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普通地质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85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14普通地质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814普通地质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814普通地质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814普通地质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814普通地质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14普通地质学.docx

《814普通地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4普通地质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14普通地质学.docx

814普通地质学

834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09,14):

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百分数。

(元素丰度:

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

二元结构(09):

河流沉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

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矿物(09,10.11):

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节理(09,11,12,14):

没有明显位移的脆性断裂。

层理(09,10,12,14):

流动的介质使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沿着基本垂直层面方向上所形成的层状结构。

向斜(09):

岩层变形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背斜:

岩层变形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的时代依次变新)。

化石(09):

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标准化石(10,12,13):

在地质历史上持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的生物属种所形成的化石。

喀斯特(09):

主要为地下水(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

潮坪(09):

指具有明显周期而无强烈波浪作用的平缓的海岸地带。

假整合接触(09):

不整合的一种,便面上是整合接触,但两地层间缺失了一套或几套地层,也叫平行不整合接触。

碎屑结构(09):

是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夷平面(09,12):

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

在地壳运动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河流的发展将趋近于侵蚀—搬运—沉积的平衡状态。

在这一时期中,中下游流域会因为河流的不断摆动和拓宽,逐渐形成地势开阔平缓的冲积平原。

当地壳运动再度活跃后,如地壳整体上升,则冲击平原将被抬升到相应的高程上,经受风化、切割、剥蚀等破坏作用,形成新的夷平面。

绝对年龄(09):

地质体形成或事件的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震中(09):

地震能量聚集和释放的地方。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实际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震级和烈度(10):

震级:

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

烈度:

地震造成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程度。

生物层序律(09):

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地层层序律(10,14):

根据“将今论古”原则,成层岩石的形成是自下而上顺次叠置而成的;在未发生倒转或破坏的情况下,上覆地层新于下伏地层。

岩石圈(10,12):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石圈。

软流圈(11):

低速层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态,因而又称软流层(或软流圈)

地幔(14):

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

变质作用(10,12,13):

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岩浆作用(11,14);是指岩浆从形成至运移到地下浅处或喷出地表,再冷凝成岩的过程。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混染作用(12):

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了自已原有成分的作用,称混染作用。

风化作用(10):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石炭纪(11):

地球历史中的一个地质时代,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

成煤作用(11):

指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分为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补充:

泥炭化作用:

高等植物遗体在湖泊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

泥炭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

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变为腐泥的过程。

浊积物(11):

浊流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

由砾、砂、粉砂等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的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和印模等构造。

浊积岩(12):

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浊流的堆积物,常以细砂为主,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强。

常形成较好的储集层,是油气勘探的目标之一。

风化壳(11,12,13):

由风化形成的松散残积物和土壤堆积而成的不规则地质体,称为风化壳。

条痕(12):

矿物粉末的颜色。

地温梯度(12):

常温层以下,受到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温度逐渐升高。

一般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外动力地质作用(13):

是由太阳驱动,地球的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

(主要表现为对地表的削高补低,重塑地表形态)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与地下水作用、冰川与重力作用。

解理(13):

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沼泽(13):

广义上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水深<2m)狭义上是指地表异常湿润,有大量嗜湿性植物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

河流阶地(13):

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断层(13):

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同化作用(13):

岩浆熔融围岩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称同化作用。

泥石流(13):

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暂时性的湍急水流。

造岩元素(14):

指地壳中分布最广组成各种岩石的最基本元素。

光泽(14):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能力,按强弱可分四级(金属、半金属、非金属光泽)。

变质岩(14):

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造而形成的新岩石。

分选(14):

表示颗粒大小的均一性。

未考: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

(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将今论古:

通过观测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事件,来研究过去曾经发生的地质过程。

意义:

“将今论古”思想被概括为“现在是进入过去的钥匙”至今成为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地球的形成演化三部曲:

(1)星云吸收,形成最初的地球。

(2)形成月球(3内部圈层的形成。

地质年代单位:

地层:

具有一定层位的一组岩石。

地壳:

莫霍面以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冰川:

是指陆地上多年积雪形成的运动着的巨大冰体。

浊流:

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的高密度底流。

成岩作用:

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热点:

来自地幔深部的上升柱状热流喷射到达地表的表现。

(热点是指形成与板块边界无关的、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火山的岩浆源。

产状:

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即地质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

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表示。

(1)走向线:

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走向:

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相差180°)。

(2)倾斜线: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倾向:

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3)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

倾向∠倾角,如:

66º∠50º(常用);走向/倾向∠倾角,如:

156º/66º∠50º方向定量:

规定N为0(或360º);E为90º;S为180º;W为270º

褶皱:

岩层在应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弯曲的塑性变形产物,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破坏。

捕虏体:

岩浆总是沿破碎带向上运移,在同化过程中,残留在同化体中未被同化的围岩,称捕虏体。

结晶分异作用:

在岩浆冷凝过程中,按矿物熔点的高低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的作用

地质环境:

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

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

崩塌:

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拉裂面破坏,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位移、翻滚和坠落下来的现象。

地面沉降:

地面高程的降低,一般是地壳表面某一局部范围内的总体下降运动,特点是以缓慢的、难以察觉的向下垂直运动为主。

推覆构造:

逆掩断层上盘岩块沿缓倾斜的波状断层面远距离滑移所形成的构造

构造窗:

推覆体局部被剥蚀掉后,露出其下的断层面或下盘岩石,形成构造窗

飞来峰:

被断层面或下盘岩石环绕的孤立推覆体残片

沼泽的沉积作用:

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主要是植物死亡后遗体堆积形成煤的过程.

成岩作用:

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原生节理:

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

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次生节理:

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造节理

辨析题

1、侵入岩与火山岩。

(10)

喷出岩在地表,冷却迅速,结晶性差,通常是多晶体或非晶体,甚至出现空洞,晶格缺陷严重。

喷出岩难形成高质量的宝石。

而侵入岩冷却缓慢,物质有充分的时间结晶,会出现许多单晶体。

另外,高压也有利于结晶的有序化。

2、正断层与逆断层,画图和文字解释。

(10)

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断层面倾角一般在45°以上。

这种断层多为张力或重力作用形成。

逆断层:

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

3、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0、14)

平行不整合主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而造成的,一般是经历了沉积-上升-沉积三个阶段,上下两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其中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部分地层。

角度不整合是下部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

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

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期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剥蚀现象。

4、节理与解理。

(10)

解理是指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这种性质。

解理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矿物质[1],不同的晶质矿物,解理的数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夹角都不同。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样品和显微镜下区别不同的矿物质。

解理可分为五级: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无解理)。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岩石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节理包括原生节理:

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和次生节理:

成岩后形成的节理两大类。

5、孔隙水与裂隙水。

(10)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空隙中,通常以连续层状分布,与裂隙水岩溶水相比,其水量分布均匀,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层。

裂隙水是指赋存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差,水的运动受裂隙展布的方向及其连通程度的制约并受补给条件影响,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6、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

(11)

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

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

由于断层面是采水平方向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断崖,只会在地面上看到一条断层直线

转换断层在洋底均呈线性分布,长度数百至数千公里,它们不仅使两侧洋底有很大高差,且平移错断了洋底的重力和磁异常条带。

大陆区内的转换断层,情况更为复杂。

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

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由于洋底岩石圈背离洋中脊向两侧推移,转换断层另一端最终与边界或消亡边界相遇而中止。

7、地壳与岩石圈。

(11)

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

其底界为莫霍界面。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8、接触变质作用与区域变质作用。

(11)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于岩浆的活动散发出的热量和析出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引起的变质作用。

主要发生在岩浆体周围接触带的围岩中。

根据变质作用过程中有无交代作用又可分为2个亚类:

①热接触变质作用:

以热力(高温)作用为主,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化学成分没有显著改变,没有明显的交代作用;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除热力作用外,伴随有显著的交代作用,原岩的化学成分发生明显改变,如矽卡岩等。

区域变质作用,是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

由于受温度影响,重结晶作用显著;又因受到强大定向压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也有很大变化。

代表性岩石有板岩、片岩、片麻岩。

9、潜水与承压水。

(11)

潜水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承压水是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10、冰蚀作用与风蚀作用。

(11)

冰蚀作用:

磨蚀作用:

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石碎块,在运动中与冰川一道对基岩与谷底进行刮削,其本身也被磨蚀,取决于冰川厚度、流动速度、冰床岩石抗磨蚀能力,由深变浅,由明显到消失。

挖掘作用:

冰水渗入裂隙,冻结在一起,随冰川流动被挟带走的过程。

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a.吹蚀作用:

是一种单纯风力作用,风力将基岩物理风化碎屑和地面上松散碎屑物吹离原地的作用.b磨蚀作用:

风挟带的沙粒与基岩摩擦,对地表岩石的强烈冲击、磨损,使其损坏的作用.

 

简答论述题

1、根据轴面产状褶皱的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09、14)

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的分类:

☆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2、按SiO2含量,岩浆岩分为哪几个主要类型,并简述其特点。

(09)

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酸性岩(》65%)。

超基性岩颜色比较深,大部分都是黑灰色、墨绿色,比重也很大,一般都在3.0以上,因此很坚硬,常具致密块状构造。

它的化学成分特征是酸度最低,SiO2含量小于45%;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

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

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基性岩类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

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

其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2%,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中性岩类岩石颜色较浅,多呈浅灰色,比重比基性岩要小。

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2-65%,它是在基性岩和酸性岩中间的过渡类型。

侵入岩是闪长岩,相应的喷出岩是安山岩。

酸性岩类中以人们熟悉的花岗岩类出露最多,是在大陆壳中分布最广的一类深成岩,常形成巨大的岩体。

喷出岩是流纹岩和英安岩。

这类岩石的SiO2含量最高,一般超过66%,矿物成分的特点是浅色矿物大量出现,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

暗色矿物含量很少,大约只占10%。

3、按照埋藏条件,地下水分为哪几种类型?

(09)

上层滞水。

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的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

它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

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的水量,旱季水量逐渐消耗。

当分布范围小且补给不经常时,不能终年保持有水。

上层滞水接近地表且分布局限,水量小,季节性变化剧烈,一般只宜在缺水地区用作季节性的小型供水或暂时性供水。

此外,上层滞水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

潜水与承压水,见上辨析

4、简述中生代时期地史发展的主要特征。

(09)

1,中生代是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的一个代,可分为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

2,中生代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和海洋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也称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白垩纪出现了地史中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3,中生代起陆相沉积类型大量分布,尤其在中国和亚洲的地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欧地区以海相沉积类型为主。

4,中生代是全球构造活动性增强的时代。

5,中生代期间全球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也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5,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盐、成煤、形成浊气的时期。

5、图解鲍文反应序列,并解释其地质意义。

(09、12)

(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

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

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

(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

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

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

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

(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4)解释了岩浆岩中某些结构上的特征。

如斜长石的正常环带结构和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

6、野外如何识别断层。

(09、12)

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a.地质界线的错开

b.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c.磨擦镜面、擦痕和阶步

d.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

e.构造面理、透镜体与牵引褶皱

f.沉积相变化、岩浆活动及矿化作用标志

g.地貌标志(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脊和水系的突然错开和转折,泉水、温泉、湖泊和洼地的串珠状分布

断层的判断依据:

擦痕是断层发生时两盘互相摩擦在断层面上留下的刻划印痕。

镜面是断层发生时两盘互相摩擦在断层面上留下的磨光面。

阶步是断层两盘拉开时在断层面上造成的断口。

擦痕和阶步可指示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

地貌标志(低洼地带、断层崖、断层三角面)

7、详述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

(09)

1机械沉积:

主要由入湖河流及湖泊周围片流与洪流带入,可形成砂坝、砂嘴、砂滩、三角洲;粗的在湖岸沉积,细的在湖心沉积。

2化学沉积: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明显受气候控制;3生物沉积:

主要发生在潮湿气候区的淡水湖泊之中

8、野外如何鉴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09、10、11)

沉积岩具有层状构造,层理清楚,有的沉积岩有化石,地表出露有规律性,有明显的地层产状。

  

岩浆岩具有矿物和胶结物之分,斑岩的斑晶和胶结物的成分往往差别比较大,岩石致密坚硬,无层理和解理的块状构造,有的岩浆岩还可以见到俘虏体,地表出露没有规律性,找不到产状。

变质岩具有明显的丝捐光泽,片理明显,变余结构清楚,有重结晶现象。

片麻岩的黑白相间条带特殊。

地表出露比较有规律性。

  

矿物成分:

沉积岩:

均为原生矿物,成分复杂,常见的有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等矿物成分。

岩浆岩:

除石英、长石、白云母等原生矿物外,次生矿物占相当数量,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海绿石等。

变质岩:

除具有原岩的矿物成分判尚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子石等  

结构  

沉积岩:

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

岩浆岩:

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

变质岩:

以变晶、变余、压碎结构为其特征  

构造  

沉积岩:

具流纹、气孔、杏仁、块状构造 岩浆岩:

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化石  变质岩:

具片理、片麻理、块状等构造  

产状  

沉积岩:

多以侵入体出现,少数为喷发岩,呈不规则状。

 岩浆岩:

有规律的层状  变质岩:

随原岩产状而定  

分布  

沉积岩:

花岗岩、玄武岩分布最广 岩浆岩:

粘土岩分布最广,其次是砂岩、石灰岩  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次为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9、简述在野外区分岩层中方解石脉与石英脉的几种方法。

(10)

1,用小刀划(根据硬度不同)根据画出痕迹的难易程度判断,石英无划痕,方解石有明显划痕(长石有轻微划痕)

2,从光泽上区分,石英呈油脂光泽

3,滴稀盐酸,产生气泡的为方解石,无气泡产生的为石英。

(补:

摩氏硬度计:

矿物的相对硬度: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10、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10)

(1)岩石性质:

a岩石的矿物成分;b岩石的结构、构造;c节理发育状况:

节理越发育越容易风化。

(2)气候因素:

寒冷地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干旱地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湿热地区:

以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为主。

(3)地形:

a地势起伏高度--高山区:

以物理风化为主;低山丘陵以及平原区:

以化学风化为主;b山坡朝向:

朝阳面:

以化学风化为主;背阳面:

以物理风化为主。

11、河流搬运作用与冰川搬运作用的异同。

(10)

异:

1,河流搬运具有分选性,搬运量取决于流速,流速大的地方搬运能力强,多为石块等粗粒物质,而流速小的地方只搬运较小的泥沙。

冰川搬运没有分选性,搬运能力大,将大块的石头和细小的泥沙冰洁在一起搬运。

2,冰川搬运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并且速度很慢。

3,河流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而冰川搬运是特殊的蠕移。

同:

都是属于地质作用中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12、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

(10)

1,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的海岸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

2,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且地质情况相同。

3,古冰川的分布,若将分布地区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规律。

4,化石的分布,不同大陆发现相同种类的化石。

5,古地磁极移轨迹。

6,大陆的计算机拼接图形。

13、论述底层单位划分方案及不同底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1)岩石地层单位:

由岩性,岩相或地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

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2)地质年代单位:

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为依据而建立的地层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

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其顶底界面以等时面为界。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

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14、列举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典型岩石各五种。

(11)

岩浆岩:

花岗岩、橄榄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沉积岩:

石灰岩、砂岩、页岩、泥岩、砾岩

变质岩:

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板岩

15、分析变质岩的主要构造类型。

变质岩的构造系指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特点。

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

变成构造 主要是指变质作用过程中已形成的构造。

这类构造是变质岩中最重要的。

常见者有:

板状构造:

是页岩或泥岩(粘土岩)在经微变质中所形成的一种构造。

原岩组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岩石中表现的一组平整的破裂面,破裂面光滑而具微弱的丝绢光泽。

千枚状构造:

矿物初步具有定向排列,但重结晶不强烈,矿物颗粒肉眼不能分辨,仅在片理面上见有强烈的丝绢光泽,裂开面不平整而且有小褶皱。

片理构造:

主要由片状、柱状矿物(云母、绿泥石、角闪石等)平行排列连续形成面理,其粒度较千枚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