艺品,所以,书奴的作品永远没有价值(缺乏原创的,复制品充其量算“工艺品”,而非艺术品!

)这些道理是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抄袭或者复制前人的作品,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我赞同:

搞艺术的人,做中国画,实际做的是精神,而绝非职业。

画画,是精神之事,是思想情感之事,是文化修养之事,是一个人的生命品格。

古人云: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那么,有个“参照体系”,就不再是“凭空而论”了;参照国画大师陆俨少的“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论定演变,产生中国画的评价标准:

国学思想、诗情画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占四层,中国书法占三层,中国画技法占三层。

 中国画评价标准(图表):

 有了以上评价“标准”,我们可以轻松判定是否是“中国画”,以及中国画品位的“高低”;毕竟“越是传统的,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

 附图:

一、历代画家的诗情画意作品选(八幅图片)

二、迄今为止世界最贵的艺术品选(二幅图片)

 【图片说明】

 第十位 《呐喊》作者: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成交价:

1.199亿美元 收藏者:

彼得·奥尔森;于2012年5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创造了当时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第九位  《阿德勒·布劳赫·鲍埃尔肖像I》作者:

奥地利著名画家克林姆特2006年6月20日成交价:

以1.35亿美元(调整后价格1.58亿美元)被化妆品巨头罗纳德·S·劳德收购 成为当时单幅人物肖像油画最高拍卖纪录

 

 第八位 《女人III》这是创作的六幅「女子」系列画作的第三幅;作者:

荷兰籍美国画家威廉·德·库宁 于2006年11月最终以1.37亿美元的价格转手(调整后价格:

1.62亿美元)

第七位 《1948年第5号》作者:

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该画被墨西哥金融大亨:

大卫·马丁内斯于2006年11月3日以1.4亿美元价格收藏(调整后价格:

1.65亿美元)

第六位 《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 收藏者:

意大利藏家,姓名未知2013年11月12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场上,《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被拍出1.42亿美元,创造了新的全球艺术品的拍卖较高价纪录。

第五位 《梦》作者:

巴勃罗·毕加索 2013年3月27日,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史蒂文·科恩从赌场大亨史蒂夫·永利的手里,以1.55亿美元的天价收入囊中(调整后价格:

1.58亿美元)

第四位 《侧卧的裸女》作者: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 收藏者:

刘益谦 本作品出自莫迪利阿尼于1917年的创作,最终以1.7亿美元被中国藏家刘益谦拍走,同时创造了莫迪利安尼作品拍卖新纪录。

第三位  《阿尔及尔的女人》作者:

巴勃罗·毕加索 成交价:

1.794亿美元 在佳士得被某未知人士拍走。

 第二位  《玩纸牌者》作者:

保罗·塞尚 收藏者:

2011年,卡塔尔王室以1.6亿英镑收入囊中;(约合2.59亿美元,人民币16亿元)

 

 第一位 《你何时结婚?

》作者:

保罗·高更 成交价:

3亿美元 收藏者:

 卡塔尔籍买家 这幅油画是高更于1892年所作,作品中所画的是两名大溪地女子,之前是由一位瑞士收藏家所拥有,一直借给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展出。

 二〇一八年三月三日星期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