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2188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板块二+第六讲民国后期的中国

第6讲 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

1.(2019·西安模拟)据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一次调查显示:

“一般妇女讲话非常漂亮,如‘找对象’‘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名词在谈话中时常流露。

”这表明当时

A.国民革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B.抗战动员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C.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

D.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不断扩大

解析 题干中的“‘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名词在谈话中时常流露”,表明共产党的工农割据思想的影响力增大,故选D项;国民革命是在1924~1927年,而题干中“农村根据地”一词表明此时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抗战显示的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且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方针是团结地主等一切抗日力量,排除B项;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贵州检测)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

这些措施旨在

A.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关税主权的独立,排除A项;官僚资本形成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市场而非中外贸易,排除D项。

答案 C

3.(2019·福州模拟)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这一改变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缓和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对立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央政治局“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由“工农共和国”变为“人民共和国”,说明其政权基础的扩大,再结合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35年,可知这一变化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需要,故选B项;在1935年的时候,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矛盾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排除A项;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说明题干中的改变并没有遏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国民党对这一改变的态度,不能推断出这一改变“缓和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对立”,排除D项。

答案 B

4.(2019·新乡三模)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

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

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解析 由材料中1937年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这是由各县生产农产品的差异性决定的,也说明各县农产品大多只在本县流通,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由材料中1937年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说明各县农产品大多只在本县流通,因而未体现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未说明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且贵州省地处内地,1937年时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的可能性较小,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未说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且贵州省地处内地,1937年时农村依然以农业为主,排除D项。

答案 C

5.(2019·洛阳三模)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民政府这些措施

A.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B.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说明这些措施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选C项;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是指官僚资本吞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的内容是《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排除A项;《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是在中国东部沦陷的背景下制定的,因此不是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是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证,没有涉及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

答案 C

6.(2019·济宁模拟)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和阎锡山勉强批准了晋察冀边区的成立。

在中共建立的敌后根据地中,它是得到中央政府正式承认的唯一的一个”。

这种现象表明

A.华北地区的抗日形势最为严峻

B.抗日战争影响中国的政治环境

C.民主政权开始得到国民党承认

D.国共两党合作扩展到军事领域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只承认一个敌后根据地,这种现象表明出于抗战需要,国民党有限承认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为边区政府,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华北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敌后晋察冀边区唯一一个民主政权被承认,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敌后民主政权是否被承认,与军事合作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7.(2019·新疆三模)民国三十年,国立、中大、武大、浙大、西南联大招生“中外地理”试题:

“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

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

”此举的出发点是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升民众抗战信心

C.宣传国民党的抗战主张

D.推动早日战略反攻

解析 根据材料“民国三十年,国立、中大、武大、浙大、西南联大招生‘中外地理’试题‘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可知此时处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战时陪都,认识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加深民众对四川的认识,提升民众抗战信心,故选B项;材料涉及认识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加深民众对四川的认识,提升民众抗战信心,未涉及国共两党合作的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涉及认识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加深民众对四川的认识,而非仅宣传国民党政策,排除C项;1941年属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排除D项。

答案 B

8.(2019·甘、青、宁联考)下面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C.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

D.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解析 由材料“1941年12月”“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可知中国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力,国际影响力扩大,故选D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排除A项;“认可”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41年美苏合作对抗法西斯,排除C项。

答案 D

9.(2019·绵阳三模)1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

“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这一主张的提出

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解析 用民主形式“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张,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力量壮大的结果和要求,故选C项;当时中国人民已转入局部反攻,排除A项;中共的倡议是反专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无关,排除B项;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抗日,排除D项。

答案 C

10.(2019·银川模拟)1948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曾经告诫国会“美国必须大规模地,而且可能不断扩大规模为中国政府的军事努力承担费用,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承担费用。

”这反映了

A.中共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B.美国将退出其在远东的势力

C.国民政府无力维系其统治

D.民族战争即将迎来最终胜利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以后,马歇尔要求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结合材料的时间是1948年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的经济正在走向崩溃,无力维持其在中国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反映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支持,没有体现民众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材料里没有体现美国将退出其在远东的势力,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1948年的中国正处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属于中国的内战,不是民族战争,排除D项。

答案 C

11.(2019·重庆调研)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方针

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

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

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1945年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D项。

答案 A

12.(2019·深圳二模)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

“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

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材料中刘少奇提出在新中国建立前,中共为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好四方面关系,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工作重心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A项;由材料中时间“1949年4月”可以判断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B项;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路线仅涉及材料中的公私关系,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仅涉及材料中的公私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材料二 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政府陷入白银持续外流、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

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主要内容是:

(1)确定法币,统一发行。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元。

(2)法币与英镑汇价固定。

(3)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

1936年5月,中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规定美国以市场价格向中国续购白银7500万盎司,价款以美元支付,但是需要将美元存于纽约的美国银行以作为法币的海外准备金。

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摘编自尹全洲《论中国的法币改革》

材料三 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

SDR篮子的最新权重为:

美元41.73%、欧元30.93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

——整理自《新浪财经网》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流通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货币发展与世界形势的关系的认识。

(9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可得出白银货币化。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可得出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一“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可得出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涌入中国,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等。

(2)问,据材料二“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可得出法币改革使中国货币与白银脱钩,稳定了国内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联系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史实,可得集中了资金,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与英镑、美元联系,为中美英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据材料二“1936年5月,中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规定美国以市场价格向中国续购白银7500万盎司,价款以美元支付,但是需要将美元存于纽约的美国银行以作为法币的海外准备金”可得出其消极性很明显,中国成为英美等国的附属货币,便利了英美扩大在华利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贬值,加剧统治危机。

第(3)问,根据材料一“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材料二“1935年11月4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材料三“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可得出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中国主要货币,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今天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然后联系不同时期我国的政治地位,可得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影响着中国货币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货币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1)变化趋势:

白银货币化。

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大明宝钞贬值,失去民众信任;③铜钱使用不便和铜的成色不足;④政府赋役折银的改革的推动;⑤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涌入中国。

(8分)

(2)影响:

积极:

①法币改革使中国货币与白银脱钩,稳定了国内货币金融秩序;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集中了资金,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法币与英镑、美元联系,为中美英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消极:

①中国法币成为英美等国的附属货币,便利了英美扩大在华利益;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贬值,加剧统治危机。

(8分)

(3)认识: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中国主要货币,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今天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外交政策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影响着中国货币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货币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

(9分)

14.(12分)(2019·河南中原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从1941年5月至战争的结束,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和劳务的总计8.46亿美元,其中的各种军用装备价值5.17亿美元,另外还有经济贷款六亿九千八百万美元。

美国对中国人员方面的援助,最显著的是陈纳德的飞虎队,他们在开辟驼峰航线、对抗日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曾分4次向中国提供借款1800万英镑。

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下旬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使中国军队扬威于异域。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入至印度和国内。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取得胜利,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杨天石:

中国抗战

与英美三大国关系》等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信息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中国战场、入缅作战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中国战场减轻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从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提取牵制日军配合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信息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分)

说明:

美英苏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反映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

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苏联能够避免两线作战,也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中国不仅在国内坚持抗战,还开辟了境外战场。

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履行对盟国的义务,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之后,中国与盟国在缅甸战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不仅支援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还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9分)

示例二:

信息: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3分)

说明:

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履行对盟国的义务,援助英军,中国在国内抗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之后,中国与盟国在缅甸战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不仅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还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