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872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docx

老师版边塞诗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学案副本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沙场看征云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边塞诗复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

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

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

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

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3、宋代: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答案:

自学内容:

(一)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

玉龙:

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解说: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用了借代、用典的表现手法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二)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qì,沙漠之意)

解说: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归宿何处的悲凉之情。

全诗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

(三)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解说:

《春怨》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四)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说:

《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

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

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

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

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寓情于景,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五)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说: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六)己亥岁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释:

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

解说: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

“僖宗广明元年(880)。

”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

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

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

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此时亦不可复得。

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

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

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

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

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

它词约而义丰。

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

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

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

“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骨”字极形象骇目。

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帝王穷兵黩武,战争的灾难,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七)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解说: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答案:

自学内容:

(一)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

玉龙:

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解说: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用了借代、用典的表现手法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二)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qì,沙漠之意)

解说: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归宿何处的悲凉之情。

全诗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

(三)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解说:

《春怨》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四)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说:

《征人怨》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

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

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

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

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

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寓情于景,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五)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说: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六)己亥岁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释:

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

解说: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

“僖宗广明元年(880)。

”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

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

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

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此时亦不可复得。

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

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

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

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

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

它词约而义丰。

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

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

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

“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骨”字极形象骇目。

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帝王穷兵黩武,战争的灾难,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七)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解说: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例题解析】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

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答案解析:

景物特点: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内容特点:

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

(1):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4、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11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3分)

答:

(1).答:

(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答: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

(1):

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