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316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7讲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7讲 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

[考纲]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课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清王朝却__________,但中国对外贸易居

出超地位。

(2)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改变贸易格局,打开中国市场。

为扭转逆差,英国向中国大肆走

私鸦片。

(3)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

1840年6月爆发。

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

和。

3.结果: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

开放通商口岸;割占香港岛;协定关税;列强获取____________、片面最惠

国待遇、居住和租地等特权。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从此被迫卷入资本主

义__________。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直接原因:

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2.经过: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

清朝战败,先后签订了《__________》和《北京条约》。

4.影响

(1)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总税务司。

(3)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方法点拨

 图解两次鸦片战争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对外扩张政策。

(2)直接原因:

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1)发动: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中日黄海决战。

(3)其他战场:

辽东半岛(旅顺大屠杀)和胶东半岛(威海卫)之战。

3.结果:

1895年,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4.影响

(1)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____________的

发展。

(3)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__________

的斗争。

思维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热潮;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而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四、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2.过程

(1)爆发:

1900年6月,西摩尔率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2)义和团的抵抗

①口号:

“________________”。

②抵抗:

顽强阻击八国联军,并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意义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3)结果: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危害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2)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4)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

归纳总结

 西方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

(1)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主要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

(2)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企图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侵华方针,在华扶植代

理人。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主题1 阶段特征与影响

时期

侵华战争

侵略国

侵略方式

影响

19

40

60

两次鸦

片战争

英法为

首,俄美

随后

用发动战争为

打开中

国大门

的手段,

以商品输出为

主要侵

略方式

(1)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外交: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9

20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

侵华

战争

除英法

美俄外,

德日意

奥加入

由掀起

瓜分中国狂潮

到实行

“以华治

〖JP3〗华”;由以〖JP〗

商品输

出为主

到以资

本输出

为主

(1)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2)经济:

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

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4)外交: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主题2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从革命史观看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从现代化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从文明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从社会史观看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对应的社会问题

主题3 对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

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

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

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阻

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

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主题4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因素

(1)从主观上看: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

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2)从客观上看: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单位:

万英镑。

表中贸易不含鸦片贸易额)

年份

1840

1842

1845

1850

1851

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9

239

140

216

史料二 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

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史料一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发展停滞,史料二则解释了中国的

自然经济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

史料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提到:

“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史料四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史料三、四反映了中国军队腐败,纪律败坏,装备低劣,缺乏训练,毫无战斗

力,是清朝腐败在军事上的具体表现。

史料五 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

先炸者。

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甲午战争》

史料六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只八船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

“无论如何,北洋舰队勿得再出行于山东高角(成山角)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

史料五、六反映了弹药质量差,高层惧战妥协,丧失灵活作战能力是中国在海

战中失败因素之一。

例1(2011·重庆高考)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

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

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

在(  )

A.1851年B.1895年

C.1898年D.1906年

答案 C

审题突破 由材料中“割台湾”、“开埠胶州”、“瓜分中国”等信息可知布告应发布

于19世纪末列强对华瓜分狂潮时期,故C项正确。

例2(2011·上海高考)一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

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

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

兹有本

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

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答案 

(1)英、美、俄。

(2)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

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

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审题突破 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

(2)问结合材料信息,如从“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题型突破 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要依据“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

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另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

如本题答案就侧重依托材料中信息多角度思考论述,是依据“两材”的典型。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

1.2012年,在《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之际,此条约对近代中国的重大影响反复进入学

者视野,该条约最能反映当时英国意图的规定是(  )

A.勒索大量赔款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D.割占香港岛

题点

 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

2.2011年9月,日本野田新内阁大臣公开称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而中国政府则将钓鱼

岛主权定义为中国核心利益。

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源于哪一条约规定的内容(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

3.“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

项用于履行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新史观——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交流

4.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

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

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已有知识解读新材料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画面中那个满身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

的中国。

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束缚得像个木乃伊。

这表明帝国

主义列强凭借多个不平等条约残酷剥削中国。

问题:

从割地、掠取特权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说一说不平等条

约是如何剥削中国的?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7讲 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对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实。

“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

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这副对联反映的是(  )

A.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烟草传入中国后的情景

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D.西方列强对中国传教

2.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出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

市。

……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光皇帝畏敌,与英方妥协议和

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

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该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4.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

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

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商品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

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

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6.一百多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7.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

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侮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

8.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

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

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

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

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9.慈禧曾说:

“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

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地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地

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英法联军B.太平军

C.义和团D.八国联军

10.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是外国列强在镇压下列哪一运动后发出的无奈之声

(  )

A.虎门销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11.“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

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2.毛泽东说: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

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外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开来。

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

中国近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为什么提出“修约”要求?

这些要求是怎样得到满足的?

(8分)

(2)据材料二,所谓“变局论”是指什么?

你怎样理解“变局论”出现的原因和历史影

响?

(1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8分)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

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6分)

答案

知识整合

一、1.

(1)闭关自守3.

(2)领事裁判权4.世界市场二、3.天津条约

三、4.

(2)民族资本主义 (5)救亡图存四、2.

(2)①扶清灭洋

命题探究

1.B 2.B3.D 4.B 

5.

(1)割占中国领土

英国

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俄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及19世纪末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日本

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掠取的特权

《南京条约》

中英协定英国货物进出中国海关关税3率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条约》门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居留等特权

《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辛丑条约》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课时规范训练

1.C2.C3.D4.D5.A6.D7.B8.B9.C10.D11.C12.B

13.

(1)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途径:

外交上的“修约”要求遭

拒绝后,以武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满足其要求。

(2)指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的落后,出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观点。

理解:

“变局论”是在外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和西学日益传入的条件下,中国思想界反思时局而提出的。

“变局论”的提出推动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4.

(1)同:

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

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

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