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622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docx

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

2015年高考(412)河北省保定市2015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

河北省保定市2015届高三第七次模拟演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

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

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在字里行间。

《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

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

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

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

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

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不能互学。

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答案:

C

【解析】“万景皆虚”“万景皆实”是前人观点,并非严羽所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

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答案:

D

【解析】“实处用力”主要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后者更胜一筹”错,两者各有千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丈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

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

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

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

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

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

商议论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

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

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

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

群臣皆从凤议。

左将军商独曰:

“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

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

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上乃止。

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

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彤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

商亲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

“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

彤素善吏,宜以为后。

”商不听,奏免彤,奏果寝格,凤竟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

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于是左将军史丹等奏:

“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上素重商,制曰“勿治”。

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

“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

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眹甚伤之。

惟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

其赦商罪。

使者收丞相印绶。

”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

[注]连昏:

“昏”同“婚”,姻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多骄僭

骄僭:

骄横僭越

B、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固守:

坚守

C、商亲部属按问部属:

顺次安排

D、奏果寝格寝格:

呈上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寝格:

搁置。

寝:

止,息;格:

搁置。

5、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段句式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对偶、反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这些关键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商肃敬敦厚。

他在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得到了大臣的欣赏,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

B、王商明辨是非。

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C、王商不畏权贵。

琅琊太守杨彤,因郡中多发灾害,受到王商的查问,虽然王凤为他说情,王商还是请求罢免杨彤,并因此招来王凤的怨恨。

D、王商忠而被谤。

在左将军史丹、王凤等人的坚持弹劾下,皇帝下诏说王商不能尽忠,虽然赦免了他的罪过,但还是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

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

A项“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与原文

“宜备近臣”不一致,适宜作备用近臣,而且他早已经是太子中庶子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

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

(5分)

答案:

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

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因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

(“冒”“兵革”“何因”各1分,句意2分)

【解析】关键词

冒:

覆盖、遮盖。

兵革:

代指战争。

何因:

为什么。

关键词每译对一处1分。

注意:

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2)盖丞相以德辅冀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5分)

答案:

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总领)百官,协调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

(“辅翼”“典领”“莫”各1分,句意2分)

【解析】关键词

辅翼:

辅佐,扶住。

典领:

掌管、主管。

莫:

没有。

关键词每译对一处1分。

注意:

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

王商年轻时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

父亲死后,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将财产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在丧期之中悲伤哀痛。

于是大臣推荐说王商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适宜为备用近臣。

由此被擢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很敬重王商,改任左将军。

而成帝长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独揽大权,行为骄横跋扈超越本份。

王商议论朝臣时对王凤有不平之语,王凤知道了这件事,就疏远了王商。

建始三年的秋天,京都百姓无缘无故惊慌起来,传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相互践踏,老弱号呼,长安城中大乱。

皇帝亲自驾临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这件事。

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和皇上以及后宫嫔妃可以坐船,让官吏百姓登上长安城墙躲避洪水。

群臣都听从王凤的主张。

惟独左将军王商说:

“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

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

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

”皇上因此作罢。

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果然是谣言。

皇上于是大为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屡次称赞他的主张。

而王凤大为惭愧,自悔出言失当。

当初,大将军王凤的姻亲杨肜任琅邪太守,他的属郡有十分之四的地方发生了灾害,已经上报皇帝。

王商亲自按顺次安排审查讯问,王凤就告知王商说:

“灾害怪异是上天的事情,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杨肜一向是个好官,应该从轻发落。

”王商不听,上奏请求罢免杨肜,奏书果然被扣住不发,王凤竟然因此越发怨恨王商,私下搜求王商的短处,派人献上奏书揭发王商的家庭隐私。

皇帝认为这是不必告人的隐私,不足以中伤大臣,王凤固执地争辩,就把这件事交给司隶处理。

此时,左将军史丹等上奏:

“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

”皇上一向看重王商,命令说:

“不治他罪。

”王凤固执地争论,于是皇上才制诏给御史说:

“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百官,协调诸侯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

今乐昌侯作为丞相,入职五年,没有听到忠言佳谋,却有不忠执不正之道的罪过。

今有人说王商不知自悔反而不满怨恨,我很伤痛。

念及王商与先帝有外戚的亲属关系,不忍心把他送到法官那里去。

赦免王商的罪过。

使者没收他的丞相印信。

王商被罢免丞相三天之后,疾病发作吐血而死,被谧为“戾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

-9题。

(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青鸾:

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8、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

(评分标准:

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

概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解析】此题考点是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这些意象气氛凝重充满忧愁。

画面幽静又萧条。

9、词的上片写道:

“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

(6分)

答案:

伤春之愁。

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

怀念亲人之愁。

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

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

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

(评分标准:

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解析】此题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

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

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

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

你说奇怪不奇怪?

”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

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

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

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

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

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

“要不要求签?

”又补充了一句:

“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

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

”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

过眼云烟

落花流水

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

“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

“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

“这个我说不清楚。

”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

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

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

“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

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

“哦,我知道了。

‘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

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

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

“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

”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

“我说也是。

他俩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

“小囡。

”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

”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

“你莫叫人家老是吃。

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

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

“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

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

“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

“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

“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

我说:

“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

“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

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

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

他们到底是谁?

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答案:

答案:

C3分,E2分,A1分,BD不得分。

【解析】A“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大彻大悟”不对,曲解文意。

D“暗示……”不对,于文无据。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一位清瘦的老妇人,皮肤暗白,带一点灰,眼神清而亮,看人时很专注。

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

(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

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

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求签一事可看出)。

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剪春罗”一事看看出),有着难以言明的悲伤过去。

在特殊的时代因为痛苦的遭遇而逃遁,远离城市。

(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吧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

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

“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

……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

(每点2分)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

对人物形象的衬托。

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

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4)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

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

无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

表达“我”的遗憾和怅惘和伤感。

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

罗、薄这对夫妻“七零年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