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2241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docx

关于渡边淳一小说思想的研究

黑龙江大学

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从“规范”到“狂欢”

——论网络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新突破

学院:

文学院

年级:

2008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白东旭

学号:

20084744

指导教师:

王凯波

 

2010年12月27日

摘要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科技和网络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异在性,包括杂糅性、去理性化等特征。

这些异在性导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的差异。

网络文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狂欢化”特色,采用多种新颖的形式、符号、图片等方式完成语言表达,建立全新的立体化的审美体系,这是对传统文学的新突破和新超越。

网络文学语言特色的产生,是网络和多种媒体介入、话语权堡垒的崩塌与文学消费模式的变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络文学语言代表着语言审美的全新阶段,是对传统语言审美的一次巨大挑战。

 

关键词

网络文学;语言;异在性;狂欢化

Abstract

InternetLiteratureisanewformofliteraturewith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andnetwork.Ithasdistincttimesanddifferentinnatural,includinghybridist,norationalandsoon.ThesecausethebigdifferentinlanguagebetweenInternetLiteratureandtraditionalliterature.InternetLiteraturelanguagepresentsauniqueliteraryof"Carnival"features.Itusemanynewform,sign,picturestocompetedtheexpression,thenbuildanewThree-dimensionalaestheticsystem,ThisisnewbreakthroughandnewtranscendencetothetraditionalLiterature.TheproductionofInternetLiteraturelanguagecharacteristic,istheresultofNetworkandavarietyofmediaintervention,languagerightsfort’sdestroyedandliteratureconsumptionpatterns’change.InternetliteraturelanguagerepresentanewstageofLanguageaesthetic,it’sabigchallengeoftraditional.

Keywords

InternetLiterature;language;difference;carnival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一、网络文学语言“异在性”特征泛述2

(一)鲜明的杂糅性2

(二)去理性的语言叙述特征4

(三)颠覆性解构与语言“内爆”5

二、网络文学对经典文学的突破与超越7

(一)语言“狂欢化”与对规范体例的超越7

(二)以解构和建构为特色的新语言审美体系9

三、多媒体时代与网络文学语言10

(一)媒体介入下的“超文本”写作10

(二)话语权的泛化与文学消费新模式11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特性,自诞生起便必然会对经典文学审美价值产生冲击和革新,并试图用自身所赋有的新时代、新科技下的人文因素,重新构建独特的、符合当代人心理的全新审美架构。

网络文学的流行时全球网络时代工业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人们对文学的存在方式、价值取向等有了多元化的期待和实践。

而网络的介入为新实践提供了传播与再创造的可能性条件,为个性化写作步入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网络文学对经典文学的革新首先是通过其语言体现的。

由于网络文学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在线身份,其语言具有浓烈的时代性和“异在性”,在对经典文学语言进行吸收、继承的同时,加入了大量传统文学中未曾一见的“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语言界限下的“内爆”、“去理性化叙述”等异在特征[1]。

这些异在性源于网络、日本动漫等国外新锐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等诸多文化方面,在对媒体时代下的新潮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入的同时,也试图与经典文学语言构成一种特殊的平衡性存在,导致了网络文学语言极显的“杂糅性”特征——这也凸显了网络文学语言强大的解构与建构能力。

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经典文学语言规范性的颠覆与瓦解之上的,其呈现出的结构破碎感、杂糅性和大众性,与前苏联文艺理论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文艺理论[2]非常契合。

网络文学语言体系中的网络词汇、戏仿、幽默、模拟表情符号等诸多全新的表达方式,在彰显网络文学新锐个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经典文学语言审美体系造成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

网络文学语言“异在性”特征泛述

网络文学由于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其语言凸显出一种与经典文学决然不同的“异在性”,包括杂糅性、语言的去理性化、语言结构的颠覆性和语言界限下的“内爆”等。

这些异在性特征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创造规范,并逐渐与网络文学的写作模式产生契合。

与经典文学语言艺术特征相对比,可以被看做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一)鲜明的杂糅性

网络文学语言的杂糅性,是指在传统文学语言中混杂有较为明显的较大数量的非常用言语符号,这些符号同样能够准确表达文学内容,并产生异于常规文学的表达效果。

[3]由于新兴载体和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不可避免的产生文化接触与碰撞。

包括非本土文化、潮流通俗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交融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强大吸收力促使了其语言的发展和变异,最终产生了鲜明的杂糅性。

网络文学语言的杂糅性包含多个方面,包括独创词汇、网络化人名、符号语言及特殊修辞等等,同时又对传统文学中的常见表达手法进行了“杂糅”。

以下将择其重要方面分析:

1、独创性词汇

网络文学作品在使用传统创作手段写作的同时,还加入了诸多网络上流行的具有普遍通识性的新型词汇。

这些特殊的词语大部分为网友通过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传统词语的变异等形成的独创性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网络语体色彩。

网络文学作品对这些独创性词汇进行摘择与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时代感、亲切感和幽默性。

例如:

我想,他办事太不给力了,真是菜鸟一个。

例中的“不给力”、“菜鸟”等均是网络独创性词语,分别释为“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和“新手”。

广泛运用这些独创性词语,会使作品凸显时尚型、口语化和俏皮化,增加文章的幽默性和讽刺性。

同时,广泛运用独创性词语,也促使网络文学突破陈词滥调的桎梏现象,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语言域,极大的推动了新语言新词汇的产生,打破了语言的稳定性全局控制,而彰显了语言的开放性。

吸取网络语言的精髓并运用于作品,对网络文学保持其年轻化和强大生命力具有深刻影响。

2、网络化人名

网络的虚拟性和非直接接触,致使网民参与网络生活中对真实信息具有一定保留,用自己认可的、欣赏的词汇重新为自己释名,并以此为符号加入网络互通中。

而网络化人名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指向性和奇异性,庄重的、戏谑的、深沉的、委婉的等等不同种类。

网络化人名多数具有活跃有趣、亲切熟悉的特点,部分网络人名甚至对人物的刻画产生增益效果,例如:

《第一次亲密接触》[4]的女主人公“轻舞飞扬”,从名面上便产生出“清纯”、“飘逸”、“洒脱”等性格暗示,奠定了女主人公的性格基调。

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迅速使作品的“外貌”带上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3、符号语言

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多数在电脑上完成,由于计算机输入的丰富性,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输入不少非文字符号。

而这些非文字符号通过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和意义肯定,逐渐形成了可以多处引用的通用表达符号,产生了共同意义。

而广泛运用符号所产生的混杂效果,也是网络文学语言杂糅性的凸显。

在蔡智恒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多处出现了中英混杂和表情符号等多处非常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

而她,真是个例外。

她竟Mail告诉我,我是个很有趣的人

 「呵....:

)....」这是网路上女孩的特权,当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时,就会用"呵"或笑脸符号":

)"来打混过去。

这样的表达方式首先对读者造成视觉上的新体验,有效的烘托文章的氛围。

同时,广泛的符号语言的运用也是新语言域发展的产物,是语言变异性本质下的浅层表现。

4、特殊修辞

在继承传统文学修辞手段的基础上,新型的网络文学以自身极大吸纳能力,吸收并发展了全新的修辞格。

这些修辞格混缩了文字语言和数字语言,抑或仿古和比拟,产生了异于传统修辞的效果。

首先,运用与网络文学息息相关的计算机及其术语进行修辞,为作品添入现代化气息和全新的视觉体验。

如:

这个一九九年元旦的夜里,我仍然毫无睡意,于是我做到键盘前,整理我记忆硬盘的碎片,把我一九九八年的事记下来。

[5]

其次,运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对传统修辞进行微小改造,也能够产生突出强烈感情的语言表达效果。

例:

“水儿!

”如果屏幕允许的话,傅苏还会继续他的感叹号,他已经激动得没有话说了。

[5]

突破传统的修辞方式,也是网络文学语言杂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去理性的语言叙述特征

尼尔·波兹曼曾指出:

印刷媒介时代,线性排列的文字组织形式促进了思维的逻辑化、语法成分的有序化和语言内涵的高度抽象化。

[6]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追寻和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探讨人的生存问题和行为哲理,已成为思想中心。

因此经典文学大部分显现出了极强的理性化特征,追求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和人物生存境况和命运,表达上趋向于思想的阐述和诠释,赋予逻辑性和复杂性。

而多媒体时代之门的开启,为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在文本中插入图片、链接甚至影像的方式已屡见不鲜,人们的理解趋于平面化和直观化。

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语言也出现了理性化甚至纯情感叙述等显著特征。

网络文学的平民性促使更多的“草根力量”进入创作舞台,纯粹的精英文学逐渐演变为情感的传递和接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得到回应。

”这是网络文学创作和消费过程的主要特色。

因此,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很少再有创作者追求理性化的逻辑构建,而更加趋于情感的诉说。

我们很难看到哪一部网络文学作品中“长句子”特别多,也不会再试图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及生存问题。

语言层面的表达更加直观和鲜明,有时能够产生巨大的震撼。

例如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7]中,被创作者“重制”的孙悟空面对天空和诸神时内心的独白: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赤裸裸的语言和纯感性的叙述,彰显了的孙悟空的狂放与不羁,给予读者极大的心理冲击。

正是这去除理性逻辑的制约,回归内心和情感的叙述特征,使《悟空传》有了成为经典甚至超越经典的可能。

(三)颠覆性结构与语言“内爆”

在对比网络文学与经典文学时,二者语言结构的差异极为明显。

经典文学范畴中,语言规范是十分明确和具体的,并以较为强大的强制力制约着作家的个性创造。

包含叙述完整性和语言文字组合固定性在内的诸多规范,促使经典文学的语言结构形式趋于同一和稳定。

而新兴的网络文学在对文字结构进行处理时,摒弃了传统文学经验和固定法则,选择性的任意打乱文字结构,并依照自身的意愿和作品需要进行重组,以极破碎或极变异的形态展现给读者。

而且,由于网络文学语言的杂糅性,在对外来文化和现代处理手段的吸收和二次创造的过程中,最终产生了以“片断引入效应”[1]为代表的颠覆性语言结构。

首先,“片断引入效应”体现在截然不同的风格语言被糅合进一句话或一个片断。

例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一处描写:

莎莎正托着下巴兴致勃勃地看着我,似乎对我的胃口之佳十分好奇,灵动的明眸熠熠闪光,盈蕴着几丝温柔与顽皮,映得秀雅的面颊灵气诱人。

该句前半句是搞笑的现代语言,而后半句则运用了“红楼梦”式的富含古典气息的肖像刻画方式。

在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运用中,毫不顾忌规范与风格,大胆的将二者糅合。

正是网络文学作品显著的特征。

第二,日本漫画似的独特视觉美,也常常通过“片断引入效应”被嵌入到作品之中,加强作品色彩的绚烂感和读者的视觉体验。

例如《悟空传》中的一处描写:

巨大的雪片在天外涌出的火光映照下像凝血的冰晶,整个天界被这飞扬的红色充满,冰雪折射着火焰,像红宝石般的在空中闪耀,这些红亮的星尘在宇宙间飞旋,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和极美的姿态冲毁着它们面前的一切物体,诸神的宫殿在这狂潮中支离破碎,分崩瓦解。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这样将大段的语言叠加和重组,以彰显文章绚烂的色彩感和幻觉模糊性。

这种颠覆性的语言结构正是通过“嵌入”动漫文化中色彩表现方式而实现的。

网络文学作品中“内爆”效果的运用也是导致其颠覆性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爆”是麦克卢汉的一个术语,指在同一领域内部的两级对立在瞬间消除区别的过程。

在“内爆”完成之后,一切都变成了相互交叠、相互渗透,原本互相对立的概念变成了模糊的混沌题。

网络文学明显的消除了雅俗对立和深浅语意,在文本上成为了无对立观念的混沌体。

“内爆”是网络文学体现其语言规范下的“无差别性”的主要手段。

对于具有通俗性、大众性的网络文学来讲,其语言本身便不存在雅与俗、褒与贬,所有的语言构建都是为了表达创作者自身思想、情感而存在的。

而“内爆”后所造成的模糊效果,有时可以加深作品的厚度,为阅读者提供思考的意向——这显然是对传统文学的保留和对网络文学“过于直观化”的警觉和纠正。

《悟空传》中曾出现过类似“禅机”的对话:

天杨:

“如何是禅?

法明:

“是。

天杨:

“如何是正法眼?

法明:

“不是。

天杨:

“如何是空?

法明:

“问。

天杨:

“是么?

法明:

“不是么?

天杨:

“是么?

法明:

“这……”

这看似有“哲理”的对话,实际上却不能找到真正的依据,脱不了“莫名其妙”的嫌疑。

但在文本上,显然言与意的深浅被“内爆”了,无法分辨出是滑稽模仿还是故作深沉。

而作者本身也“内爆”了自己的观点,没有褒贬没有正确答案,实际上只是在质上没有区别的文字排列。

“内爆”与“片断引入效应”等手法,彻底颠覆了原有的组织形式,传统经典文学中的稳定的语言结构在新语言规范下被破坏和瓦解了。

 

二、网络文学对经典文学的突破与超越

网络文学作为创作背景突变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学,相对于有悠久传统和历史沉淀的经典文学,略显幼稚与不完善。

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独特的语言特征也对经典文学有了新突破和超越。

从经典文学到网络文学,其语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规范体例”的淡化和崩溃,作品的语言文字逐渐挣脱经验与规则的钳制而衍生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狂欢化”态势,以极随意极奔放极革命的形式瓦解着经典文学中的套路和规则。

而在瓦解和解构的过程中,新型网络文学自身不俗的创造力又在摧毁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用全新的语言审美体系吞食着传统经典中的逻辑性。

可以说,网络文学语言是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同一。

(一)语言“狂欢化”与对规范体例的超越

“狂欢化”理论是20世纪前苏联文艺理论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提出来的。

巴赫金认为:

“狂欢节是一种全民性的演出,它打破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敬畏、虔诚和礼节。

在狂欢节中,人们可以尽情的放纵自我、欢歌笑语、自由自在。

狂欢是没有舞台、部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

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2]

依巴赫金的理论,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背后隐藏有人类的狂欢精神,有时这精神甚至是对文本内容本身的背叛,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生活的一种独特审美感受。

而网络文学的语言正是“狂欢化”特点的代表。

由于创作者所具有的隐藏性、在线性,去除了自我本真角色的因素,致使其作品语言多数表现狂欢激情、张扬个性,而非传统文学中对语言逻辑和理性的追求。

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文学的语言摆脱了社会规范秩序与等级的束缚,故意破坏长期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各种秩序,打破了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语言禁忌,以一种毫无顾忌的、眼花缭乱的、戏仿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民众对于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朴素看法。

[8]因此,网络文学在平面性的基础上,颠覆了社会层次与逻辑层次,提升了自身的容载量,最终形成了一种类似狂欢的广场式语言艺术特色。

网络文学的“狂欢性”不仅破坏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同时消灭了不同阶层话语权的不对等性,将神话的文学艺术降格为语言的游戏,将文学所具有的“社会承担”淡化为戏谑和笑料,以一种极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文学史中。

网络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杂糅性”、“颠覆性结构”和“内爆”等特色,都是语言“狂欢化”后所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网络新词的利用、破坏原有神话体系、掺入非语言符号等等,都凸出了“狂欢化”语言所带有的随意性、破坏性、创新性等。

网络写手们在创作作品时,并不尊重传统语言的经典与永恒,而更注重语言的休闲性、娱乐性。

这种写作态度摧毁了文学原有的神圣和庄重,将网络文学变为一种狂欢和游戏。

网络文学语言是文学语言发展中的一个“异端”,是作为传统文学语言的“反叛者”而存在的。

其广场式的语言放弃了刻板的语言规范与严肃体例,跳出了传统文学语言的“自由牢笼”,任创作者尽情地释放和宣泄情感,最终达到狂欢、忘我、愉悦的目的。

因此说,网络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文学。

不可否认的,这种优质精品与烂俗泡沫共存的文学形式,其作品本身的价值已经没有意义,其创作和消费的过程才是大众传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粗俗降格的语言,还是阳春白雪的文字,都是作为平等的“狂欢因子”而存在,无法也毫无必要去区分其本身的品质。

这种一体化的、广场化的“狂欢”语言,毫无疑问已经超越了经典文学中的规范体例,并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语言审美体系。

(二)以解构和建构为特色的新语言审美体系

网络文学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学中的定式、规律进行解构,由话语权泛化所引起的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对传统文学语言“韵味”的解构以及对文本统一性的解构等等。

而在解构的过程中,又不自觉的对原有语言形式进行吸收和异化,并最终建构新的审美标准。

如上文所述,网络文学是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统一,其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规律。

在扮演传统文学“反叛者”的角色同时,又承担着新语言审美体系“创建者”的任务。

1、解构“宏大叙事”,建构“心灵叙事”

在信息和网络逐渐获得强大生命力并逐渐推动社会进入新纪元的同时,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推动了话语权的泛化和释放,自由化的信息和思想得到传播和接受的可能。

旧的“宏大叙事”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主导地位也随之受到质疑和动摇。

在语言“狂欢化”精神下,网络文学不遗余力的对“正媒体”[9]和传统文学惯例进行破坏和解构,并试图抛却意识形态和社会阶层的差异,构建相对平等和自由的新语言审美体系。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和新历史派曾试图通过结构宏大叙事,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状态,还原现实生活本身。

但其语言实验显然带有绝对的先锋性和精英性,而同样存在着逻辑、理性的束缚,并试图将文学推向“精英化”创作阶段。

与其不同,网络文学的变革是基于广场式语言的,是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其目的是建立人人自由、话语权均平的“心灵叙事”。

“自由”一词在网络文学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网络和文学的最根本的粘合点。

2、解构形式的整一,构建创作的多元化

在传统文学语言中,语言符号的传输与接收是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的分工非常明确。

传统文学语言在原初生成的过程中读者是无法参与的。

[10]其创作主要是创作者锤炼词句,对普通语符进行文学化的组合和凝练,最终塑造出生动的文学形象。

而读者则是对文本进行接受和解码,最终进行审美再创造。

而网络文学语言自原初生成起便依赖于网络的互通能力,其从创作到定稿到接收,读者都扮演着巨大的作用。

这样,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过程逐渐浓缩到了一起,作者和读者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在某些时候,二者的身份甚至可以进行置换。

在网络文学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读者的评论变成了决定其故事走向、人物刻画等的重要因素。

这种评论并非经典文学中的批评和主流业界的指正,而更像是讨论与交流。

读者在进行评论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语言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再创造,帮助作者完成创作。

例如经典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创作过程,就是写手慕容雪村不断地把写好的小说片段贴在网上,而众多网友立即发表批评和建议,甚至亲自改写。

而正是由于读者的亲自参与,仅小说的结尾就出现了多重版本。

这种全新的交互式创作,解构了经典文学中创作形式的单一化和同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构了文学作品的“神性”,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为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便利。

同时,网络文学语言的交互也可是作者之间的交互。

众多网络写手共同构思、联手创作的接龙作品,已经屡见不鲜。

将诸多创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习惯整合成一部作品,在经典文学范畴内可以说几近不可能。

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和互通性,建构了多元化的创作模式。

创作过程不再束缚于创造——接受模式,文学语言也在交互中变得更为自由、更为大众化、速食化。

从解构文学“神圣性”开始,到建构广泛的“平民性”结束,毫无疑问的,新的语言审美体系正借助网络强大的互通能力而飞速发展并最终形成。

 

三、多媒体时代与网络文学语言

网络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归根结底是创作大背景与文化消费模式变革的产物。

正是由于后工业时代对信息交流要求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络的推动,交互式、开放式的网络文学才得以诞生和发展。

在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单符号、静态线性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学和文化摄入的要求,亟待出现多元化、立体化、大众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式。

网络文学正是为实现文学审美的立体表达而出现的。

(一)媒体介入下的“超文本”写作

人类文学艺术的每次进步,总是和媒体的进步相联系,传播手段的革命是文学革命的最终契机。

网络文学的革命首先是以网络的出现和多媒体对原有传播模式的颠覆为前提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网络传播的便利和快捷,带动了其他媒体产业,激活了媒体传播的联系网,同时为网络文学培植了一块优良的土地。

在多媒体的带动和介入下,网络文学包括语言在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貌。

在信息呈爆炸状飞速传播的背景下,大量外来的新生的文化被网络文学语言所运用,并借助网络高速公路进一步传播。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介入下,文学逐渐演变为与传统写作大相径庭的“超文本”:

网络文学充分运用超文本视窗,与多种媒体想契合,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溶成一体而彰显其独特的视听美感,建立立体化的文学形式。

这种“超文本”极大的继承和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

一方面,能够继承传统文学中的虚构手法、悬念设计、心理特征描写等技法,利用其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随意插入链接、图片等非“文字”符号来完成思维的线性和跳跃性的结合,使文本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其次,阅屏模式的产生也促使网络文学语言向“速食化”、“视觉化”过度。

网络文学作品很少见到传统文学中“娓娓道来”的语言叙述,而以直观性、可视性替代。

篇幅越小、语言越精炼的文章越容易传播和接受,在可承受的阅屏时间内,用最少的文字完成最引人注目的文本叙述,这也是网络文学在仍然进行的媒体传播变革中所产生的自发性微调。

(二)话语权的泛化与文学消费新模式

传统文学体系中,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消费都带有极大的精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