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326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docx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

第一章工具书

一、字典辞书的基本方式

(一)编排方式:

1、部首和笔画;2、音序;3、号码。

(二)注音方式:

1、直音;2、反切;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三)释义方式:

1、直训;2、描写;3、义界;4、譬况。

二、常用工具书

(一)应用类工具书:

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辞源》;4、《辞海》;5、《新华字典》;6、《现代汉语词典》;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8、《汉语大字典》;9、《汉语大词典》。

(二)专业类工具书:

1、《说文解字》;2、《经籍纂诂》;3、《经传释词》;4、《词诠》;5、《诗词曲语辞汇释》;6、《尔雅》;7、《方言》;8、《释名》;9、《广雅》;10、《广韵》;11、《助字辨略》。

第二章文字

一、汉字的性质与特点

(一)性质。

(二)特点。

二、汉字的源流

(一)起源:

假说,图画与契刻。

(二)流变:

1、形体演变;2、载体演变。

(三)汉字衍变的趋势:

1、简化;2、标音化。

三、汉字的结构

(一)“六书”的形成过程:

1、名称的出现;2、细目的出现;3、说解的出现。

(二)“六书”的说解:

(以许慎《说文》为主)

1、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

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及特殊情况

1、位置:

2、特殊位置:

3、省形与省声:

四、汉字的应用

(一)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

(二)异体字:

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三)假借字:

1、本无其字的假借:

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

2、本有其字的假借:

原先有专门造字,但由于各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也称通假。

(三)繁简字: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

(四)区别:

注意几个应用的区别。

第三章词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特征

(一)单音节词为主。

(二)向多音节词演变:

1、换一个词;2、加词缀(词头或词尾);3、同义或反义叠加。

(三)一词多义现象普遍。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基本表现:

1、基本相同;2、古用今废;3、完全不同;4、有同有异。

(二)旧词死亡之因:

1、历史事物的消亡;2、社会观念的改变;3、被别的词语取代。

(三)古今词义的差异:

1、意义的多少不同;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3、词义的轻重与感情色彩不同;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四)词义变化的类型:

1、范围上看:

扩大、缩小、转移;2、感情色彩上看:

褒、贬、中三者的转化。

 

三、单音词、复音词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

1、单纯复音词:

联绵词(词无定写,不可分训,双声叠韵)

叠音词(注意与重叠词的区别)

2、合成复音词:

偏义复词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概念。

(二)探求本义的方法:

1、分析字形;2、考核文献用例及字书解说。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及方式:

1、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

2、方式:

连锁式;辐射式;综合式。

(三)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相似;相关;相因。

 

五、同义词辨析

(一)概念及分类

(二)差别:

1、范围广狭不同;2、性状情态不同;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4、侧重点不同;5、感情色彩不同;6、语法功能不同。

第四章语法

一、词法

(一)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二者的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二)虚词:

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1、副词: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亦称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词副词

2、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无定代词、疑问代词、辅助性代词

3、连词:

与、且、以、而、则、然、虽然、然则、然而等

4、介词:

于(於,乎)、以、因、为、与等

5、语气词:

句首、句中、句尾

6、词头,词尾

 

二、句法

(一)判断句:

1、概念;2、形式;3、特殊表达功能。

(二)宾语前置句:

1、概念;2、种类。

(三)被动意义表达方式(被动句):

1、概念;2、类型(无标志;有标志)。

(四)句子成份的省略

第五章训诂

一、相关概念

(一)训诂:

是对古书中各种语言现象的解释。

(二)训诂学:

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训诂体例

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

 

三、训诂内容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四、训诂方法

(一)形训—以形说义

(二)声训—因声求义

(三)义训—据文证义

 

五、训诂术语

(一)曰,为,谓之

(二)谓,言

(三)貌,之貌

(四)犹

(五)之言,之为言

(六)读为,读曰

(七)读若,读如

(八)词(辞)

(九)如字

(十)衍文

(十一)脱文(脱、敚、夺)

(十二)当为,当作

 

六、古书标点

(一)古代句、读

(二)注意的问题: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三)古书标点致误的原因:

1、词汇方面

2、语法方面

3、音韵方面

4、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七、古文翻译

(一)翻译的原则:

信、达、雅

(二)要求和方法:

1、句子中的每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换;

3、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证据和感情色彩。

第六章音韵

一、相关概念

(一)音韵学。

(二)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古音),《诗经》、《楚辞》、《说文》

2、中古音(今音),《切韵》

3、近古音(北音),《中原音韵》

4、现代音,北京音系

(三)基本知识

1、字母(母、声类、声、纽、声纽、音纽)

2、三十六字母

3、五音、七音

4、清音、浊音

5、韵、韵部、韵目、小韵

6、四声、平仄

二、中古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产生和《广韵》

1、韵书的产生:

魏李登的《声类》是记载中最早的韵书,第二部是晋吕静的《韵集》。

2、《切韵》

3、《广韵》

(二)中古的声母系统

1、三十六字母

2、《广韵》的声母系统

(三)中古的韵部系统

1、二百零六韵

2、十六摄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四)中古的声调及其演变

1、平分阴阳

2、浊上变去

3、入派四声

(五)反切

1、基本规律和原则: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

2、局限:

(1)切语用字太多,不易记;

(2)上下字用的是音节不是音素,不易拼;(3)不少反切用字笔画多,不易认。

3、反切变读:

(1)声母变读:

zcs,gkh与jqx变读;f变bp

(2)韵母变读:

上字翘舌音,下字为齐齿韵,去掉i;ong变eng

(3)声调变读:

(同(四))

三、上古语音系统

(一)上古韵部系统

1、研究成果

2、对转

3、旁转

(二)上古声调

(三)上古声母系统

1、古无轻唇音

2、古无舌上音

3、娘日二母归泥

4、喻三归匣

5、喻四归定

6、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四、近古语音系统

(一)周德清《中原音韵》

(二)《早梅诗》: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五、古书的读音问题

(一)假借字的读音

一般按所表示的本字本读

(二)破读

(三)特殊词语的读音

1、国名:

龟兹、大宛、康居、月氏、身毒

2、族名:

吐谷浑、葷粥、先零、吐蕃

3、地名:

镐京、不羹、龙兑、阳夏、番禺、阿房宫

4、人名:

伍员、禽滑厘、郦食其、冒顿

5、姓氏:

种、解、祭、洗、万俟、尉迟

古代汉语课堂讲授篇目

第一单元: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

晋灵公不君齐晋鞍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第二单元: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

触龙说赵太后

第三单元:

论语、礼记

论语(全)礼记(大同)

第四单元: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夫子当路于齐许行

第五单元:

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墨子(非攻)老子(全)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庖丁解牛胠箧)

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

第六单元:

诗经

七月

第八单元:

史记、汉书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霍光传)

第九单元:

司马迁(报任安书)李密(陈情表)

第十单元:

韩愈(送李愿归盤谷序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第十一单元: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

倒下去。

2.我闻忠善以损怨。

怨:

怨恨。

3.不闻作威以防怨。

防:

堵住。

4.立其子,不为比。

比:

为私利而五原则的结合,这里指偏爱自己的亲人。

5.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违:

躲避。

6.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

这里指难走的路。

(本意地不平)

7.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轶:

后车超过前车。

8.我闻忠善以损怨。

损:

减少。

9.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

馨:

黍稷。

10.可矣,厚将得众。

厚:

土地广大。

11.虢,虞之表也。

表:

外面。

12.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据:

依附,保佑。

13.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辟:

后来写作“避”,逃避。

14.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

劳苦。

15.其右提弥明知之。

右:

车右,又称骖乘。

16.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

辱。

17.颍考叔,纯孝也。

纯:

笃厚。

18.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再:

第二次。

19.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

军队。

20.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

记事的原则。

21.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且:

将。

2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屡次。

2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绥:

安抚。

24.射其左,越于车下。

越:

坠。

25.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而:

如果。

2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虞:

料想。

27.宫之奇以其族行。

以:

率领,带领。

28.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戮:

用作名词,指杀的对象。

29.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

同“它”

30.韩厥俛定其右。

俛:

同“俯”,低下身子。

3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饮:

使。

喝,也就是给。

3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集事:

成事。

33.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任:

担当。

34.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镇守。

35.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

通“贻”,给。

3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国境,边境,后来写作“境”

37.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城:

指城墙。

38.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

纾:

缓和,解除。

39.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莫: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等于说“没有谁”。

40.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孰:

熟,后来写作“熟”。

41.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冯:

后来写作“凭”,依靠。

42.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药。

43.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徼:

求。

44.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

修葺,指修城。

45.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具:

准备。

46.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宠:

荣宠。

47.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

延,扩展。

48.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履:

践踏,这里指足迹所践踏的地方。

49.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徵:

索取。

50.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

被除掉,语意上的被动

51.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陵:

大山。

52.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舍:

住一宿。

5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其:

表委婉的语气词。

5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其:

语气词,加强反问。

55.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

通“啎”,逆,到着。

56.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道:

疏导,后来写作“导”

57.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

介:

甲,甲士。

5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

与:

参加。

59.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国:

国都。

60.师进,次于陉。

次:

军队临时驻扎。

61.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偪:

通逼,逼近。

62.神其吐之乎?

其:

语气词,加强反问。

6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谓:

通为。

64.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

法度,这里用作动词,合法度。

65.穆公访诸蹇叔。

访:

资询,征求意见。

66.犹不改,宣子骤谏。

骤:

多次。

67.坐而假寐。

假寐:

不脱衣服瞌睡。

68.贼民之主,不忠。

贼:

杀。

69.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

荐:

献,这里是向神献。

70.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而:

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7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吾子:

尊称。

72.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之:

代词,指赵盾,相当于您,

73.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舆:

众多,许多。

74.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

鼓励。

75.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岩:

险要。

7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

边邑。

77.齐师败绩,逐之。

败绩:

大败。

78.夫晋何厌之有?

厌:

满足。

79.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馘:

割取敌方战死者左耳。

80.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

不久。

81.于是荀首佐中军矣。

于是:

在这时候。

8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无乃:

表委婉语气的副词,大概,恐怕。

83.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衅:

古代一种祭礼,杀牲以雪涂钟鼓。

84.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勉:

努力。

85.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

徒:

手下。

86.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

大:

后来写作“太”。

87.宣子田于首山。

田:

打猎,后来写作“畋”。

88.癸酉,师陈于鞍。

陈:

摆开阵势。

89.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

馆:

宾馆,这里用作动词,住宾馆。

90.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实:

代词,复制前面提到的人。

91.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执事:

办事人员,这里指楚王本人

9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池:

护城河。

93.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无以:

没有什么用来。

94.其是之谓乎?

是:

代词,做宾语。

95.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堪:

经得起。

96.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

通“毋”,不要。

97.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即:

动词,就,接近。

98.举其偏,不为党。

党:

动词,袒护。

99.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举。

100.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累:

捆绑.

10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

真实。

102.然犹防川。

防:

堵塞。

103.太子胡亥袭位。

袭:

继承。

10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

通“早”。

105.以粟易器械者,不为厉陶冶。

厉:

病,

10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与:

等待。

107.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

不在。

108.既来之,则安之。

安:

用作动词,使动,使….安。

109.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

用作动词,焚烧。

1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膺:

打击。

111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摄:

逼近

112.食之,比门下之客。

比:

比照。

11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揭:

拜访。

114.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

”亲:

父母,双亲。

115.千金,重币也。

币:

聘礼,古代情人时用的礼物。

116.封书谢孟尝君。

谢:

道歉。

117.三窟己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就:

完成。

118.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虏:

奴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奴隶一样对待。

119.而母,婢也。

而:

代词,你的。

120.秦军引而去。

引:

向后退。

121.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

间:

偷偷地进入。

122.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释:

消除。

123.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

吊:

慰问。

124.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息:

动词,蕃殖。

125.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

帝:

动词,称帝。

126.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

振:

通“赈”,救济。

127.苟无岁,何以有民?

岁:

收成。

128.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乃:

副词,才。

129.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夫:

指示代词,那。

13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

若,至于。

131.何以伐为?

为:

语气词。

13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

或者。

13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疼很。

134.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而:

第二

13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勤:

劳。

136.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蜡:

人称代词,你们。

137.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

指奸诈之心。

138.以考其信。

考:

成全。

139.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兴起。

14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

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14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时:

农业耕作时节。

142.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夸耀。

143.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用也。

数:

密。

144.于予与何诛?

诛:

谴责。

145.或问乎曾西曰:

“吾子与子路孰贤?

”或:

表肯定无定代词,有的人。

146.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恶:

疑问代词,哪里。

14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于:

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

14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

法则,用作动词,效法。

149.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逮:

赶上。

150.子产而死,准其嗣之?

而:

连词,表示假设。

151.于予与改是。

与:

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

152.异乎二子者之撰。

撰:

才能,才干。

153.长沮桀溺耦而耕。

耦:

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耦耕。

15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

起,这里指站起来。

155.夫子喟然而叹曰:

“吾与点也。

”与同意,赞同。

15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通“举”,推荐。

157.今也,滕有仓廪府库。

也: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15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时:

生产季节。

15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也: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16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

通“馈”,赠送。

16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而:

连词,表示转折。

16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

辅佐。

16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八七人。

莫:

后来写作“暮”。

164.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

责备。

16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分:

职分,职务。

16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

到…..去。

167.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

夭阏:

连绵词,动词,拦阻。

168.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

则:

假如,假设连词。

169.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虏:

当奴隶讲,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奴隶一样。

170.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策:

马鞭。

17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防:

堵塞。

172.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

以:

带领。

173.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而:

假如,假设连词。

174.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

难走的路。

175.贼民之主,不忠。

贼:

杀。

176.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

类似于现代的钥匙。

177.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

荐:

献。

这里指向神献。

178.师进,次于陉。

次:

军队临时驻扎。

179.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延,扩展。

180.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

鼓励。

181.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连绵词,仰视的样子。

182.之二虫又何知?

之:

指示代词,这。

183.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

经得起。

184.《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其:

表示委婉的语气副词。

185.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

或:

有人。

表肯定的无定代词。

186.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相:

(代词指天下人?

187.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

边邑。

188.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吾子:

您,对对方的尊称。

189.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属:

恰巧。

190.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

介词,因为。

191.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犯:

堤防溃决。

192.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

援:

拽过来。

193.师进,次于陉。

次:

军队临时驻扎。

194.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称:

举荐。

195.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后:

帝王。

196.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

实:

充满。

197.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责:

债务,债款,后来写作“债”。

198.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信:

诚然,的确。

19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宫:

室。

20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吝啬,吝惜。

201.于予与何诛?

诛:

谴责。

20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北:

败走。

203.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劝:

鼓励。

20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关:

带上,套上。

(报任安书)

205.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点:

玷污。

(史记伍子胥)

206.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孩:

小儿笑貌。

20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

慰问。

208.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

燕:

通“宴”。

209.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

从容:

不经意,闲谈。

210.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

毋:

通“无”。

211.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

过:

指前来谒见。

212.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

财:

通“裁”,酌量。

213.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

来:

回来,使动用法,使…..回来。

214.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螫:

通“奭”恼怒。

215.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

爱:

吝惜,爱惜。

216.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侵:

通“寝”,短小丑陋。

217.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

甲:

用作动词,等于说居第一位。

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