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3743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docx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

案例分析一:

辨识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

一、按照GB6441事故类型:

分为20类

分类记忆

具体类型

三伤害

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伤害

三煤矿

透水、放炮、冒顶片帮

四爆炸

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瓦斯爆炸、其他爆炸

四其他

高处坠落、中毒窒息、触电、其他伤害

五行

金(灼烫)、木(物体打击)、水(淹溺)、火(火灾)、土(坍塌)

注:

这个分类只是为了方便记忆,并不是标准分类。

二、按照GB/T13861导致事故的原因分为7类:

【物化生心行环管】

物理性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信号缺陷、标志缺陷

四缺陷

电伤害、噪声伤害、振动伤害、运动物伤害

四伤害

高温、低温、环境不良

三环境

化学性

易燃易爆、自燃性、有毒、腐蚀性

粉尘气溶胶、放射性物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

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

生物性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致害动物、致害植物

生理、心理性

超负荷、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

行为性

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

环境原因

室外、室内、地下、其他

管理原因

组织不健全、责任制未落实、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善

案例分析二、针对现场某事故,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

按照类别分类:

(先对事故进行类别的鉴定,然后制定安全对策措施)

1、机械伤害:

①本质安全技术:

避免尖锐凸角,保证安全距离,控制物理量限值,采用安全电压;

②限制机械应力,提高材料、物质安全性;

③履行人机安全学原则(4点),平台位置、装置布置;

④防止气动、液压系统,电气危害;

⑤采用安全防护装置;

⑤实现自动化、机械化;

2、车辆伤害:

①车辆安全要求:

主动、被动安全性;②道路安全技术;③人员与车辆的检验;

3、起重伤害:

①十大安全装置;②起重作业“十不吊”;③起重设施检验维护;

4、五类爆炸:

①防爆电气设备;②六项防爆原则;③七项爆炸控制;(另有篇章专门总结)

④阻火隔爆技术:

工业阻火器、主动式、被动式隔爆装置、其他(单向阀、阻火阀、火星熄灭器)

⑤防爆泄压技术:

安全阀、爆破片、防爆门

5、物体打击、高处坠落、中毒窒息、淹溺、灼烫、坍塌:

个体防护

6、触电:

①直接接触防护:

绝缘、屏护、间距;

②间接接触防护:

IT(保护接地)、TT、TN(保护接零)系统

③直接兼间接防护:

双重绝缘、安全电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④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线路;

7、火灾:

①九项防火原则:

替、密、风、惰、材、控、蔓、抑、器

②点火源控制:

摩擦、撞击、静电、雷电、明火、电火花、绝热压缩、化学热、

8、放炮、冒顶片帮、透水(煤矿专有,一般不考)

案例分析三、火灾爆炸发生条件/三要素

影响可燃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

一、火灾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二、爆炸三要素:

点火源、爆炸极限、相对密闭空间

三、影响爆炸极限的五大因素:

①温度:

升高——极限变宽,上限变高、下限降低;

②压力:

0.1-2MPa:

上限影响大;>2MPa,同时影响;

压力升高,变宽,降低,变窄;窄到上下限重合,压力成为临界压力;

③惰性介质:

增加,变窄

④爆炸容器:

临界直径,最大灭火间距50mm

⑤点火源:

活化能量、加热面积、作用时间;

四、混合气体爆炸极限(L)的计算:

(牢记)

V(其他在混合气中所占比例)L(气体爆炸极限)

N(分子数)

案例分析四、某装置/设备/生产过程/作业活动应有的安全附件/安全设备/应急装备

一、起重机械的十大安全装置:

①(四位1)位置限制调整装置:

上升、运行、偏斜、缓冲;

②(三风2)防风防爬装置:

夹轨、铁鞋、锚定装置;

③(三倾回3)防后倾、回转装置:

单主梁安全钩、臂架防后倾、防回转;

④(两限4、5)起重量限制、力矩限制;

⑤(三防6、7、8)防坠安全器、导电滑线防护、防碰装置;

⑥(两警9、10)登机信号警告按钮、危险电压报警器;

二、锅炉八大安全附件:

①(两阀1、2)安全阀、排污阀;

②(三测3、4、5)温度计、液位计、压力表;

③(四保6)超温保护装置、超压保护装置、高低水位保护装置、熄火保护装置;

④(两其7、8)防爆门、自控装置

三、压力容器六大附件:

①(五泄1)安全泄压附件(5类)

②(两阀2、3)减压阀、紧急切断阀;

③(三测4、5、6)温度计、液位计、压力表;

案例分析五、作业现场/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中毒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职业危害因素:

4种3类

1、4种:

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工作场所、生产环境;

2、3类:

生产过程

1、化学:

粉尘、化学有毒物质;2、物理:

异常气象、噪声振动辐射;3、生物:

传染病病原;

劳动环境

1、组织制度不合理;2、精神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大;

4、部位系统、器官紧张;5、站位不良、不合理工具;

作业环境

1、自然环境;2、作业场所缺陷

二、安全技术措施:

防尘毒五项原则

1、材料:

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

2、过程:

机械自动化、机械化;

3、设备:

密闭、局部通风、湿式作业、湿法抑尘;

4、“三高危场所”:

事故通风及排风系统连锁泄漏报警装置;

5、合理配备急救设备,物品,撤离通道,泄险区、风向标;

防噪三原则

1、分开布置;2、集中处理(吸、消、隔、减);3、减少传播;

防高温三原则

1、改革工艺、远离热源;2、隔热通风降温;

3、减少作业时间,改善作业方式,保健措施;

防辐射

1、非电离四原则:

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置、人员防护;

2、电离两方法:

剂量控制、个体防护;

生产性毒物

1、密闭的通风排毒、局部排气罩;

2、排出气体净化(洗涤、吸附、过滤、静电、燃烧);3、个体防护;

防振动四方法

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减振隔振;限制时间,强度;改善作业环境,个体防护;

案例分析六、装置/设备运行过程中某类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及如何防止

一、锅炉事故:

1、原因分析:

①超压、超温、水位过低过高;②水质管理不善,水循环被破坏;③违章操作;

2、预防措施:

①加强锅炉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监察;

②加强锅炉检验,发现缺陷及时处理;

③加强运行管理;

二、锅炉结渣:

1、原因分析:

煤灰渣熔点低、燃烧设备设计不合理、运行操作不当;

2、预防措施:

①设计上控制炉膛燃烧热负荷,布置足够的受热面,控制出口温度,正确设置燃烧器,受热面管间距提升;

②运行中避免超负荷运行,控制火焰中心位置,合理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减少漏风;

③沸腾炉、层燃炉控制送煤量,均匀送煤;

④发现结渣后及时清除;

三、压力容器事故:

1、原因分析

①结构不合理、材质不符合,焊接不达标;②安装、改造、修理中的不符合;

③运行中超压、超温、超负荷、违章违纪;④定期检验不当,管理不善;

2、预防措施:

①设计上采用合理结构;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时,加强焊接管理,材料管理;

③使用中加强管理;④加强检验工作;

⑤发生异常现象,当即采取紧急措施,停止容器运行;

案例分析七、某应急预案(核心要素)的缺陷,应补充的内容

一、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概况:

单位概况、危险特性状况、紧急情况应急事件、适用范围、方针原则;

2、事故预防:

危险源分析;资源分析;法律法规要求;

3、准备程序:

机构、职责;应急资源;教育、培训、演习;互助协议;

4、应急程序:

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与紧急公告;通信;事态检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

人员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抢险与救灾;危险物质控制;

5、现场恢复:

宣布结束;撤离与交接;恢复正常状态;现场清理;受影响区域连续监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估;

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案例分析八、应急演习计划中存在的不正确做法

1、计划:

目的、方式、时间、地点、日程安排、演练策划领导、工作小组构成、经费预算、保障措施;

①梳理需求:

确定目的、分析需求、确定范围;

②明确任务:

演练文件的编写、审定期限、物资器材准备期限、实施日期;

③编制计划:

计划文本

④计划审批:

2、准备:

①成立演练组织机构②确定演练目标③情景事件设计④演练流程设计⑤技术保障方案设计

⑥评估标准方法选择⑦编写演练方案文件⑧方案审批⑨落实各项保障工作⑩培训与预演

3、实施:

①演练前检查②演练前情况说明动员③演练启动④演练执行⑤演练结束意外中止⑥现场点评会

4、评估总结:

①评估②总体报告

5、改进:

①改进行动②跟踪检查与反馈;

案例分析九、确定事故类别,起因物,致害物,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事故分级:

1、

事故类别

特大事故

重大事故

较大事故

一般事故

死亡人数

≥30

10-30

3-10

<3

重伤人数(包括急性中毒)

≥100

50-100

10-50

<10

直接经济损失

≥1亿

5000-1

1000-5000

<1000

本数包含在以上;(即分界处的按照严重的对待)

2、GB6441事故分类20种;

案例分析十、事故调查组组成、职责/事故性质认定、责任划分、处理意见

1、组成原则:

精简、效能

2、组成:

有关人民政府、安监部门、相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工会、人民检察院、有关专家;

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主持事故调查工作;

3、职责:

①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②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③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④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⑤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4、组织:

特大:

国务院或授权有关部门组织;

重大、较大、一般:

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

未造成伤亡的一般:

可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

5、事故性质:

①自然事故:

非责任事故或不可抗拒事故;

②责任事故:

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领导责任者;

6、处理建议:

行政处分、纪律处分、行政处罚、追究刑事责任、追究民事责任;

7、教训:

①安全生产管理②安全生产投入③安全生产条件的薄弱环节、漏洞、隐患;

8、整改措施:

针对性、可操作性、普遍适用性、时效性;

案例分析十一、事故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直接损失:

3类10项:

①人身伤亡支出:

医疗护理、丧葬抚恤、补助救济、歇工工资;

②善后处理:

事务费用、现场抢救、现场清理、事故罚款赔偿;

③财产损失:

固定资产损失、流动资产损失;

2、间接损失:

6类:

①停产、减产损失

②工作损失

③资源损失

④处理环境污染损失

⑤补充新职工培训

⑥其他损失费用

 

案例分析十二、事故报告的基本原则、上报事故程序/起草事故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则:

二、上报程序:

1、事故现场发现人立即上报单位负责人。

2、单位负责人1小时内上报县级安监部门。

3、按照事故等级,逐级上报,每级不得超过2小时;

具体要求:

(与事故处理的级别对应记忆)

特大、重大事故:

逐级报告至国务院安监部门(1+县2+市2+省2+国2=9小时)

较大事故:

上报至省级安监部门(7);

一般事故:

上报至市级安监部门(5);

三、事故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全称、地理位置、所有制形式、范围规模、证照情况、负责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时间到分钟、地点准确,包括中心地点及波及区域、现场情况,包括总体情况,人员伤亡,设备毁损;

3、简要经过;

4、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主要指事故所导致的建筑物的毁损、生产设备设施、仪表损坏等级划分;

5、已经采取的措施:

现场有关人员、事故单位责任人,已接到报告部门采取的应急救援和现场保护具体措施;

案例分析十三、危化品分类、管理安全要求/储存布局要求/安全许可要求

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范围:

3类6种

①矿山企业:

煤矿、非煤矿山;

②建筑施工企业;

③危险物品企业:

危化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

二、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13条件:

三、危化品3大分类;

①第一大类:

16类爆炸物;②第二大类:

急性毒性物质10类;③第三大类:

危害水生环境7类;

四、危化品储存要求: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危化品储存在经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危化品仓库,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设置危化品储存仓库;

③露天堆放,符合防火防爆安全要求,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剧毒物品不得露天堆放;

④储存危化品的仓库必须配有专业技术人员,专人管理并配备可靠的安全防护用品;

⑤3种储存方式:

隔离、隔开、分离;

⑥储存的危化品的仓库应有明显标志,标志符合规定;

⑦按性能分区、分类、分库储存,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存;

⑧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

五、危化品管理要求:

①经营场所和储存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②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资格;

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④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⑤有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⑥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条件;

案例分析十四、安全检查种类、特点、作用、要求/基本过程/编制检查方案

一、安全检查种类特点:

6种

种类

特点

定期性

规模大、范围广、有深度、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经常性

交接班检查、班中检查、特殊检查

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

针对季节变化、节假日特点,突出检查重点

综合性

上级主管部门

专项

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不定期职工代表巡视

重点监察软件系统

二、安全检查内容:

1、四软件:

思想意识、制度管理、事故处理、隐患整改;

2、四硬件:

生产设备、辅助设备、安全设施、作业环境;

三、安全检查要求:

重点突出的原则

1、危险性大的重点部位加强检查;2、特殊设备强制检查;3、矿山特殊项目强制检查;

四、安全检查方法:

常规检查、安全检查表法、仪器检查法;

五、安全检查程序:

检查准备、实施检查、分析判断、提出整改要求、整改落实、信息反馈、持续改进;

六、安全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内容

检查结果

标准依据

备注

案例分析十五、安全评价依据/过程/内容/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安全评价分类:

预评价、验收评价、现状综合评价;

二、安全评价程序:

1、准备阶段

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

3、划分评价单元

4、定性、定量分析

5、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6、安全评价结论

7、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三、安全评价内容:

1、高度概括评价结果;

2、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的法律符合性;

3、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

四、安全评价过程(预评价为例)

①前期准备②辨识分析风险③划分评价单元④选择评价方法⑤提出措施建议⑥评价结论;

五、安全评价报告:

(以预评价为例)

①目的②评价依据③概况④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⑤评价单元划分⑥评价方法⑦安全对策措施建议⑧安全预评价结论。

六、安全评价报告格式:

①封面②资质证书影印件③著录项④前言⑤目录⑥正文⑦附件⑧附录

案例分析十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危害因素种类、职业病种类

一、按照来源分类3种:

1、生产过程:

化学、物理、化学

2、劳动过程:

组织不合理、精神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个别器官紧张、长时间体位不当、不合理工具;

3、生产环境:

自然环境、作业场所、设计缺陷;

二、按照职业病目录10类115种:

①粉尘(13种)②放射性;③化学性;④物理性;⑤生物性;⑥致皮肤病;⑦致眼病;⑧耳鼻喉口腔病;

⑨肿瘤;⑩其他;

三、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1、粉尘:

尘肺

①粉尘分类:

无机类粉尘(矿物、金属、人工无机);

有机类粉尘(植物纤维、动物皮毛、人工有机);

混合类;

②尘肺分类:

矽(二氧化硅)、煤(煤工)、墨(石墨)、炭(炭黑);棉(石棉)、石(滑石)、水(水泥)、云(云母);

陶(陶工)、铝、焊(电焊工)、铸(铸工)

2、生产性毒物:

职业中毒(记性、慢性、亚急性)

3、物理性职业性危害因素:

噪声-噪声聋;振动-振动病;电磁辐射、异常气候条件;

4、职业性致癌因素:

5、生物因素

6、其他职业有关的病

案例分析十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种类,名称,核心制度,制定程序

一、种类:

1、体系:

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环境;

1、14个综合制度:

目标责灾危,消费隐故源,例应奖承交

管理目标、指标;安全生产责任制;防灾减灾管理制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费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

定期例行工作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制度;交运安全管理制度;

2、5个人员制度:

现场作业、劳动防护、安全工器具、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岗位安全规范;

3、5个设备制度:

三同三定一规程(定期巡视检查、定期维护检修、定期检测检验、安全操作规程)

4、3个环境制度:

安全标志、作业环境、职业卫生

2、标准化工作体系:

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

3、职业安全健康:

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二、制定程序:

起草、会签、审核、签发、发布、培训、反馈、持续改进;

三、核心: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四、建立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主要负责人负责;

3、系统性原则;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案例分析十八、各级安全人员教育培训内容,要求,培训大纲和计划制定

一、10类特种作业人员:

电工、焊工热切割、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

煤矿安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石油天然气安全、冶金生产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

《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复审前安全培训8个学时。

有效期6年,每3年复审一次,10年以上6年复审一次;

二、培训时间要求

行业

初次培训≥

再次培训≥

主要负责人

安全管理人员

高危

48

16

其他

32

12

新从业人员

高危

72

20

其他

24

——

三、岗位安全教育培训:

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安全考试、专题安全教育培训;

四、培训内容:

1、主要负责人(7项):

①法律法规;②安管知识、方法技术;③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防范,应急预案及调查处理;

④职业危害预防;⑤国内外先进精研;⑥典型案例,应急救援分析;⑦其他;

2、安管人员(7项)①②⑤⑥⑦同上,③事故和职业病管理;④事故现场勘验技术;

案例分析十九、隐患排查要求

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度、年度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于下一季度15日之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监部门报送书面统计表;

2、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

①隐患现状及其产生原因;②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成都分析;③隐患治理方案;

3、隐患治理方案的内容:

①治理目标和任务;②采取的方法措施;③经费和物资的落实;④负责治理的机构、人员;

⑤治理的时限和要求;⑥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4、一般事故隐患,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整改,重大安全隐患,应制定并实施治理方案;

5、治理中,应注意:

①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②排除中无法保证安全的,撤出人员,设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③暂时停用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加强维护保养;

6、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隐患及时排查治理,采取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案例分析二十、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原则、过程和核心内容

一、原则:

①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②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

③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的动态循环;

④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安全绩效、持续改进;

二、内容:

①确定目标;②设置机构确定岗位职责;③安全生产投入;④法律法规执行、管理制度完善;

⑤教育培训;⑥生产设备设施管理;⑦作业安全;⑧重大危险源监控;⑨隐患排查治理;⑩职业健康;

应急救援、事故处理、绩效评定持续改进;

案例分析二十一、相关方管理

一、施工方:

1、施工单位对本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委派具有相应施工管理资质的项目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与质量保证体系;

2、严格劳动用工管理与上岗培训制度;

3、认真落实施工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

4、强化事故预防与控制,杜绝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

二、监理方:

监理单位应切实履行旁站监理责任,重视事故危险的预测与监督控制,及时纠正和制止施工中的冒险指挥和冒险作业。

三、建设单位:

发包要依法进行必须将包发给具有相应施工安全资质与管理能力的施工单位及其项目管理部,并进行有效监管。

四、承包商管理:

1、4个方面:

明确双方责任;审查安全资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现场作业安全风险分析;作业现场监督管理;

2、收取承包商安全风险抵押金:

造价的5%

3、承包商内部管理:

①备案材料:

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法人代表资格证书、安全资质证书、施工简历、3年安全施工记录;

②人员年龄、工种、健康状况符合要求,技术资质满足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③组织机构、工器具、防护措施、安全用具满足要求,有合格的检验报告

④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持有资质证书。

案例分析专题一、机械

一、14类机械伤害:

1、本质安全:

消除产生原因;减少接触次数;使难以接近危险部位;提供保护装置、个人防护;

(记住顺序)

2、人员安全:

培训提高辨别危险的能力;危险部位醒目警示标识;培训提高避免伤害的能力;增强避免伤害的自觉性;

3、通用设施:

设计要求;安全防护装置要求;安全防护罩要求;安全防护网技术要求;

案例分析专题二、电力

一、电气危害因素:

触电、电气火灾爆炸、静电、雷电、射频电辐射、电气系统故障;

二、电气防护技术:

1、直接接触电击:

①绝缘:

Ω•m

②屏护:

遮拦、护罩、护盖、箱匣

③间距:

线路之间的间距、用电设备之间的间距、检修间距;

2、间接接触电击:

IT、TT、TN

3、兼防两种电击:

双重绝缘、加强绝缘、安全电压、剩余电流动做保护器;

三、防爆电气设备、电气线路:

(参考技术笔记防爆电气专题)

四、防雷:

1、外部防雷:

直击雷接闪、引下、接地

2、内部防雷:

雷电感应、雷电反击、电涌侵入屏蔽导体、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避雷器;

3、防电磁脉冲:

电气系统、电子系统;

五、防静电:

(消散、导出)

1、环境危险程度控制:

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浓度、减少氧化剂寒凉;

2、工艺控制:

材料选用、限制流速、加大静电消散过程;

3、静电接地;

4、增湿;

5、抗静电添加剂;

6、静电中和器;

7、静电防护服装;

案例分析专题三、重大危险源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别:

1、单一品种:

实际存在量≥临界量(如果案例中没有给出临界量,也要写出辨别的公式)

2、多品种:

各自的实际存在量与临界量的比值之和≥1

Q临界量q实际存在量

3、边缘距离小于500米以内的一个或几个装置、设施或厂内的危险物质,形成重大危险源;

4、压力管道:

有毒可燃易爆炸气体P≥1.6MPa;有毒可燃液体L>200kmDN≥300mm;中、高压燃气管道DN≥200mm;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