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3515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

B.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远低7.35—7.45

C.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收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A正确;人剧烈活动后,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仍保持在7.35-7.45,B错误;静脉注射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浆,因此药物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

点睛:

对于内环境的组成考生需形成知识框架,如

,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2.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0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氧气要经过呼吸系统,营养物质和氧气要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故A正确;代谢废物还可以通过②排出,故B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线粒体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和组织细胞的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故经过6层生物膜,故C错误;单细胞生物直接通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

所以D选项正确。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点睛:

对于血糖平衡考生可建立模型,如:

5.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但并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也不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A正确。

考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7.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

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瘙痒感受器只能产生兴奋,不能发出瘙痒信号,瘙痒信号由大脑皮层发出,AD错。

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是因为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故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也是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C正确。

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是产生抑制效应,不可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B错。

考点: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8.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出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和受体相关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在③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①处为轴突末梢膜,③处是树突膜或胞体膜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A正确;图中④是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B正确;③为突触后膜,兴奋可在③处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①为突触前膜,是轴突末梢的膜,③是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胞体膜,D正确。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B.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C.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D.血糖浓度升高→胰岛A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1、血糖平衡调节:

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体内水分过多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

A、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A错误;

B、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B正确;

C、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D错误.

故选:

B.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0.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

其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摄食后1h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体内血糖合成糖原等物质

B.分泌物乙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甲的分泌

C.2~2.5h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转化成葡萄糖

D.从图中可看出,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

分泌物甲能使血糖浓度降低,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A项正确;分泌物乙能使血糖升高,说明乙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的结果又可影响分泌物甲的分泌,B项错误;2~2.5h分泌物乙即胰高血糖素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C项正确;综上分析,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下列过程不依赖于受体的是

A.寒冷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饮水不足导致尿量减少

C.延长照明时间使母鸡产蛋率增加

D.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寒冷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在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时,需要肾上腺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A错误;饮水不足导致尿量减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即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存在识别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B错误;延长照明时间使母鸡产蛋率增加的原因是,光照刺激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从而使产蛋量提高,该过程中激素会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该过程不依赖于受体,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糖蛋白:

①位置:

细胞膜的外表。

②本质: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

③作用:

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B.反射活动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C.体温调节与神经系统无关

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

B、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体温调节与神经调节有关,C错误;

D、反馈调节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

D.

13.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

对这一调节的的描述,错误的是

A.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C.Y结构的活动只受X结构的控制

D.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答案】C

点睛: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的模型:

 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为促甲状腺激素    C为甲状腺激素

14.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浆细胞需先识别抗原再分泌特异性抗体

C.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D.记忆细胞再次遇到同类型抗原刺激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提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C正确;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D正确。

点睛:

对于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15.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

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自身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D.人体对HIV无免疫力,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感染艾滋病

【答案】C

【解析】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T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瘫痪,恶性肿瘤不能及时清除,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人,B错误;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C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D错误。

16.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在EBV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靶细胞,D正确。

17.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NaCl溶液的水分子和Na+、cl-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的间的组织液,A正确。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一定绝对相同,故二者的量不一定分别增加10mL,B错。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CD错。

【考点定位】内环境

18.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

B.植物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

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相同

D.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单侧光照条件下,在植物茎尖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植物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A正确;

B、植物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引起的,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

C、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因此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相同,C错误;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生长素起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

A.

19.科学家对豌豆进行了不同处理,如图所示,然后检测网络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由柱高表示)。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相关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A.赤霉素通过促进植物细胞伸长,而引起植株增高

B.去除顶端后,节间生长变快

C.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

D.顶端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A项正确;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去除顶端的实验组的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减少,节间生长变慢,B项错误;去除顶端后添加IAA的实验组,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含量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和去除顶端的实验组,说明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C项正确;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B.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C.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时可反复使用

D.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植物激素的合成属于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A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正确;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C错误;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的物质是酶,D错误。

点睛:

对于植物激素考生除了把握各种激素的作用,更要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即作用的特点,即植物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并已经发挥作用就会失活,激素是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不能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1.家里刚刚摘下的柿子很涩无法食用,父母在盛有柿子的缸里放几只成熟的苹果,能促进柿子很快成熟变软。

这期间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乙烯D.脱落酸

【答案】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五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如下表: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22.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

B.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均在一定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范围内,促进幼根生长,但超过一定范围根的长度反而减小,体现了两重性,A项正确;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项正确;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莴苣幼根长度小于起始长度,故起抑制作用,C项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敏感度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同。

由于此图描述的是生长素类似物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故无法判断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会起到怎样的作用,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3.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小于b'侧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等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条件。

二、非选择题

2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_____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____,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C0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____________。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影响下降,原因是乙图中④内存在着____________物质。

【答案】

(1).B组织液

(2).组织水肿(3).A、C(4).2/3(5).蛋白质(6).细胞外液(内环境)(7).无机盐、蛋白质(8).组织液和血浆(9).⑤→④→③→⑥→⑦(10).⑦组织细胞(11).缓冲

【解析】试题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

(1)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水份来自血浆A和细胞内液C。

(2)⑦是细胞内液,占人体体液2/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浓度为⑦组织细胞。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5.如图1为下丘脑对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生理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A、B表示有关结构。

科学家为了研究下丘脑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取生理状态良好的成年家兔20只(25kg/只),随机分为5组(甲、乙、丙、丁、戊),每组4只,戊组为对照组。

请据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