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246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docx

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含答案

2019年苏教版历史高一上学期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60分)

1.(2分)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提到: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分)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漫画家张仃创作的一幅漫画,它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2分)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4.(2分)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有这样一些情节:

“长毛”一路北上打到保定府,京城一片惶恐,商家店铺大多关门歇业,达官贵人们纷纷携家眷带细软准备外逃,晋商们也大多逃回山西,乔致庸硬是坚持留在京师,结果京师果然安然无恙。

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军(          )

     A.北伐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B.纪律松弛,军心涣散

     C.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D.武器落后,装备简陋

5.(2分)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讲话的目的是(          )

     A.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6.(2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

“‘你们独裁。

’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

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此时,中国(          )

     A.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

     C.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7.(2分)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

“(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

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

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

”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          )

     A.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新中国第一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C.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8.(2分)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分)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10.(2分)1949年4月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

这反映出(          )

     A.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需要国际支持

11.(2分)杜威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该事件促成(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清政府迅速垮台

     C.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D.抗日战争的兴起

12.(2分)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

     A.贵族丧失了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的让步决定法律发展的进程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3.(2分)“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

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

”材料中的“其”指(          )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美国的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14.(2分)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英国高等法院后裁定,英国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对此裁决“感到失望”,并宣布将向英国最高法院上诉。

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做出终审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

据此可知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

     C.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D.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15.(2分)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科学”指三省(          )

     A.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

     B.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

     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

16.(2分)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          )

     A.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

     B.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

     C.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D.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17.(2分)萨苏在《国破山河在: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

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

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

中国兵取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

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

“好吃吗?

”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

“谢谢!

”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

     A.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18.(2分)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注:

东瓜和棠吉是缅甸城镇名称)。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19.(2分)陈旭麓指出:

“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20.(2分)“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的“它”指(          )

     A.解放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鸦片战争

     D.抗日战争

21.(2分)“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

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

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

”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

     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22.(2分)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

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

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

     A.国会的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总统可自行建造缉私船

     C.国会的这项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23.(2分)“……联络北方国民军,使其退守西北,保留其固有实力;

(二)联络苏俄以增进革命之势力;(三)派员联络川、黔以牵制滇、鄂两军;(四)联合湘赣,作固守同盟之势,约其共出兵之期限,以牵制吴军之南下……。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24.(2分)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这种现象表明(          )

     A.大萧条后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25.(2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

“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26.(2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军官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

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

     A.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共和制

     D.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7.(2分)“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

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

”这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

     A.平民政体

     B.权力制约

     C.法律至上

     D.公民意识

28.(2分)《明神宗实录》载: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这说明(          )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9.(2分)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

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

“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

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30.(2分)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

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二、综合题(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妇女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后宫妃嫔也设立职务。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

诸王出行,“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材料二 下图是中华民国纪念明信片

“皇帝辞政上谕”

材料三 红色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蕴涵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其影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有关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重要的认识?

 

32.(20分)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和秦朝的疆域图。

 

材料二 古罗马的疆域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加强疆域治理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随着疆域扩大,古罗马的政体和法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特殊的政治制度。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③错误,①②④符合。

故选B。

2.

【答案】A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得出如下信息:

“狼”身上写着“东北蒋匪”,后面的大门是关锁起来的,门上有“锦州大捷”的字样,联系所学知识,战役应该发生在东北的锦州战役,东北解放军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胜利,从而得出应为辽沈战役,正确答案为A。

淮海战役发生地在以徐州为中心地区,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B。

平津战役战斗地方在北京天津,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C。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D错误。

故选A。

3.

【答案】D

【解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D表述不恰当,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BC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准确表述。

故选D。

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派孤军深入北伐,出现了严重的军事失误,故选A。

5.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表明当时我国是法律不完备,故选A。

6.

【答案】D

【解析】“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意味着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样才能只让实现人民有发言权,应该发表于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即将建立之时,排除ABC,故选D。

7.

【答案】C

【解析】根据时间“1954年”可知,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选C。

8.

【答案】C

【解析】福州是在《南京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的,①排除;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之一,②正确;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不符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的要求,③排除;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发生在1900—1901年,符合题意,④正确。

故选C。

9.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未体现台湾同胞对“一国两制”态度的相关信息,A错误;题干中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他们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B正确;题干不包含该信息,且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题干不包含该信息,且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错误。

故选B。

10.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表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符合题意;此时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A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70年代,C错误;D不符合史实。

故选B。

11.

【答案】C

【解析】根据“十四岁多的孩子……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可知,该事件以学生为先锋队,其他阶层积极参与,开展政治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五四运动中的情形。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C。

12.

【答案】B

【解析】根据“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知,平民采取有效的斗争方式,迫使贵族让步,通过有利于平民的《十二铜表法》,故选B。

13.

【答案】A

【解析】根据“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的现实写照,故选A。

1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可知,英国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B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721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会议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排除A;材料与国家元首“统而不治”的说法无关,排除C;材料与首相产生过程无关,排除D。

故选B。

15.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故选B。

16.

【答案】D

【解析】由“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可见ABC符合材料,排除;材料表明选官权在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17.

【答案】D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

‘好吃吗?

’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

‘谢谢!

’”体现了残酷战争下的人性,故选D。

18.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东瓜和棠吉是缅甸城镇名称”,结合所学可知①是中国远征军,时间为1942年;根据“红军不怕远征难”可知②描绘的是长征时期;根据“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③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根据“工农革命”可知④描述的是八七会议之后中共武装力量的行动。

故选A。

19.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皇帝是道光帝,A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B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D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选C。

20.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选C。

21.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选D。

22.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关系是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结合材料可知这项法律将会自动生效,故选A。

23.

【答案】A

【解析】根据“联络北方国民军……联络苏俄”可知,该事件中成立了国民革命军,有苏俄的支持;又根据“牵制滇、鄂两军……牵制吴军之南下”可知,该事件属于大范围的作战,由此判断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国民革命军开展的北伐战争,故选A。

24.

【答案】C

【解析】一般而言,大萧条时期是指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表明之所以任何一个劳动者都“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是“由于个人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没有关系,B错误;依据“19世纪早期”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