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2345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画色彩研究.docx

中国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建筑彩画色彩绚丽多彩,其用色极其丰富,特别清朝出现写生画以后,用色更为考究,所以,作为一个好的古建彩画画师来说,必须拥有一定的中国画颜色方面的知识,在当今网络传播极为方便的情况下,特选了于非闇老先生的文章供大家品读.

 

第一章中国画颜色的品种及性质叙述

中国绘画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几千年来,经过很多画家的钻研创作,已形成独持的形式与风格。

遗留下来的经验非常丰富、广泛,我们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接受,对于发扬我国民族绘画的传统,创造具有民族形式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是有莫大益处的。

在接受民族绘画遗产时,关于物质材料和技法上的特点的了解,也不容忽视,所以如何认识和使用中国画一向使用的颜色,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之一,对于创造民族形式的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有不少美术工作者,并不完全熟悉我国优秀的传统的绘画颜色,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我们“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工作的。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着有色彩的古代绘画作品,重要的如:

辽阳、望都等地的汉墓壁画、西北各地的石窟壁画以及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故宫博物院藏)唐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东北博物馆藏)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藏)宋赵佶的“芙蓉锦鸡”(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作品距今最远的已有二千年前后,近的也有八九百年,而画上的颜色都还保持着一定的艳丽,还具有各种色调气氛,显示了古代画家使用颜色的才能。

从文献上看,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在画家谢赫传述的“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论。

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以前,美术批评家张彦远在他作的“历代名画记”中,叙述了当时绘画颜色产地,使用情况以及历久不变的原因。

后来各代有不少画家通过实践或多或少写出了使用颜色的经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中国绘画的颜色问题都有很高的价值。

第一节

矿物质颜料

一、赤色

朱砂

又叫辰砂,属于辉闪矿类。

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分子式HgS0它生在石灰岩中,成块形、柱形、板形、马牙形、箭头形。

我国主要产地分布在湖南的凤凰、晃县、麻阳、乾城,贵州的玉屏、毕节、贵筑、安顺,四川的酉阳、秀山、彭水,云南的保山、大理等地。

最好的是表面光华像镜子似的天然朱砂。

已经提炼出水银的,不宜作为绘画颜料。

朱标

将朱砂研细,兑入清胶水,浮在上面比黄丹更红些的叫朱标。

(标也可写作膘,膘是说朱砂上浮的部分像油脂,标是指它浮出的部分,但意义是相通的。

银朱

又叫紫粉霜。

这是我国古代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

从前的制法是:

用水银一斤,石亭脂(药名,即是制造过的硫黄)二斤同研,盛入大口瓦罐内,上面用铁锅盖严,再用铁丝把锅和罐拴紧,用盐泥封固,放在铁架上,下面用炭火烤罐。

在火烤时,另用棕刷蘸冷水,刷上面盖着的铁锅,随烤随刷冷水,大约经过一个钟头即成。

俟冷后,揭开铁锅,锅里和罐里全生着银朱,石亭脂仍沉在罐底。

水银一斤,可得银朱十四两。

鸦片战争以后,海运大开,水银出口,价值既贵,用它提炼银朱的很少。

主要的产地是福建漳州。

到今日,连一包(重一两)银朱也很难找到了。

今日用“一硫化汞”替代。

赭石

又叫土朱,有火成的,有水成的。

入画的赭石,是出在赤铁矿中的。

原石伴随赤铁矿产出,用手抚摩它,感觉滑腻的是好颜料。

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

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全产赭石。

黄丹又叫漳丹,产福建潭。

今各颜料店均有,制法是把制作铅份剩下的铅,再炒一下,即成黄丹。

二、黄色

石黄、雄黄、雌黄、土黄是根据颜色浓浅分的,其实都产在一起,成分是三硫化砷,分子式AS2S3石黄是正黄色,雄黄是橙黄色,雌黄是金黄色,土黄是土的黄色。

甘肃是重要产地。

特别是湖南有世界最大的雄黄矿。

这四种都忌和铅粉同用。

石黄

又叫黄金石,它的外面疏松、色黯、有臭味的不要,里面一二层是好石黄。

雄黄

在黄金石里被石黄色裹着的,或是成块不被包裹着的。

又有泛些光泽的,色更深,叫雄精。

雌黄

雌黄也生在黄金石中,它是一片一片的,好像云母石,很容易碎,所以民间的俗语有:

“四两雌黄,千层金片。

土黄

这即是包在黄金石外面臭味最重的土黄色。

其实前面那三种也都有些臭味。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及氢氧化铁。

分子式Fe203"3H20余为陶土。

三、青色

梁朝陶宏景(画家,也是药物学家452—536)“名医别录”上说:

“空青生有铜处”这话和近世学者认为石青是盐基性碳酸铜,分子式3CuO"2C02"H20产于赤铜矿是相合的。

它的品种有空青、扁青、曾青、白青、沙青五种,均有毒。

分述如后:

空青

它的块状像杨梅。

据宋代苏颂(公元1058年前后)说:

“今饶、信州时有之,状若杨梅,其腹中空,破之有浆,绝难得。

”(见“图经本草”)北宋以前的医家画家喜谈空青,说它出自金矿或是铜矿。

我只见过四川出产形象似杨梅果的石青,中间仅有些小的空隙,并无浆水,也不甚好用。

扁青

又叫大青,云南、缅甸都有。

产云南的叫滇青,产缅甸的叫甸青。

这就是清代王概所说的梅花片石青。

(见“芥子园画传”)缅甸产的块更大,但不如滇青娇艳。

曾青  (曾应作层次的层字解。

)它是一层深一尽浅,或是几要都是深色的青。

画家喜爱它的浅表色,就把浅色多的晕集在一起研炼出来的浅青叫天青。

出山西、湖南、四川、西康、西藏。

白青

又叫碧青,出云南、贵州、四川。

比天青更浅,无光泽,画家用的很少。

沙青

又叫佛青,又叫回青,是从西域传来的颜料。

我国古书上虽无明文记载,但是在佛建筑彩画上、建筑彩画上,无论是敦煌的壁画,是明清的佛像,常用沙青。

它分粗沙、细沙两种,粗的颗粒有谷粒大小,细的更小些,但不是粉末,每包重四十八两。

现在西康、西藏、新疆等地仍有。

民间画工把产自西藏的叫“藏青”。

四、绿色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上说:

“绿,出右江有铜处,生石中,质石者名石绿。

又有一种脆烂如碎土者名泥绿。

”这也和现代说石绿2CuO,C02.H20产在铜矿中的相合。

均有毒。

现分四种叙述如后。

石绿

成块状的,云南会泽、东川、贡山出产的最好,文本南丹、宾阳次一些。

还有波斯、缅甸也产大块石绿。

孔雀石

也是块状的。

有自然生成浓淡相间的花纹,很像孔雀翎毛的翠绿色。

出自我国西北和马来半岛。

民间工艺品使用它作雕嵌的装饰。

零碎断片,也可以制成绿的颜色。

铜绿

又叫铜青。

不畏日光,是它的特点。

这也有在铜矿中自然生成的。

从前人工的制法是:

“把黄铜打成板片,用好醋泡一夜,放在糠内,微火烤薰,刮取铜绿。

”这也是我国人民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

(见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公元1590年出版和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公元1637年出版)。

现在的制法是:

用胆矾溶液加炭酸钠,取沉淀。

丁沙绿

出西藏和波斯国,成为沙粒,色较深暗。

五、白色

白色在民族绘画上和大青大绿一样,都被认为是“重色”。

(对淡着色而言)这里包括白垩、铅粉、蛤粉。

蛤粉虽是由贝壳煅成,但是经过煅炼已变为石灰质,所以也把它列入矿物质的颜料里。

白垩

又叫白土粉。

成分是炭酸钙。

分子式CaC03古代绘画非常重视它。

在公元五三六年以前就把它称作“画粉”。

(梁陶宏景)这是汉魏以来壁画上主要的材料。

它随处都有,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出产的更好些。

它是历久不变的。

(敦煌北魏的壁画,用它合银朱或漳丹调成了肉色,画人面、身手,后来银朱漳丹变成黑色,也影响了它。

  乙

铅粉

又叫胡粉、官粉、亚铅华。

成分是盐基性炭酸铅,分子式2PBC03"pb(OH)2就是从前妇女擦脸的粉。

因把它制成银锭形,所以又叫锭粉。

也是我国古代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颜料。

一说是汉张骞使西域时带来的方法。

它的造法是:

用铅百斤,熔化成薄片、捲成铅筒,把它安放在木桶里,桶底和桶的中间各安放醋一瓶,把盖盖严,用泥和纸封固,不让走气。

再用风炉通火,经过七天,打开盖,铅桶都生了白霜,把这霜扫入缸内,再将铅筒入桶,依依旧制造,以铅尽为度。

每扫下白霜一斤,掺豆粉二两,蛤粉四两,即成铜粉。

如果把铅粉放在炭炉里,它仍返还成铅。

所以用铅粉绘画,日久便变成黑色,叫作“返铅”。

再用“双氧水”轻轻的洗,又返回白色。

丙蛤粉

又叫珍珠粉,这也是古代民族绘画征用的颜料。

宋代绘画都用它代替白垩。

制法是:

拣选海中的文蛤,蛤壳坚厚,壳口微带紫红色的,用微火煅成石灰质,研到极细,即成白粉,注水后,就由生石灰(贝灰)变成消石灰。

兑胶使用、永久不变。

六、黑色

黑石脂

产湖北湖南,入药,中国药店可以买到。

它的别名叫石黑。

它的性质是入口粘舌,和煤不同。

主要的成分是炭,古代画家把它研细,用它画须眉。

以上是现在常用的矿物质颜色。

此外,如玛瑙、珊瑚、宝石、松花石、琥珀……不是普遍被使用的颜色,恕不缕述。

第二节

植物质颜料

一、红蓝花

又叫红花,很像胶蓝,球形花汇。

早晨采花,一二日又由汇上生出,直到采完为止。

把花捣碎,用布绞绞黄汁,阴干,捏成饼。

用时以温水泡开,用布拧汁,兑胶使用。

今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用它染红色。

在过去,我们喜庆事所用的红纸,都是用它和“茜草”染成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外国的洋红面、品红等大量入口,它和蓝淀在颜料市场上就逐渐被舶来品代替了。

二、茜草

是蔓生的草,叶像枣叶、方梗中空,每节生五叶,开红花,它的根是紫红色,用根挤熬成水,制成红色颜色。

现在河北、河南、西北仍有野生的茜草。

它的红色比红蓝花更红。

三、紫铆

(铆音矿)又叫紫梗,又叫紫草茸。

产于我国西南边疆上。

入药,电气工业上也需用它。

它是一种天然的树脂——虫胶。

远在唐代张彦远,就说它是“蚁铆”,是制成紫红色颜色的原料。

它不溶解于水,研细兑胶就可使用。

四、胭脂

又写作燕支、燕脂、

赤支、月燕脂。

它是用上面所述的红蓝花、茜草、紫铆作的。

据传说:

“在公元前1183年商代纣王的时候,人民就用红蓝花汁创造了胭脂.作为妇女的‘桃花妆’(见‘中华古今注’)。

一说是汉张骞使西域,从‘马耆’国带来了‘焉支’(即胭脂)。

胭脂饼用在妇女的化装上,是和‘锭粉’一样的。

晚近也由‘洋胭脂’(装盒的化妆品)代替了它。

到今天,真正的胭脂饼就很难找到。

作者从前找到广东的胭脂饼,它的颜色近于紫,是紫铆制成的。

也找到过福建的胭脂饼、杭州的棉花胭脂,这都是用红蓝花茜草制成的。

听说,甘肃新疆和西南边疆等地的胭脂格外的红,只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民族绘画的绯红色、紫色和在朱砂上再染红色,在古代都是以胭脂为主要的颜色。

不过,胭脂画成的画,经过年代久了,也要褪色。

现在用西洋红代替它,更加鲜艳。

五、檀木

又叫苏木,是染木器用的。

色深紫,也可熬水收膏使用。

六、蒜黄

藤是海藤树,落叶乔木,高五六丈。

这是热带金丝桃科的植物。

由它的树皮凿孔,就流出胶质的黄液,用竹筒承接这液,等它干透,中间略空,就是我们绘画上所用的“笔管藤黄”。

藤黄和前节所说的石青石绿铜绿都有毒,不可入口。

我们在颜料店里买它时,颜料店总是叫它“月黄”。

因为越南产的顶好,其次是缅甸、泰国店家把“越”简化成“月”,一直到今.便叫它“月黄”。

这种颜料,在唐代以前即输入我国,称为“真腊画黄”,又称“林邑之黄”。

七、槐花

用未开的槐花蕊,制成的是嫩绿色。

用已开的花制成的是黄绿色。

制法都是采下来用沸水一烫,然后捏成饼,用布绞出汁来即可。

尤其是使用石绿时,必须用它罩染。

八、黄叶

北京叫黄木、是四川出产的。

颜色深黄,可以防蠹虫。

可以煎熬成水,兑胶收膏使用。

九、生栀子

中国药店可以买到。

捣碎去皮煎水,兑胶使用,可以代替蘸黄。

十、花青

是用蓝淀(又作靛)制成。

我国用蓝淀染色,发明最早。

古书如“月令”,如“说文解字”,都说蓝是染青色的草。

到了光绪末年,各地染布逐渐改号了洋蓝,(煮蓝)民族绘画用的花青,也采用普鲁士蓝(简称普蓝)制成的了。

现在只有西南苗族还种植它,还用它染布。

它比普蓝颜色更加鲜艳,能抗拒日光,不太变色。

蓝是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是椭圆形,叶柄基部有包茎的筒状托叶,秋天由叶腋长出长茎,茎尖上开穗样的红色小花,有带红色的花萼。

它的叶,就是作蓝淀的原料。

它有四五种、都可作蓝淀。

蓝淀的制法是:

在秋天采集了“蓼蓝”或是“大蓝”的叶,一层一层的铺在木板上,喷上些水,上面盖上麻袋,使它发热发酵.发酵之后,把麻袋取下,等它干燥,再上下搅合,再喷上水,再使它发酵。

这样多次,至不发酵为止,就制成了天然蓝淀。

这个比用石灰去沤它,较为是干净。

画家把这样制成的蓝淀,放任乳钵里去擂,大约四两蓝淀,要用八小时去擂它。

擂研以后,兑上胶水放置澄清,澄清后,把上面浮出的撇出来,所撇出来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好花青。

十一、

这是民族绘画的主色——黑色。

墨,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并在世界驰名的。

分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三种,主要产于徽州。

十二、百草霜

又叫灶突墨,又叫锅底烟。

这是烧柴烧草的黑馏炱,兑胶使用。

画须发,画翎毛都用它。

十三、

通草灰

又叫灯草灰,是把通草(入药)放在铁筒内,烧成了灰,兑胶使用。

它是画蛾画蝶一类专用的黑色。

以上是一般常用的植物质颜色,中国画家通称它们作“草色”,是对矿物质颜色而言的。

矿物质颜料通称“石色”。

西洋红早已被中国画家所采用。

它是动物的沉淀色质。

它不浸蚀纸背,不染笔毛。

旧德国“大德颜料公司”出品的是粉末,旧德国“派利堪厂”出品的是块状.已加入胶。

苏州姜思序堂卖的是前一种。

这两种,无论是兑冷水热水,都没有腥臭气味、价钱都很贵。

另一种西洋红是英国制,色较暗较深,也不染笔毛,不浸蚀纸背,但有腥气。

第三节

金银

金和银不能与其他颜色相配台而产生间色,它们又是民族绘画上必不可少的东西,特在这里加以叙述:

一、黄金

民族绘画上所用的黄金,都是用锤成的金箔的再制品。

包括“泥金”“洒金”“打金”。

金箔是苏州的特产,分“大赤”“佛赤”两种。

“大赤”是金的本色,“佛赤”则是更赤一些。

另外还有“田赤”,它是淡黄色。

这些金都是十张为一“帖”,千帖为一“箱”。

“洒金”在民族绘画上不用。

“打金”惟在纸或绢上先完成了了构图,其余空白的部分,“打”上金地子.然后再进行着色。

“打金”分“雨金”“鱼子金”“冷金”等,只苏州有此专家。

“泥金”是在碟内用手指加胶把金箔研成细泥,用笔蘸着描绘,苏州姜思序堂颜料铺,有泥成的金丸及和胶粘在小磁盅上的金碗。

又苏州姜思序堂颜料铺有泥成的洋金,价较廉。

二、白银

银色入画,用处较少,只在鞍马刀矛上用着它。

银箔也产于苏川。

把它按照泥金的方法用手指研细,用笔蘸着使用。

有的把银箔和水银食盐用乳钵研细,然后再烧去水银(加酒点饶),漂去食盐。

这法子既省时间,又容易研细。

又银箔雄黄熏黄泥细,可以充黄金用。

但日久褪色。

若用泥银画后,再用栀黄罩染,也成黄金色,日久并不变。

在画面上,虽然用的是真金真银.但并无光泽,人住往认为是假金假银。

这是使用上的毛病。

使用它们必须多放人胶水,使它们沉在碟底,用笔由碟底蘸着使用,自然发生光泽,这也是和其他颜色在使用上不同的地方。

第四节

胶矾

中国绘画的色彩,鲜艳明快历久不变,是经过画家们不断的劳动创造的结果。

一方面是选择原料,加工炼制,一方面是利用胶矾,使它固着不剥不落。

尽管是不溶解于水的原科,只要它色彩鲜明历久不变,也可以把它固着在画面上.这就是胶和矾的功用。

今分述如后:

一、黄明胶

又叫广胶,产广东广西。

是用牛马皮筋骨角制成的。

(牛马等皮筋骨角中的硬蛋白质加水加热分解而生成的新物质。

)黄色透明,成方条状,无臭昧。

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层清轻的兑入颜色,下面浑浊的不用。

二、阿胶

又叫传致胶。

也是用牛马等兽类的皮筋骨角制成的。

出山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的阿井,胶有三种,清薄透明,色淡黄的,选作兑颜料用。

另一种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入药用。

其余浑浊不透明的,只可以粘器物用。

画家用时,也加清水微水融化,只用上面的清水。

三、瓶胶水

这是一般的玻璃瓶胶水。

用它兑用颜料,第一不妨碍颜料固有的色彩。

第二它的本身不发光泽。

第三它有防腐剂在内,夏日不臭不腐。

第四凝集力和附着力不弱于黄明胶和阿胶。

著者用它已过十年,并未发见颜色剥落的毛病,而且用它也特别简便洁净,只是价钱贵些。

近日有兑入甘油的瓶胶水,却不宜采用。

四、明矾

又叫白矾,味涩.是由矾石煎炼而成的。

半透明、仿佛水晶,主要的产地是安徽卢江。

中国画中除了水墨画和着色的大写意画外,差不多都要利用矾水来固定颜色。

如果是上几层颜色的画,每隔一、二层就要涂上一些淡矾水;尤其是底层的颜色。

这是为了防止颜色再上时,底下的颜料动摇。

比如:

先上一层朱砂——无论是用多么浓的胶,若不上矾水,再用胭脂色去染深浅时,朱砂就会动摇起来,和胭脂相混。

上了矾,朱砂就固着不动了,无论怎样罩染部可以。

还有,把生纸(如“六吉料半”“六吉棉连——生纸名)制成熟纸,也必须用胶矾水刷在生纸上。

因为生纸用墨着色要晕渗,刷上胶矾,不晕不渗,就叫它熟纸。

生绢制成熟绢——又叫绘绢,也用此法。

我们用绘绢进行绘画,有时若将绢地污损,或是画上去的某一部分感觉不甚妥当,或是写上去的字句发现错误时,可以用胶把它们去掉,变成原来的白绢。

方法是:

用黄明胶或阿胶,熬成浓稠的胶液,把它向预备去掉的部分倾注上去,等自然干燥后,按着绢上经纬线斜着用力一绷,整个的胶片,就纷纷的崩裂下来,所欲去掉的部分,也随着胶片崩下来,出现了洁白的绢地。

这方法,只要不是油污,不曾透过背面的墨和色,全有效。

所倾注上的胶液,必须使它自然干透,不可火烘,不可日丽。

也不可把绢的四周压平,越有皱纹,越易绷掉。

第二章

中国画颜色发展的情况

根据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物,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画颜色的发展情况,开始只是使用单色的矿物质和植物质颜色,经过不断的创造、改进,逐渐发展。

进而使用矿物质的间色,(如白垩合朱成为肉色,石青合白垩成为天青色。

)和矿植合用的间色,(如蓝淀合朱成为紫色,槐花合石绿成为嫩绿色等。

)这样的矿植合用,加上古代化学制的铅粉黄丹,外来输人的藤黄紫铆等,在第五世纪南齐的时候.颜色已经非常丰富并且要求“随类敷彩”了。

经过第六第七第八世纪——隋到唐的发展,在第十世纪后,又创造出用水墨代替颜色的画法。

由第十二世纪后,水墨画与彩色画并驾齐驱。

到了第十四世纪初期,使用矿物质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一类的画,竟被“士大夫”们称作“院体”,说作不够文雅。

这时的重着色画已不能和水墨画分庭抗礼。

这样发展下去,到了十九世纪,重色的彩画,只有统治阶级的“供奉”们用它来聊备一格。

可是民间的画家们,还在大量的使用着。

此时,已经有了专门制售中国画颜色的“姜思序堂”颜色商铺。

一般的画家也就不必自制颜色了。

一、中国画颜色发展的过程

请先看一下流传下来和被发见的古代工艺品上面所涂画着的颜色。

我们觉得它们与绘画颜色,在源流上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我们的祖先,在原人时代即已发现了颜色,例如:

周口店山顶洞人染饰品使用了红色;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绘制花纹使用的有白垩、红矾土、炭(黑色)、土黄诸色。

又如:

殷墟甲骨上有朱和黑色写过的笔迹,并有涂朱的明器。

我们从这些例证里可以看出颜色在古代被使用的概况。

周秦(公元前1134—207年)的陶器等物,就我们现在看得见的,如洛阳出土的战国彩陶壶上面,使用着朱、黄、青、白、黑的颜色,画着精美的花纹。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陶鸭上.有红黄白黑鲜明的色彩,还在鸭的嘴和足上,使用了黄色。

再就文献上看一下,“周礼冬官考工记”上说,掌管设色的官员有五种。

又说,绘画的事,是会合五色的(五色是赤黄青白黑)。

在诗经王风篇大车章的注疏里,说明了设色的官员,用五种颜色绘画周代统治阶级的旌旗、上衣、下裳(下裳是先画后绣)等等,根据这些记载。

周代以前使用颜色主要的仍在工艺品上。

汉晋(公元前206一公元417年)时期,文学艺术更加发达,在绘画颜色的使用上,也有显著的发畏。

如在河南洛阳最近出土的汉代彩绘陶壶,画着精美的花纹,使用着红、黄、石青、石绿、白、黑各种颜色;又如在河北望都县发见的汉墓壁画上有红、黄、蓝、绿、黑、白诸色。

并且在“主薄”“主记史”两个人物下,还各画着类似砚台和墨的用具。

用它与辽阳的汉墓壁画,山东梁山县最近出土的汉壁画来比较,在颜色上,它的变化比较更多一些。

随着基本建设工作的日益开展,古代的文物,将会有更多发现,用来作为颜色发展的说明,是最有力的材料了。

西晋流传下来的绘画,尚有待于发现。

东晋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一卷,(约公元405年前后)最古的摹本已流人英国,在伦敦博物馆陈列着,有原色版影印的)。

它是以朱、赭、黄、白、黑为主体色彩,用胭脂、蓝淀,草绿、檀木为辅助色彩。

晋代陶器使用朱砂、红土、石黄、白垩、黑炭完全与它相合。

这一卷姑不论它是否唐以前摹本。

它使用颜色的方法有主有从,鲜艳明快、活泼而有力。

南北朝,隋(公元420—617年)时期,六法在这时由谢赫给传述出来。

在颜色上提到“随类敷彩”,具定了颜色的作用和效果。

但是宋齐梁陈(南朝)四代的绘画,仅见于文献上的著录,新的画绩,还有待于发现。

北朝——北魏、东西魏留存到今天可以见到的画绩绝大部分是在敦煌莫高窟。

它的色彩特征,是善于使用青和蓝。

在色彩的表现上,喜欢使用强烈的色调,雄健朗爽,有山林的趣味。

主色是矿物质的彩色,辅色是用脂脂、蓝淀、草绿等植物质颜料。

配合的间色,有的使用银朱、黄丹合粉。

现在我们看魏代的壁画,如伎乐、飞天等,有的变成了黑人,那就是银朱、黄丹合粉,日久变色的缘故。

这时部分画家在用色上接受由印度传人的凹凸方法。

隋代的彩色画渐渐的趋于繁复,变化也多。

敦煌壁画印其例证。

故宫绘画馆陈列的展子虔游春图,它的用色,已经开辟着与墨彩结合的道路,即所谓“墨上刷色”的着色法了。

唐代(公元618—907年)绘画,重要的形式有壁画和卷轴画。

壁画传到现在已被发现的,绝大部分是在敦煌,其次是麦积山,最近还有陕西咸阳底张湾出土的唐壁画等。

画卷传到现在的也还有,今分述如后:

初唐(公元618—712年)的画家们,在卷画方面,单色间色互相为用,经过一千多年直到现在。

我们只见到绢已斑剥,颜色并不完全剥落。

手卷像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公元643年前后。

有印本),挂轴像尉迟乙僧画的天皇像(有印本),这就说明我们古代画家们,不但是善于运用色彩,而且运用他们的智慧,使颜料抓紧了绢帛,经过多少年的舒卷,不脱、不落、不剥。

盛唐(公元713—765年)时期,由于晋隋以后书法大行,画家们也受了影响。

那时的墨,已有龙香剂、贞家墨、杨家墨、武家墨。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王维的雪溪图、辋川图就使用了水墨。

(有印本)、李思训则以金碧山水传世。

那时吴道子号称画圣,他有时也只用淡赭石染人面树身,有时连赭石也不用,“只以墨踪为之。

”人称为“吴装”。

但是原迹不存,无从臆断。

其余传到现在的画迹:

有韩干双马图.张萱(宋赵洁临本)虢国夫人出行图,卢棱伽六尊者像之二,韩滉文苑图,周昉簪花仕女图等。

中国绘画到了此时,在画法上,在用色的发展上,已经是多种多样的越发丰富了。

中唐(公元766—820年)以至晚唐(公元82l一907年),不单是山水画兴了起来而且也有了色彩繁复的花鸟画。

如:

毕宏画松石于左省厅壁(事在公元767年),召边鸾写新罗国献孔雀(事在公元785年一805年之间),道士毋丘元志给白居易作木莲荔枝图(事在公元819年)等。

在此时,还有画山水的孙位、王洽、张躁,画花鸟的梁广、刁光胤、周滉等等。

由于绘画本身不断的发展,有了分工,如山水、花鸟、走兽,昆虫这些人民所喜爱的东西,都被画家们作了描写的对象。

在这一时期里,水墨和淡着色画,还占着相当小的比重。

可是植物质的颜料,却被大量的使用。

一方面是由于敷染矿物质颜料,使它更鲜明、更深厚的关系;一方面是淡着色逐渐发展的关系。

五代(梁、唐、晋、汉、周,公元907—959年)两宋(北宋公元960一1126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的统冶阶级,特别重视画院制度,以画取士。

在这时期,画家辈出,争强斗胜。

此时的中国画,经过精细的分工,分成道释、人物、宫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