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486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考语文试题.docx

《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考语文试题.docx

月考语文试题

长沙市明达中学9月份月考试题

语文

命题人:

罗斌彭韦审题人:

简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

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

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

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力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

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

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

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

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

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

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

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

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

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

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

赤字480两左右,需要自己想办法弥补。

这是当时京官的常态。

低薪薄俸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有利于培育出一批清官楷模。

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有着巨大的危害:

它容易诱发腐败,并导致腐败的普遍化。

权力笼罩一切,权力不受约束。

与此同时,官员们却又只能拿到极低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水。

这就形成了“渴马守水,饿犬护肉”的局面:

让一条饥饿的狗去看着一块肥肉,那么无论你怎么打它,骂它,教育它,它也还是要偷吃,因为不偷吃它就活不下去。

在低薪制下,选择做清官的毕竟只是少数,多数官员们不得不想办法搞一些灰色收入,这样贪污就无法根治。

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因为腐败最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开足工资要大得多。

(摘编自张宏杰《顽疾: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赋税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项,许多朝代官员俸禄支出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B.古代中国官员的数量随朝代更迭不断增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C.秦汉以后,皇权专制不断细化分割官员权力,目的在于减少官员对皇权的影响。

D.明清两朝,皇权专制达到了极点,官员俸禄也低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给足官员应有的俸禄,产生的财政支出额要比腐败造成的损失小得多。

B.明代县令俸禄低,经济压力大:

家人和手下办公人员均依靠其养活。

C.低薪薄俸有利于培育出一批奉公守法的清官,却也容易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分子。

D.对皇帝来说,低俸制不仅能维护自身利益,更在于有利于管理官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俸制使官僚利益受损,以致诱发腐败恶化,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B.官僚队伍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

C.在低俸制下,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许多官员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搞一些灰色收入来填补年赤字。

D.采取低俸制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实质上就一个:

维护君主的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反笔舐犊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

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

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

“第一次出门,请帮助!

”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神情。

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

“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

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平整地放了回去。

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

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

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

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

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没有听妈妈唱过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敲门声“咚咚”响,问票到底要还是不要,莫不是嫌贵?

一看时间,离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碗,将手提箱倒空,装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

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车厢里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

这件衣服早上穿,这件晚上穿,这件睡觉穿;风大穿这件,下雨穿这件。

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会被顺带出来。

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蓝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个口袋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

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是情急之下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会怎么办。

妈妈忙着说话,为了让妈妈的声音不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

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理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剩的两卷全带上了,要记住及时买……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埋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

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也对人家笑:

“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妈妈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3所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度过去的。

大学她是拿奖学金上的,解放军解放了大学,就不承认奖学金了,要求生活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干脆精神一振参军去了。

参军第一次长途行军,她将绑腿打得很紧,生怕走远路会散开。

大步行进没多久,腿就被勒得疼了,她咬着牙一步步走,也不肯开口请求掉队松一下绑腿。

后来脚也肿了,最后竟一声呻吟昏死过去。

卫生员想剪她的绑腿都下不了剪子。

后来她就得了许多病,到终于决定拿着全休假条请假时,领导不待她开口便向她报喜,说她已光荣获准参加“四清”工作队了。

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力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

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这里,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自己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是一个不停靠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

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一线晨光,山在迷蒙中缓缓移动,这不是妈妈当年的山,她“四清”时去的山要往北许多……两个孩子,站在清晨沉寂的山石上。

每个清晨和黄昏,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地站着,看列车迤逦而行……车一震,他略略一动,还没有准备起,一道阳光让窗子闪亮,他就呆在那里——那些字,依旧笔笔清楚,最后写着:

回来。

已是两千里风霜,他在想,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多的山,那么长的夜……湿润的山林中,字也晶亮晶亮的,伸手还不能擦掉……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已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节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妈妈在地铁上不厌其烦地“唠叨”,乃至不顾他的感受在车厢里整理行李让他深感羞愧和厌烦,所以他蹲下来以便让妈妈说话声音小一些。

B.全文通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对儿子割舍不下的送行场面开篇,设置了悬念,突出了文中“妈妈”的形象。

C.本文摘取了“送行”这一场景.以诗意的笔调,在从容平静的叙述中,交待了母子两代人在离别时不同的举动和心理,从而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于亲情的思索。

D.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是因为歌声让他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和妈妈一起度过的生活,又在首次离家时响起,触动了他的心灵。

5.小说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5分)

6.小说结尾,写“他”走过车窗才发觉母亲写下的字是反向的,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的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

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

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

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

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

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

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

寂静,是最大的变化。

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

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

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

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

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姐、弟弟三人独守家中。

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

”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

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

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

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

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4/13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

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

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

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16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送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荥镇实验小学举行。

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

活动现场,河5/13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

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6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7.下列对上述新闻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B.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C.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D.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了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四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B.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地成长,可以适当缓解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C.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当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D.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切实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E.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网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列数字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9.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景隆,小字九江。

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

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见亲任。

及燕兵起,乃以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

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

“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

”遂命世子高炽居守,戒勿出战,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趋大宁。

景隆闻之,进围北平。

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

景隆忌能功,止之。

及燕师破大宁,还军击景隆。

景隆屡大败,奔德州。

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军出紫荆关往救,无功而还。

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

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四月,景隆大誓师于德州,进营白沟河。

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济南。

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帝始诏景隆还。

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

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

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

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

已,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

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

“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

”于是夺景隆爵,没其财产。

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节选自《明史·李景隆传》)

10.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B.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C.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D.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登基后采用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时用来纪年的名号,新帝登基后一般会改年号。

B.小字。

是古人在小儿时所用的乳名。

如魏武帝曹操小字阿瞒,蜀后主刘禅小字阿斗。

C.世子,在明代是对皇位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也称太子。

文中的朱高炽。

D.左柱国,是明代皇帝用来册封勋臣的称号。

如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获得过这种荣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隆风光一时,晚景凄凉。

建文帝时恩宠有加,燕王登基后,他依然地位显达,只是在多次遭弹劾之后,才落得官位不保、家产尽失的结局。

B.李景隆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

他继承父亲爵位,官至太子太傅,在出征讨伐燕王时,建文帝赐予他象征君权的御品,以示恩宠。

C.李景隆不懂兵法,妄自尊大。

他趁燕王前往永平之际攻打北平,前有坚城,后又强兵,实际是中了燕王的诱敌之计,结果大败而逃。

D.李景隆心胸狭隘,贪功妒能。

瞿能攻打张掖门即将取得大功引起他的妒忌,于是阻止瞿能继续率兵挺进,致使战机瞬间丧失。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2)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尾联运用多种手法:

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B.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C.颔联像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D.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E.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15.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

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会走向灭亡。

(2)《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至万世都称君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胠箧一般轻松夺冠。

③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欣喜。

④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在2016年稳扎稳打,以836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对手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⑤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⑥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河南中央广场举办的《法律大讲堂》活动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B.地震发生后,当大批子弟兵前往救援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灾区、帮助灾民恢复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

C.教育部推出《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是为了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成为儿童阅读的合格守门人为目的,让他们从众多的图书中找到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

D.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带电粒子流有关。

19.下列各项中,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竹有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最长可以活到一百年朝上。

①竹米即竹实,是竹子的种子,色青味馨,甜,状如麦,可以煮了当饭吃

②食竹实可以延年益寿

③老死前有的开竹花,花小而白,有淡香,花谢结竹米

④其实竹子开花也不是十分稀罕,年年有相关的新闻,我做记者时就曾经拍过照片,竹枝披散裂变如薏米的禾子,如水稻将熟

⑤史传常以竹子开花结果为凶兆,借之附会成篇推演乱世史

⑥世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可知竹实的罕见和珍贵

A.④①②③⑤⑥B.③①⑥⑤④②

C.③①⑥⑤②④D.④①②⑤③⑥

20.在下面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