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71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微生物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微生物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微生物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微生物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总结.docx

《微生物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总结.docx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

绪论

微生物:

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六大共性:

⑴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生长旺,繁殖快,个体长不大;(3)分布广,种类多;(4)适应强,易变异;(5)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6)吸收多,转化快

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曲颈瓶实验步骤:

烧瓶浸汁消毒;瓶颈保持朝上无微生物出现,浸汁保存多年;烧瓶倾斜,微生物进入颈部,微生物在浸汁中生长)⑵免疫学——预防接种,狂犬疫苗。

(鸡霍乱病)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

病原微生物必须来自患病机体;从患者身上必须分离到该病原体,并且可以培养出来;人工接种这种病原微生物,必须引发相同的疾病。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

⑸配制培养基。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微生物基本类型:

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与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生物: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真核生物:

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存在结构复杂的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包含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

细菌的形态(3种):

球菌(6种,沿一个平面分裂有单球菌、双球菌和链球菌;沿两个互相垂直平面分裂是四联球菌;三个平面是八叠球菌;多个平面是葡萄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形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培养温度、时间、培养基成分与浓度,会产生异常形态。

两种异常形态:

畸形和衰颓形。

(异常形态是暂时的,在一定条件可恢复正常)畸形:

物理或者化学因子刺激,阻碍了细胞发育导致。

衰颓形:

培养时间过久、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自身的代谢产物积累过多等引起的,细胞繁殖能力丧失,形体膨大形成液泡,染色弱。

细菌个体大小表示:

光学显微镜——微米级;电子显微镜——纳米级。

球菌大小用直径表示,杆菌和螺旋菌大小用宽度X长度表示(螺旋菌长度为菌体两端间的直线距离)。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间体、核区、核糖体、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壁主要功能:

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性或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特定外形;协助鞭毛运动;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第一屏障;为正常的细胞分裂所必需;决定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特异敏感性;与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

细胞壁主要化学组成:

肽聚糖和少量脂类。

G+细菌和G-细菌的区别(主要关于细胞壁):

比较项目G+细菌G-细菌

细胞壁内壁层外壁层

厚度(nm)20-802-38

层次单层多层

肽聚糖多层,交联度75%比较坚固1-2层,交联度25%,亚单位交联网格较疏松

与细胞膜关系不紧密紧密

肽聚糖占干重30%-95%占干重5%-20%

多糖有无无

蛋白质有或无无有

脂多糖无无有

脂蛋白无有或无有

革兰氏染色反应紫色红色

肽聚糖层厚,层次多薄,一般单层

磷壁酸多数含有无

外膜无有

鞭毛结构基体上着生两个环基体上着生4个环

产毒素外毒素为主内毒素为主

对溶菌酶敏感不敏感

对青霉素,磺胺敏感不敏感

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不敏感敏感

产芽孢有的产不产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练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细菌细胞壁外膜中脂质含量很高,肽聚糖层,遇脱色剂乙醇时,以脂质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褪成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

步骤

方法

结   果

阳性(G+)

阴性(G-)

初染

结晶紫30s

紫色

紫色

媒染剂

碘液30s

仍为紫色

仍为紫色

脱色

95%乙醇10—20s

保持紫色

脱去紫色

复染

蕃红30—60s

仍显紫色

红色

细胞壁缺陷细胞(3种):

原生质体、原生质球、L-细菌。

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a.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屏障和介质,具有选择吸收和运送物质、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功能;b.是原核生物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细胞膜上含有呼吸酶系和ATP合成酶;c.含有合成细胞膜脂类分子及细胞壁上各种化合物的酶类,参与细胞膜及细胞壁的合成;d.膜上有些特殊蛋白质由传递信息的功能;e.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鞭毛(三部分组成:

鞭毛丝、鞭毛钩、基体。

鞭毛着生方式三种主要类型:

单生、丛生、周生。

细菌借助鞭毛趋向不同环境分为:

趋向性、趋避性。

另外还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磁性。

);菌毛;性毛;糖被(分为荚膜、黏液层、微荚膜;主要化学组成为多糖或多肽);芽孢(成熟芽孢结构:

芽孢囊、孢外壁、芽孢衣、皮层、核心。

芽孢抗热性极强的两种解释:

1.芽孢中含有独特的DPA-Ca;2.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差及皮层的离子强度高,使皮层具有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核心部分的水分,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而核心部分的生命物质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具有极高的抗热性。

);伴孢晶体。

真菌的细胞壁:

具有无定形的(蛋白质、甘露聚糖等)和纤维状的组分(几丁质和纤维素)

真菌细胞核:

结构类似真核生物,核被核膜包围,核膜为双层单位膜,膜内层外层有大量核孔,外层有核糖体附着,核膜与内质网相接,核内有核仁。

(区别:

核仁和核膜在真菌的核的分裂中一直存在,纺锤体完全在核内形成,与真核生物不同)

真菌细胞器:

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液泡、膜边体、微体、伏鲁宁体、壳质体。

真菌菌丝分类:

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单孔型、多孔型、桶孔型)

菌丝的变态主要类型:

匍匐菌丝和假根(能产生匍匐菌丝和假根的真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时,可快速向四周蔓延生长);吸器;附着胞

真菌无性繁殖基本特征:

营养繁殖,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无性孢子(类型: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

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有性孢子类型: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休眠孢子。

病毒的基本特点:

a.个体极其微小;b.无细胞结构,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c.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d.专性活细胞寄生,不能独立生活;e.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结构:

基本结构---核衣壳(核心与衣壳);辅助结构---包膜(有的上面有刺突,由脂肪或蛋白质构成)。

衣壳功能:

保护核酸,以免遭受存在于环境中的核酸酶或其他不利因素的破坏;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并能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寄主细胞;具有抗原性。

病毒的三类典型形态:

螺旋对称(烟草花叶TMV),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如T4)。

烈性噬菌体的生长周期(入侵增值):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释放五个阶段。

(书上P47示意图要看懂)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素: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碳源---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和无机碳源(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最合适碳源CHO型、碳源同时也是能源。

氮源种类:

a.空气中分子态的氮(固氮菌、根瘤菌);b.无机氮化合物(尿素、铵盐、硝酸盐等);c.有机氮化合物(protein&AA)。

其中,前两类N被AA自养型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利用,第三类N被AA异养型微生物和动物利用。

生长因子:

以此微生物分为---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过量合成的微生物。

微生物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能源氢供体基本碳源实例

光能自养型光无机物CO2蓝细菌等

光能异养型光有机物CO2及简单有机物紫色无硫细菌

化能自养型无机物无机物CO2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

化能异养型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绝大多数细菌

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营养物质进入菌细胞的方式(4种):

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移位。

比较项目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送

基团移位

特异载体蛋白

运送速度

溶质运送方向

由浓至稀

由浓至稀

由稀至浓

由稀至浓

平衡时内外浓度

内外相等

内外相等

内浓度高

内浓度高

运送分子

无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能量消耗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运送前后溶质分子

不变

不变

不变

改变

载体饱和效应

与溶质类似物

无竞争性

有竞争性

有竞争性

有竞争性

运送抑制剂

运送对象例子

H2O、

少数AA

磷酸根、

硫酸根等

乳糖、AA

Na+、Ca+等

葡萄糖

脂肪酸等

培养基配制原则(4个):

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培养基;营养要协调;最适的物理化学条件;经济原则。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多用于培养细菌):

培养基内各成分的作用:

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各种无机盐。

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各种无机盐则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

在配制培养基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琼脂作为凝固剂。

另外要用稀酸稀碱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配制方法:

a.原料称量、溶解;b.调节ph;c.熔化琼脂;d.过滤分装;e.包扎标记;f.灭菌(121度20min、最好还进行无菌检查);g.摆放斜面或倒平板。

培养基的分类:

按来源不同分:

⑴天然培养基(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或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优点为取材方便、营养丰富、配制简单,缺点是确切成分不明确也不稳定)

⑵组合培养基

⑶半组合培养基

按外观的物理状态分:

⑴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⑵固体培养基:

a.固化培养基(1%~2%琼脂)

b.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

c.天然固态培养基

d.滤膜

⑶半固体培养基(0.5%琼脂)

⑷脱水培养基

按培养基的功能分类:

⑴选择性培养基:

a.加富性选择培养基

b.抑制性选择培养基

⑵鉴别性培养基(EMB培养基)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a.直接法(测体积、称干重);b.间接法(生理指标法、比浊法);c.计数法(主要有血细胞计数板法、平板菌落计数法---cfu法、液体稀释法---MPN法)计数法做过相关实验。

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典型生长曲线----培养的开始阶段,菌体数量并不增加,一定时间后菌体数目增长很快,继而菌体数目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最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以致等于零。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单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值为纵坐标)4个时期:

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一)延滞期:

特点:

⑴生长速率常数为零;⑵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⑶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⑷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⑸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延滞期出现原因:

为了重新调整代谢。

(二)对数期:

特点:

⑴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G最短;⑵细胞进行平衡生长;⑶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三)稳定期:

(R=0)特点:

细胞形成内含物和芽孢,微生物开始积累各种次生代谢产物,此时期微生物数量上达到了最高水平,产物的积累也到了高峰,是发酵生产收获菌体和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到来的原因:

⑴营养物质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⑵营养物的比例失调;⑶酸、醇、毒素或H2O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⑷pH、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宜。

(四)衰亡期:

特点:

出现负生长(R=0),细胞形态多样,多液泡,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的变成阴性。

衰亡期出现原因:

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的微生物越来越不利,导致细胞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菌体死亡。

缩短延滞期的措施:

a.以对数期的菌体作种子菌;b.适当增加接种量;c.在种子培养基中加入生产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以缩短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差异。

连续培养的主要方法(2种):

a.恒浊法(不断调节流速以达到恒密度,保持最高生长速率,以获得大量菌体和代谢产物);b.恒化法(控制某一种营养物的浓度使其成为限制性因子,其他营养物均过量,结果使生长速率和培养基的恒定流速相平衡)

同步生长:

(选择法方法、原理):

某些细菌会黏附在硝酸纤维微孔滤膜上的原理,设计方法,将非同步的细菌液体培养物通过微孔滤膜,让细胞吸附于其上;然后将滤膜反置,再以新鲜培养液过滤。

这时,一些没有黏牢固的细胞先被冲洗掉,接着脱落的是那些新分裂形成的细胞,于是就获得了同步生长。

根据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对微生物类群的分类:

嗜冷微生物(最适15度或以下,最低0度或以下,最高20度以下);耐冷微生物(能在0度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至40度);嗜温微生物(最适20~40度,最低10~20度,最高40~45度);嗜热微生物(最适45度以上);嗜高温微生物(80度以上)

调节发酵液PH有利于积累代谢产物:

PH调节措施包括“治本”(过酸时可加适当氮源如尿素、硝酸钠及蛋白质和提高通气量;过碱时可加适当碳源如糖、乳酸、油脂等和降低通气量)和“治标”(过酸时可加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中和;过碱时可加硫酸、盐酸等酸中和)

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分为:

好氧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和厌氧菌(耐氧菌、专性厌氧菌)。

专性好氧菌:

必须有分子氧,有完整呼吸链,有SOD和过氧化氢酶,例如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菌:

有氧无氧都可生长,有氧生长更好,有SOD和过氧化氢酶,例如酵母、大肠杆菌;微好氧菌:

低氧状态才可生长,有呼吸链,例如霍乱弧菌;耐氧菌:

生长不需要氧,氧对其无毒害,无呼吸链,有SOD和过氧化物酶,但无过氧化氢酶,例如乳酸菌;专性厌氧菌:

分子氧对其有毒害,无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缺乏过氧化氢酶,例如一些腐败菌和光合细菌。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主要有防腐、消毒、灭菌(物理或化学方法,丧失微生物活力,杀灭耐热芽孢)。

物理杀菌方法:

热致死(TDT、D值、湿热灭菌包括煮沸消毒、巴氏灭菌、超高温瞬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蒸汽压力达到0.1MPa,水蒸气温度升高到121度,经15~30min,可杀死各种微生物和芽孢,操作过程主要有加水、装料、加盖、加热排气、升压、保压、降压,干热灭菌----一般烘烤160~170度1~2h,分为火焰灭菌和干燥箱灭菌);辐射(紫外A265~266);超声波。

化学杀菌方法:

氧化剂(主要有臭氧、氯、漂白粉、过氧乙酸----是广谱高效杀菌剂,无毒,0.5%或以下能杀死绝大多数微生物,可用于食品消毒和手的消毒);重金属盐类;有机化合物;抗生素类等。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

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型包括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化能自养型的化能无机自养和光能自养,微生物在能量代谢中有三种产ATP的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糖酵解的4种途径: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WD途径(PK与HK途径)。

(1)EMP途径:

EMP途径的总反应式为:

C6H12O6+2NAD++2ADP+2Pi→2CH3COCOOH+2NADH+2H++2ATP+2H2OEMP途径生理功能:

提供ATP和还原力NADH;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产物;连接其他代谢途径如脂肪酸的合成;通过逆反应进行糖原的异生。

(2)HMP途径:

HMP途径的总反应式为:

6葡糖-6-磷酸+12NADP++6H20→5葡糖-6-磷酸+12NADPH+12H++6C02+Pi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产生三碳、四碳、五碳、六碳和七碳糖的碳骨架等中间产物;产生还原力NADH+H+,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

(3)ED途径:

ED途径总反应式为:

C6H12O6+ADP+Pi+NADP++NAD+→2CH3COCOOH+ATP+NADH+NADPH+2H+ED途径的生理功能: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产能效率低,为微生物所特有。

(4)W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包括磷酸戊糖解酮酶途径(PK途径)和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HK途径)。

发酵类型:

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丙酸和琥珀酸发酵、丁酸发酵、丙酮-乙醇发酵、混合酸与丁二酸发酵以及乙酸发酵。

乙醇发酵(酵母乙醇发酵和细菌乙醇发酵有何区别?

):

多种微生物(如酵母菌,根霉,曲霉,某些细菌)能通过称为乙醇发酵的过程,将糖转变成乙醇和CO2。

乙醇发酵也分为同型乙醇发酵和异型乙醇发酵两类。

同型乙醇发酵:

酿酒酵母能够通过EMP途径进行同型酒精发酵,即由EMP途径代谢产生的丙酮酸经过脱羧放出CO2,同时生成乙醛,乙醛接受糖酵解过程中释放的NADH+H+被还原成乙醇。

这是一个低效的产能过程,大量能量仍然贮存于乙醇中,其总反应为:

葡萄糖+2ADP+2Pi-----2乙醇+2CO2+2ATP运动发酵单胞菌能通过ED途径进行同型乙醇发酵,但只产生1个ATP。

葡萄糖+ADP+Pi-----2乙醇+2CO2+ATP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少数细菌(假单胞菌,根瘤菌,农杆菌,粪肠球菌)利用ED途径替代EMP途径产能。

异型乙醇发酵:

一些细菌能够通过HMP途径进行异型乳酸发酵产生乳酸、乙醇和CO2等,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异型乙醇发酵,例如串珠菌进行的异型乙醇发酵总反应式为:

葡萄糖+ADP+Pi-----乳酸+乙醇+CO2+ATP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丙酮酸经TCA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两部分作用,前者使葡萄糖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后者使脱下来的电子交给分子氧生成水,伴随有ATP生成)和无氧呼吸。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

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

证明DNA(或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细菌转化实验(S型+小白鼠→死亡,加热致死S型+小白鼠→存活,R型+小白鼠→存活,加热致死S型+R型+小白鼠→死亡,从S型中提取DNA+R型+小白鼠→死亡。

后两步中死鼠体内均发现有S型菌);噬菌体侵染实验;病毒重建实验。

DNA的复制:

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复制一般是双向复制,环状双链DNA的复制(3种)可分为θ型复制、滚环型复制(DNA的合成由对正链原点的专一切割开始,所形成的自由5’端被从双链环中置换出来并为单链DNA结合蛋白所覆盖,使其3’-OH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不断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单链尾巴的延伸与双链DNA的绕轴旋转同步)和D环型复制。

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原核生物基因结构:

结构基因(能编码蛋白);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相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取决于酶与启动子能否有效地形成二元复合物。

启动子分为组成型启动子---不受外界调控而自主启动、诱导型启动子----受外界调控开启或关闭转录功能);终止子。

真核生物基因结构:

结构基因序列不连续,有内含子(不编码蛋白序列,在转录产物中从mRNA上切除)和外显子(能编码蛋白序列);原核微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真核微生物有三种RNA聚合酶。

基因上游或下游有一部分序列能增强或减弱基因转录起始频率,称为增强子和沉默子。

环形双链质粒DNA分子(3种构型):

a.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出现超螺旋SC构型;b.开环DNA(ocDNA)---出现OC构型;c.线性分子(lDNA)----出现L构型。

质粒主要类型(6种):

致育质粒(F质粒);抗药性质粒(R质粒);产生抗生素的质粒和产生细菌素的质粒;产生毒素的质粒;降解质粒;致病性质粒。

基因突变类型(从效应分类):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从突变体表型特征不同分类):

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据突变方式不同分类):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的特点:

⑴自发性;⑵不对应性;⑶稀有性;⑷独立性;⑸可诱变性;⑹稳定性;⑺可逆性。

遗传学上几种常用突变株:

营养缺陷突变株(应用:

科研中作为转化、转导、转座、代谢途径研究的遗传标记,发酵工业中作为氨基酸、核苷酸等代谢产物的生产菌种,另外还可作为基因重组育种和杂交育种的选择标记);温度敏感突变株;抗性突变株。

基因和突变基因的命名:

a.每一个基因座位都是用斜体小写的3个字母来表示;b.产生同样表型的不同基因座位在上述斜体小写字母后加上一个斜体的大写字母以表示区别;c.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位点是在这个突变基因座位符号后按分离先后次序用数目字来表示;d.突变型基因在基因符号右上角加上“—”;e.表型特征同样用3个字母表示,但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字母不用斜体;f.当染色体缺失时,缺失部分放在△符号后的括号中;g.书写时,一般先写生化缺陷标记,再写糖发酵标记、抗药性标记等。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Luria的变量实验(彷徨实验)Newcombe的涂布实验Lederberg的影印平板培养法。

常用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亚硝酸和各种烷化剂);生物诱变剂。

增效剂:

有些因素本身不是诱变剂,但它们和诱变剂一起使用起到协同作用,可提高诱变率。

如氯化锂与UV、乙烯亚胺等物理或者化学因子复合处理,能得到土霉素高产的菌株。

营养缺陷型筛选法:

经诱变后,经历中间培养、淘汰野生型(青霉素浓缩法---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菌丝过滤法、差别杀菌法、饥饿法)、检出营养缺陷型(逐个测定法、夹层培养法、限量补给法、影印培养法)、确定生长谱(确定是那一种营养缺陷)四个步骤。

菌种保藏原理:

挑选保藏它们的分生孢子、芽孢等休眠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它们长期休眠的良好条件,例如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等。

干燥和低温相结合才能保证良好的保藏效果。

菌种保藏方法:

一种良好的保藏方法应首先保持原菌种优良性状长期稳定,还应考虑方法的通用性、操作的简便性和设备的普及性。

保藏方法

主要措施

适宜菌种

保藏期

斜面保藏法

低温(4度)

各类菌种

1~6月

液体石蜡保藏法

低温(4度),避氧

各类,不适合

能发酵石油的微生物

6~12月

砂土保藏法

干燥,无营养

产孢子的微生物

1~10年

冷冻干燥保藏法

干燥,低温,无氧,有保护剂

各类菌种

5~15年

低温保藏法

低温(-70度),保护剂为

15%~50%甘油

各类菌种

10年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超低温(-196度),有保护剂

各类菌种

>10年

注意:

斜面保藏转接斜面后,置于4度冰箱中,每隔1~3月后转接一次继续保藏,转接代数最好控制在3~4代以内。

缺点:

菌种在保存期内生长繁殖代谢并未完全停止,存在自发突变可能,一般每隔1~3月就要转接一次,转接代数多,易引起菌种变异和退化。

 

如何防止菌种的衰退?

⑴控制传代次数;⑵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⑶利用不宜衰退的细胞传代,对于霉菌、放线菌等多核微生物,采用单核的孢子移种,避免采用多细胞核的菌丝移种;⑷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经常对菌种进行纯化复壮;

选育生产性能稳定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

菌种复壮方法:

纯种分离;宿主体内复壮;淘汰衰退个体。

 

第六章微生物分子进化与分类学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