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论文开题综述.docx
《《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论文开题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论文开题综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论文开题综述
BIYELUNWEN
论文题目
《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
在长期流传中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左传》成语家族。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了来自《左传》的成语共260条,它们像一颗颗小珍珠在汉语史上留下了熠熠的光辉,为后人所推崇使用。
而在这蔚为壮观的《左传》成语队伍中,“军事战争”类成语占了较大的比重,本文主要就《左传》成语的研究概况、《左传》中“军事战争”类成语的语法结构、定型方式、语义变迁等方面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Abstract]《ZuoZhuan》isourcountrythefirstdetailedchronicleofhistoricalrecords,BianNianTizhanquancompleteitisagoodprosemodel.Inthelonghistory,《ZuoZhuan》circulatinginshortpagesformedahugegraduallythe《ZuoZhuan》idiomfamily.《ThedictionaryofChineseidioms》from《ZuoZhuan》includestheidiomwasatotalof260bar,theylikewithlittlepearlinthehistoryofChineselanguageleftforlatergenerationsbright,yibotheredtouse.Andinthisspectacular《ZuoZhuan》team,"militaryidiomofwar"accountedforalargeproportionidiom,thispapermainly《ZuoZhuan》idiom,researchsituationof《ZuoZhuan》"militarywar"classinthelexicalanalysis,andidiomaspectsofmodernsignificancetocomparein-depthanalysisandresearch.
[关键词]《左传》;成语;军事战争;研究
[Keywords]《ZuoZhuan》;military;research
引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瞻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被奉为“十三经”之一,为历代文人所传诵。
在历史流传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左传》成语家族。
据我统计,《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收录了来自《左传》的成语共260条,它们像一颗颗小珍珠在汉语史上留下了熠熠的光辉。
而其中“军事战争”类的成语占了较大的比重。
本文主要就《左传》成语的研究概况、《左传》中“军事战争”类成语的语法结构、定型方式、语义的变化等方面作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左传》成语的研究概况
1、成语定义的历史回顾与再认定
成语定义的问题可以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说它重要呢,因为它是成语研究的起点和基础,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问题也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毕竟“成语研究”的中心是“成语”,要进行“成语研究”,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成语”;说它复杂呢,因为它涉及到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
多少年以来,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迄今为止,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还是存在的。
因此,对于成语定义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继续进行探究。
对于“成语”,《辞源》解释如下:
“谓古语也。
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
”[1]旧版《辞海》解释如下:
“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
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
”[2]《汉语词典》解释如下:
“谓社会上习用之古语。
”[3]“三书解释成语的共同点就是:
成语就是古语,并且是社会上习用之古语。
”[4]而有一部分人把复字词中凡词义不是就字面所能解释的都当作成语,方绳辉针对这一倾向,很明确地提出:
“我以为复字词根本不是成语。
我国国语文法以词为单位,词只等于英文的‘字’。
复字词也是词,所以复字词里面不该有成语。
成语应当以短语为限。
句子可以作短语用,所以句子也可能成为成语。
成语应当是‘语’或‘句’”[5]这实际上是提出了词与语的划界问题。
接着,方绳辉进一步指出:
“语句所以能成为成语,必有它的原因,如十三经全部约十万个句子,后代采作成语的只是其中的极少部分。
这少部分的语句,因为经后代普遍的引溺,变成了社会上流行的话,那就是成语,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
所以成语必定是社会上流行的语句。
”[6]
综合以上几点的论述,史式在《汉语成语研究》一书中指出:
“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对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
”[7]笔者比较倾向于史式的定义,因为其显得比较全面,而且系统。
2、《左传》成语研究概况
《左传》中包容着蔚为壮观的成语,这些被收录的成语,大多数都在文学和民间中广为流传,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去了。
《左传》中的成语,有着精炼的艺术性,这使得《左传》文辞的内容显得简洁,且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正是由于《左传》中的成语有着精炼的艺术性,所以很多学者都投身于《左传》成语的研究中,并发表了数目可观的研究专著:
陆秀髓的《〈左传〉成语研究》、李小燕、李晓静的《〈左传〉成语探研》、黄耀明的《〈左传〉成语探究》,这三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左传》成语的渊源、意义及语法功能等;童尚兰、吴昌林的《〈左传〉中的成语及其文化涵蕴》对《左传》成语里浓缩的丰厚的生活智慧和人文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杜永清的《〈左传〉典型性成语探研》对《左传》中的典故性成语的来源、结构方式、意义演变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这些《左传》成语的研究论著极大地丰富了《左传》成语的研究,对后继的《左传》成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学者们对《左传》成语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左传》中“军事战争”类成语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只有一些关于“军事战争的描写艺术”类的论文,很少有就“军事战争”类成语进行深入探究的。
由此,对《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进行探究是必要的。
在《左传》三四百场的战争描写中,衍生出了为数不少的、为后人所熟用的“军事战争”类的成语,对这些《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的研究可以说是《左传》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左传》中的“军事战争”类成语研究
笔者依据《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和《中国成语大辞典》,从中找出了18个“军事战争”类成语:
1、北门锁钥: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2、背城借一:
《左传·成公二年》:
“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杜预作注:
“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谓背向城墙,依仗最后一战来决定胜败。
3、彼竭我盈:
《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
4、掎角之势:
左传·《襄公十四年》: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
5、厉兵秣马:
指作好战斗准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6、师直为壮:
指出兵理由正当,因而斗志旺盛,战斗力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
7、鼓噪而进:
指敲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进。
《左传·哀公十七年》:
“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
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
8、师老兵疲:
指连续用兵时间太久,人马疲困,士气消沉。
语出《左传·襄公九年》:
“子孔曰:
‘晋师可击也,师老而劳,且有归志,必大克之’。
”
9、辙乱旗靡:
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左传·庄公十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0、筑室反耕:
建造兵房,分兵归田。
表示作长久屯兵的打算,而没有回去的意向。
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马之前,曰:
‘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亡弃言焉。
’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
‘筑室反耕者,宋宋必听命。
’从之。
”杜预为之作注:
“筑室于宋,分兵于田,示无去志。
”
11、整军经武:
整治军备,经理军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
”
12、反首拔舍:
形容军队战败后的狼狈状况。
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
“秦获晋侯以归。
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
”杜预为之作注:
“反首,乱头发下垂也。
拔草舍止,坏形毁服”
13、金鼓齐鸣:
军中的钲和鼓一齐响。
指古代军队演习、作战时敲钲擂鼓助长声威。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金鼓以声气也。
”
14、悉索敝赋:
指竭尽本国所有的兵力。
语出《左传·襄公八年》:
“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
”此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对一场战事的投入程度之大。
15、济河焚舟:
渡过了河,把船烧掉。
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
《左传·文公三年》: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
16、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左传·僖公二年》》: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
17、再衰三竭: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
18、先声夺人:
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语出《左传·昭公二一年》:
“《军志》有之:
‘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
”
接下来我将从成语语法结构、成语的定型方式、成语的古今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对以上18个“军事战争”类成语进行研究。
1、《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的语法结构
通过参考李小燕、李晓静的《〈左传〉成语初探》所表述的《左传》成语的结构和黄耀明的《〈左传〉成语探究》中所述的《左传》成语的语法结构,我对《左传》18个“军事战争”类成语逐一分析后,将其语法结构归纳为以下5种:
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和述宾结构。
其中主谓结构有1个,联合结构有5个,连动结构有8个,偏正结构有3个,述宾结构有1个,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就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二者一般是陈述的关系。
该结构的成语只有1个:
金鼓齐鸣。
这是用层次分析法从整体上对这个成语进行的首次分析而切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再对其两部分进行分析的结果。
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成语的主语“金鼓”的结构其实是联合结构,而谓语“齐鸣”的结构是状中结构。
其整个成语的结构就可以细化为“联合+状中”了。
(2)联合结构:
指成语的两部分语法地位相同,在语义上有并列、承接、选择等关系。
属该结构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有5个:
彼竭我盈、厉兵秣马、师老兵疲、辙乱旗靡和整军经武。
联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两词组的联合以及四个语素的联合。
两词组的联合也就是联合结构由前后两个词组组成;四个语素的联合就是成语由4个语素呈联合式组成。
结合以上两个要点去分析,我们会发现《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中的5个联合式成语皆属于两个词组的联合。
(3)连动结构:
指前后共用一个主语,具有连续关系的两个动词构成。
属该结构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有8个:
背城借一、师直为壮、筑室反耕、反首拨舍、济河焚舟、假途灭虢、再衰三竭、先声夺人。
(4)偏正结构:
指成语的两个部分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修饰语与中心语两个成分不平等,一偏一正,两者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属该结构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有3个:
北门锁钥、鼓噪而进和掎角之势。
偏正结构也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定中结构:
即由定语与中心语构成,中心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属该类的有:
北门锁钥和掎角之势。
②状中结构:
即由状语与中心语构成,中心语是谓词性成分。
属该类的是:
鼓噪而进。
(5)述宾结构:
由述语与宾语构成,两者之间是支配、关涉关系。
属该结构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只有1个:
悉索敝赋。
2、《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的定型方式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定型性’是它的一个典型特征。
”[8]这里的“定型”是指成语的形式从它的原始形式转变为现时普遍使用的形式。
通过逐一对照每个成语的原始形式,并分析其原始形式及现时形式的差异,我从这18个《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中归纳出5种基本形式:
援用、缩合、概括语意、扩展和更易,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1、援用:
指直接摘取《左传》中“军事战争”类成语的原始形式。
属于这类的“军事战争”类成语有8个:
背城借一、彼竭我盈、师直为壮、鼓噪而进、筑室反耕、反首拨舍、悉索敝赋和济河焚舟。
继续细化这些成语的定型方式,会发现这里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①直接摘取原书的一个句子中已有的单独成形的(前后都有停顿)。
属这类的有背城借一、彼竭我盈、师直为壮、鼓噪而进、悉索敝赋、济河焚舟。
在这里我拿出“背城借一”作为例子来具体阐述。
“背城借一”:
语出《左传·成公二年》:
“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背城借一”前后都有语义的停顿,人们直接摘取出“背城借一”,将它作为一个成语固定下来。
②从成语出处的一句话中截取一个前后相连的片段。
属于这类的有筑室反耕和反首拨舍。
这里我拿出“反首拔舍”作为示例来具体讲述。
“反首拔舍”:
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
“秦获晋侯以归。
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
”我们可以看到“反首拨舍”是嵌在“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中的,人们从这句话中直接截取了“反首拨舍”四个相连的语素作为一个成语固定下来。
2、缩合:
也就是压缩一个句子以内的成语的原始形式。
简俗地说也就是“缩+合”,但要注意的是要在一个句子以内的。
属于这类的“军事战争”类成语有厉兵秣马、辙乱旗靡、整军经武、再衰三竭。
该成语的定型方式也可以根据成语的原始形式的长短来分为两种类型:
①句中的合并压缩:
这类所针对的一般是句中的合并压缩,也就是针对那些原始形式较长的成语,需要通过删减一部分词句来实现。
属于这类的有:
辙乱旗靡、再衰三竭和厉兵秣马。
这里我拿出“辙乱旗靡”和“再衰三竭”2个成语来进行阐释。
“辙乱旗靡”: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两个词组分别处在两个停顿之中,原始形式较长,需要将这停顿两端的语句合并起来,并通过压缩来获得“辙乱旗靡”。
“再衰三竭”: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个成语中的原始形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较长,成语中的的两个词组“再衰”、“三竭”直接相隔一个停顿,需要将停顿两端的语句合并起来,且通过压缩来获得“再衰三竭”。
②语内的删减压缩:
这类所针对就是语词内的压缩,也就是针对那些原始形式较短的成语,需要通过删去成语中两个成分之间的一些连词、代词等成分来完成成语的定型。
属于这种分类的成语是:
整军经武。
“整军经武”: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
”
其原始形式为“子姑整军而经武乎”,只需从“整军而经武”中删去连词“而”便能完成“整军经武”这个成语的定型。
3、扩展:
也就是所谓的扩展成语的原始形式中的短语形式。
通过这种定型方式而形成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有3个:
师老兵疲、金鼓齐鸣和先声夺人。
这种定型方式形成的成语,其原始形式中已有至少一个该成语的语素,然后再在原有的语素的基础上添加语素而形成的。
这里我拿出“师老兵疲”作为示例来进行阐释。
“师老兵疲”:
语出《左传·襄公九年》:
“子孔曰:
‘晋师可击也,师老而劳,且有归志,必大克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原始形式中已经存在了两个语素:
“师老”。
后人为了更好地去表达与其相关的语意,在“师老”这两个语素的基础上再加上“兵疲”,便形成了“师老兵疲”这个成语,来展现军队因连续作战时间太久,人马疲困,士气消沉,战斗力低下的情景。
4、概括语意:
“指从历史故事、事理论述等原始语料中概括出简洁的形式来表达语意。
”[9]属于这类定型方式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有:
掎角之势、假途灭虢。
这里我以“假途灭虢”作为例子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假途灭虢”:
语出《左传·僖公二年》》: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这里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
晋灭虢后,在归途中又灭了虞国。
后人为了能更简洁来描述这个历史故事,变将“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加以概括,形成了“假途灭虢”这个成语,来展现一个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消灭对方的计策。
5、更易:
这种定型方式中,成语的原始形式中已经具备了这个成语的基本语素和结构,改一到两个词语便可形成这个成语现时形式。
通过替换词语而形成的《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有:
北门锁钥。
“北门锁钥”: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这里其原始形式“北门之钥”已经具备了这个成语的基本语素和结构,只要将“之”改换成“锁”便可形成“北门锁钥”这个成语。
3、《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的语义变迁
《左传》中的“军事战争”类成语在长期的运用中,有的成语的语义还是与其原始意相同,没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而有的成语的语义或多或少都在变化着,这种变化虽然是长期的,但却是不断的,虽然它们以可以稳定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稳定是相对的。
通过对这18个《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的原始语义和现时语义的比较,笔者发现其中语义没有发生变化的成语有8个:
背城借一、彼竭我盈、师老兵疲、筑室反耕、整军经武、反首拔舍、再衰三竭和先声夺人;语义发生变化的有10个:
北门锁钥、厉兵秣马、师直为壮、鼓噪而进、辙乱旗靡、金鼓齐鸣、悉索敝赋、济河焚舟、假途灭虢、掎角之势。
下面我将对这两种情况做详细的阐述。
(1)语义不变:
即该成语一直沿用其原始语义,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
这里我把“背城借一”、“彼竭我盈”、“再衰三竭”、“先声夺人”这四个成语作为示例呈现出来。
①背城借一:
《左传·成公二年》:
“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杜预作注:
“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谓背向城墙,依仗最后一战来决定胜败,指最后拼死一搏。
梁启超又在《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节中道:
“时国论纷纷未决,咸欲收拾余烬,与奥军背城借一。
”我们可以看到“背城借一”的意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只是后来成语组成结构和成分发生了一点点小的变化,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背城借一”慢慢地变作了“背城一战”,如《东周列国志》二十回:
“世子华,年少方刚,请背城一战。
”又茅盾《子夜》一八:
“可是吉人的意见有点不同。
他觉得此时我们一补进,就是前功尽弃,他主张背城一战。
”后来又从“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中提出“收合余烬,背城借一”这个成语,经过发展变作“收拾余烬,背城借一”,意思基本不变,还是比喻收拾残存的兵力,在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②彼竭我盈:
《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
对方的勇气已经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这里还是用来形容敌人士气疲惫而我军士气正旺盛。
③再衰三竭:
《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到现在,其运用多书面化,意义也基本保持其原有的,如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
”
④先声夺人:
《左传·昭公二一年》:
“《军志》有之:
‘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
”意思是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此成语意义也基本沿用了“抢先一步以声威慑人”之意,如“他深深懂得先声夺人的道理,就预先做了广告,因此货销售得很快”,到现在使用频率依然很高,被广泛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2)语义发生变化:
参考了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中关于“成语的语义变化”的论述,我经过前后比较成语语义前后变化的方式,将《左传》“军事战争”类成语中发生语义的变化的10个成语的语义演变方式分为以下3种:
①语义扩大:
指语义所指范围扩大或在其原始语义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语义。
属于这类的成语有7个:
北门锁钥、厉兵秣马、师直为壮、辙乱旗靡、金鼓齐鸣、悉索敝赋、假途灭虢。
这里我拿出“北门锁钥”、“厉兵秣马”两个成语作为示例进行阐述。
a、“北门锁钥”: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僖公三十二年,杞子密报秦穆公,说他已经“掌其北门之钥”,意思就是说他已经掌握了郑国的北门防事,若秦穆公秘密发兵,他为内应,那郑国就唾手可得。
这里“北门锁钥”指的是北门的钥匙或者是说北门的防事。
《清史稿·李清传》:
“国家门户有二:
北门之锁钥,以三协为门户;……”到这里“北门锁钥”已经从“北门的钥匙”演变为了“北方重镇”,意义明显发生了变化,其语义所指的范围变大了。
b、“厉兵秣马”: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指作好战斗准备。
到了现在,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用在战争中之外,“厉兵秣马”还可以用在工作、学习、劳作等多种语言环境中,形容准备充分地作某件事情。
比如说“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都厉兵秣马,准备考出好成绩。
”其语义所指的范围变大了。
②语义缩小:
指成语的现时语义所指的范围较之其原始语义变小了。
属于这类的只有1个:
掎角之势。
“掎角之势”:
《左传·襄公十四年》: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意思是就像捕鹿一样,晋国抓它的角,诸戎拉它的腿,一起把鹿放倒。
以“掎角之势”来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和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而后来,其后面的一部分语义渐渐被遗弃,只保留了其前面的一部分语义——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
如《三国演义》二二回: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又《晋书˙载记第三》:
“使征北刘雅、镇北刘策于汾阴,与石勒为掎角之势。
”其语义所指的范围变小了。
③感情色彩的转变:
指成语的现时语义与原始语义相比较,其感情色彩发生了褒贬变化。
发生该类变化的成语有2个:
鼓噪而进和济河焚舟。
下面就对其做细致的分析。
a、“鼓噪而进”:
《左传·哀公十七年》:
“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
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指敲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进。
“鼓噪而进”相当于一种迷惑对手的手段,是对方迷惑于自己所处的境地,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我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出其不意,击溃敌手。
其语言色彩一般中性偏褒义,而随着时代发展,其语言色彩由中性偏褒义转变为偏贬义,现在用“鼓噪而进”泛指喧嚷,比如“鼓噪而进一时”。
b、“济河焚舟”:
《左传·文公三年》: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公元前628年,秦国趁晋国大丧而出兵占领晋国滑城,晋国出兵将秦军全部消灭,主将孟明视靠晋文公夫人帮助才得以逃回秦国。
3年后,秦穆公又派孟明视伐晋。
孟明视从茅津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大败晋军,占领王官等地。
以“济河焚舟”来形容一种坚定的信念,来展现一种战斗的决心,给敌方以震摄,给我方以气势。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济河焚舟”的感情色彩偏向贬义,与“过河拆桥”相近,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