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261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有几支铅笔-北师大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设计示例

有几支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哑剧

  

(一)教师谈话:

老师给你们演一个哑剧想看吗?

谁知道什么叫哑剧?

对,老师不说话,你们看完后,你说一说我演了什么,好吗?

  

(二)教师表演: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

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

(板书:

2+3=5  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

(“+”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

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

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

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

一共有几个?

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

1+3=4,一共有4个.(板书:

1+3=4 )

  教师提问:

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

3+1=4,一共有4个.(板书:

3+1=4 )

  教师:

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

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

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

摆桃子

  

  三、活动三:

理解图意

  

(一)教师:

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

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

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

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

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

自编哑剧

  教师:

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

计算

  

  请你挑出一道你喜欢的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哑剧.自己想好了再和同桌说说好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

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

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

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

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

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

套圈

  游戏目的

  1.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加法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游戏材料

  1.用细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程序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3个.

  4.一个学生投完,便按以下方法计分,算出自己的得分总数:

套中小猫,每个圈得1分;套中小鸡,每个得2分;套中小鹿,每个圈得3分;套中小猴,每个圈得4分;套不中小动物,得0分;同组其余的学生验算,得分高者胜.

课题:

8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

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学具:

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

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 )=10问:

8加几等于10?

板书:

2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

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出:

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

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

(板书:

8+3=)

  师问:

8+3这道题怎样计算?

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

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

(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

(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

(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

(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

(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

(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

这样想:

  ①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8加2等于10,

  ③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

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

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

(板书:

8+4=12)

  师问:

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

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

你们都看清楚了吗?

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

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学生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

  

(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

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

8+7=□

  师问:

8+7怎样想?

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

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

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教师出示:

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

  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

  4.教学例4.

  出示例4 8+9=□

  

(1)师问:

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

  ②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

  

(2)师问:

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说讨论结果:

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

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

(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说:

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齐读黑板上的算式.

  5.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

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

(把8凑成10)

  (3)凑10后再怎么办?

(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4)8+9这道题怎样想?

(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教师小结:

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

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几?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板书设计

8加几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

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动

加法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

基本训练 搭桥铺路——创设情境 造成悬念——动像启发 探究规律——乐中提高 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搭桥铺路

1、口算:

3可以分成2和( ),5可以分成2和( ),7可以分成2和( ),8可以分成2和( ),9可以分成2和( )

2、听算:

(开火车)

8+( )=10   8+2+1=    8+2+3=    8+2+5=   9+2=   9+8=  (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

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

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

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

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

(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

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

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

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么列式?

教师板书:

8+3= ,再问:

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

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

(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

(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

(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

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

左边有几个桃子?

右边有几个桃子?

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板书:

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

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

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

(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

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精神。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

唱毕,教师提问:

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

右边有几个女生?

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

8+8=

(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

即:

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

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

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

8+5=   8+6=    8+9=    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  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

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           8+5=8+1+4=14

(2)找朋友:

(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

”,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

”,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永福县广福乡中心小学  王黎娟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例10的简单动画课件、口算卡片、小棒等。

教学设计

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

通过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动画演示:

(旁白)小明可喜欢喝酸奶啦!

由于这些天小明的表现特别好,妈妈就答应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课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

)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课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课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

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

2.解决30+2。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

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

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30+2=32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

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

3.解决32-2。

教师问:

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多少瓶?

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32-2=30。

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让学生知道:

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

4.解决2+30。

教师板书:

2+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也可能是交换30和2的位置来算,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还体现了算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

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a.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

◆先摆3捆又5根,再拿走5根。

b.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先摆8根,再摆2捆。

◆先摆4捆加4根,再拿走4捆。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2.数学游戏:

谁先吃到玉米?

教师创设情境:

熊妈妈带着她的熊宝宝来到野外的草地上。

熊妈妈架起烤炉,烤起宝宝们最爱吃的玉米。

熊宝宝闻到阵阵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真想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

可是熊妈妈却一点都不着急,她要求她的宝宝开动脑筋,谁能找出结果和玉米前的数字相同的算式,谁就能先吃到玉米。

[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快的活动中。

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

a.教师和3名学生进行示范:

先将12张写有算式的卡片排列于黑板上,教师做扮演熊妈妈(做裁判),其余三名学生每人每次任选一张,算好后将结果告诉老师,如正确,教师则发给一张画有玉米的卡片,每人可选四次,先拿到4张卡片的为优胜者。

b.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加入到活动能力较弱的小组中参与活动。

游戏结束后,对每组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反馈练习

1.口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做第43页的第5题,限时2分钟。

学生做题,教师计时,做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75-5,90+8这两道题的。

[通过计时计算,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度,通过说两题的计算过程,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

]

2.做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表现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

),使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自己在此时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

[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可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抽象成数学算式。

]

3.按顺序填数:

做第43页的第7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所给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找到规律后再填数,做后由学生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即题目中每组数之间的规律。

[在这样的观察与思考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的逻辑判断推理能力。

]

小结

专家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

本节课选取的教材是一节常规的数学课堂内容。

它体现了平凡的教学中的不同一般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精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联想,思维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

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运用操作,让学生尝试练习,是注重“动手实践”的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4.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

特别是,教师参与活动能力弱的小组活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角色。

5.练习中,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鼓励会用数学式表示的同学列出算式,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特点,将新的教学历年融入了常规教学,让学生在事实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中,相关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执教:

安徽省芜湖市中和路小学 黄丽娟

评析:

安徽省芜湖市中和路小学 陈长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