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17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docx

高三历史课时提升复习训练题20

(时间:

90分钟,分数: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4·浙江绍兴高三调测)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

“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

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解析:

选D。

从题干中看不出林则徐向外国学习的情况,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林则徐寄希望于以天朝身份感化英国,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看不出林则徐已经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故C项错误;从“天朝柔远绥怀”可以看出,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故D项正确。

2.关于圆明园遭劫焚事件,时人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记载到:

“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

”该日记片段(  )

①揭示了圆明园毁于内外勾结的事实

②谴责了中国人对圆明园的趁火打劫

③来自听闻的内容,真实性尚需考证

④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圆明园劫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D。

“……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可知圆明园的毁灭并不是由于内外勾结,故①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3.(2014·山东滨州一模)“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扶清灭洋”口号

D.民生主义

解析:

选B。

据题意它既属于农民革命,但同时又具有超出了传统农民起义范畴的内容,代表前进的方向,《资政新篇》符合这一要求,故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农民起义的产物,它具有落后性,不代表前进的方向与道路,故A项错误;“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但同时具有盲目排外性,不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故D项错误。

4.(2014·江苏徐州高三质检)“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

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

”这场战争是指(  )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

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

解析:

选A。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队“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军事实力提高,1894年在朝鲜平壤战役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后来日本吞并了朝鲜,故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进犯京津地区,与朝鲜无关,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东三省,与朝鲜无关,故C项错误;卢沟桥事变日军进犯平津地区,与朝鲜无关,故D项错误。

5.(2014·汕头模拟)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

选B。

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是反中央集权的,与结束专制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各省纷纷独立,实际上就是军阀割据,故B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民族独立与各省独立不是一回事,故D项错误。

6.(2014·石家庄高三质检)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

“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

”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选B。

从“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可以看出“三次现代化努力”应是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7.(2014·揭阳模拟)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

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  )

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

C.上海是国民党控制的地盘

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

解析:

选A。

地方检察厅属于司法系统,总理属于行政系统,二者不相统属,独立行使权力,故A项正确;袁世凯在案件未查清前,反对他的民意不能说强大,故B项错误;上海检察厅传讯总理,是依法行事,而不是因为上海是谁的地盘,是受谁指使,故C、D项错误。

8.(2014·茂名第一次高考模拟)“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洋务企业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

C.民族企业普遍存在官商勾结现象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解析:

选C。

“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的体现是“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说明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到商人如何贿赂官员,官员如何帮商人赚取利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上海的”“宁波的”“无锡的”“广州”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思考。

有人指出:

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

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尤其是使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得到了迅速壮大,这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故正确答案为D项。

10.

(2014·北京西城区二模)某人要写一本历史书,第一章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二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章为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四章为抗日战争,第五章为人民解放战争。

右图是创作于1945年的时政漫画,其应出现在(  )

A.第一章B.第二章

C.第四章D.第五章

解析:

选D。

题干信息表明所示该漫画创作于1945年,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由民族战争向国共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共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先后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努力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结合图片中“反对内战”的信息可知应为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7年到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B、C项错误。

11.(2014·河北保定二模)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交通方式的改变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解析:

选B。

题干中没有体现光绪以前这一地区的交通方式,“运河轮舶通航”的信息不足以说明交通方式的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大致的意思是江南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市日渐繁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活完毕后,到城市里面去劳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实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4·茂名模拟)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

“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东亚从此将无宁日矣。

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敝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

”文中提到的日本侵华事件是指(  )

A.甲午战争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淞沪会战

解析:

选B。

从“蒋介石的日记”便可排除A项,因为甲午战争是清政府与日本的;从“匪祸纠缠”,可知此时共产党的力量正在壮大发展,“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说明其还没有打算抗日,故B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两党矛盾渐渐减弱,且发生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进入全面的抗战,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是国民党组织的会战,故D项错误。

13.(2014·梅州五华县质检)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

B.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C.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构建

解析:

选B。

关键信息:

两党合作、国民政府、政府经济职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

从两党合作的信息可判定A、C、D项都是错误的,因这三个时期国共两党并没有实现合作,故A、C、D项错误;题干记录体现了抗日战争两党合作、战时经济体制等特点,故B项正确。

14.(2014·揭阳模拟)台湾在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论某事件,认为该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

该事件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解析:

选C。

由题干“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可以看出,这场战争应该是国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应该是场对外战争,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是国内战争,谈不上“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的作用,故A、B、D项错误。

15.(2014·山东日照二模)1888年4月《申报》载文:

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这反映出(  )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

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A。

从题干可以看出,伴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社会风俗也发生了改变,这种积极的改变,遭到了传统思想的抨击,故①正确;从题干能看出上海风气已经开始变化,但并没有横向比较,从而不能得出上海开风气之先的结论,故②错误;社会风气的改变,根本的推动力还是经济的发展,故③正确;半殖民地强调受外部势力强迫而失去自主权,但题干所涉及的变化并不是外部势力强迫的结果,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与魏源同时代的梁廷

评《海国图志》说:

“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

”这反映出(  )

A.天朝上国的观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

B.梁廷

与魏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

C.梁廷

深刻反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

D.清政府闭关锁国引起知识分子不满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天朝全盛之日”“失体孰甚”可知梁廷

认为“师夷”之说是丧失国家体统的奇耻大辱,故A项正确;梁廷

反对“师夷”,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闭关锁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D项错误。

17.(2014·揭阳高三期末)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

“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解析:

选A。

首先由“西柏坡迁往北平”得知时间为1949年,接着由“李自成义军”“进入北京接着败亡”得出毛泽东在告诫全党避免腐败、重视人民利益,由此可知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为1949年9月,党中央已经迁到北平,故B项错误;C项时间为1927年,故C项错误;D项时间为1945年,故D项错误。

18.“受到西方文化教育洗礼的新文化健将们坚持‘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这一价值取向既与传统儒家伦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又获西方近代科学的强力支持,是为新文化的主流选择。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主流选择受当时国情影响

B.有助于现代价值取向的建立

C.深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对儒家的文化传统

解析:

选D。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该主流选择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属于现代价值取向,有助于现代价值取向的建立的说法正确,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属于西方进步思想,该选择明显受西方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与传统儒家伦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并非全面反对儒家文化传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2014·潮州模拟)“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

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对家庭制度批判的必然性在于(  )

①公民道德的沦丧②经济结构的变动

③西方思想的传播④民主政治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对家庭制度批判是基于现代化进程的需要,②③④均为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选择B项符合题意。

20.(2014·山东威海一模)某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下列表述符合该理论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实行“耕者有其田”

B.《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C.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D.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后中共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析:

选B。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晚年思想结晶,属于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成果,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根源,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解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问题,故B项正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不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故C项错误;“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在1956年前已完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2014·汕尾模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

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

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

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7分)

(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

(7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设问要求“依据材料”,故该问分层总结材料即可,从材料一中第一句话总结出“天下为公”,从二、三句话总结出“各得其所”,从最后一句话总结出“和谐社会”;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注意答题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2)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梦”实际上是三民主义的雏形,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分开层次,简要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注意问题转化,评价孙中山的“救国梦”,等同于评价三民主义,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注意其革命性、爱国性与进步性,消极方面注意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第三小问原因分析应结合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程度、民族工业状况、西学东渐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3)问回答注意题中限制词和提示语,分成“抗战胜利前后”两个时期,结合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进行回答。

前一时期可从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民主政权、中共七大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方面总结;后一时期可从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进行解放战争、召开新政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内容:

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

原因:

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2)概括:

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

评价:

孙中山的“救国梦”集中体现在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是爱国的、进步的;但其“救国梦”仍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是无法实现的。

原因:

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抗战胜利前:

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民主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抗战胜利后:

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下表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

进口商品

时间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6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6.9

6.8

1910

35.2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

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5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7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需要从表中归纳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首先从整体看是在不断发展,其次从行业分布可以看出轻工业发展更快,机械采煤业发展较慢,最后比较缫丝业,体现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趋势;分析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考虑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轻工业本身的优点。

(2)问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可以看出:

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比重不断增加,出口商品中原料比重不断增加,反映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减少,出口商品中手工制造减少,说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器制造出口增加,反映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