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218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编中写道:

“……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等化石。

……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

”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大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一青铜器的描述

A.利簋

B.毛公鼎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3.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人物。

为了了解这一时期的伟人事迹,我们可到下列哪一地方参观学习

A.

B.

C.

D.

4.有人说: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以下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史实是(  )

A.佛教传入中国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道教在中国兴起

D.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5.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统一等,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

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①丞相

②刺史

③御史大夫

④太尉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2021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展示了文物“商鞅方升”并介绍了它的前世今生。

这一文物是商鞅变法中哪一项举措的佐证

A.加重刑罚

B.奖励农耕

C.推行具制

D.统一度量衡

7.司马迁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A.河姆渡聚落的兴衰B.探寻秦国崛起的原因C.道教的兴起与传播D.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8.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面发生过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在其统治时期都迁过都。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长安B.咸阳C.洛阳D.成都

9.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

其目的与下列哪一事件类似

A.实施“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蒙恬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D.楚汉相争,得民心者得天下

1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人认为因修建“此河”致使“隋亡”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唐玄宗

11.以下是某同学绘制的年代尺。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年代尺的主题应该是建立治世局面盛世局面灭亡

A.南北朝并立

B.明清的更替

C.南宋的发展

D.唐朝兴衰史

12.诗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下列哪一人物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

A.白居易

B.辛弃疾

C.罗贯中

D.孔尚任

13.有人评价某一农具“自转不息,终夜有声”,“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

该农具是

A.

B.

C.

D.

14.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五代十国”这一历史局面是唐末以来哪一现象的延续

A.政权更迭

B.藩镇割据

C.武将夺权

D.政权分立

15.有人称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南北朝”时期。

其实,倒不如说这是又一次的“三国鼎立”局面更符合历史实际。

这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10世纪前期

B.10世纪中期

C.11世纪前期

D.12世纪初期

16.穿越时空,小明回到了北宋时期的开封。

以下对其所见所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逾百万,熙熙攘攘

B.瓦子勾栏,活动众多

C.买卖兴隆,“会子”通行

D.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17.“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责送银、绢。

”该协议签订后,出现了下列哪一局面

A.三国两晋南北朝

B.南宋与金对峙

C.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

D.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8.李清照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此前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内容则充满了血和泪。

这从本质上说明

A.作者词风变化

B.词的境界开阔

C.文学源于生活

D.词的地位提高

19.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

下列与忽必烈相关的历史事件,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项是

①继承汗位

②迁都大都

③建立元朝

④统一全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0.观察下图,图片反映的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在于

A.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B.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C.新疆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D.是中央王朝首次在东北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1.“自永乐三年(1405年)(我)奉使西洋。

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

涉沧溟十万余里。

”以下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事件名称——郑和七下西洋

B.起止时间——1405~1433年

C.事件影响——促进友好交往

D.事件性质——进行殖民掠夺

22.“全城核心、殿宇近9000间,规模宏大,建筑群”等关键词是对下列哪一建筑的概括

A.大运河

B.长安城

C.紫禁城

D.明长城

23.“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闯王”是因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

A.“唯才是举”

B.“均田免赋”

C.“独尊儒术”

D.“垦荒屯田”

24.清朝政府明文规定:

“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

”材料中的“台湾……设行省”这一事件发生于

A.1661年

B.1662年

C.1885年

D.1684年

2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请问该书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二、综合题

26.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

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材料三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的成分。

——摘编自《回族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这位“各族共同的君主”励精图治,开创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7.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加强了君权,从而使相权在实际上有所分散。

宋代的办法是将宰相领导的六部变成虚职,新设其他职务去掌握实权……他们的地位虽略低于宰相,但都直属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处理政务,不再是宰相的下属。

宰相由“事无不统”,变成了纯粹的民政长官。

——摘编自《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材料二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

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对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朱元璋)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1368—1644年》

材料三雍正时期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

雍正帝创立军机处。

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

唐代为加强君权所实行的制度是什么?

概括唐宋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共同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洪武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武帝这一做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意义?

(4)君权与相权之争以君权的胜利宣告结束。

这一结局对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等化石。

……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

”可知,此内容描写的是北京人。

北京人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化石、用火遗迹和原始人化石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分工明确,会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距今月170万年,故A不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故BD与题干时间不符,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大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可知,此内容是对司母戊鼎的描述。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解题的关键,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传说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有许多考古发现验证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

传说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故A符合题意;秦兵马俑、孔子、张仲景都是文字出现后的人物,可以通过文字了解他们的事迹,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最能反映题干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此时的中国政治上由于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兵荒马乱”,思想上“士”阶层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基础,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故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5.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故刺史、御史大夫具有监察功能,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方升又名商鞅量或者秦商鞅,,旧名商鞅量,是商鞅为秦变法统一度量衡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故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佐证,故D符合题意;加重刑罚属于法律发明的内容,故A不合题意;奖励农耕属于商鞅变法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故B不合题意;推行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7.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探寻秦国崛起的原因可能出现在《史记》中,故B符合题意;河姆渡聚落的兴衰在黄帝之前,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故A不合题意;东汉道教的兴起与传播、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在汉武帝之后,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选项C符合题意;长安是西汉都城;咸阳是秦朝都城;成都是蜀国都城;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故B符合题意;实施“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属于思想发明的措施,故A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楚汉相争,得民心者得天下,故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可知,此河是隋朝大运河。

诗人认为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民不聊生,引起社会动荡,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故C符合题意;隋文帝建立隋朝,没有参与修建大运河,故A不合题意;唐太宗、唐玄宗是唐代皇帝,故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1.D

【详解】

依据题干年代尺结合所学可知,618年李渊建立唐朝;627---649年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713—741年属于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该年代尺的主题应该是唐朝兴衰史,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唐诗。

诗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故A符合题意;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故B不合题意;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故C不合题意;孔尚任是中国清代戏曲作家,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诗歌创作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自转不息,终夜有声”,“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可知,此农具是筒车。

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故C符合题意;汉代耧车是播种的农具,故A不合题意;曲辕犁是耕作的农具,故B不合题意;水罗盘指示方向,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是解题的关键,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1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916年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1126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金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故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12世纪初期,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会子”是南宋使用的纸币,北宋时期的开封不可能见到,故C符合题意;北宋时期的开封人逾百万,熙熙攘攘;瓦子勾栏,活动众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描述不正确的”是解题的关键,“会子”是南宋使用的纸币,北宋时期的开封不可能见到。

1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自此,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的生活颠沛流离,故以北宋灭亡为界,此前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内容则充满了血和泪,这从本质上说明文学源于生活,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作者词风变化、词的境界开阔、词的地位提高,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2年迁都大都,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忽必烈统一全国,故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①③②④;ACD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A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元宣政院”,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21.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自永乐三年(1405年)(我)奉使西洋。

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

涉沧溟十万余里。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

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故ABC表述正确,不合题意;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22.C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全城核心、殿宇近9000间,规模宏大,建筑群”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紫禁城。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

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大运河、长安城、明长城,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因为“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故B符合题意;“唯才是举”、“独尊儒术”、“垦荒屯田”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设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故C符合题意;1661年郑成功攻打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5.D

【详解】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26.

(1)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之治”。

(2)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通过联姻,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3)国家的统一。

(4)开放性题目,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可知,唐太宗因执行开明民族政策而被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辽;辽宋处于相对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可知,通过联姻,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3)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4)开放性题目,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27.

(1)三省六部制。

分割宰相的权力。

(2)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代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不过也使皇帝处理政务负担更大。

(3)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4)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为加强君权所实行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宋代的办法是将宰相领导的六部变成虚职,新设其他职务去掌握实权”,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共同措施分割宰相的权力。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不过也使皇帝处理政务负担更大。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可知,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4)依据所学可知,君权与相权之争以君权的胜利宣告结束。

这一结局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