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206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资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资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资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资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知识点.docx

《教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知识点.docx

教资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由来(单选,次重点)

1、最早出现: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1、广义: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教育)

2、狭义:

就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重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次重点)

1、永恒性:

教育永远存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

阶级社会教育有阶级性。

3、历史性: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各有其特点。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单选,次重点)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工具、手段

四、教育的起源(单选,次重点)

(一)神话起源说观点:

教育是神创造的(不考)

(二)生物起源说地位:

第一个正式提出,观点:

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行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能。

(本能生利息)

(三)心理起源说观点: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

人物:

孟禄(心理仿梦露)

(四)劳动起源说观点:

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凯洛

夫(米凯爱劳动)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单选、次重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

1、奴隶社会(单选)

(1)中国

①夏: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序、校)。

②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国学和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

礼(伦理道义教育)乐(音乐)射(射技)御(军事技术)书(写字)数(计算),核心是礼乐

③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欧洲(单选)

①斯巴达:

培养军人和武士

②雅典:

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封建社会

(1)中国(单选)

①西汉:

文教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宋代: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社会中国的教育内容

(2)欧洲(单选)

①教会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

三科四学(七艺)

②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

培养骑士

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

3、古代教育的特点(单选)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单选、简答)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单选)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单选、简答)

1、教育的终身化:

提出者: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单选)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口诀:

全民多现身

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非重点)

(一)我国古代小学产生于殷周时期

(二)我国近现代

1、近代小学的开端:

1878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

最早公立小学:

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

✓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2上已考简答,简答备考)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口诀:

意面特饥渴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单选)

一、萌芽阶段

(一)中国

1、孔子

1.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作品:

《论语》

2.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庶、富、教(立国治民三要素)

②教育与人的发展: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2)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类别)(释义: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3)教育目的:

完善人格,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文-文化知识,行忠信-道德要求

(5)教育原则:

①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运用朱熹提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②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早的启发式教学(释义: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③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教师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1.地位:

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②教育与人的发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制度(非重点):

学制;年级制度(小成;大成)

(3)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②豫时孙摩:

豫:

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性原则

时:

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性原则

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原则

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集体教育原则

③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④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三弗)

⑤藏息相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教师观:

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二)西方(单选、重点)

1、苏格拉底

(1)产婆术: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2)提出问题:

美德是否可教

2、柏拉图

(1)代表作品:

《理想国》

(2)教育目的:

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单选)

(1)地位:

“百科全书式教育家”

(2)著作:

《政治学》

(3)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

和谐发展

②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昆体良(单选)

(1)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

(2)著作地位:

古代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单选、简答)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手段

口诀:

段容摸狗肚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单选)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理论(单选)

1、提出者:

(美)舒尔茨

2、核心观点:

人力资本大于物力资本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单选、简答)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口诀:

零售木头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单选、简答、次重点)

1、教育可以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可以形成舆论作用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口诀:

人才+舆论=民主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5上已考简答,单选)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单选,简答)

1、教育的文化保存/传承/传递功能

2、教育的文化整理/选择/提升功能

3、教育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口诀:

包拯传新人

三、学校文化(单选)

(一)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类型

1、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3、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非重点)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单选,简答,次重点)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口诀:

数质节流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单选)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单选,次重点)

1、教育目的-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3、课程目标-学科

4、教学目标-教师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单选,次重点)

1、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目的的性质

3、教育方针还包括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单选,次要)

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个别)

两者关系: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例子:

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政策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意义/价值(单选,次要)

1、导向作用-出发点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归宿

六、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2下已考简单,简答备考)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价值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单选)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单选,次重点)

1、宗教本位论(非重点)观点:

培养虔诚的教士

2、社会本位论观点: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

孔子、柏拉图、赫钦斯、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孔子:

培养忠君爱国的贤人和君子

柏拉图:

培养哲学王

赫钦斯:

为社会培养智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秀的人

凯兴斯泰纳:

造就合格公民

孔德、涂尔干:

社会学家

记忆口诀:

掰开两孔会干喝

3、个人本位论

观点:

从个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卢梭:

自然人

裴斯泰洛齐:

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帕克:

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

记忆口诀:

卢梭怕三洛

4、教育无目的论

观点:

教育目的存在于教育过程

5、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观点:

辩证看待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

课程

一、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

课程词源: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

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现代意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

博比特:

《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单选、重点):

(一)理想的课程:

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来应该开设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列入课程表的课程

(三)领悟的课程:

任课老师所领悟的课程

(四)运作的课程:

教师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五)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二、程的类型(单选、一级重点)

(一)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分类

1、学科课程:

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1)强调学生学习间接经验。

(2)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安排课程。

(3)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

2、活动课程:

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代表人物:

卢梭、杜威

(1)强调学生学习直接经验。

(2)以儿童心理发展为顺序编排课程。

(3)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动手能力。

(二)按组织方式分类

1、分科课程:

(1)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

(2)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

(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生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1)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知识。

(2)社会课=政治学+历史学;艺术课=美术课+音乐课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分类

1、国家课程:

一级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核的课程,政治课。

2、地方课程:

二级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

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

三级课程,学校教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或学校资源。

(四)按实施要求分类

1、必修课程:

学生必须学习,培养学生共性

2、选修课程:

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五)按性质分类

1、显性课程:

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表里的课程,因为具有计划性。

2、隐性课程:

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风、校风、学风;学校环境、教师布置;选项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选择、重点)

示范性

创造型

复杂性

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隐含性

记忆口诀:

光复喊造反

第二节教师专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富勒和布朗提出

✓简述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简答、单选、重点)

(1)关注生存:

这阶段主要关注的是生存适应性。

关注问题:

学生喜不喜欢我呀?

同学们如何看我?

领导觉得我做得如何?

(2)关注情境:

这阶段主要关注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关注问题:

如何掌握教学时间?

内容是否充分得当?

如何呈现教学信息?

(3)关注学生:

这阶段主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简答、次重点)

(1)职前师范教育

(2)职后时间训练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第二,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

第三,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记忆口诀:

范蠡学反动

第七章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非重点)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单选,重点)

1、感觉的适应:

(1)概念:

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都感受性发生变化。

(2)类型

①视觉适应:

明适应、暗适应

明适应:

由暗到亮,适应亮的环境。

例子:

汽车驶出隧道。

暗适应:

由亮到暗,适应暗的环境。

例子:

由白天进入漆黑的电影院。

②听觉适应:

适应吵闹的环境;

③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④味觉适应:

厨师做饭越做越咸;

⑤触压觉适应:

戴着眼镜找眼镜;

⑥温度觉适应:

热水泡脚。

2、感觉对比

(1)概念:

不同刺激物作用于一个感受器官,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2)类型:

①同时对比:

同一时间

和比你白的人合影,月明星稀,黑人的牙齿很白;

②继时对比:

有时间先后

吃橘子再吃糖,糖更甜了。

3、联觉

(1)概念: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

(2)常考例子:

红色看起来温暖,蓝色看起来清凉(视觉-肤觉);看到麻小流口水(视觉-味觉)。

4、感觉的补偿

(1)概念:

某种感觉技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机能来弥补。

(2)常考例子:

盲人视觉丧失,触觉灵敏。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非重点)

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非重点)

(一)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

(二)区别

感觉:

反应个别属性;知觉:

反应整体属性。

三、知觉的种类(非重点)

(一)根据分析器分类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二)根据知觉对象分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社会知觉

四、社会知觉的偏差类型(单选,次重点)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针对陌生人

1.概念:

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例子:

初次约会,精心打扮;资格证面试关注着装;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针对熟人

1.概念:

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熟人之间

2.例子:

塑料姐妹花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以偏概全

1.概念:

对人的某些特征形成印象后,掩盖了其余特征

2.例子:

一白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4)刻板印象/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1.概念:

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

2.例子:

地域标签;民族偏见、年龄偏见、性别偏见

(5)投射效应

1.概念:

把自己的观念、性格、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

2.例子: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常考)

五、知觉的特性(15下已考简答,单选)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孤立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例子:

一个人戴了帽子化了妆,还能认出他,这体现了整体性;每个音符的顺序不变,无论什么乐器演奏,都能听出这是什么歌。

(二)知觉的理解性

在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认识它,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

例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我们的背景中鲜明、清晰地区分出来,优先的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性。

例子:

万花丛中一点红;用红笔划重点;

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距离、角度、光线明暗发生变化,人的知觉映像保持不变(相对稳定)。

类型:

1.大小恒常性:

远处看人小

2.形状恒常性:

开门时,视网膜上形象不同,但门本质形状不变

3.颜色恒常性:

草莓图片的滤镜更换,依然知道草莓是红色

4.亮度恒常性:

在暗处和明处看物体亮度不会变化

第四节记忆

记忆过程(单选,次重点)

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与回忆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非重点):

识记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2、识记的分类(单选,次重点):

(1)根据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和遗忘

1、概念:

(非重点)

保持:

对知识经验的巩固,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遗忘的规律(单选,重点)

(1)提出者: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内容:

遗忘速度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4小时内遗忘速度很快,

之后变慢。

(3)启示:

在大规模遗忘发生前开始复习(24小时内)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简答,选择,重点)

简述遗忘的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

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

记忆口诀:

学数学中的长方形,需要时间和动机。

(1)学习材料的性质(单选,重点)

长度、难度、系列位置等。

系列位置效应:

开头、结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单选,重点)

过度学习最佳程度:

50%

例子:

背诵单词10分钟刚好记住,再背诵5分钟,记忆效果最佳。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科目二的知识考过就忘了。

(4)识记的方法:

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5)时间因素:

时间久了就忘了。

(6)情绪和动机:

因为想起来很开心所以印象很深。

4、遗忘的原因(非重点)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三)回忆或再认(选择,次重点)

1、回忆:

事物不在眼前,在头脑中呈现。

想起来,做简答题

2、再认:

事物出现在眼前,能认出来。

认出来,做选择题

五、记忆的提高(简答,重点)

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

记忆口诀:

木椅加工,快变法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非重点)

(一)表象的概念

(二)表象的特征

二、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了解)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单选,次重点)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例子:

看到黄色蔷薇花想到韭菜炒鸡蛋。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形象的想象,还需要意志努力。

例子:

女生剪短头发之前,经常想象剪短之后是什么样子。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

指向未来并未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例子:

幻想成为夫人。

(2)理想:

能够实现的幻想是理想。

例子:

幻想成为村长夫人。

(3)空想:

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例子:

幻想成为第一夫人。

3、内容新颖程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重点区分)

(1)再造想象:

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去想象(二手)。

例子:

我们读《孔乙己》,头脑中孔乙己的形象;宝妈根据四维彩超的图片,想象孩子的长相。

(2)创造想象:

独立地形成新想象(一手)。

例子:

鲁迅写《孔乙己》,头脑中浮现的孔乙己的形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6下已考简答,非重点)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4、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