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212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docx

南方树种之棕榈科

1蒲葵

 蒲葵又叫扇叶葵、葵树,在植物分类学中是棕榈科蒲葵属的常绿高大的乔木树种。

原产中国南部,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均有栽培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蒲葵

拉丁学名

Livistonachinensis

别称

扇叶葵、葵树

二名法

Livistonachinensi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棕榈目

棕榈科

蒲葵属

分布区域

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展开

1植物属性

2形态特征

3蒲葵

3.1栽培

3.2繁殖

3.3病虫害

植物属性

蒲葵又叫扇叶葵、葵树,在植物分类学中是棕榈科蒲葵属的常绿高大的乔木树种。

原产中国南部,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均有栽培。

[1-3]

基本信息

[1]名称:

蒲葵

别名:

扇叶葵、葵扇叶

蒲葵

、蓬扇树(《广西中兽医药植》、葵扇木(《陆川本草》)。

学名:

Chinesefanpalm

拉丁名:

Livistonachinensi

是棕榈科,蒲葵属植物。

形态特征

蒲葵,学名:

LivistonachinensisR.Br,又名葵树、扇叶葵、葵竹、铁力木,棕榈科蒲葵属,单干型常绿乔木,高达20米。

树冠紧实,近圆球形,冠幅可达8米。

叶扇形,宽1.5-1.8米,长1.2-1.5米,掌状浅裂至全叶的

蒲葵

1/4-2/3,着生茎顶,下垂,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在深裂为2,叶柄两侧距骨支沟刺,叶鞘褐色,纤维甚多。

肉穗花序腋生,长1米有余,分枝多而疏散,花小,两性,通常4朵聚生,花冠3裂,几乎达基部,花期3-4月份。

核果椭圆形,状如橄榄,熟时亮紫黑色,外略被白粉,果熟期为10-12月份。

核果椭圆形,状如橄榄,长1.8-2.2cm,径1-1.2cm,黑褐色。

种子椭圆形,长1.5cm,直径0.9cm。

花期4月。

地理分布

分布:

中国特产,原产地秦岭-淮河以南。

中国华南(粤、桂、滇、琼、台)、琉球与小笠原岛。

辨认特征

形态:

单干,高10~20公尺,干径可达30公分。

叶掌状中裂,圆扇形,灰绿色,向内折叠,裂片先端再二浅裂,向下悬垂,软纯状,叶柄粗大,两侧具逆刺。

肉穗花序,作稀疏分歧,小花淡黄色、黄白色或青绿色。

果核椭圆形,熟果黑褐色。

蒲葵

本种外形与棕榈较相似,难于区分,区别如下:

 1.体型大小。

棕榈最高仅十米左右。

而蒲葵长到二十米高都是很常见的,且蒲葵叶较大,茎杆较粗,生长较快。

2.外形差异。

棕榈叶柄上只有许多连续分布的小钝刺,而蒲葵叶柄上是相互分离的尖锐倒刺。

棕榈叶片不仅小,叶裂较深,而且正常情况下(未受外力伤害)叶裂末端不下垂而挺直;蒲葵叶则较大,叶裂较浅(因此我们常用的蒲扇一般是用蒲葵叶加工而成的,棕榈叶不但产量少且小,叶裂深,不适合做扇子),叶裂尖端自然下垂。

而且蒲葵茎杆上的纤维较棕榈的少,且易脱落而露出树干;棕榈的则浓厚而密,不易脱落(有些地方为生产棕皮或为美观将其人为剥落,棕皮是我国传统出口物资。

),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栽培

适应性强,能耐一定程度的水涝、干旱和0度左右的低温。

蒲葵喜光照充足,但在北方栽培时,春夏两季切勿放在烈日暴晒,更不要放在建筑物的南侧,以防墙面反射过来的辐射热把叶片烤黄,最好放于楼北侧或大树遮荫处栽培养护。

盆栽夏季要放在荫棚下养护,并注意通风。

10月中旬前应移入温室越冬,室温不低于5度,才能安全越冬。

夏季应经常向植株上盆水来增加空气湿度,盛夏季节如果一天不浇水,叶片就会萎蔫枯黄,甚至死亡。

虽有一定的耐涝能力,雨季也应注意排水防涝。

5月上旬至9月中旬每月施2次液肥,其余时间不必追肥。

生长期施用肥料应以氮肥为主。

盆栽时可使用腐殖培养土作盆土,每2-3年翻盆换土一次,10年生以上的植株应在入木桶。

繁殖

播种繁殖,产地多于秋冬播种,偏被北地区可春播。

经清洗的种子,先用沙藏层积催芽。

挑出幼芽刚突破种皮的种子点播于苗床,播后早则一个月可发芽,晚则60天发芽。

苗期充分浇水,避免阳光直射,苗长至5-7片大叶时便可出圃定植和盆栽。

病虫害

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强,常见病害有叶枯病、炭疽病、褐斑病、叶斑病、和枯病等。

主要害虫有绿刺蛾、灯蛾。

[1]

2油棕

油棕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

植株高大,须根系,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

叶片羽状全裂,单叶,肉穗花序(圆锥花序),雌雄同株异序,果实属核果。

油棕的果肉、果仁含油丰富,在各种油料作物中,有“世界油王”之称。

用棕仁榨的油叫棕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油棕

外文名称

ElaeisguineensisJacq.

别称

油椰子,非洲油棕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棕榈目

棕榈科(Palmaceae)

亚科

椰子亚科

油棕属(Elaeis)

展开

特征与特性

油棕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

植株高大,须根系,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

叶片羽状全裂,单叶,肉穗花序(圆锥花序),雌雄同株异序,果实属核果。

根为须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三生根和四生根组成,后两者为主要吸收根。

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茎粗30-40cm,老树高达10m以上。

叶片呈螺旋状着生于茎顶。

肉穗花序,雌雄同株异序,少量出现雌雄混合花序。

雌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每个小穗着生6-40朵雌花,呈螺旋状排列于小穗上,受精后约6个月果穗成熟。

每穗有果1000-1500个,穗重10-15kg,最重可达50kg以上。

油棕定植后第三年开始结果,6-7龄进入旺产期,经济寿命20-25年,自然寿命长达100年以上。

在高温多雨的东南亚地区,全年开花结实,每公顷产油4-6t。

油棕的染色体数为2n=32。

油棕

油棕

油棕的果子特别有趣,它们总是成串地"躲藏"在坚硬且边缘有刺的叶柄里面,近似椭圆形,表皮光滑,刚长出来时是绿色或深褐色,大小如蚕豆,成熟时逐渐变成黄色或红色,比鸽卵稍大。

果实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和核仁组成。

成熟的中果皮又称果肉,鲜果肉含油率50%左右,棕油即由果肉榨取。

内果皮又称核壳,由坚硬致密的石细胞组成。

核仁富含油脂和蛋白质,鲜核仁含油率约50%,棕仁油即从核仁榨取。

成熟的油棕果采摘下来后,加点糖或盐用水一煮就可以直接食用,果肉油而不腻,清香爽口,但果肉中有一些比较粗糙的纤维,容易塞牙。

生长习性

油棕喜高温、湿润、强光照环境和肥沃的土壤。

年平均温度24~27℃,年降雨量2000~3000mm,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的地区最为理想。

年平均温度23℃以上,月平均温22~30℃的月份有7~8个月以上,年降雨量1500mm以上,干旱期连续3~4个月的地区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出现季节性产果。

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pH5~5.5的土壤最适于种植油棕。

分布状况

油棕原产地在南纬10°~北纬15°、海拔150m以下的非洲潮湿森林边缘地区,主要产地分布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美洲。

我国引种油棕已有80多年的历史。

现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省。

用途

主要产品是棕油和棕仁油。

棕油精炼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可制造人造奶油;棕油主要用来制造肥皂、润滑油、化妆品等,也是纺织业、制革业、铁皮镀锡的辅助剂等。

棕仁油味美,除直接食用和制造人造奶油外,还用于制造高级肥皂、香皂和各种化妆品。

此外,棕仁粕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

果壳可制活性炭,用作脱色剂和吸毒剂。

脱果后的空果穗可制牛皮纸,作肥料、燃料和培养草菇等。

未成熟的花序割开后流出的汁液,可酿酒、制糖和做饮料。

油棕果含油量高达50%以上,有“世界油王”之称。

一株油棕每年可产油30-40千克,每亩产油可达100-200千克,采用优良品种,小面积一亩产油可高达600多千克。

油棕亩产油量是椰子的2-3倍,是花生亩油量的7-8倍,所以被人们誉为"世界油王"。

由于油棕的油脂产量特高,且用途比较广泛,所以,近百年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竞相引种,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于1926年开始种植油棕。

药品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油棕的根。

功效:

消肿祛瘀。

主治:

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闭腹痛、症瘕积聚。

性味归经:

苦、凉。

入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6一9克。

外用:

适量。

3.椰子

椰子是海南特产棕榈科、椰子属植物类有机果实,无污染,含丰富维生素B、C、氨基酸和复合多糖物质,椰子水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促进细胞再生长,可以饮用,甘甜解暑。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椰子树

拉丁学名

CocosnuciferaL.

棕榈科

别称

Coconut

二名法

Cocosnucifera

植物界

椰子属

被子植物门

椰子

单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在含盐的沙质土壤下生长

棕榈目

展开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分布范围

4生长繁殖

4.1采用种子繁殖

4.2种胚繁殖法

5管理信息

6基本种类

7营养价值

8应用价值

9相关传说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

树干挺直,高15~30m,单项树冠,整齐。

叶羽状全裂,长4~6m,裂片多数,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m。

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枚;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

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

椰子树

椰子树

生长习性

椰子树

椰子树

椰子为热带喜光作物,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要求年平均温度在24~25℃以上,温差小,全年无霜,椰子才能正常开花结果,最适生长温度为26~27℃。

一年中若有一个月的平均温度为18℃,其产量则明显下降,若平均温度低于15℃,就会引起落花、落果和叶片变黄。

水分条件应为年降雨量1500~2000mm以上,而且分布均匀,但在地下水源较丰富或能进行灌溉的地区,年降雨量为600~800mm也能良好生长;干旱对椰子产量的影响长达2~3年,长期积水也会影响椰于的长势和产量。

椰子适宜在低海拔地区生长,我国海南岛在海拔150~200m以下的地方才能生长发育良好。

适宜的土壤是海淀冲积上和河岸冲积土,其次是砂壤土,再次是砾土,粘土最差。

地下水位要求1.0~2.5m,排水不良的粘土和沼泽土不适宜种植。

椰子树在海边地势仅高於涨潮水面数呎、有循环的地下水、雨量充足的地方生长最为繁茂。

世界上大部分的椰子产於小种植园。

用成熟椰果繁殖,剥去外皮後紧挨著置於苗床,盖上土层,4~10个月後将幼苗移栽,株距8~10公尺。

通常5~6年始果,15年达盛果期。

果成熟期一年,每棵椰树年产果数可达100个,其中仅半数生长良好。

产果期可至树龄50年。

分布范围

椰子树全世界都有分布,原产于马来群岛,海南种植已有2000年的历史。

栽种8年开始结果,盛产期在20年以上,寿命长达80年;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果实不断,尤以秋天为收获旺季。

椰子树

椰子树

生长繁殖

采用种子繁殖

完全成熟的椰子,只要有适当的温湿条件,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始发芽。

海南普遍采用预备苗圃催芽法。

选择半荫蔽、通风、排水良好的环境,清除杂草树根,耕深15~20厘米,开沟,宽度比果稍宽,将种果一个接一个的斜靠沟底45°角,埋土至果实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当芽长10~15厘米时,移芽到有适度荫蔽的苗圃中椰子,注意浇水、排水、除草和施肥。

一般一年左右,苗高约1米便可出圃定植。

种胚繁殖法

以海南高种椰子胚培试管苗为移栽试材。

结果表明,椰子胚培苗移栽成活的关键在于胚培苗的质量,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胚培苗成活率高。

正常苗、少根苗、污染苗的移栽成活率分别为86.7%、29.5%、36.4%。

最理想的移栽基质为草炭︰椰糠︰河砂=2︰1︰1;在培养室环境下移栽效果最佳。

管理信息

椰子树需施肥,以钾肥最多,其次为氮、磷和氯肥,但必须注意平衡施肥。

椰树缺钾时,茎干细、叶短小,树冠中部叶片首先萎焉,上部叶片向下簇伸,低部叶片干枯,下垂悬挂于树干;缺氮时,幼叶失绿,少光泽,老叶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产量降低;缺磷时会引起根系发展不良和过腐;缺氯会影响椰果大小以及氮的吸收和植株对水分的利用。

因此,施肥时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并施一些食盐。

每年可在4~5月及11~12月施肥,在距离树基部1.5~2米处开施肥沟,效果较好。

基本种类

1、高种椰子根据叶片和果实颜色差异可分为:

红椰、绿椰两种。

高种椰子以果实形状和体积又可分为:

大圆果、中圆果、小圆果三个类型。

椰子树

椰子树

(1)大圆果:

果实围径70~90厘米,果重2.4~3.1公斤,椰子重0.49~0.63公斤,椰水重0.74~1.15公斤,椰壳重0.32~0.36公斤,果实圆形、椭圆形。

单株产量低。

在高种中为数不多。

(2)中圆果:

果实围径60~70厘米,果重1.87~2.0公斤,椰肉重0.39~0.42公斤,椰子重0.41~0.45公斤,椰壳重0.24~0.26公斤,果圆形、椭圆形。

产量中等,在高种椰子中为数最多。

(3)小圆果:

果实围径50~60厘米,果重1~1.5公斤,椰肉重0.25~0.30公斤,椰水重0.55公斤,。

果实圆形、椭圆形。

产量高,为数少。

2、高种椰子特殊类型:

(1)雄性树(雌雄不育)又称超优势公树:

其特征是椰叶不完全羽裂。

4~5片小叶粘合在一起,小叶较宽7厘米左右(正常4~5厘米),叶片长度较短400厘米(正常450~500厘米),花序较短70~90厘米(正常110~120厘米),雄花数量多,雌花少或没有,发育不正常,植株不结果。

(2)雌性树(雄性不育):

花序较短40~80厘米,花轴较短17~25厘米(正常40厘米),花枝数量少15~17条(正常36~40条),花枝较短12~15厘米(正常36~40厘米),花枝上仅着生雌花,雄花极少或没有,植株结果,产量低,植株之间差异大。

(3)雌花行特多椰树:

特征是花序上雌花特别多,每个花序雌花达104~214个,每个花枝雌7~12个,比正常高种椰子树多3~4倍。

花枝和花序较短,雄花数量少,产量低。

(4)多层花苞椰树:

佛焰花苞双层(正常单层),有的双层花苞一样长,有的一层长一层短,叶片和花序及花枝较短,单株差异较大。

(5)多层花苞椰树:

佛焰花苞多层,花序较短,80厘米,花枝多层分枝(正常不分枝)。

花序枯干之后不随叶片枯干脱落,树干上挂满残留花序,有的花序全是雄花,有的雌雄同序,产量低,罕见。

(6)早熟椰子:

苗龄仅3~4个月就开花,苗高约40厘米,叶片约10片,全是船形叶(未羽裂)。

从中心抽出花序,雌雄同序,雌、雄体积比正常小,开花后不久植株死亡,不能繁殖后代。

(7)多胚椰苗:

正常椰果只有一个胚发育成一株苗,但有的椰果二个胚以上发育成苗。

双胚苗常见,4~6株苗少见,最多达20多株苗,罕见。

高种椰子最高可达25米,矮种椰子最高只有15米左右。

高种椰子的经济寿命比矮种椰子长得多:

高种椰子经济寿命约80年,而矮种椰子只有20~40年左右。

但矮种椰子结果早,产量高:

矮种椰子只需3~4年方可开花结果,年产量约每棵80个左右,而高种椰子要6~8年才开花结果,年产量约每棵40~60个。

杂交种椰子则吸收了高种、矮种椰子的优点,具有高度低、寿命长、产量高的特点。

杂交椰子的年产量约每棵180~200个。

此外,杂交椰子还具有很强的抗风、抗虫害的特点。

营养价值

椰子树

椰子树

椰子的营养价值很高。

我国的中医认为,椰肉味甘,性平,具有补益脾胃、杀虫消疳的功效;椰汁味甘,性温,有生津、利水等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椰肉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椰油中含有糖份、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椰汁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多,如果糖、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及矿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椰子是药食两用的佳品。

当脾胃倦怠、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身体虚弱时,将椰肉切碎,并加入适量的鸡肉和糯米,蒸熟后饮食,效力更佳,因为鸡肉、糯米及椰肉三者皆滋补,用炖汤的方式处理,补益功效更加显著;椰子中加入冬瓜子可泻肺火;加性凉的雪肉或清补的黄耳可中和椰子的温燥;患寒咳时,也不妨吃些椰肉,能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体内热盛的人不宜吃椰子;如果您长期夜睡,爱吃煎炸食物,容易发脾气,口干舌燥的话,也要切记请勿多吃椰子。

应用价值

椰根——可提取汁液治疗痢疾,民间还有用椰根泡茶治疗乙肝。

椰木——质地坚硬,花纹美观可做家具和建筑材料。

椰子树

椰子树

椰叶——可用于编织,制作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日常燃料。

还可用于插花中的插叶,衬托花朵的美丽。

椰花苞——可割取椰花汁酿制椰花酒,或提炼椰汁糖等。

椰衣纤维——是优质纤维,可作衬垫填料、扫帚、毛刷及海上缆绳。

椰壳——质地坚硬,冷热不变形,可制优质活性炭,或加工成椰雕、乐器等工艺品。

椰肉——可制成椰干、椰奶粉、椰蛋白、椰子汁、椰蓉及无色椰子油等。

椰子水——含有维生素B和C、激素、糖等成分,是天然的清凉饮料,也可用于加工其它食品。

椰油——主要是工业用油,为制皂的优质原料,发泡力强可制高级香皂、牙膏。

      

椰麸——优质的牲畜饲料。

   

相关传说

台湾的椰子树,长得非常粗壮高大。

站在椰子树底下,朝天仰望,一片片绿叶像孔雀尾巴一样,好看极了;树上结的椰子又圆又大,里面装的椰子浆,清凉解渴,是人们爱喝的天然饮料。

在高山族人眼里椰子树也是有神气的,它的由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上只有高山,没有河流。

泉水也埋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无法挖出,人们只能用器皿来接雨水喝。

遇到干旱,天不下雨时,人们只好到海边去喝那又苦又涩的海水。

有些离海边远的人,不等到海边就活活渴死了。

这年,台湾岛上又发生了干旱,一连半年没有下雨,渴死的人不计其数。

有个名叫椰子的年轻姑娘,家住在台湾岛西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

她看到因缺水而失去了那么多生命,心里非常难过。

为了让人们能喝上水,一天,她就拿着铲子,到海边去挖泉水。

椰子树

椰子树

她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连手指都磨破了,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沙土坑,可是还是看不到半点泉水的影子。

就在这时,玛祖婆来了,对她说:

“乖孩子,你这样挖,怎么能挖出泉水呢?

”椰子姑娘一听,流着泪说:

“那怎么办!

难道就这样看着大家渴死吗?

”玛祖婆说:

“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办法是有的,可就是要以生命为代价!

”椰子姑娘一听有办法,急忙问玛祖婆:

“只要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管用什么办法,我都愿意。

”玛科婆见这个姑娘为了别人甘愿牺牲自己,心里非常感动。

于是就从怀里摸出一个像火炭一样的红果子,递给椰子姑娘,说:

“乖孩子!

你把这个果子吃下去,就能为人们找到甘甜的水了。

”椰子姑娘一听,毫不犹豫地把果子吞了下去。

眨眼的功夫,椰子姑娘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孔雀。

她感到肚子里像燃烧着一团火,嘴里渴得火烧一样,非常难受。

她扭动着身躯,一头扎进沙土坑里,尖尖的嘴巴不停地往下钻。

她钻呀钻呀,她的嘴巴终于碰到了清凉的泉水,她痛快地喝着。

她边喝边想:

我要多喝些水,把泉水含在嘴里带到地面上,送给那些渴极了的人们。

可是她的头被沙土埋着无法动,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了。

这可怎么办呢?

她猛一用劲,一下子变成了一棵大树,那高大的树干是她的身躯;宽大的树叶是她的尾巴。

她的头和嘴变成了树根。

她用劲吸吮着地下的泉水,然后把吸到的水通过树干送到村上结出的又圆又大的果子里,让人们摘下来就能解渴。

很快,找水的人们知道了椰子姑娘的奉献,纷纷来到大树下,他们喝了果子里的浆液,终于渡过了旱期。

人们为了纪念椰子姑娘,把这种树叫椰子树,把它结的果叫椰子。

也就是从这时起,台湾有了椰子树,而且越来越多。

4棕榈-植物大百科编辑词条

B添加义项?

棕榈树属常绿乔木。

树干圆柱形,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它原产中国,除西藏外中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常用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适于四季观赏。

木材可以制器具,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入药。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棕榈

拉丁学名

Trachycarpusfortunei

棕榈科

别称

唐棕、拼棕、中国扇棕

植物界

棕榈属

被子植物门

棕榈种

单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湿润多雨地区

棕榈目

展开

1基本简介

2形态特征

3地理分布

4生长习性

5其他信息

5.1相关症状

5.2防治措施

5.3基本用途

5.4基本品种

5.5中国特有珍稀品种

5.6生长及棕片采割

5.7栽培及经营方式

基本简介

棕榈

棕榈

棕榈原产于中国,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乃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

棕榈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湿润多雨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最多,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区可达2700米。

棕榈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寒,较耐阴,成品极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

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

棕榈根系较浅,无主根,种时不宜过深,栽后穴面要保持盘子状。

棕榈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具较强的抗性,并具有吸收能力,适于空气污染区大面积种植。

除此之外,棕榈还有许多用途,树干纹理致密,外坚内柔,耐潮防腐,是优良的建材;叶鞘纤维可制扫帚、毛刷、蓑衣、枕垫、床垫、水塔过滤网等;棕皮可制绳索;棕叶可用作防雨棚盖;花、果、棕根及叶基棕板可加工入药,主治金疮、疥癣、带崩、便血、痢疾等多种疾病;种子蜡皮则可提取出工业上使用的高熔点蜡;种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经磨粉后可作牲畜饲料;未开花的花苞还可作蔬菜食用。

形态特征

棕榈

棕榈

棕榈树属常绿乔木。

树干圆柱形,高达10m,干茎达24cm。

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叶簌竖干顶,形如扇,近圆形,茎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

雌雄异株,圆锥状肉穗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

核果肾状球形,茎约1cm,蓝褐色,被白粉。

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地理分布

原产我国,除西藏外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东、广西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浙江。

从长江出海口,沿长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带广为分布。

生长习性

棕榈是国内分布最广,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

耐寒性极强,稍耐阴。

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

抗大气污染能力强。

易风倒,生长慢。

其他信息

相关症状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棕榈

棕榈

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

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

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

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

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

病原为拟青霉菌。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

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

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

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或刮除病斑后涂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喷药时间,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每10至15天一次,连续喷3次。

基本用途

棕榈树栽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

木材可以制器具。

棕榈叶鞘为扇子型,有棕纤维,叶可制扇、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