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4268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docx

实验室环境条件董

实验室环境条件

实验室工作区要严格区分及办公区,实验区也要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洗准备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内,以避免实验室污染或交叉感染。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采光(自然光或日光灯)、通风(细胞培养和病毒分离实验室应安装空调)、有防尘条件。

墙、顶棚和地面应光平、清洁,能耐受消毒液,地面应不滑。

实验台不透水,耐酸、碱、有机溶剂,并由中度耐热的材料制成。

实验室内,必要时要安装紫外灯。

浓度不要过高

应配备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器材。

所有检验标本、培养物和使用过的污染器材必须经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后清洗。

进入实验室时应穿工作服、换鞋,进行无菌操作时应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保持室内外清洁,每天进行卫生清扫。

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和吸烟,实验室冰箱内不得存放食物或其它及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仪器设备的管理

仪器设备安放:

应放置在防尘、防潮、防防腐蚀、防电磁干扰、通风、避光、室温适当的室内。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包括购置时间、设备说明书、维修记录和安全负责人等内容。

制订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人和使用人必须按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独立使用。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每次使用时要记录使用日期、时间、运行情况等,并要有使用人的签名。

建立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仪器设备的保管人和使用人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如发现故障应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进行维修。

计量仪器的检定:

每年对计量仪器进行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实验室记录的管理

实验室记录是实验操作的原始记实,必须进行编号,填写要真实、完整,字迹要清楚,不得随间涂改。

如必须修改时,应在错误处划删改线,在其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并签上姓名。

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标本名称、来源、编号、采样条件、送检日期、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用试剂及供应单位、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人员(签名)等内容。

实验原始记录应使用统一规定的记录纸或专项实验表格,并装订成册。

实验记录要按实验记录的性质,确定保密程度和保存期限。

 

标本、分离物、菌(毒)种的管理

采样登记:

采集标本时必须同理填写送检标本申请单。

病人或疑似病人申请单的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编号、年龄、性别、住址、发病日期、标本采集日期、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标本种类、送检目的,以及有关的免疫接种史、接触史等,并应有申请者所在单位和申请者签名。

标本运送:

用于病毒分离或细菌培养的标本应冷藏(4℃)运送;用于抗体检测的标本,应分离血清后在4~8℃的条件下运送和短期保存。

标本登记:

实验室在收到送检标本后,应检查标本并核对申请单,按要求逐项认真进行标本登记,将标本放置-20℃冰箱内血检。

用于检测的原始标本应保留1/2~1/3于-20℃(血清)或-70℃(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以下的冰箱,以备重复实验或其它实验室复核。

标本运输要求

标本采集后加无菌外包装,置于专用密闭盒(金属或硬塑料材质)内,用吸水纸等填充物固定好,置于保温箱内;由专业人员专人运送;短途运送(市内)加冰保冷即可;长途运送需加干冰保冷。

实验室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1所有记录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设施中。

2记录可存于任何媒体上,例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

3实验资料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

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原始数据。

4实验室应有程序来保护和备份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XX的侵入或修改。

5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

6所有资料按种类、年度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存放在资料柜中,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

7实验室检测资料须经消毒后方可带出实验室。

8如因工作需要借阅资料时,须经科级领导批准。

9实验记录以及发出的每份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的副本按规定的时间保存。

每项检测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测或校准在尽右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能够重复。

记录应包括负责抽样的人员、每项检测或校准的操作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签字。

10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并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

11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

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

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实验室消毒管理规定

1未感染病毒的细胞培养废弃物的处理:

细胞液收集到玻璃缸或搪瓷缸内,浸入终浓度为1g/L(即20mi/L)的次氯酸钠或3%过氧化氢18~24小时(或其他含氯消毒液内):

吸管、细胞瓶、胶塞等侵入上述消毒液内18~24小时后洗涤。

或根据所使用的消毒剂按说明处理。

2感染病毒的细胞培养废弃物的处理:

细胞液收集到铝饭盒或搪瓷缸内:

吸管、细胞瓶、胶塞等放入不渗漏窗口内,121℃30min高压灭菌后,清洗处理再利用。

3细胞培养板用后放入不渗漏容器内(铝饭盒),121℃30min高压灭菌后用放入医用废弃物垃圾袋中按医用垃圾处理。

4酶标板或血凝板、滴头等浸入终浓度为1g/L(即20mi/L)的次氯酸钠或3%过氧化氢2小时(或其他含氯消毒液内),然后放入医用废弃物垃圾袋中按医用垃圾处理。

5污染的利器:

装入防刺透容器中,121℃30min高压灭菌后,放入医用房物垃圾袋中按医用垃圾处理。

6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基,收集到铝饭盒或搪瓷缸内121℃30min高压灭菌后处理。

7废弃的硫酸洗液、丙酮等化学试剂交中心统一处理。

8被污染的工作台用0.2%-1%的优氯净或其他含氯消毒液擦拭后,再用清水擦净。

9工作台第次实验前后需用紫外灯照射半小时。

使用前需用消毒液擦拭,再清洁10分钟后,方可作用:

作用后,将物品分类处理,用消毒液将工作台面做消毒处理,最后清洁10-20分钟,关闭工作台。

10根据需要对实验室用18mI/m3甲醛,密闭熏蒸6小时。

11防护衣要经常洗净,必要时高压消毒。

 

进出实验室管理制度

1、外来进入实验室人员,要经相关领导同志同意允许后,方可进入。

2、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必须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和专用鞋。

3、只有及实验室有关的人员允许进入实验室。

4、当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者,应告知禁止进入实验区。

5、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有应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

6、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接种相应的预防性生物制品。

7、实验室负责人应向所有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告知实验室内潜在的危害因素。

8、实验室达不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检验人员有权拒绝进入实验室。

9、离开实验室前要求将实验台面收拾干净,根据需要用用浸有消毒剂(含有效氯Ig/L)的湿布擦拭工作台。

10、感染性材料可高压灭菌的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不能高压的可回收物品用含有效氯1-5g?

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以上。

11、使用过的无感染性物品归回原处。

12、如使用安全柜,清理干净后关闭前门,关闭照明灯,打开紫外灯照射30分钟后关机。

13、工作我员用消毒剂洗手后,用清水冲洗,再脱去手套。

14、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15、脱掉一次性口罩,帽子和工作服。

16、根据需要打开移动式紫外消毒车(紫外消毒一小时)

17、换掉实验室工作鞋后离开实验室。

18、一次性防护用品消毒后交主管消毒部门统一处理,非一次物品做常规消毒。

实验室安全及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1实验室应建立处置意处事故的应急指挥部和处置体系,制定各种意外危险的应急预案并体现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包括下列内容。

1.1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1.2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污染的清除。

1.3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继续操作人员紧急撤离和对动物的处理。

1.4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如医疗监护、临床处理和流行病学调进等。

2实验室安全制度

2.1实验室人员必须具备有检验工作经历,经过生物安全知识、个人防护和有关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职业暴露和暴露后的处理程序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具有上岗资格方可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

2.2进入实验室前,所在实验室人员了解实验室的特殊危险,实验人员要阅读并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操作。

2.4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首先打开紫外线灯,照射半小时以上;应按照有关规定,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工和完毕后,紫外灯照再射半小时以上,打开前门,将实验所用材料和物品放入容器中高压灭菌;按顺序脱下个人防护用品,就地消毒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2.5外来人员学习,参观实验室,必须以的所长批准,登记,由本实验室人员陪同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方可进入。

3实验室安全操作:

3.1根据所操作微生物的不同危害等级,需要相应的实验室设施、安全设备以及实验室操作和技术。

3.2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必须在BSL-2以上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操作。

3.3在实验操作前,必须认真检查实验设备、仪器是否片在正常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及时处理,设备、仪器不得带“病”运转。

3.4穿戴好防护服、带防护眼镜、乳胶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3.5实验完毕后,要清洁实验室地而并且用消毒剂擦拭实验台面,对实验后的废弃物需高压灭菌处理。

3.6检验报告单不得在污染区内出具,必须在清洁区或通过传真、电脑输出。

3.7实验完毕,认真检查水、电是否关闭,按顺序脱下工作服。

4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理

4.1皮肤污染:

污染部位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选用75%酒精或0.5%碘伏浸泡,然后再用沫水冲洗。

4.2粘膜暴露: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4.3损伤:

包括皮肤破损、刺伤、切伤等,应立即用力反复挤伤口,昼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大量清水洗伤口,并用消毒液75%酒精或0.5%碘伏涂捄消毒,并包扎好伤口。

4.4眼睛溅入:

立即用洗眼器,用生理盐水大量反复冲洗,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

4.5衣服污染:

尽快脱掉防护服和防护手套,洗手,并重新换上新防护服。

被污染的防护服和手套等,应放入指定消毒袋,封好后立即消毒或焚烧。

4.6对实验台面等污染:

应用2000mg/L次氯酸钠浸泡10—15分钟后,该清理地方用吸水物质吸净台面。

4.7污染了感染性物质的破碎物品,如小瓶或玻璃容器破碎后,应用一块布或纸巾盖上,再反消毒剂倒在上面,30分钟后,再把破瓶和布、纸巾等物品清理走,装入指定袋里弃掉。

4.8实验器具污染:

可放置2000mg/L次氯酸钠浸泡24小时后,洗净即可,以上这些步骤均应戴手套进行。

4.9建立实验室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4.10实验室发生事故,在妥善处理同时逐级向上级汇报,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处理,如实填写事故记录和处理记录。

4.11处理后负责人应立即向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作详细汇报。

4.12生物委员会和负责人应认真负责,及时对事故做出危险程度评估。

4.13在12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4.14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束者的发病过程做详细记录和检验。

4.15事故结束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找出事故原因,总结教训写出事故原因、经过、后果和影响的书面材料。

 

计算机使用及数据保存保密管理制度

1每个人应自觉遵守中心局域网的管理规定,实施分级保密措施。

2使用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规程,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

3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实行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应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计算机安全保密措施。

4所有计算机均安装正版的操作程序和软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5所有计算机均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定期升级、更新,防止病毒的入侵。

6计算机保存数据、文件的使用、保存和保密。

6.1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计算、记录、报告、存储、发送应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处理的正确性。

6.2计算机保存的数据、文件应定期备份,及文字材料同样保存至规定的年限。

6.3由计算机保存的数据、文件、记录不得及操作系统安装在同一个分区内。

6.4由计算机保存的数据、文件、记录每年刻制光盘保存。

6.5对需要保密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文件等,必要时应采用加密技术。

7计算机疫情报告管理要求。

7.1保证疫情网络直报人员电脑专人专用,并负责每日的报告卡审核、订正和复查工作。

7.2涉及重点传染病疫情信息保密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公开发布,应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的工作规范和要求;艾滋病的疫情住处报告管理应符合《艾滋病住处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流感和禽流感的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应符合《流感和禽流感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

7.3查阅网络直报疫情制定访问权限控制,专人负责密码管理,并定期更换。

7.4省级系统管理员负责本省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用户安全管理。

7.5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更改密码,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否则,由此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由个人承担。

7.6建立、健全艾滋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审批制度。

疫情个案信息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社会公开;在提供、使用疫情资料时,不得泄露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其他部门查询艾滋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7.7重点传染病监测资料及疫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应由专人负责加密管理,不允许无关人员查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