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2270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docx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

 (2013-07-0815:

00:

03)

转载▼

第七十一章

 

七十章跟七十一章都是在重点谈“知”字。

我们不必学你就可以知道的,好比说小孩子,生下来他不必学就找奶头。

你可以不学就能够的事情,这叫良能。

怎么可以容易行又容易知呢?

所以在七十章谈这个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

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

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

“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

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

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

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

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

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

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

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

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

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

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

你不知道你自己无知,你就出毛病了,生病了。

假充已经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是大病,有这个病就永远没有见“道”的日子。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我知道太多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为什么不病?

没有毛病,因为他知道病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病病,所以他就没有生病了。

我们之所以生病,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病,没准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病还讳疾忌医呢,——这个病不要说了,我没病,我都很好的,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

假设我们以病为病,知道这个是病,这个病就可以治好了。

我们知道自己无知,于是我们就要求知。

因为知道毛病所在就会忧虑,原来我这么无知啊?

圣人不病,是因为他“病病”,头一个“病”是“忧虑”的意思,下头一个“病”是“出了毛病”的意思。

他忧虑他的病,他就没有毛病了。

我们世人怎么样呢?

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毛病,就算知道自己有毛病也不肯承认自己有毛病,我们护短。

我们自己无知,我们强不知以为知,这都是笨人自己欺骗自己的把戏,还以为这样可以欺骗别人,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所以他自己觉得骄慢得不得了。

而一骄傲,就没有进步了,这个病会一天比一天厉害,一直到病大发而死。

我常说你们看见那些自称悟了道的人,其实这个人在说大假话。

真正悟了道的人,绝不说自己悟了道了。

这都不过是笨人自己欺骗自己,还以为可以欺骗别人,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所以他自大得不得了。

这样他的修行就无法进步,这个病会一天比一天厉害,最终病入膏肓。

真正了不起的人,知道自己无知,这才是最高明的;如果你不知自己无知,这就出大毛病了。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注:

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我们先讲讲本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凡事最可怕的是什么东西?

最可怕的就是威。

古时候县官要上堂,怎么样?

两旁的衙役先大嚷一声,已经把你吓破胆子了。

儒家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凡是可以怕的都叫做威,国家最大的惩罚是什么?

死刑,无期徒刑。

天最可怕的是什么?

天的肃杀。

你看到春天生长万物的时候,那真是欣欣向荣。

当他秋天要肃杀的时候,那个可怕。

他地震的时候,大水的时候,大火的时候,大风的时候,都叫天威天杀,这都是“大威”。

好的人给你好福报,坏的人给你降殃祸,这些东西如所谓影之随行,如响之随声。

所谓龙生九种,没有一种龙是相同的,名字都不相同,长的样子也不同。

原因就是所有的祸福都是自己来的。

我们若怕天之大威只有自己好好修身,你自己修身了以后,自然就不会遭受这种大的威刑。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换成“狭窄”的“狭”也可以讲得通。

本来这个“狎”就是“不注意”的意思,那个“狭”是“窄”。

孔子说得很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贵可以求得,给人家拿鞭子我都做,但是“不以其道得之”,我不要。

我们不说矫情的话,说“我不要富贵,我就喜欢贫贱”,没有这样的。

实际上我们都要富贵,但富贵必须以其道得之。

另外一个“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个小窝,即使小一点,我们走到外头去,怎么走还不如回到家里,即使很小也觉得家里很温暖。

假如说我们不当作是非常狭窄,而是觉得很不错了,永远存感激的心,这样的话你不会觉得你住的地方非常窄小了。

同时,真正一个修道人,他对于修行不是仗聪明,也不是仗博学,靠的是认真。

我们能够敬业,自然我们会乐群,我们不敬业的话,天底下人都是我们的冤家。

“狎”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

你应该使你的心不只是专门注意名利,不把心搁在眼前的功利这么狭隘的东西上,不自私自利,对于一切的事情非常认真,能够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

而是你想到不但我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

人跟人之间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跟人跟物之间跟环境都息息相关。

明白这一点的话,你就不会马马虎虎的对待一切东西,不会随意糟蹋,这样就把心怀扩大了。

“无厌其所生”,我们人都愿意生,没有愿意死的。

于是我们吃很多维他命、补养品,想方设法把自己身体弄得更好。

其实有时候养生太过的话反而伤生。

事实上,名啊利啊食啊色啊这些东西都是伤害我们的,所以我们说财色名食睡五欲念,这个欲念都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老子就说过“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现在发现这话的确有道理。

我们常常买东西,到铺子里特别是买布料或者买衣服,你进去一看,真是五色令人目盲,我们说叫眼花了,不知道怎么办。

“五音令人耳聋”,现在说是在重听,连耳鸣这老人家的毛病,现在年轻人都有了。

为什么?

你看年轻人永远戴着个耳机,对听力伤害特别大。

“五味令人口爽”,比如我们吃酒席的时候,常常是吃到一半已经没胃口了,吃不下了,不会尝味道了。

开车,十个车祸九个快,都是开快车开出了毛病,所以老子就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们越开越快,尤其是有人跟我们比的话,就绝不肯让人赛过自己,这口气不能输,结果就出了车祸。

人总是对于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不满意,这也是人生的八苦之一。

我们对于有的,从来不满意,从来不感激,却永远追求那个我还没有的,天天为求不得所苦,于是就向外追求。

我们不是都希望长生吗?

在座的有会说上海话的人吧?

我们多少人说:

我怎么能杀时间?

一个人就活一百岁吧,你一天禁得住几杀啊?

下面再看看底下的注解,这个注的很好,“清静无为谓之居”,你能够清静,无事不可生事,这个叫做居。

你能够“谦后不盈谓之生”。

孔子入太庙,跟他们的学生说到一个器皿,你们拿水来,把水灌上,一半的时候这个东西稳稳当当在那儿,你们继续加上,水一加满就倾倒了。

所以孔子就教学生,满了就要倒了,满则倾,所以说话不要说满,事情不要做绝,人跟人的交往不要做得太过分。

因为话说得太满,态度太满这些东西都不好,所以老子说“谦后不盈”,不要满,这样的话就能得生。

“离其清净”,你把清静离开。

“行其躁欲”,非常急躁,而且是欲望无穷。

“弃其谦后,任其威权”,我能够所以我应该,这样做就糟糕了,这就是霸。

我应该,所以我能够,这就是谦虚。

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千万不要用威权,威权有很多,好比说政治的威权,做老师的威权,或者说你仗着自己有学问、有见解、有地位,这都是仗着威权,威权滥用的话,则“物扰而民僻”,天下大乱,而人民就走邪路了。

因为他们要生存下去,只有找邪门,找捷径,这样你“威不能复制民”,你要抢,你要绑票,我就是死刑,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请问你的威上哪儿去用?

“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你用这样的严刑峻法,严刑峻法有时候并不能够使老百姓不作恶,你再严刑峻法,老百姓不能堪其威,于是“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上面也烂了,底下也烂了,上下大溃矣。

天诛将至。

天诛是什么?

地震、大风、大火、大水。

“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假设一般人连人的刑法天的处罚都不怕,最后那个大威来的话就,到那个地步就不可收拾了。

所以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对于物人欲的东西,不要太轻忽,觉得马马虎虎了。

也不要认为时间多得很,我们平常的时候平平安安,不知道是福。

了解这个的话,这才知道“言威力不可任也”,这是嘱咐当政的人不可以用威力,为什么?

用威力太厉害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你拿死吓他,他不会在乎。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注:

不自厌也。

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

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贵则物狎厌居生。

这一句话有本子这么做,“夫为不狎,是以不厌”,你就用这个“夫唯不厌”也讲得通,用这个“狎”也讲得通,因为真正用那个“狭窄”的“狭”或者是用这个“狎”,比原文“夫唯不厌”更通顺,更容易讲。

勉强解释可以说,你不厌其生,自己很保爱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生命非常认真,绝不浪费,绝不糟蹋,那么人家也不会糟蹋你。

另外你也可以用“不贪不欲”的话,你不为恶,所以别人也不会厌恶你。

你用“狭窄”的“狭”也是,你因为自己不以狭窄自居,别人自然尊重你,他尊重你就不会厌恶你。

你用那个原文的“狎”也可以,因为你自己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不负责任,轻诺,而你自己厌生的话,人家也讨厌你。

我们只有自尊自重,人家才会尊重我们,人家之所以不尊重我们,是因为我们自轻自贱。

不厌你就自己不弃,这样人家也就不会弃厌你了,所以说“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自厌,天下莫之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这一个知,一个见,很有道理。

圣人自己知道我知道多少。

“不自见”,这个自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现,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固执己见,我们只知道这么一点,而对任何人的意见我们都不接受,就固执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之所以自知是因你畏威,于是你就顺天理合人情。

你不把自己弄的非常狭窄,不会贪,欲望不会太重。

你无厌,对于一些事情自己不厌弃的话,对于物质来说我们就自重,能够非常自爱自视,不做人家讨厌的事情。

人人都讨厌你的话,就要自己想想,我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这个就叫自知。

但是他绝不固执己见,绝不是知道那一点完全显露出来,把它都露在外面炫耀,你看我懂得多少,也不是把自己的知强加于别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王弼解释说“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不是说你看我的见解多好,我的知识多丰富,我的学问多了不起,我自己多聪明;圣人不这样的,他绝不自夸,不是拿固执己见来耀光行为,然后施行自己的威严,这样的话是自取灭亡。

“自爱不自贵,自贵则物狎厌居生”,你假设自贵,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话,你的欲念就会非常之重。

我们要自爱,不要做物质、名誉的奴隶,不要做别人的奴隶,要使你的心扩大,心胸放开。

真正自爱是我把我的心放宽,对于目前所有的人事物质环境永远欢喜赞叹,而且感激,想要怎么报答。

不要自己认为自己贵重的不得了。

事实上我要死了的话,这个世界还得再转,大家都照旧活着,连一国之尊死了,国家照旧进行。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贵重的不得了,没有我就完了,不会的。

自己不自贵,你就不会轻忽慢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了。

“故去彼取此”,彼是什么?

欲望。

取此是什么?

理。

这个彼是什么?

就是你自见自贵,自以为了不起。

所以儒家是这么说,道家是这么说,佛家是那么说,大家说的都是一件事情。

你不要看他们用的名词不同,语句不同,但是实质并无不同。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前面我们讲到,天威就是洪水、大火、地震、台风,人威就是无期徒刑、死刑,所以到了这一章再说我们怎么自保。

自保的方法就是我们要顺天然,怎么样体顺天然?

这个天然最要紧是不争之得。

凡是什么东西一争就不但伤人也伤自己,接着天的惩罚也非常可怕,你们看我们常常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出在这儿的。

“勇于敢则杀”,“杀”的注解是“必不得其死也”。

我们真正希望的寿终是能够寿终正寝,就是说命到时候了,该死了,或者生病或者老了,这样死了,这是得其死。

“不得其死”就是说人出意外,即凶终。

有人就喜欢逞匹夫之勇,敢做敢为,好勇斗狠,过于刚强、猛烈。

凡是一个东西太刚了,非常容易折断;而真正柔软的把它斩断都不大容易。

当你刚强、好勇斗狠的时候,祸患已经隐藏在那儿了,导致丧生害命,死不得其所。

“勇于不敢则活”,同样的勇,一个是敢,一个是不敢,你不敢也得要有勇气,好比我们常提的韩信出胯下,我做不到,我不如韩信。

韩信这种勇气是勇于不敢,这要好大的勇气啊!

我们真正能够虚心,了解理,才能“必齐命也”。

你命该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死,而不是夭折或是横死。

我们能够顺着天,这个天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呢?

天理人情,凡是合乎天理的,一定合乎人情。

孔子说五十而知命,知什么命啊?

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也知道,若不顺天,不顺乎自然,不合乎人情,一定被众人都所弃,遇见不好的人,命都送掉了,——就这叫知命。

知命以后,你自然小心、谨慎,这正是所谓自知自爱啊!

我们能够自知,我们又能够自爱,于是你这个身才能安哪!

当你身能够安的话,事情就成了。

没有说在我们慌慌乱乱中可以做成一个事情的,不可能。

所以一个人能够存活下去,不但存活,而且要活得快乐,不但要活得快乐,而且要活得长久。

我说不必算命,不必看相,相随心转,我们的相貌天天在变,所以存活下去的这一个权利在谁的手里头,在自己的手里头,活得好不好也在自己的手里头,你愿意烦恼你愿意快乐在自己手里,你愿意长的满面春风细细气气的你也在你,你愿意长的横眉竖目整天皱着眉头也在你。

老子认为最关键是处事要柔弱,不可以刚强,柔弱胜刚强。

同时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说了,“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此两者,或利或害”,下边的注解是“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勇于敢,勇于不敢两个都是勇,所施者异。

你是敢还是不敢,有利有害完全不同。

你真正处于柔弱而勇于不敢,这样是有利于自己的,是自知自爱的。

如韩信出胯下,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利。

假设用刚强处事,就是自取灭亡。

因为你自己进的越快,退的越快。

何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头鼓时,大家都勇往直前,你再打鼓冲第二次,大家就累了;你冲第三次就没力气了。

所以勇于敢就是大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我们曾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是生,生生不已,可是有时候不用生,用杀,有时候不是专门用德,又用刑。

假设天地永远大德曰生的话,那么何必有秋天,何必有冬天,所以有时候生的中间就带着杀,而杀的中间表示生。

我常说,人家说“老而不死是谓贼”,我这都应该被称为老贼了。

假设人人都不死的话天下就大乱了。

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杀中带生。

为什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又要杀呢?

谁知道它的缘故呢?

连圣人都不太清楚。

我们看底下的注,“孰,谁也?

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 天下最讨厌的东西是什么缘故呢?

是不是只有圣人能知道呢?

像圣人这么聪明这么杰出的人都不敢勇敢,我们倒常常说我们很勇敢,不可以的。

“故曰,犹难之也”,事实上怎么样呢?

我们所喜欢的多半都因为欲念,所以我们自私自利。

这都是天所恶的,因为我们自私自利多半从剥削人家那里来得利。

我们知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你太漂亮了,佳人薄命;你耳朵听不见,眼睛会特别好;瞎子的耳朵会很灵。

天就是把有余的损了,来补这个不足的。

而“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极不合天理,也不合人情,所以天到某一些时候就来给你杀一下。

我们常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这个天不是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主宰或者有个佛有个菩萨,都不是的,天是天理和人情。

什么叫天理啊?

就是大多数的人情,我不喜欢他,你也不喜欢,我们大家都不喜欢,你做大家都不喜欢的事情,你就是违反天理和人情,所以对于勇于敢的人,你是违反自然之理。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下边注解为“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什么人家要跟我们争?

因为我们跟人家争强斗胜,人家当然就跟我们争了,我们谁都不跟争,我就做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做了名也好,利也不好,我无所争,一切顺其自然,就没人跟你争了。

所谓天之道,虽然聪明得像圣人一样都很难知道其中奥妙,但它也有其一定的规矩、范围,因为天是法道的,道法自然,什么叫自然?

有所自而然,有所自是因,而然是果,自然是有所自而然。

你真正顺应自然的法则,你为别人设想别人就为你设想,你专门自私自利,别人也不会置你于不顾。

你能够顺应自然的法则,不争,该来的就来了,该有的就有了,该丢的就丢了。

否则的话,争是什么?

争是由于私欲。

因为自私于是你害了大公,结果天也生气,人也生气,天生什么气呀?

因为违反自然了,自然是平等的,自然非常平等,都站在一个平地,平脚不平头。

我们出发点要平,立足点要平,这才叫真平等。

真正了解这个的话,我们不会招了天怒,不会招了人怨。

所以不争者反而能胜。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善”的意思是容易、能够。

我们做人处事少说话,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先做吧,做了以后再说。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天一句话都没有,可是春夏秋冬就这么走,万物就这么生长。

所以我们要能够顺天应时而生,感时而变,该变的时候你不要固执。

于是“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逆天者亡,顺天者昌,顺着他就吉。

吉凶祸福就跟影之随形、响之随生一样的。

你行不正影子自然歪啊,你声音不亮这个响应也不宽广,所以你不必招它,它自然就来了,你有形就会有影,有声就会有响,这是不招而自来。

我们拼命打知名度,我们拼命地争权夺利,这都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本,结果是烦恼越来越多。

要知道,果报越迟恶越深,报越惨,祸也最惨,天底下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所以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而且报得越迟,这个祸就更惨,从来没有侥幸可以逃过的。

“不召而自来”,王弼注为“处下则物自归”。

其实这个解释有点问题。

不召而自来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为人处事,就是你该守的守,该变化的变化,不要加以人为的。

我应该这么做,我能这么做,我尽我的力量做。

你努力做了以后,你不要问结果。

因为你顺应天道自然,所以你很轻松,你不会整天在那儿自找麻烦。

因为你心静,你看得清楚明白;你没有私欲,所以你遇事不必算计别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在上,跟一个大网一样,这个大网是罩天罩地的,看似恢恢,恢恢是看似有洞。

这个天网虽然疏,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东西可以漏失的。

世人为了争名,为了夺利,要钻这个漏洞。

因为是天之所恶,自然就不愿意,而天网又比我们不知道强多少万万倍。

我们跟它争,但是从来没有漏网之鱼。

结果是“强梁者不得其死”,没有人可以得善终的。

 

第七十四章

 

老子的《道德经》都是连续的。

第七十三章是说一般人,你要勇于敢就容易丢失性命,勇于不敢就能自保。

因此,做领袖的人不要拿死来威吓老百姓,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这第七十三章就知道:

我们不跟人争,人就没法跟你争,也就没有胜负;我们先做,做完了以后再说,甚至于不说,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轻诺,不会轻易许诺别人,就能保持自己的信用,这样自然可以“善应”。

最后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失”就是“漏”,我们现在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就是出自《道德经》。

道家的道就是天,天代表天理,天理是自然,代表人情,我们只要不违背天理人情,你就不会有失有漏。

虽然这个天网看着很疏,实际永远不会漏掉的,报应只争来早与来迟。

第七十四章的内容是,假设老百姓都不怕死的话,你就算拿死来威胁他们,也是没有用处的。

若是专门采取高压手段,假称自己代天行善,代表天来做事情惩戒大家伙,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百姓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你还拿死来吓他,没有用处的。

秦始皇末年,那时候秦始皇把全国所有的金属刀都收了,就怕人作乱,可是人民还是揭竿而起,把竹子砍了做武器起来造反。

结果秦二世而亡,原本以为千秋万代,结果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

国家刑法,治乱世用重刑,你刑法越严,但是人要是不怕死的话,你又何必拿死来吓他呢?

根本不怕了,反正都是死嘛!

孔子对于一些政治的领袖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如果完全用行政法令来治理人民,告诉大家都不要犯罪,一犯罪就要受刑法。

民众为了免于受到刑罚,于是就被迫服从于国家的政令;这些民众在表面上好像是遵从了,但其实没有丝毫的羞耻和反悔之心。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整个政治的失败。

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百姓才真正懂礼仪,知荣辱,社会才能真正安定。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注:

诡异乱群谓之奇也。

他说,你要是使人民常常畏死,安居乐业,都活得下去,那么谁愿意死啊?

大家都怕死,一怕死的话你就不敢违背法律。

假设你不按照这个道走的话,就会出问题了,所以民有耻,而且可以让人民越来越向善。

这个“奇者”,我们看底下注解:

“诡异乱群谓之奇也”。

诡就是欺诈做假,这种人专门要标新立异,你要这么做,我偏要那么做,为的是让人家注意到他。

这就叫做奇,就是不想跟别人一样的人。

“奇”的人往往,“勇于敢”,作奸犯科,好勇斗狠。

结果当然不得其死。

我们看总是感觉这个社会怎么这么乱呢,都是奸淫掳掠的事情,事实上都是一些坏的事情特别的事情才上新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世间坏人这么多,好像这个社会简直坏的不得了了,事实上是因为他太特别了,跟旁人不同了,所以有这么一两个勇于敢的。

喜欢奇的,做了很多乱七八糟、作奸犯科的事,这样的人你就抓起来,“执而杀之”,为什么?

杀一儆百啊!

这样谁敢再勇于为非作歹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常有司杀者杀”,虽然你可以杀一个来警告其他的一百个,但是假设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了,——所谓民不聊生,那么你是杀不胜杀啊!

“有司”,上天冥冥中管杀,这就是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一个主宰没有形象,是无形的。

只它讲究的是合理不合理,有所自而有所然。

“司杀者”是“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所自是因,而有然是果。

如果顺应自然之道,必定要死。

就好比人,出生以后,必然会慢慢长大,慢慢变老,器官渐渐老化,最后死去。

如果人不顺应自然之道,不会死,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自然之道。

道家所说的自然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

有什么因就种什么果,你自己要不好好过、慢性自杀,你就自杀吧。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思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往往不得其死”。

“得其死”就是说老得死到床上了,这是寿终正寝。

“不得其死”就是横死,就是不该死而死。

强硬的东西非常容易折断,而要弄断柔软的东西则比较费劲。

所以老子一直劝人柔弱,提出“上善若水”,还有比水更柔、更弱的吗?

可是“水滴石穿”,水一直滴下去,却能把石头都滴穿了。

而相比水,我们人太刚强了,非常容易折断。

再加上贪图耳目口腹之欲,就更加加速老化。

好比现在的这孩子们,近视的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