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466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练习题.docx

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练习题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学习目标导引】

1、说明酶的本质、特性和在代谢中的作用。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解释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以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简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细胞呼吸的方式、原理,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4、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5、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知识要点提炼】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而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进行。

通过比较FeCl3和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实验可知: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酶的特性之一:

高效性)。

2、酶的本质

酶的化学本质不同于无机催化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酶的特性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许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但溶液的温度和pH的过高或过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关于酶的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专一性         (B)都是有机物

(C)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D)都具有高效性

解析 人类对酶的认识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以前通过归纳发现,所有的酶都属于蛋白质,因此做出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一结论。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不属于蛋白质的酶,因此现在又对这一结论进行了修改。

事实上,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概念和结论做过修改,从本质上来讲,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答案:

(B)。

例2 以下四组是影响酶活力的主要因素,正确的是(  )

(A)底物的浓度、pH、温度    (B)光照、温度、pH

(C)底物的浓度、压力、pH    (D)温度、压力、pH

解析 酶是生物体内进行生命活动的催化剂,因此主要应该从生物催化剂这一点着手。

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与其他的催化剂不同,它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也就是说,压力、光照都不是限制生物体内酶活力的主要因素,据此可以排除(B)、(C)、(D)选项。

一般来说,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溶液的温度、pH和某些化合物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

(A)。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随堂巩固练习】

1、右图中的甲、乙、丙、丁表示酶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用新鲜肝脏制研磨液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向试管中加入  (B)便于将过氧化氢酶释放出来

(C)便于与FeCl3溶液作比较   (D)有比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3、在甲、乙两个试管中加入等量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

这实验欲证明的问题是                       (  )

(A)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FeCl3可催化H2O2分解

(C)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能力   (D)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两者的催化效率

4、在甲、乙两个试管中加入等量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速度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均无反应

5、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对1~4号试管进行了如下处理。

据表回答:

条件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4号试管

3%过氧化氢溶液

2mL

2mL

2mL

2mL

温度

室温

90℃

室温

室温

3.5%FeCl3溶液

2滴

肝脏研磨液

2滴

(1)1、2号试管相比,   是实验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产生    的多少。

(2)1、3号试管相比,     是实验组;3、4号试管相比,实验组是     。

(3)3号和4号未经加热,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说明             。

(4)本实验将肝脏制成研磨液的目的是                    。

6、酶的高催化效率是因为酶能                       (  )

(A)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减少活化分子数

(C)改变酶本身的质和量      (D)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7、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少数酶是。

8、据史料记载:

“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后来,某科学家对这一认识提出挑战,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

过一段时间,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

”请对上述史料作进一步分析说明:

(1)这位科学家在作实验前,人们对鸟胃的消化的认识水平是   

                 。

(2)这位科学家对这种认识提出的挑战(假设)是    。

(3)这位科学家为证实自己的假设所设计的实验巧妙之处是   

                 。

(4)由这个实验结果获得的新认识是   。

(5)你认为在这个新认识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   

                 。

二、酶的特性

【随堂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     (B)酶的功能就是将食物消化

(C)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    (D)每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唾液原液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  )

(A)专一性   (B)多样性   (C)高效性   (D)稳定性

3、果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说明                                (  )

(A)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C)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影响    (D)酒中的这种沉淀是氨基酸

4、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值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5、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性和性等特点,其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和适宜的。

6、根据下列表格中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号

试管内容物

反应条件

检测

1

2mL浆糊十2mL纯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2

2mL浆糊十2mL清水

37℃10min

3滴碘液

3

2mL浆糊十2mL稀释10倍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4

2mL浆糊十2mL纯唾液

95℃10min

3滴碘液

5

2mL浆糊十2mL纯唾液十3滴HCl

37℃10min

3滴碘液

6

2mL蔗糖液十2mL纯唾液

37℃10min

3滴碘液

(1)1号和2号试管比较,欲说明的问题是   ;1号和3号试管比较,欲说明的问题是   ;1号和4号试管比较,欲说明的问题是   ;1号和5号试管比较,欲说明的问题是   ;1号和6号试管比较,欲说明的问题是   。

(A)酶是有机物(B)酶具有专一性(C)酶具有高效性

(D)酶具有稳定性(E)酶具有催化性(F)酶活性受pH影响

(G)酶活性受温度影响

(2)上述实验中变蓝色的试管是         。

7、右列A、B、C三张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pH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                     。

(3)图B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              。

(4)将装有唾液淀粉酶和淀粉混合溶液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水浴锅中,20分钟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为:

甲    ,乙      。

(5)图C表示了    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贷”--ATP

【知识要点提炼】

1、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结构简式可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因,~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P就脱离开来形成Pi,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为ADP,即:

ATP→ADP+Pi+能量。

反之,ADP在一定条件下也比较容易转化为ATP,即ADP+Pi+能量→ATP。

ADP转化成ATP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依赖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外,在光合作用时还利用了光能。

3、ATP的利用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如细胞对物质的主动运输、肌肉收缩、大脑思考等等。

由于细胞内具有ATP这种能量“通货”,细胞才能及时而持续地满足各项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ATP转化为ADP可表示如下。

式中X代表(  )

 

(A)H2O    (B)[H]    (C)P    (D)Pi

解析 ATP的全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可简写成:

A-P~P~P;ADP的全称是二磷酸腺苷,结构式可简写成:

A-P~P,其中的P表示磷酸基团。

ATP转化为ADP的转化式可写成:

ATP→ADP+Pi+能量,因而题中的X应代表磷酸(Pi)。

答案:

(D)。

例2 细胞内要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有(  )

(A)质壁分离及其复原      (B)蛋白质合成

(C)肌肉细胞吸收K+       (D)大脑思考

解析 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要消耗ATP。

但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是水分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

答案:

(B)、(C)、(D)。

【随堂巩固练习】

1、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储备能源的物质依次是  ()

(A)糖类、蛋白质、脂肪(B)ATP、糖类、脂肪

(C)糖类、ATP、脂肪(D)糖类、ATP、蛋白质

2、下列能正确表示ATP分子简式的是()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3、N个ADP分子中含有腺苷、磷酸基和高能磷酸键的数目依次是       (  )

(A)1N、2N、2N(B)1N、2N、1N

(C)2N、1N、2N(D)2N、1N、1N

4、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糖类的氧化分解   (B)脂质的氧化分解

(C)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D)核酸的氧化分解

5、ATP转变为ADP时,下列关于高能磷酸键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30.54kJ/mol以上的磷酸化合物

(B)ATP分子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是同时水解的

(C)在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

(D)在能量的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

6、绿色植物体内能生成ATP的细胞器是                   (  )

(A)叶绿体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核糖体

(C)核糖体和中心体  (D)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7、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及其生成是   ()

(A)很多、很快 (B)很少、很慢 (C)很多、很慢 (D)很少、很快

8、右图是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在人体内,图示左侧的“能量”来于  作用;右侧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举一例)。

(2)在绿色植物体内,图示左侧的“能量”来于作用和 作用。

(3)从图中可知在适宜的温度条件和在酶的作用下,ADP转变成ATP时还需要的条件是。

将ADP转化为ATP的图示改写成反应式的形式:

 。

(4)上述式子在植物体内的变化状况是。

A.物质的转变是可逆的,能量的转变是不可逆的

B.物质的转变是可逆的,能量的转变也是可逆的

C.物质的转变是不可逆的,能量的转变是可逆的

D.物质的转变和能量的转变都是不可逆的

9、右图是有关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子ATP中含有 个高能磷酸键。

(2)图中的a、b分别代表、。

(3)在动物肌细胞中,进行②反应时,能量来自。

(4)进行①反应时能量用于,进行②反应时能量用于     ,由此可见能量是,物质是。

(5)①②反应进行时所需要的酶一样吗?

为什么?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知识要点提炼】

1、细胞呼吸的方式

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2、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其反应式可简写成: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的过程可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彻底分解形成CO2,第三阶段是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每个阶段的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膜、内膜、嵴、基质,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过程可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的酶催化,都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其反应式可简写成:

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做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做乳酸发酵。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如果两种呼吸都分解葡萄糖产生等量的二氧化碳,则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A)1∶2    (B)2∶1    (C)1∶3    (D)3∶1

解析 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

根据题意,我们假定都产生6个分子的CO2,则有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是1分子,而无氧呼吸过程则必须消耗3分子葡萄糖。

因为无氧呼吸有机物分解得不彻底,1分子葡萄糖经酒精发酵产生了2个C2H5OH分子和2个分子的CO2。

答案:

(C)。

例2 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

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放射性的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解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并未直接氧化有机物,其作用是接受呼吸作用过程前两阶段中产生的[H],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CO2中的氧来自于葡萄糖和反应物中的水,生成物水中的氧都来自于空气中的O2。

答案:

(D)。

【随堂巩固练习】

1、如图表示大气中氧气的浓度对酵母菌产生CO2的影响,据图回答:

(1)在A点,酵母菌产生的CO2较多,这些CO2是  呼吸的产物。

(2)从A到B,产生的CO2越来越少是因为             。

(3)由B到C,酵母菌释放的CO2又逐渐增加出现高峰,其原因是。

(4)酿酒就是采用一种酿酒酵母对大米或其他谷类作物进行酒精发酵,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开始几天在酒缸中装入大米,水分和酒曲(含酵母菌),敞开容器盖,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呼吸,获得足够的能量进行大量,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酵母菌。

几天后,将容器盖密封起来,此时在容器中发生的生理作用的反应式是              。

2、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成 ,内膜上分布着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 。

线粒体能产生许多供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右图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请依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ABC分别代表的名称:

A;B;C。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从细胞质基质中进入该场所的呼吸产物有    。

(3)人体内血红蛋白携带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至少要通过   层生物膜。

(4)如果O2供应不足,则人体内C6H12O6还可分解成     ,释放的能量   (填“多”或“少”),反应场所是     。

4、有氧呼吸过程中,CO2的产生在                     ( )

(A)三个阶段  (B)第一阶段  (C)第二阶段  (D)第三阶段

5、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有氧呼吸过程是                    ( )

(A)第一、二阶段  (B)第二、三阶段

(C)第一、三阶段  (D)第一~三阶段

6、有氧呼吸从葡萄糖开始,到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氧气用于        ()

(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B)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

(C)与[H]结合生成水 (D)氧化有机物

7、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能产生的中间产物是            ( )

(A)乳酸    (B)二氧化碳  (C)酒精    (D)丙酮酸

8、有氧呼吸产生大量ATP是在                       ()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时(B)产生CO2时

(C)氢与氧结合生成H2O时(D)丙酮酸大量脱氢时

9、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是                       ()

(A)水、ATP          (B)丙酮酸、[H]和ATP

(C)水、[H]和ATP       (D)二氧化碳、[H]和ATP

10、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氧→水

(C)葡萄糖→丙酮酸→氧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11、无氧呼吸的场所是                           ()

(A)线粒体 (B)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 (D)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12、在呼吸过程中,若有CO2放出,则可判断此过程一定           ()

(A)是有氧呼吸 (B)是无氧呼吸

(C)是酒精发酵 (D)不是乳酸发酵

13、下列哪一项不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               ()

(A)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B)都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C)都是有机物的分解 (D)都能释放能量产生ATP

14、经测定,豌豆种子在萌发的早期,CO2的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大3~4倍。

这说明此时的豌豆                                ()

(A)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占优势 (B)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占优势

(C)只进行无氧呼吸(D)只进行有氧呼吸

15、下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曲线图。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中可知呼吸作用最旺盛时的温度在点;AB段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温度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的活性。

(2)乙图中表示无氧呼吸类型的曲线是。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知识要点提炼】

1、捕捉光能的色素

绝大多数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将光能捕获并转变为化学能的是绿叶中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它们可以归纳为两类: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叶绿体的结构

叶绿体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外表有双层膜,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3、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时间

科学家

实验情况

结论或成果

1771年

普利斯特利[英]

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

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1779年

英格豪斯[荷]

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

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785年

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

梅耶[德]

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

萨克斯[德]

暗处理后的绿叶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后经碘蒸汽处理,曝光的一半叶片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叶片则没有颜色变化。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880年

恩格尔曼[美]

将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

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9年

鲁宾和卡门[美]

用同位素18O标记H2O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发现生成的O2全部是18O2;标记CO2中的氧,即C18O2进行作用实验,发现生成的O2全部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20世纪4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