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18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种类

特点

举例

非细胞型微生物

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增殖。

病毒、亚病毒、朊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始核呈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

真细菌和古细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真菌、黏菌和藻类

细菌学

掌握:

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与染色性、致病性和对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共有成分是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

膜磷壁酸

细胞壁壁磷壁酸

聚糖骨架

肽聚糖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脂多糖

革兰阴性菌:

脂质双层

外膜脂蛋白

营养结合蛋白

细胞壁孔蛋白

聚糖骨架

肽聚糖

四肽侧链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厚度

20~80nm

10~15nm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有1~2层

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

50%~80%

5%~20%

磷壁酸

+

外膜

+

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聚糖骨架、四台侧链

2、格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步骤:

碱性染料甲紫初染碘液媒染甲紫—碘复合物深紫色95%乙醇溶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结果:

可将细菌分为两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意义:

该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和方式

条件:

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细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

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pH值)、温度、渗透压、气体

方式:

个体:

二分裂方式

群体:

分为四期: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特殊结构的功能或医学意义

荚膜:

(1)抗吞噬作用;

(2)粘附作用;(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4)鉴别细菌及细菌分型

鞭毛:

(1)细菌的运动器官;

(2)根据鞭毛抗原(H抗原)对某些细菌进行鉴定、分型及分类;(3)与致病性有关

5、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

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芽孢。

无菌:

不含有活的微生物。

为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6、机会致病菌、细菌的毒力物质

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细菌的毒力物: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有浸袭力与毒素。

  (I)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

  ①菌体表面结构,如菌毛等粘附因子;荚膜及类英膜物质。

  ②侵袭性酶,一般不具有毒性,但在感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扩散。

如A族链球菌能产生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即扩散因子);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保护细菌不易被宿主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所消灭;

  ③其它:

铁离子能促进大多数细菌的生长和增强其毒力。

  

(2)细菌的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①外毒素: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某些革兰阴性菌也可产生.如痢疾志贺氏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多外毒素是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于胞外;也可存在于菌细胞内,当菌细胞溶溃后才可释放至胞外。

②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份,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释放。

革兰阳性菌中只有单核细菌增多性李斯德杆菌含有内毒素。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

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

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30分钟破坏

好、160℃2-4小时破坏

毒性

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7、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用途及比较

原理:

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等,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作用及时但维持时间不长,主要用于急性传染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区别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

抗原

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免疫出现时间

慢(数天~4周)

快(立即)

免疫维持时间

长(数月~数年)

短(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8、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结核菌素试验

生物学性状:

典型的分支杆菌形态细长,稍有弯曲,两端呈圆形,多散在,有时呈索状或短链状排列,可见分枝状。

G+,不易着色。

免疫性:

有菌免疫(或伴随免疫),此菌是胞内菌感染。

结核菌素试验:

方法:

1红肿硬结超过5mm者为阳性,表明机体已感染过此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但不一定有结核病。

2≥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检查。

3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表明未感染过此菌,但应考虑:

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患者等

肿瘤等患者试验多阴性

9、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内毒素(主要)、荚膜、鞭毛

所致疾病:

人是此菌的唯一宿主,主要寄居于人类鼻咽部。

带菌者和病人均可作为传染源经飞沫传播。

出现上呼吸道症状。

临床症状有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和体征。

10、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

形态:

(1)棒状:

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2)排列不整齐:

常排列呈V、L等字母形;

(3)异染颗粒:

有异染颗粒。

染色:

Albert染色,有异染颗粒;革兰染色阳性。

11、白喉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和防治中的作用

外毒素是致病物质,棒状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在溶原阶段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即可产生含有A和B二个亚单位。

预防使用白喉类毒素,紧急预防使用白喉抗毒素;治疗使用抗毒素、抗生素。

12、支原体的概念

支原体:

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对许多抗生素具有抗性,如类胸膜肺炎微生物。

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3、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形态:

有荚膜,无鞭毛和芽胞。

染色:

革兰阳性,紫色。

主要致病物质:

主要是荚膜,有荚膜菌株才能引起人致病。

所致疾病:

大叶性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14、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志贺菌属:

致病物质:

侵袭力、内毒素、志贺毒素(系外毒素)

所致疾病:

引起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微生物学检查:

(1)肠道外感染时,血液标本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

其他标本可同时接种血琼脂平板和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2)卫生细菌学检查:

以“大肠菌群指数”和“细菌总数”作为饮用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数。

防治原则:

(1)预防:

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者疫苗(口服减毒活疫苗-SD株)。

(2)治疗:

多种抗菌素可选择,但很易引起耐药性,药敏试验、联合用药、用足药。

沙门菌属:

致病物质:

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

所致疾病:

(1)肠热症:

包括伤寒和副伤寒。

引起2次菌血症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败血症

(4)婴幼儿腹泻

 

微生物学检查:

(1)查病原体:

标本SS平板、普通平板生化反应(双糖发酵等)

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试验)

(2)查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Test):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极其效价的试验。

防治原则:

(1)防:

一般性:

消化道饮食卫生

  特异性:

活疫苗(Ty21a株)好

  

(2)治:

抗菌素药敏试验、联合用药、用足药

15、霍乱弧菌的致病性

(1)致病物质:

鞭毛、菌毛和肠毒素

(2)传染源:

患者及带菌者

(3)传播特点:

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摄入

(4)临床特点:

剧烈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物),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低容量性休克,心力不齐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

16、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葡萄球菌:

主要致病物质:

(5种毒素1种酶)

凝集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Ⅰ

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如毛囊炎、气管炎、肺炎、脓毒血症、败血症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假膜炎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

A群链球菌:

主要致病物质:

胞壁成分、侵袭性酶类、毒素

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17、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破伤风梭菌:

致病性:

(1)致病条件:

该菌由伤口侵入人体,局部伤口需具备厌氧条件,即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均易造成厌氧微环境。

(2)致病物质:

此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部扩散到血液,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1)破伤风痉挛毒素:

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毒性极强

典型体征:

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2)破伤风溶血毒素

(3)所致疾病:

经伤口感染人体。

感染的条件是形成厌氧环境

1)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2)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3)形成厌氧微环境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非特异性防治:

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

特异性紧急防治:

立即注射250-500IU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特异性防预:

白,白,破

产气荚膜梭菌: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产生10余种外毒素,其中α毒素毒性强,能造成血细胞和内皮细胞溶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

其次还能产生不耐热的肠毒素。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主要因食入被A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污染的食物

 3)坏死性肠炎

防治原则:

预防措施主要是对伤口及时清创,扩创,破坏和清除局部厌氧微环境

双氧水

18、淋病奈瑟菌所致疾病;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

淋病奈瑟菌所致疾病:

淋病、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化脓性结膜炎)

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

致病物质:

内毒素样物质、外膜蛋白

所致疾病: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19、立克次体的概念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

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20、我国有关的立克次体病传播方式和所致疾病

传播方式:

带菌节肢动物如蜱、跳蚤、人虱等的叮咬而传播。

所致疾病: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贝纳柯克斯体:

Q热;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

21、钩端螺旋体生物学性态、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生物学性态:

钩端螺旋体纤细,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使菌体呈钩状

镀银染色法

运动活泼

需氧,在含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中28-30℃生长良好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免疫性:

同型钩体的持久免疫,随尿排出

标本采集:

发病10天内取血液,2周后取尿液

防治原则:

防鼠、灭鼠;管理带菌动物;多价死疫苗;青霉素和四环素

熟悉:

1、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

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

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影响很大。

2、细菌L型的医学意义

(1)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治疗失效;

(2)某些L型仍保留有一定的致病力,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

(3)临床上遇有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

3、质粒的概念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4、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

5、异染颗粒

在细胞内呈颗粒状,主要成分为RNA及嗜碱性的多偏磷酸盐,因亚甲蓝染色时不同于菌体着色,呈紫色而得名

6、核质;生长因子

核质:

为细菌的遗传物质又成拟核,决定细菌的遗传特征。

其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通常也称为细菌染色体。

生长因子:

是某些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

但自身不能合成的一些物质,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7、细菌的生长曲线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曲线显示了细菌的生长繁殖的4个时期: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8、细菌生化反应定义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具有不同的代谢产物。

因此,在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指示剂可以和被测终产物反应,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如颜色的改变等,这种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细菌的方法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1)热原质

(2)毒素与侵袭性酶(3)色素(4)抗生素(5)细菌素(6)维生素

10、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液体培养基:

沉淀生长、浑浊生长、表面生长

固体培养基:

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

菌苔: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连成一片的纯培养物称为菌苔,常用于菌种的保存。

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

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11、噬菌体的概念

噬菌体是在细菌内增殖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微生物,是感染细菌的病毒,其增殖依赖于宿主细胞的部分或全部生物合成机制。

12、温和噬菌体和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温和噬菌体:

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传代。

溶原性细菌: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细胞。

13、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14、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转化:

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

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为转导。

接合:

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溶原性转换:

当细菌处于溶原期,有时噬菌体携带的外源基因会在细菌内表达,从而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这一过程称为溶原性转换,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5、防腐与清洁的概念

防腐:

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清洁:

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16、细菌的分布

细菌可分布在土壤、水、空气、有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内表面。

17、高压蒸汽灭菌、干烤、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

湿热的一种,密闭灭菌器,压力103.4kPa,121.3℃,15~20分钟,其特点是细菌培养基、玻璃器皿、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制品是最有效、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干烤:

干热的一种,烤箱,一般加热至160~170℃经2小时加热至61.1~62.8℃30分钟或71.7℃加热15~30秒。

紫外线:

240~280nm之间的紫外线,其中以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

仅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

滤过除菌法:

通过机械阻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

所用的器具是虑菌器。

18、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用途

种类

使用浓度

用途

石炭酸

3%~5%

地面、器具表面、皮肤消毒

乙醇

70%~75%

皮肤、体温计消毒

高锰酸钾

0.1%

皮肤、尿道、蔬菜、水果消毒

红汞

2%

皮肤、粘膜、小创伤消毒

硫柳汞

0.1%

皮肤消毒、手术部位消毒

过氧乙酸

0.2%~0.3%

塑料、玻璃器材消毒

碘酒

2%~2.5%

皮肤消毒

新洁而灭

0.05%~0.1%

手术洗手、浸泡手术器械

龙胆紫

2%~4%

浅表创伤消毒

19、正常菌群、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正常菌群:

正常人的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通称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表现任何致病作用。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

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病原菌):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一.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病原菌所致的感染。

传染:

来自宿主外的微生物,通过一定方式从一宿主传到另一宿主的感染则为传染。

病人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二)内源性感染

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把那些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在一定条件下,原来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成为致病菌,称这类菌群为条件致病菌

三)医院感染

1.交叉感染

2.自身感染:

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3.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可以是常见致病菌,也可以是条件致病菌。

二.细菌传播方式与途径

一)传播方式

按病原体进入的方式分:

1直接进入;2间接进入;3媒介方式

按病原体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分:

1、水平传播:

病原生物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

存在于母体的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

二)感染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生殖道传播皮肤穿传播血液传播虫媒叮咬传播接触感染多途径传播

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2.潜伏感染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

结核分枝杆菌

3.显性感染.(传染病)

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3)局部感染(4)全身感染

⏹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例如伤寒早期。

⏹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5)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20、特异性和敏感性;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特异性:

敏感性: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标本,不同期

(2)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3)用抗菌素以前

(4)新鲜及时送检,对抵抗力低的注意保存(甘油缓冲液)

2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主要生物制品

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

主动免疫

自然主动免疫

患病、隐性感染

人工主动免疫

接种疫苗、类毒素等

被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

通过胎盘、初乳

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转移因子等

主要生物制品:

疫苗: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

外毒素脱毒后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

新研制疫苗:

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治疗性疫苗

22、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所致疾病:

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结核病,肺结核最常见

防治原则:

结核防治策略:

WHO确立的全球结核病控制策略,我国《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

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提高机体抵抗力(营养好,发病少,社会病)

特异性预防:

积极发现治疗痰液中细菌阳结核病人,儿童接种BCG

治疗原则:

抗痨药,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做到:

早期、连用、适量、规律、全程

23、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标本采集和防治原则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无鞭毛,无芽胞,多数有菌毛及荚膜,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标本采集:

不同病程不同标本(注意保温)

病人:

脑脊液、血液、出血点渗出液

带菌者:

鼻咽拭

防治原则

防:

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病人隔离;流行期间带菌者口服磺胺药物等预防;特异性预防:

荚膜多糖疫苗。

治:

抗生素,注意血脑屏障

24、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

主要侵犯呼吸道,一般通过飞沫传播,引起支原体肺炎,其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患者表现有些喘息性哮喘、支气管炎与之有关肺外并发症,包括脑膜脑炎、心血管症状、上行性麻痹、溶血性贫血、关节炎和皮疹与其有关。

25、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抗原性、所致疾病

形态:

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芽胞、鞭毛,多数有菌毛,有毒株有荚膜

培养:

生长需要X因子和V因子,卫星现象

抗原性:

荚膜多糖抗原分为6个血清型,b型致病力最强

所致疾病:

原发性感染:

多见于小儿,为急性化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