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2552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docx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

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

净慧老和尚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早上好!

今天是2006年1月8日,为什么要说这个日子呢?

因为这是今年第一次在真际禅林开讲座,所以在开讲之前,先祝福各位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今天讲的题目是《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这个题目过去虽然没有讲过,但是其中的内容,几乎每一次讲佛法的时候都会涉及到,这次就比较具体地、系统地讲一讲。

以往每一次讲都是在禅堂讲开示的时候讲到,因为讲开示就完全要凭记忆力,不能拿本子,拿了本子就不方便,今天嘛,有个本子在这儿,有个资料,这样讲起来可能稍微系统一点儿。

修习禅定的法门,或者说整个修行的法门,在佛教古典的著作里边、经典里、论疏里,都是把它归纳为三个法门。

这三个法门,一是以息为禅,叫做“息道观”。

所谓“息道观”,就是从修呼吸而进入禅定。

二是以色为禅,是从修“不净观”而进入禅定。

所以,“息道观”又叫“息门”,“不净观”又叫“色门”,三是“心门”,以观心而入禅。

所有修行的法门不出这三种,所有修行的法门都把“息道观”作为一个基础,或者说都以“息道观”作为修行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因为我们人身有种种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跟我们人的生命现象联系得最密切的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的呼吸。

呼吸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每一刹那都没有停止过,呼吸一旦停止了,人就进入了休克或者死亡的状态,那生命又会来一次大的转换。

所以说,呼吸与我们人的生命关系最密切,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得到。

平常,我们自由自在地活动,会感觉到呼吸很平稳,一有了剧烈的活动,或者说比较出力气的活动,呼吸有时候就会比较急,特别是年老的人,上一层楼还没问题,上两层楼,就感觉到呼吸有一点儿紧张,三层勉强,上了六层楼,就很费力气,那是什么呢?

年老气衰。

年轻是什么呢?

年轻气盛。

年老气衰,年轻气盛,都和我们这个一呼一吸有关系。

当然,有许多的现象,可以判断一个人是老人,还是一个年轻人,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他的气,是气衰还是气盛。

一个修行的人和一个不修行的人,一个身心修养比较好的人,和一个身心修养比较差的人,在这个呼吸上可以明显地判断得出来。

比如说,我们每天练习打坐,打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我们的呼吸调整到恰到好处。

所以说,这三门是以“息道观”为基础。

那么,“不净观”呢,则是从色身来修。

作为出家修道的年轻人,往往他这个贪欲心不容易排除,所谓的贪心,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什么时候贪什么东西为主,他有一个阶段性。

小孩子贪什么呢?

贪玩儿、贪吃,长到二十岁左右贪什么呢?

贪色,男孩子想要跟女孩子在一块儿玩儿,女孩子想要跟男孩子在一块儿玩儿,这是人的天性。

那么,作为出家人,有没有这种念头,有没有这种现象?

作为修行人有没有这种念头,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这也是很自然的。

如果说这种贪欲心很强烈,没办法修行,进入不了禅定,他就要修“不净观”。

“不净观”就是要把我们这个人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生到死看得一点儿干净的地方都没有。

不管男孩子长得多么漂亮,女孩子长得多么漂亮,你如果以“不净观”来观察,都不过是在一张皮里边包着血肉而已,都不过是在一张皮里边包着一堆屎尿而已,“不净观”就是从这个地方入手。

如果把一个人从头到脚,把皮肤观透了,看到他的心肝五脏,看到他一个好好的人,慢慢地长疮、化脓,烂了、臭了,你的贪爱心还生得起来吗?

看到每个人最终都不过是一堆白骨,一个骷髅壳而已,你的贪爱心还生得起来吗?

生不起来。

所以说,“不净观”是制止贪欲心的一个最好的法门。

那么,“不净观”从哪儿来修呢?

从身体来修,就是要观身不净,观察自身和他身以及大地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人这个血肉之躯是干净的。

以此一观,心里贪欲之火马上熄灭下来,无上的清凉当下出现,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逐步地进入禅定。

“不净观”,当然有很多的法门,我刚才讲的这一点点,仅仅是以观身不净,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观法。

不过,“不净观”是出家的年轻众,以修习这个观法,来排除在修行中由于贪欲而产生障碍的最好的法门。

作为在家众,还是修慈悲观、念佛观、因缘观,这样比较适合在家众的生活环境。

以上讲的是从息入禅,从色入禅,下面讲从心入禅。

心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门,修“息道观”也好,修“不净观”也好,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以摄心为禅,把自己的心收摄在一念上,收摄在空上,收摄在真如佛性上,那才是根本。

所以说,以心为禅,是佛法修行的最核心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要把修行的法门设为此三门呢?

因为修所有的法门,都是围绕着色、息、心而展开,把一切的修行形式,以色、息、心统一起来,我们的修行就不会出现分歧,就不会茫无目标。

上面讲的是总的修行的一个分类,下面我们正式讲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

这个基本要求,在止观书上叫做二十五种方便,就是说要修禅定,必须具备这二十五个条件,或者是说必须通过这些条件、这些方法,才能够真正具备修习禅定的因缘。

这个基本要求,分为五大类,每一类是五件事。

首先的五条,就是要具五缘;第二,叫诃五欲;第三,叫弃五盖;第四,叫调五法;第五,叫行五法。

这个叫做外方便,今天这个时间,可能就只能够讲这个外方便的二十五件事。

什么叫做具五缘呢?

就是说,修行一定要具足五种因缘条件。

第一,要持戒清净。

比如说,我们在家众,就要修五戒十善,出家众从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一直到菩萨戒,这些戒律都要守持清净,才能够没有障缘,进入修行的状态,这是具五缘的第一缘。

第二,要衣食具足。

要修禅定首先要有衣服穿,特别是冬天,如果衣服穿不暖和,受寒受冻,身体就会吃不消,身体吃不消,你就无法修习禅定,所以要衣食具足。

所谓衣食具足,就是说我们的饮食是来自一种正当的生活方式,不是邪命而来,这是讲的食。

衣服要能够保持温暖,不求其华丽,但求其温暖,保证这个身体不受冻,就是说在保持温饱的前提下,才可以修习禅定。

具五缘的第三缘,就是要闲居静处,因为在非常嘈杂的地方,初修禅定的人无法进入境界。

所以,在家庭修行也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或者选择一个清净的时间。

清净的环境,就是说这个修行的场所,不是在客厅,而是在卧室,不是在迎着公路的地方,车水马龙,噪音很大,不利于修定。

清净的时间,比如一早一晚,家里没有人说话,比较清闲安静,所谓不作诸务就闲,远离愦闹就静,心中无事就闲,心中无闹就静,身心闲静方可修道。

当然,也有人讲忙中净土闹中禅,那是指的什么呢?

那是指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行亦禅坐亦禅,忙亦禅闲亦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那是指功夫有一定基础的人才可以做得到,闲忙静闹都可以修,都对修道没有障碍。

具五缘的第四缘,是要息诸缘务。

就是说在修定期间,或者说在集中修行这个期间,一切的有为事业都不去做,也不准许朋友之间的来往交流,也不学习其它的经书文字,就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

当然,这个是指每一个修行人在每一年当中,或者是每一个月有某几天当中,集中时间来一个强化训练。

比如说,一年打几个七,或者一个月有几个禅三或者禅五、禅七,在这期间,就要不做一切的有为事业,不准许人际之间的往还,不学习、不阅览一切的经书,就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

具五缘的第五条,就是要有善知识。

所谓善知识有三种,一种叫外护善知识,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禅三当中,外护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衣食方面的问题,可以照顾生活起居;一种是同行的善知识,比如我们在寺院里打禅七、打净七,有三十人、五十人,这都是同行的善知识。

在家庭里边,如果一家人能够志同道合,在这三天、五天当中,集中时间修行,由子女帮助照顾生活,那既有同行的善知识,又有外护的善知识。

还要一种是教授的善知识,就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教授的善知识可以随时来指导我们的方法,鉴别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方法是错还是对,遇到了问题可以有人帮助解决,所以这是叫教授善知识。

具五缘,就是要具备这五个方面的条件。

第二个,叫诃五欲。

诃就是谴责,就是批判,就是彻底地看清五欲是什么,五欲对修道有什么妨碍。

所谓五欲者,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法,这五法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对象,中间又有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尘对五欲,中间生五识,然后我们就起了种种的贪心。

所谓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触就是接触,握手是接触,身体之间相触也是接触。

),这五种欲望,能够使我们道念、净业、善根不能成熟,所以它是障道的因缘。

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烦恼之火,这五欲就好像火上添薪,使我们这个烦恼之火越烧越旺。

要熄灭烦恼之火,只有远离五欲,才能够逐步使内心达到清凉自在。

所以,我们在修定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五欲对禅定的障碍,要远离五欲,以利于我们道念的增长,定力的增进。

第三,叫弃五盖,就是要放弃、舍弃五种盖蔽我们智慧的烦恼和障碍。

这五盖是什么呢?

第一是贪欲盖,第二是嗔恚盖,第三是睡眠盖,第四是掉悔盖,第五是疑盖。

所谓盖者,就是盖蔽我们身心的烦恼,这五件事在我们心里,就好像是一片乌云遮住了我们智慧的太阳,就像一块厚厚的黑布把我们的慧眼蒙蔽住了,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地进入修道的状态,不能够认识自己内在的智慧。

这五盖当中,最后的一盖叫做疑,疑心使我们的道心难以成就,修行难以上进。

这种犹豫不决、有怀疑,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怀疑自己,比如说我要修某一个法门,就怀疑自己有没有这个善根,有没有这个智慧,怀疑自己的善根智慧与此法门不能相应。

第二是怀疑所修的法门是否究竟,是否当我本人之机?

这个法门难度如何?

左思右想,犹豫不决,就耽误了我们修行的时间。

第三是怀疑老师,我现在所依止的这个老师,他的修行怎么样,看他长得这个样子,貌不惊人,是不是有资格来指导我,是不是他所说的法就是究竟的,就是了义的。

这三种怀疑使我们在修行的门口或者门外,老是徘徊不前,犹豫不决,把大好的光阴白白地浪费掉。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怀疑呢?

首先要相信自己,佛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够按照佛所说的法门去修,都可以成佛,都可以开悟,都可以得解脱。

要相信自己从无始以来有无量的善根因缘,只要我现在断恶修善,就会与一切的善根因缘相应,就会把过去的善业因缘都激发起来,成为我们眼前修行的助道的内在条件,这样就可以解决我们对自身的怀疑。

然后,要相信佛所说的法,只要是佛所说的圣法,法法都是解脱的法门。

根据自己的习性、善根因缘,选择一个法门,就要一心一意、一往直前地修下去,不要时时刻刻改换法门。

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对于法的怀疑,逐步地加以澄清,从而对法生起信心。

第三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作为老师,他不可能十全十美,对于老师我们怎么样进行选择,第一步要做好这件事,所谓要择师。

既然选择了一个师父,我们就要恭恭敬敬地、诚心诚意地跟着这位师父学习,取其长而去其短,看其所长,不看其所短。

对于师父,严格地来讲,都要做佛想。

师父在传递佛陀的正法,传播佛陀的法音,我们就要恭恭敬敬地随师住、随师学、随师修。

在师父的指导下修行会少走弯路,会一超直入如来地,所以这个怀疑一定要解决。

第四呢,就讲到修行的方法的这个直接的部分,叫做调五法。

调五法,有时候又叫做调五事,调五事这个题目我讲过多次,有许多老居士可能都有印象。

所谓调五事,一是要调饮食,二是调睡眠,三是调身,四是调息,五是调心。

这五个方面调整到使我们的身心能够自在这样一个状态,修道就可以避免许多的弯路。

所谓调饮食,怎么调呢?

至少要注意这四个方面:

要修禅定,不宜吃得太饱,因为吃得太饱,“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

”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不要吃饱了饭马上就去坐,这样不会有好的效果。

同时,在修禅定的时候,不宜吃得太饱,七成饱,最多八成饱就可以,“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

”就是说身上的血液、血脉不调和,心也闭塞,坐不安、念(这个念就是我们的心态、念头)不安。

这是讲吃饱了,不宜打坐。

第二呢,肚子太饿、太饥也不易打坐,书上讲“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简单地说,没有吃饱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这个心就悬在那里,它也安定不下来。

第三,如果吃了秽浊之物,就会令人心识昏迷,也不适于打坐。

秽浊的食物指什么呢?

比如说油腻过重的东西,打坐的人,如吃得饱饱的,而且吃了许多肥肉,喝了酒马上就去打坐,可能坐不下来。

为什么呢?

那些食物在身内所产生的那些反映,就使你的心安定不下来。

那么,是不是说吃荤的人就不能打坐呢?

也可以坐,起码要过一个小时以后,你的这种反映逐步逐步淡化了,才可以去坐。

当然,这个秽浊之物,还包括一些不卫生、不健康、变了质的东西。

第四,若食不宜之物,则易动宿疾,四大违戾。

一个有老毛病的人,就不能吃和他的这个毛病有直接影响,会引起他旧病复发的这种食物。

有的人对某种食物过敏,那自己就要注意,在打坐之前,不能吃对自己身体有过敏的食物,比如说有的年老的人,有肠胃病,有高血压,有糖尿病,那么你自己就要注意,你有什么病,就要避免那种食物对你的这个病的刺激,所以说在调饮食方面要注意这四点。

调五事的第二件事是调睡眠。

本来修行是要精进,以少睡眠作为一个精进的条件,但是完全不睡眠,你想要坐得稳,坐得好,那也不可能,所以要调。

调到什么程度呢?

不可太放纵,也不可太节制,要适度,保持精力旺盛,打坐的时候不会昏沉,不会打瞌睡,这样对于修行会有利。

书上讲,睡眠是无明之法。

因为贪、嗔、痴我们随时可以觉悟,随时可以去防止,随时可以去排除,如果你睡下去了,整个人神智都趋于一种昏迷的状态,那就是无明。

你在无明当中,怎么防啊?

觉照提不起来,所以说睡眠是障道的大因缘。

但是,如果不睡,那就心神恍惚,不利于修行,如果睡得太多,不但是浪费了时间,也会令我们这个心不宁静,善根沉昧。

所以,在调睡眠这个问题上,要时时刻刻心念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洁,心念明净”。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能够做到这八个字,那就说明你的睡眠调到了一个最佳的状态,如是方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

调五事的第三件事,就是要调身。

调身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打坐之外,一个是在正坐之中。

在打坐之外,行住进止都要安详,如果我们所做粗犷,这气息随之而粗,气粗则心散,在坐的时候,也不容易恬静安详。

所以,在平常要使身安静,常使心息调和。

那么,到了坐的时候,就要讲究一个姿势,这个坐的姿势有种种的讲法,其中,有一种叫做“毗卢七支坐法”,“毗卢”就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

报身佛是修什么而来呢?

是从修色而来,修色法而来,成就报身。

那么,毗卢遮那佛坐的形态是什么样呢?

有七个方面的要求,叫做“毗卢七支坐法”,简称“七支坐”,或者叫“毗卢七支坐”。

这个“七支坐”,是就我们身体的七个部分有一些要点,包括足、背脊、肩、手、头、眼、舌这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的姿势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叫“毗卢七支坐”。

首先,这两只脚,两足跏趺而坐,我们一般叫做盘腿,跏趺的跏就是两脚相交,趺就是指的我们这个小腿,这个小腿就叫做趺,跏趺而坐,有双跏趺与单跏趺。

我们坐不了双跏趺,要练着坐单跏趺,对于我们女居士来说,以单跏趺为好,就不一定练双跏趺。

跏趺坐的要求是什么呢?

就是要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当然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也可以,基本的要求,是左在上右在下,这个就叫“如意坐”,左下右上或者说右上左下叫“金刚坐”。

大家记住,“金刚坐”和“如意坐”,两种方法都可以。

这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有的人,一会儿是左在上,一会儿是右在上,既金刚又如意,既如意又金刚,两全其美。

开始习坐的时候,可能双盘不行,单盘也不行,那怎么办呢?

交叉着坐也可以,但是要得定呢,难度要大一点,这是七支当中讲了一支。

第二支呢,就是讲我们的这个背脊,这个背脊梁要竖直,但是要注意,不要很使劲。

因为打坐本身就要一切放松,所以这个背脊一定要自然挺直,背脊梁不自然挺直,这个气血、气脉不通。

自然挺直以后,要胸部舒展,有一些身体不好或者年老有病的,开始的时候不要过于的要求必须挺直,用力不可过分,功夫到家了,自自然然就会挺得直。

不过,对于我们身体好的年轻人,一定要做到自然挺直,自己有这个要求,自然挺直以后,气血容易畅通,血脉容易调顺。

第三,是左右两手应该这个样(老和尚做示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拇指相触,放在小腹的这个地方,靠近丹田,手的后沿贴着丹田,自然地平放在胯骨上面。

两手心向上,右手放在左手的手心上面,两拇指轻轻相触,这个就叫做结手印,这个手印就是“定印”,又叫“三昧印”。

还有一种方法,是右手在底下,左手在上面,这个叫“弥陀印”。

一般我们坐禅,都是左在下右在上结“定印”,因为修行是要身、口、意三业相应,手结“定印”和修定这种要求能够相应,所以希望手结“定印”。

如果我们是修念佛法门的人,你坐在那里念佛,就不妨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但是要求放松,这是一致的。

第四,两个肩膀稍微平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过分地把肩膀沉下去,这样对血脉的流通不利。

所以,一般是要两肩齐平。

第五,对于头的要求,后脑要收正,前额要稍微往内收,但是也不要低头,就是使我们的这个下颏,在书上叫做颔,在口语里叫做下颏,压住这个喉结,轻轻地,不是很着意地颔压喉结,可以使我们的左右两大动脉的活动能够顺利通畅。

第六,眼正平视。

眼睛要正正地往前看,往前看多远呢?

最远不超过五尺,近就在三尺之内,不是睁大眼睛东张西望,也不是把眼睛闭得紧紧的,闭目养神,那都不好。

眼睛往前看,平视,眼帘半开,如果把眼睛闭得很紧,很快就会入睡。

第七,舌头微微地顶住上颚,在止观书上是叫舌拄上颚或者舌顶上颚。

这个顶、拄在哪个位置呢?

刚好在两个门牙的后面。

这顶、拄有什么好处呢?

口里面的津液会自然地生起,自然地流到喉咙里面去,这样我们在打坐的时候,不至于出现唇干舌焦的现象。

这七点就叫做“毗卢七支坐法”,这个就是我们调身的要求。

调五事的第四件事是调息,调息才是我们修行里边最关键的部分。

所谓息,就是我们这个呼吸,一呼一吸,就是呼吸的一出一入叫做一息。

息有四种状态,也就是说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

什么叫做风呢?

我们内心觉得鼻子的出入息有声音,这就叫风相;虽然闻不到声音,但是出入之气结滞不通,呼吸不顺畅,快一下,慢一下,这个就叫做喘相;虽无声也无结,但是气出入不细,很粗,这个叫做气相。

这三种状态都是息的不调之相,息不调而坐,则病患易着,心识难定。

如果要调治,需用三个方法来调。

哪三个方法呢?

第一要下住安心,第二要放松我们这个身体,放松到什么程度呢?

要像刚出生的小孩,没有满一岁,他不会在地上走,要放松到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说全身是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儿僵硬的地方,没有一点儿勉强的地方。

第三呢,就是要想气遍毛孔,出入通行无碍,这样就可以把我们这个气息慢慢调到息相。

气息调,不但一切的疾病不会产生,而且我们的心也容易入定。

这样,就可以从风、喘、气调到息相。

所谓的息相就是避免了上面三种息不调的现象,即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这就是说息从鼻孔里面出来进去,是绵绵的(就像那个棉絮,很软、很细、很松。

),一点儿间隔都没有,出入很顺畅。

你说没有,他也有,你说有,他也没有,这叫“出入绵绵”。

然后使我们这个神,这个神是说不出来的,这个神很安静,坐在那里,既没有瞌睡,又没有妄想,说不出来的那种舒服,就是“资神安隐”,这就是息的状态。

“守风则散”,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停留在息的风的状态,我们这个心很容易散。

“守喘则结”呢,是指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意念放在喘上来守喘,我们这个心就不顺,有结不通,好像那个流水一样,中间不断地有东西障碍,不能够顺顺利利地向前流淌。

“守气则劳”,是说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气上,那我们这个心会非常疲劳。

如果把意念放在息上,气息相依,就是“守息则定”,就会安静,就会入定。

总而言之,息,它的要求、它的状态,就是不涩不滑,常令平和。

我们看那些久参的人,朝哪儿一坐,心神愉悦,安安稳稳,耳朵侧着他的鼻子听一听,没有声音。

你说睡觉没睡觉,他没有睡觉,因为他全部都符合“毗卢七支坐”的要求。

然后,气息微微,若存若亡,那样的一种安稳的坐法,对身心健康、对疲劳的抵抗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那种效果,不是吃十全大补丸或吃什么好东西,能够比得了的。

所以说,调息不仅仅对于修习禅定作用极大,对于保障我们身体的健康,抵御疲劳,使我们在工作当中精神焕发,禅定功夫的作用也非常大。

调五事的第五件事是调心。

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然后是调心。

所谓调心,就是“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不浮不沉,不宽不急,四相相合,谓之调心。

”“不浮不沉,不宽不急”这叫四相,不浮,就是说这个身体坐在那里,不是晃来晃去的坐不住,晃就是浮嘛,所以心粗气浮,身子也不安稳。

沉,你坐在这里这样子(老和尚做示范),像睡觉了,就是沉下去了。

不宽,就是左也搞,右也搞,坐在那里,脚也动,手也动,简直没有一下停的,你说那怎么能够打坐,怎么能够入定啊?

不急,就是说不是绷得紧紧的,也不是过分的放松,不是过分的浮,也不是过分的沉。

这四点做得恰如其分,很容易入定,那就对身心健康有益无损,这样才符合调心的要求。

如果坐的时候,睡觉了,那就是沉,沉默的沉,沉下去了。

怎么对治这个沉相呢?

就是要把意念放在这个地方(老和尚手指鼻端),叫系念鼻端。

就是说,把心稍微地往上提一提,本来是要下住安心嘛,下住安心时间长了,就会使身体沉下去,就会睡觉,这个时候就要换一个方法,就要系心鼻端,这样马上精神就会好起来。

如果说心神漂浮,我们的念头东想西想,妄想纷飞,这就是心的浮的相。

浮,实际上就是掉举,掉举就是妄想多。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应该要安心向下,就是“下住安心”,“下住安心”可以在丹田,也可以在脚的大拇指。

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常用,比如说把心放在大拇指上,这只是对治心的浮躁那一刻。

对治好了,心恢复平静,还是要把心放在丹田。

比如说,系心鼻端,昏沉过去以后,还要把念头收到丹田来,这样才是打坐最稳妥、最容易入定的方法。

这个“不浮不沉,不宽不急”,有许多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只要记住我们的心“不浮不沉,不宽不急”这样四个要求,就可以慢慢地来调整我们的心态,使在打坐当中逐步地进入定的境界。

另外,在入坐之前,首先要吐三口气,在吐气的时候,要观想身体内部所有的浊气,都随着我的吐气而出来。

吐三口浊气以后坐下来,练习着把嘴自然地合上,用鼻孔来呼吸。

下坐的时候怎么办呢?

不要猛然把腿放下来,首先要把手心搓热,手心搓热以后,捂住两眼,大概用几秒钟的时间,让自己体内的温度通过瞳孔自然地释放。

这时,眼睛不要睁开,不要东张西望,还是在定中一样,还是这样(老和尚为大家做捂眼的示范动作),捂了三次,三次完了,还是坐着,坐在这儿,慢慢地把眼睛睁开。

眼睛睁开以后,把包腿的东西拿开,腿慢慢地放开,再用手来自己搓一搓、揉一揉,使这个气血恢复流通。

特别是年老的人,不要猛然一下就起来,要慢慢地起来。

年老的人如果在屋里打坐,还是有一个凳子比较好,不能够直接坐在地板上。

直接坐在地板上,起来很费劲,搞得不好,起来摔一跤,那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慢慢地起来。

腿要多伸一下,不要在腿还麻痹的时候,就一下子爬起来,会有后果。

所有这些都是在调息、调心方面的要求。

调心,还要注意在我们开始入坐的时候,是从粗到细,比如说身体是活动的,不要一下子收起来;意念是纷飞的,要让妄想慢慢地减少。

气很粗,从风到喘,从喘到气,从气到息,这都是从粗到细,从粗心到细心,这是入坐时的状态。

那么,下坐的状态呢?

是从细到粗,慢慢地、逐步地使这个身心活动起来。

打坐也有个时间要求,不能太短,太短没有效果。

开始练习的时候,不妨十五分钟左右,要练到什么程度呢?

练到能够坐四十五分钟,那就有效果,因为不达到四十五分钟,整个身体的血液、气脉根本活动不起来,不管你是定的效果也好,还是健康的效果也好,不到四十五分钟不可能有效果。

这就是所讲的时间的第一个要求。

时间要求的第二点,就是每天坚持在同一个时间,比如说早上每天都是七点钟坐,或者是六点钟坐,那么每天都在那个时间坐。

晚上是八点坐,那么每天晚上都是八点钟来坐。

不要今天五点,明天十点,后天八点,这样整个人的这个生物钟就会打乱,生物钟打乱了,那个效果就差。

关于时间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不要在子、午时来坐,晚间的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这个是子时,这个时间不要坐;中午的十一点到下午的一点,这个时间不要坐,避开午时。

子、午时是天地阴阳大交换的时候,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