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261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报刊与党报委员会

陆定一说:

“我们党是靠报刊起家的,又是藉报刊发展壮大的。

”中国共产党与报刊,具有共生性和并进性,中共创办和发行报刊的过程,是党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将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论政治环境如何险恶,物质条件怎样艰苦,党都没有停止过办刊物,出报纸,通过报刊,发表政治主张,统一全党行动,宣传发动群众,揭露敌人罪恶,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党的报刊,经历了“先刊后报”、“先报刊后报委”的发展过程。

党报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党对报刊理性认识的飞跃。

它不隶属于中共中央宣传部,而是一个直属于中央,与“职工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等平行的机构,领导着党的报刊发展。

本文只谈直属党中央的报刊,一般不涉及军队、群众团体和地方党的报刊。

为建党办刊物

早期共产党人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启蒙群众觉醒,创办了一批刊物。

《劳动界》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可以说是最早的党刊。

1920年8月15日,由李汉俊、陈独秀负责创办,并由他们担任主编。

撰稿人除李、陈外,还有沈玄庐、陈望道等早期共产党人。

该刊是向工人宣传劳工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于1921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

《新青年》原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进步刊物,从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八卷1号起,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这一期刊物设有“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革命和列宁学说。

12月1日,《新青年》出版由陈独秀编辑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专栏。

该刊1922年7月停刊,共出9卷54号(期)。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在广州复刊,改为季刊,主编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出至第4期停刊。

1925年4月再次复刊,改为不定期刊物。

1926年7月出至第5期终刊。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半公开的理论性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

创刊号发表了陈独秀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该刊从刊名到内容都突出了共产党的鲜明特色,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介绍了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情况,讨论了党的纲领,1921年7月7日停刊,共出6期。

对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筹建时期就认识到了报刊的重要性,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学说。

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是有“刊”无“报”,而且工作量较小,多为一人或少数几个人编辑出版。

建党后刊物增多,并创办报纸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作出决定:

将《新青年》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由总书记陈独秀主编;又把《共产党》月刊改为中共中央党刊,由李达主编。

从此,李达的寓所成了中共中央局的主要办事联络处。

8月11日,根据中共一大决议,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任书记部主任。

8月20日,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刊物《劳动周刊》在上海创刊。

它实际也是一种党的刊物。

张国焘兼编辑主任,李启汉、包惠僧、许白昊、董锄平任编辑。

为了方便出版党的读物,8月末,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作为党的出版发行机构。

社址设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李达寓所。

这是党的第一个出版社,由李达主持,主要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党内文件和其他革命书籍。

为避免反动派的迫害,所出书籍都印着“广州人民出版社”字样。

人民出版社于9月1日在《新青年》登出新书出版广告:

有马克思全书15种,如《马克思传》、《共产主义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列宁全书14种,如《列宁传》、《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左派幼稚病》等;共产主义丛书11种、其他9种,都是关于马克思和共产主义学说的书籍。

1922年9月13日,根据中共二大的决定,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主编蔡和森,编辑高君宇。

最初每期8页,后增至每期16页。

它是中共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从此结束了有刊无报的历史。

因国内外反动派迫害,从第6期起随中共中央迁往北京编辑出版,由彭述之任主编。

后又迁至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出版发行。

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发行201期。

最后8期由瞿秋白任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蔡和森、瞿秋白、陈独秀、高君宇、毛泽东、周恩来等。

该报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第一次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的整个过程。

在此期间,它系统地宣传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指导工运和农运,并对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揭露和斗争。

1923年6月,中央机关从上海移驻广州。

7月1日,党的机关刊物《前锋》月刊在这里创刊,瞿秋白任主编,由广州平民出版社出版。

1924年2月出版第3期后停刊。

该刊以宣传国民运动为主要任务,着重从政治和理论上阐述中共的最低纲领。

11月初,中共中央创办的总发行机关上海书店正式开业。

书店经理先后是毛泽民、徐白民。

中共的所有对外公开宣传刊物、书籍,统归它发行出售,主要经销中共出版的《向导》、《中国青年》、《新青年》、《前锋》等刊物及其他进步书刊,并在巴黎、香港等地设有特约经销处。

1926年,上海书店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查封。

中央设立党报委员会

在实际工作中,党内许多人都切实感受到党报党刊编辑之重要,认为中央应设专门机构对党的报刊工作进行领导。

于是,192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在上海成立。

它隶属于中共中央局,书记罗章龙,委员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恽代英等。

为了安全起见,对外称“社会科学会”,统一领导中央的报刊、书籍的编撰和宣传教育工作。

这个机构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报刊领导机构,但比之前还是迈进了一步。

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报》在上海创刊,不定期党内发行,主编陈独秀。

1925年1月,中共四大的宣传工作决议案再次指出:

“《党报》是我们现时秘密组织用以教育党员的最重要机关报。

”四大后,《党报》主编改为瞿秋白。

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扩大会议在上海举行。

在会议所作的《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中规定:

“中央必须特别设立一个编辑委员会(主持一切机关报的编辑委员会),以七人组织之,其中四人必须在中央所在地。

”从此,中央有了领导报刊的专门机关。

中央分工时,由中央局委员蔡和森担任中央编辑委员会主任。

后来,在党报增多时,中央编辑委员会就变成“党报委员会”。

这种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1925年1月的中共四大,新增设中央出版发行部,归中央组织部领导,张伯简、王若飞、毛泽民、郑超麟、李子英先后任部长。

该部对外仍称上海书店,负责印刷发行《向导》、《中国青年》及党的其他刊物、文件和宣传品。

此外还出版马列著作,编印、征订、发行各种社会科学书籍。

中共中央出版部还帮助地方党组织先后创办了长江书店、南昌和太原的明星书店、广州的国光书店、重庆的新曙书店,以及宁波书店、青岛书店等。

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中央出版部被撤销。

这年的6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创办机关报《热血日报》,在上海公开发行,瞿秋白任主编。

它是党中央主办的第一份日报。

每日出版8开4版一张,每期约*****字。

主要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和领导五卅运动的方针,报道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动态。

但创办不到一个月,6月29日即被反动派查封,共出24期(张)。

瞿秋白针对五卅惨案说:

“哪里有公理,只有热血!

”报名即由此而来。

1927年5月,中共五大之后,中共中央内开始设立党报委员。

5月25日,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讨论中央机关人员配备问题。

决定增设一个新的机构——中央党报委员会,瞿秋白任书记,沈雁冰等为委员。

同时还决定由张太雷、沈雁冰、汪原放等组成党的日报筹备委员会,沈雁冰为书记。

因为前一年中央的日报《热血日报》被查封后,一直还没有一份日报,这对中央的工作造成极大不便,所以决定再筹备一份日报出版。

但由于政治形势日益恶化,大革命最终失败,党中央出版日报的计划未能实现。

白色恐怖时期党的报刊

1927年8月7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在汉口召开,史称“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纠正并结束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在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上,作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其中第四条规定:

“中央临时政治局应当按期出版秘密的党的政治机关报,而传播于全国。

机关报之党报委员会,由政治局委任之。

政治局之下应设一特别的委员会,专掌传播党的机关报及中央一切宣传品的责任。

8月9日,中共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决定,党报委员会主任(总编辑)由瞿秋白兼任,郑超麟负责出版局。

9月15日,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由郑超麟、彭礼和、毛泽民、倪忧天及共青团一人组成中央出版委员会,郑超麟任中央出版局局长。

10月22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发出《关于出版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的决议》,称“中央常委暂时决定秋白、亦农、中夏、若飞、超麟为编辑委员会委员,秋白为主任”。

规定“编辑委员会在中央常委指导监督之下”工作,“中央各委员都有参加编辑工作、投稿布尔什维克之义务”。

还要求各中央分局和各省委必须定期为刊物寄稿。

在中央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在上海正式出版。

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发行。

封面用《新时代常用国语教授书》、《经济月刊》、《中国文化史》等假名作掩护。

1932年7月1日,《布尔什维克》发行最后一期后停刊,共出版52期,起到了宣传党的主张、推进革命运动的重要作用。

192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瞿秋白、周恩来赴莫斯科筹备中共六大,由李维汉、任弼时和罗登贤组成留守中央常委会。

留守中央在政治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对党报和出版工作仍给以足够重视,决定充实中央党报委员会,调谢觉哉加入中央党报编委会。

7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决定中央党报主笔由中央宣传部长蔡和森兼任。

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在上海创办中央机关报《红旗》报。

《红旗》报初为周刊,从1929年6月第24期起,改为三日刊,秘密发行。

1930年8月14日,中央决定将其同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上海报》合并,改名《红旗日报》于8月15日出版。

从1931年2月14日出版的第162期起,《红旗日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机关报。

为避免敌人查扣,报头曾用《海光日报》、《东方日报》等名称秘密发行。

该报还设有副刊《实话》。

1931年3月8日,《红旗日报》改名为《红旗周报》,又恢复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共出版182期。

《红旗周报》自1933年8月第59期开始改为半月刊,1934年3月1日终刊。

共出版了64期,另有附刊13期。

1929年6月25日,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宣传工作决议案》要求:

党报委员会要与宣传委员会分开,以免削弱它的工作。

1931年1月,党报委员会在上海创办中央关于组织问题的《党的建设》杂志。

苏区的报刊与通讯社的创立

在江西苏区,1931年7月1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战斗》(周刊)在瑞金创刊,主编王稼祥。

主要刊载中央局决议、中革军委通知和领导人文章。

7日出版的第2期刊登了朱德题为《怎样创造铁的红军》的文章。

当时,我党还没有自己的新闻通讯社,报刊的新闻来源受到极大的限制。

1931年,红军在反“围剿”中缴获了敌人一部电台,开始只作截听敌方军情之用。

后经过改造,成为我党第一部可以收播新闻的电台,并于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之日开始广播。

这一天成为党的第一个通讯社——红中社诞生的日子。

红中社(全称红色中华通讯社)是我党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它是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新闻制作机构,兼具新闻通讯社和报社两种职能。

除用电台收发国内外新闻外,还直接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

长征时期暂停对外播发新闻业务,但未中断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的工作。

1936年1月,长征抵达陕北后恢复对外播发新闻。

1937年1月,随着《红色中华》报更名为《新中华报》,红中社也改称新华通讯社,延续至今天。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初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周刊。

从第50期起,改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机关报,三日刊,后又改双日刊。

该报由红中社编辑,周以栗、瞿秋白任主编。

该报为铅印,8开4版。

创刊号有《发刊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第一号》、《中央政府委员与临时政府组成人员》等文章。

该报还设有副刊《赤焰》。

发行量最高时达四五万份,是革命根据地发行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

前240期在瑞金出版。

1934年10月,因开始长征停刊。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于11月25日在瓦窑堡复刊。

1932年1月21日,中共临时中央机关刊物《斗争》在瑞金创刊。

主编张闻天,它是《红旗周报》的替身,主要在中央根据地发行。

2月9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实话》在瑞金创刊,主编王稼祥。

它主要刊登中共中央的决议、指示和中央领导人的文章。

毛泽东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曾在该报发表。

1934年红军长征结束后停刊。

1933年1月30日,中央会议决定张闻天为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央党报委会书记。

2月4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创刊,是由原来的《实话》和《党的建设》两个刊物合并创办的,是党指导苏区斗争的综合性刊物。

同时该报也是中共中央局的机关报,由张闻天任主编,一般10天出一期,有时5天出一期。

1934年1月中旬,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决定,中央继续设立党报委员会,主任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长张闻天兼。

长征至抗战爆发党的报刊

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办的《救国报》在巴黎公开创刊发行,李立三任总编辑。

11月初,法国当局停止邮寄,《救国报》被迫停刊。

12月9日,《救国报》改名《救国时报》,重新在法国登记发行,吴玉章任主编。

至1938年2月10日终刊,历时两年多。

初为周刊,后改为5日刊,共出版152期。

该报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主要任务,以团结整个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抵抗侵略为主要宗旨,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刊载了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不断报道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各国华侨的抗日救国活动。

报纸的发行对象以海外华侨为主,遍及43个国家,拥有9600多订户,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6月10日,中共中央和总政治部合编的《前进报》在四川天全创刊。

刊物的创刊号上有博古的《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陈云的《游击队如何去组织群众》等文章。

9月28日,改以“陕甘支队政治部、前敌委员会”名义出版。

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沙窝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机关报《斗争》编委会,博古为主编,张闻天、王稼祥为编委。

1936年5月,中共中央重新设立党报委员会,主任由张闻天兼,委员有博古、吴亮平、李维汉、凯丰、陆定一、王稼祥,秘书毛齐华。

西安事变后不久,为了适应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情况,党于1937年1月29日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

其报纸刊号接续《红色中华》报为第325期。

起初,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成为边区政府与党中央机关报。

社址设在延安清凉山,社长向仲华。

9月,改为铅印出版,3日刊,每次两版。

它受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工具。

1941年5月16日,《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新华社编辑,类似今天的《参考消息》)合并成《解放日报》出版。

新华通讯社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新闻采集制作和发布机构,由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发展而来,1937年1月成立,社长博古。

该社每天播发约2000字的新闻稿。

1939年初,向仲华任社长。

新华社还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社或支社。

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党的报刊

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创刊。

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兼任社长、主编,秘书廖承志,责任编辑吴亮平,编辑凯丰、徐冰等。

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

曾在上海、西安设立翻印所,使《解放》得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发行。

1941年停刊,共出版134期。

随着《解放》周刊的出版衍生出的“解放社”由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除出版《解放》周刊外,还以解放社名义编印《抗日战争丛书》和马列主义丛书。

1938年1月起,中央党报委员会主持编印的刊物和图书,1949年9月以后,中央出版局编印的马列著作、中央文献,均用解放社名义出版。

1956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后,解放社名称不再用。

在《解放》周刊创刊的同时,中央重新成立了党报委员会,成员有张闻天、博古、凯丰、周恩来、王明,领导编辑出版《解放》,管理《新中华报》、新华通讯社、中央印刷厂和出版发行工作。

1942年8月,中央决定西北局的陈正人参加中央党报委员会。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它是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潘汉年担任总编辑兼发行人。

受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

武汉沦陷后,1938年12月迁到重庆继续出版,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

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往上海出版,成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

1947年3月2日被迫停刊。

1月间,《群众》曾出香港版。

共出143期,1949年10月20日终刊。

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

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

总编辑先后为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等。

经理先后为徐迈进、许涤新、章汉夫、陆诒。

该报曾在山西、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并在各地设立代销处。

它主要宣传中共的抗战及战后的方针、政策,由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报社工作。

武汉沦陷后,1938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这一时期,中央对报刊愈加重视。

193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就党报问题专门给地方党委发出指示:

党已建立全国性的党报和杂志,必须使每个同志重视党报,读党报,讨论党报上的论文,包括社论、中央政治局负责同志的文章,加强报纸与群众的联系,贯彻党的政策。

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于1939年6月在延安成立,它主管书报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部长李富春,副部长王村。

内设出版、印刷、发行、秘书、总务等处。

直接领导中央印刷厂和延安新华书店。

先后出版《马恩丛书》、《抗战丛书》、《列宁选集》、毛泽东著作及有关政策文件、文学艺术书籍数百种。

其出版物上均注明“解放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另外,它还担负《解放》周刊、《新中华报》、《中国工人》、《中国妇女》、《中国青年》、《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共产党人》等报刊的出版发行工作。

1941年冬,该部改为中央出版局,由博古任局长。

1946年,中央出版局并入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月刊,1939年10月4日在延安创刊。

毛泽东题写的“发刊词”指出,该刊以“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宗旨。

1941年8月停刊,共版19期。

1941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整刊物问题的决定。

决定将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和《中国工人》自4月起停刊,以便利用有限的纸张、印刷条件,印刷《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等急需之书刊。

同时决定:

一、扩大《解放》编委,编委由洛甫(张闻天)、博古、吴亮平、陈伯达、杨松、胡乔木、蒋南翔组成。

由洛甫负总责,吴亮平为编辑主任。

二、扩大《共产党人》编委,编委由洛甫、邓发、罗迈(李维汉)、李富春等人组成,洛甫负总责,罗迈为编辑主任。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了《发刊词》。

它是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后改版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大型日报,对开印刷。

初为每日两版,9月16日改为日出4版。

社长相继为博古、廖承志,总编辑先后为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先后担任过副总编辑的有:

艾思奇、陈克寒、范长江、石西民、梅益、徐迈进、钱俊瑞等。

真是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毛泽东经常为该报撰写社论和评论,并要求中央同志和各部门负责同志为报纸撰写文章。

为了提高报纸社论的质量,1942年1月,中央特成立“社论委员会”,成员有谢觉哉、叶剑英、王稼祥、凯丰、任弼时、胡乔木、康生、贾拓夫、彭真和陆定一。

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分工写成社论,再由委员会定稿,有的还交毛泽东审定。

3月11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王稼祥、博古、凯丰、胡乔木、余光生组成党报委员会。

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报纸面貌焕然一新。

从1942年9月起,《解放日报》还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确定《解放日报》归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的宣传委员会统一管理(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王稼祥、博古、凯丰组成)。

党中央对党报给予强有力的领导,报纸每一阶段的宣传方针,都由中央讨论决定。

1947年春,党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解放日报》于3月27日停刊,共出版报纸2130期。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社址先后在河北省的邯郸、武安。

该报4月间筹办时,原拟名《晋冀鲁豫日报》。

薄一波去请毛泽东题写报名,毛泽东说:

“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呢?

”并说:

“报纸不一定非要冠上地区的名字。

”并当即题写了5款报名,与薄一波一起选定其中的一款用。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与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的《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

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出报。

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中国成立后,仍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面向国内外出版发行,逐渐跻身于世界大报之林。

(责任编辑:

徐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