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022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docx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

神奇的海底世界(四篇)

目录: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

神奇的海底世界一

幼儿园中班学习活动:

神奇的放大镜二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

大熊的储藏室三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

美妙的石榴花托四

幼儿园中班半日活动:

神奇的海底世界一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

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我班幼儿看《海底总动员》,对其神秘莫测的境界十分感兴趣。

五彩斑斓的鱼,柔软的珊瑚,蹒跚的乌龟,可爱的海豚,还有刺激的潜水活动,全都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向往和兴奋。

顿时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

有的说鱼的颜色,有的说鱼的形状,有的喜欢珊瑚,有的喜欢海豚……。

每个人眼里看到的海底世界是各不相同的,针对孩子们不同的想法和探究兴趣,我们以分组的形式开展亲子半日活动,尝试用油水分离、宣纸印染、线条想象、卡纸装饰、折纸添画等多种美术技法表现神奇的海底世界,意在通过提供丰富的物质媒介,引发幼儿萌生创作的激情,能积极观察、想象、记忆、操作和个性表现,表达其独特思考和童心童趣。

另外《钓鱼》游戏,亲子合作,其乐融融。

在沟通情感的同时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爱心。

 一.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

自主性绘画《海底世界》

 活动准备:

 海豚表演的课件、海底世界的图片、范画、背景画、卡纸、宣纸、大小形状不一的蜡光纸、油画棒、水彩笔、排笔、彩色水、胶水、剪刀、看过《海底总动员》。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作,学习用不同的美术技法表现海底世界。

 2.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更为广泛的互动空间,增进情感沟通。

 活动重点:

 学习用多种技能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创造力。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带领幼儿进入”海底世界”。

欣赏后提问:

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海底世界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观察范画⑴老师做了一幅图,你们看美不美?

美在什么地方?

⑵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3.用魔术表演的形式,分别演示几种做画方法。

﹙宣纸印染、油水分离、折纸添画、线条画、装饰画﹚

 4.家长和幼儿了解做画的类型后自主选择材料。

 5.组织指导亲子分组活动的过程。

 6.引导幼儿绘制更加丰富的内容。

如:

水草、贝壳、水母、海星、海豚、螃蟹等。

 7.将作品粘贴到背景上。

家庭之间相互交流,互相欣赏评价。

 二.亲子游戏

 活动背景:

 水池中自由自在游动的小鱼始终是幼儿的好伙伴,好朋友……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呀!

《钓鱼》游戏圆了孩子的梦。

听!

他们说:

”瞧!

我多棒!

鱼上钩了!

亲爱的小鱼,你别伤心,我会好好喂养你的”。

 活动名称:

钓鱼

 活动目标:

 1.亲子共同配合,感受钓鱼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和爱心。

 2.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更为广泛的互动空间,加深亲子间的感情,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鱼钩、鱼饵、塑料大鱼盆、透明的小鱼盒、小鱼数条、标签、胶布。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把自己当做小鱼,一起模仿鱼游。

 2.引导幼儿观察鱼盆中戏耍的金鱼,回答问题:

”水里有什么呀?

小鱼在水里做什么呢?

这些鱼怎么都长的不一样呀?

你们想不想自己养几条小鱼?

 3.父母帮助指导孩子钓鱼。

 4.钓到的鱼装到小鱼缸里。

 5.鱼缸上贴上标签,写上给小鱼起的名字,作为宠物领养。

(注意标签要贴在鱼缸的上面这个环节一定要父母协助,离园时共同把宠物带回家)。

幼儿园中班学习活动:

神奇的放大镜二

  设计思路

 

隔壁班级的教师给我们送来了一些蚕宝宝。

这些“小家伙”深深地吸引着班里的幼儿。

每天,幼儿都围在周围看这看那,还时不时地报告他们看到的信息:

“蚕宝宝的身体变粗了!

”“蚕宝宝‘脱’衣服了!

”……

随着蚕宝宝不断长大,幼儿想要知道的秘密也越来越多:

小周对蚕宝宝是否有牙齿产生了兴趣:

轩轩则对蚕宝宝是否有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针对这些问题,我决定支持幼儿的探究。

可是,蚕宝宝的确有点小,要想鼓励幼儿有进一步的观察与发现,必须借助工具。

于是,我想到了提供放大镜,以支持幼儿的探究。

然而,放大镜的提供并不如我所愿。

从幼儿的举动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大部分幼儿乐意使用放大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蚕宝宝的身体上……显然,幼儿只是认识放大镜而已,对其使用方法及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放大镜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工具,因此,我产生了设计集体学习活动的想法,希望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为了确保活动的质量,我先尝试使用放大镜来观察周围的世界。

果然,放大镜下的世界与平时完全不同,特别是一些细小的、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生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为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所以我感到工具的使用一定要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而使用方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使用的效果。

于是,我设计了“找找小瓢虫”的游戏,将红色的、很小的“小瓢虫”隐藏在“森林”图片中,请幼儿一一寻找出来,如果想要一个不落地找出来,就必须使用放大镜,这让幼儿切实地感受到放大镜的作用。

而随后的游戏“这些瓢虫一样吗”,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相同的“小瓢虫”进行配对,鼓励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的过程中,了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有用的放大镜”则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感受人们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放大镜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激发幼儿继续关注生活中各种小工具的欲望。

其次,在设计活动时,我还有意识地在幼儿观察的图片上添加了网格,为幼儿的有序观察搭建“脚手架”,方便幼儿按顺序观察图片的每一个角落,并提供“排”与“列”,便于幼儿清楚地讲述每一个“小瓢虫”所在的位置。

事实证明,“脚手架”的搭建,给了幼儿继续“往上攀爬”的方法与途径,每位幼儿都可以结合自身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

有些幼儿可能只是借助网格线来进行表述;有些幼儿能从教师的语言中“嗅”出观察方法,借助网格线,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进行有序观察;有些幼儿能在后续活动中尝试运用有序观察的方法……这让我感到,建构合适的“脚手架”,能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活动目标

 

1.了解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活动准备

 

放大镜、PPT、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

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

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

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

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

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

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

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

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

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

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

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

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

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

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

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

放大镜真神奇啊!

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

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

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在放大镜的帮助下,运用先前有序观察的方法,观察、比较小瓢虫。

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个别幼儿使用放大镜的好方法用旁白的方式给予其他幼儿提示,如:

××小朋友还会上下移动放大镜,估计在调整距离,使自己能够把小瓢虫的样子看得更清楚……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及音量,使自己的旁白既不影响幼儿的观察,又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其他几只小瓢虫长得什么样呢?

你们看清楚了吗?

(三)相互验证、交流。

【设计意图:

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再次帮助幼儿梳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过程性的小问题:

用刚才的好方法,从小瓢虫头部开始看起,一点一点往下看,比比两只小瓢虫是不是长得一模一样?

帮助幼儿再次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小结:

原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也是有方法的。

三、有用的放大镜

(一)平时谁会使用放大镜?

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

(二)结合幼儿的讨论,介绍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设计意图:

放大镜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了解放大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放大镜的功用,加深幼儿对放大镜的了解。

小结: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一)继续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小昆虫。

(二)寻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

大熊的储藏室三

设计意图

《大熊的储藏室》是一本有趣的数学绘本,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巧妙地把幼儿阶段的分类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和分类,但概括分类的水平还很低,因此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环节的设计主要以绘本情节为主线,以感知与操作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力求通过活动让幼儿能够概括出食物的外部特征,根据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并感受分类的重要性,发展数学思辨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中,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尝试概括食物的外部特征,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教具:

绘本故事PPT、日常物品分类PPT、颜色标记、大小标记。

学具:

各种食物图片、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师:

天气渐渐凉了,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只大熊肯尼准备了大量的食物要放到储藏室里过冬。

2.请幼儿猜猜大熊会在储藏室里放些什么食物。

二、播放画面一至四:

感知食物的外部特征

1.师提问:

大熊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样子,什么颜色。

)大熊准备的食物可真多啊!

于是他准备把所有的食物都放进储藏室里,可是储藏室堆不下了,大熊决定整理一下。

2.师提问:

要怎么整理呢!

谁来帮大熊出出主意?

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

我们来看看大熊是怎么做的。

大熊说:

让我来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放吧!

三、播放故事画面五、六,概括颜色特征,认识颜色标记

1.师提问:

大熊他怎么分的呢?

是按什么分类的?

(颜色)大熊把食物按颜色分成了几种?

(黄、红、绿三种)

2.认识颜色标记:

大熊按食物的颜色来分,可以用颜色标记来表示。

如:

香蕉、梨子、小鱼干黄黄的,就用黄色标记来表示。

3.游戏“找错误”:

大熊按颜色分,好像有一个错了,谁来把错误找出来?

大熊按照颜色分类,可是这个方法好像不太合适,储藏室放不下。

四、播放故事画面七、八:

概括大小特征、认识大小标记

1.师提问:

这回大熊又是按什么分类的?

(大小)

2.认识大小标记:

大熊按食物的大小来分,可以用大小标记来表示。

3.游戏“找错误”:

这回大熊分对了吗?

请你把错误的找出来!

大熊按大小分类.可是储藏室的空间好像还是不够!

五、操作活动:

帮大熊按颜色、大小特征给食物分类

师:

大熊按颜色分,按大小分,都遇到了困难,那我们来帮帮大熊吧!

1.交代要求:

桌子上有许多大熊带来的食物,请你把大熊的食物既按颜色又按大小来分一分。

3.示范操作(集体与个别),根据操作纸上的标记进行分类。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看清标记进行分类。

5.讲评: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六、继续阅读故事,了解二次分类的方法

师:

小朋友真能干,根据食物的颜色、大小两个特征帮大熊把食物进行分类,可是故事里的小猴子还有另一种方法来帮大熊分食物呢,你们想知道吗?

1.阅读故事后提问:

小猴子用了什么方法?

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

第二次呢?

2.小结:

小猴子第一次是按食物的种类,第二次是按食物的大小来分的,这是一种二次分类法,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七、观看日常物品分类PPT,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

1.观看PPT,师:

运用分类的方法,使大熊的储藏室看起来整整齐齐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要用到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

2.师总结:

原来分类有这么大的用处,让我们回到教室把图书、玩具等物品分一分、理一理,让班级看起来更整洁好吗!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

美妙的石榴花托四

  活动目标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

“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

依次为石榴花托一小石榴一青石榴一成熟的石榴。

活动过程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

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

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小结:

在数花瓣的时候,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相互检查,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小结:

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

分类盒:

(2)幼儿操作,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幼儿相互展示,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

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

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操作,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4.游戏“石榴快长大”。

(1)教师和幼儿确立游戏规则:

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花瓣数量的石榴花托的个数,讲述正确后,石榴花托会慢慢长大。

(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石榴花托个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如:

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1朵,6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3朵……幼儿讲述正确后,用抽拉的教具演示石榴逐步长大的过程。

(2)同伴间彼此交流,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进行游戏“石榴快长大”,幼儿依次讲述,并用抽拉的方式展示石榴花托慢慢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源于生活。

我在发现幼儿对石榴花托的兴趣后,不断挖掘、发现孩子们兴趣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散落一地的石榴花托的花瓣数量是不同的。

由此,我创造性地设计了给石榴花托分类统计的教育活动,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变成有意义的教材。

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幼儿原有的兴趣不断深入、发展,进而引发了新的活动,通过统计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如给玩具、家庭成员乃至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分类统计。

注重活动过程指导。

为了避免活动中幼儿放任自由、毫无目的的操作行为,我在操作前都明确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然后再由幼儿自由操作。

如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有效提出操作要求;在尝试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时,我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记录纸的秘密,探索记录的方法;在展示、交流操作结果时,又通过游戏“石榴快长大”的游戏情境,提出讲述要求,并有意识地提示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这样较好地杜绝了形式主义的操作现象。

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环节需要进一步调节和改进。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数石榴花托的瓣数时,由于是呈封闭状态的数数,幼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一环节教师结束得太匆忙、归纳得太早,教师代替了幼儿的回答。

这个环节应该让幼儿自主探索各种有效的数数方法.为接下来的石榴花托分类做知识技能的铺垫。

2.在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时,虽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表,探讨记录的方法,但教师缺乏较好的评价总结,导致一部分幼儿记录错误。

3.活动中气氛较融洽、师幼互动也较好,但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不足,较多地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索。

活动后反思,在给石榴花托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小组合作,有的进行分类操作,有的进行记录统计。

有的进行对外交流、展示等,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还缺乏激励性和针对性,面对幼儿的回答,除了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外,还可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小朋友用完整的话说出了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有2个”等。

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很重视。

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回答问题,提炼探索的价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