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201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docx

琥珀识字教学设计

案例:

《奇异的琥珀》拓展提升课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北京实验教材第10册《奇异的琥珀》拓展提升课

授课教师:

赵雅臣(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第一小学,小学高级)

指导教师:

宋燕晖(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

齐静(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

【教学设计】

《奇异的琥珀》拓展提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阅读《黄河象》等化石题材的文章提升学生对“化石”的认识,知道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有什么作用。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同为化石类的科学小品文,作者布局谋篇的不同。

3.通过“化石”专题的拓展提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联系《琥珀》内容,与《黄河象》整体比同,快速感知《黄河象》内容。

在拓展阅读中提升学生快速准确把握关键内容的能力。

2、通过“化石”专题的拓展提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同为化石类的科学小品文,作者布局谋篇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奇异的琥珀》文章的内容

导学:

上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25课《奇异的琥珀》,知道了琥珀这种化石,请你简单说说你对化石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

(1)化石的形成得经历地质变化

(2)化石的形成得经历成千上万年

(3)……

1.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块琥珀的?

预设:

课文先介绍了一个科学家推想的故事。

在故事介绍了琥珀是如何形成的。

接着介绍了这块琥珀是在海边的沙滩上被一个孩子发现的,最后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非常奇特,因为里面包裹着一对天敌。

2.这样一块琥珀,有哪些科学研究价值呢?

(1)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松树和那样的苍蝇、蜘蛛。

(2)一万年前气候炎热(也有炎热的夏天);

(3)在发现琥珀的地点曾经发生过地质变迁。

小结:

你们学的真不错,作者就是从这几方面来介绍。

二、对比《奇异的琥珀》的文章结构猜测《黄河象》的内容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1、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图片)

2、这也是一种化石,有没有人认识它?

(不认识)这具化石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如现在我请你给大家介绍它,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

预设:

(1)从哪里发现,是谁发现的

(2)样子

(3)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

(4)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科学研价值

3、六年级正好有这么一篇文章,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快拿出来,我们边读边思考,作者的介绍跟你们想的一样吗?

预设:

跟我们想的一样(直接进入完整)这篇课文也写了黄河象的样子,如何的形成、最后写了地质变化和发掘。

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你这个发现真好,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中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话题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强烈的愿望去猜想。

当孩子们表达出了相同或者不同的见解之后,便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我的猜想对不对啊,是不是可以这样介绍呢?

这时候,我马上让学生拿出信封中的《黄河象》去读,学生期待着自己的猜想能够得以验证,此时,他们的阅读愿望是自主的,状态呢,是积极的、投入的。

(二)品悟“完整”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

过渡:

你们真聪明,跟科学家的介绍差不多。

咱们现在已经了解了两种化石,一个是琥珀,一个是黄河象,咱们想想化石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化石的价值在于,我们借助化石能够了解很久以前的很多的信息。

1、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化石最有价值?

(ppt两张图片)

2、这块琥珀最重要的价值在哪儿?

3、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最重要的价值在哪里呢?

你再来读一读文章,在相关的段落中找一找。

预设:

完整

4、体会“完整”

(1)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是的,黄河象是一种剑齿象,这具黄河象化石是剑齿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

(2)还有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读句子,简单说说即可。

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你找的这句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进一步强调了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象舌骨化石。

第一个呀,把你找的这句再读一遍。

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读句子,简单说说即可。

5、建立“完整”的形象,体会举例说明的作用

①大家刚才提到的就是这些语句。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②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已经把它不仅高大而且完整的特点写清楚了,(略停顿),为什么还要写中间两句呢?

☆只说突出了它特别完整、能让我们知道有多完整

——那你说说,它完整到什么程度。

小结:

你们的回答解决了我的疑问,有了这两个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它完整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例子只知道它完整但并不知道它完整到什么程度。

就是通过这两个例子补充说明这具化石完整的程度,这两句不能少呀。

③这么完整的骨骼化石,想看看吗?

(图片)

④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来读——

6、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学们,不知你们想过没有,高大、完整都是这具化石的特点,可作者为什么没有详写它的“高大”,而是在“完整”上花了这么多的笔墨呢?

预设:

大象都很高大,而黄河象这么完整,很少见——描写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呀

是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对,重要依据

小结:

高大、完整都是它的特点,但是黄河象骨骼化石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因为它这样完整所以一出土就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的轰动。

三、联系《琥珀》结构,与《黄河象》结构比异,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

(一)联系《琥珀》结构,与《黄河象》结构比异

1、请同学们看两篇文章的结构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

2、这两篇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上有一些区别,《黄河象》也像《奇异的琥珀》一样的顺序安排(略停顿,给学生看、思考的时间——取得学生的认同),你看,是不是也可以呀?

3、既然可以,为什么《奇异的琥珀》先写的是推想,而《黄河象》先写的是样子呢?

预设:

(1)因为这块琥珀能同时包住一对天敌是非常罕见的,更让人吃惊的是苍蝇和蜘蛛保存的相当完好,连细小的毫毛都能看清楚。

那么它的形成过程一定是非常巧合的,人们一看见就想知道这样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先把这个推想放在前面。

(2)黄河象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完整,完整到什么程度,所以作者把他最大的特点写在前面。

4、看来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在如何组织这几方面内容的时候费了不少心思,通过刚才的比较啊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1)我想我写作文时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来安排材料。

(2)我的收获是又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独特就可以把这个事物最大的特点写在前面来吸引读者。

有时候也可以用个有意思的故事来吸引读者。

四、篇章比较,体会科普类文章形式的多样性

(一)推想比同,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趣味性

1、《奇异的琥珀》这篇文章你们爱读吗?

爱读那一部分呢?

2、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你认为他读得好吗?

你听出了什么?

4、谁还有同样的感觉,也来读一读?

评价:

你语感真好,我仿佛都看到了松脂滴下来的那一瞬间。

谁还愿意读一读。

5、《黄河象》这篇文章中的故事你爱读吗?

你先自由的读一读,一会带着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6、你想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用一个词先说一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吗?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我都被带到了当时的情景中去了,仿佛看到一万年前松脂滴下的那一瞬间,又仿佛感受到了200万年老象失足落水时的惊险。

《奇异的琥珀》《黄河象》两篇文章都是介绍化石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小结:

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关于化石的知识,就是通过这么生动的的故事传达出来的。

(二)拓展阅读《会说话的石头》

导语:

我这里还有一篇介绍化石的文章《会说话的石头》我觉得这篇文章介绍化石也挺好的,有没有同学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

预设:

喜欢,这篇文章有很多化石方面的知识,而且文章很短、很直接。

评价:

想深入了解化石方面的知识,你就有意识的多读读这方面的书籍,也许将来你会成为考古学家呢。

不喜欢,这篇文章读起来没有趣味,特别难懂。

评价: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当然还是那两篇文章更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想要直接了解更多话是方面的知识还是要看一些专业的文章。

小结:

同样是介绍化石的文章,可以有咱们书中的那种方式,生动有趣,也可以是这种方式简明、直接。

五、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拓展阅读了两篇与化石有关的文章《黄河象》和《会说话的石头》说你说得哪方面有所提升呢?

收获落脚点:

(1)对化石的形成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2)写文章时应该考虑到如何突出事物的特点。

板书:

(3)再读书的时候可以两篇相似的文章比较着读,这样可以很快的抓住文章的要点。

板书: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石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更多化石方面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科学家、考古学家。

也希望你们把刚才提到的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六、作业

1、对化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自然博物馆参观。

2、在班中办一个“化石”专题的展览。

附:

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黄河象》拓展提升

《会说话的石头》

附三篇课文

奇异的琥珀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sà)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股松脂(zhī)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dǎn)掸翅膀,拂拭(shì)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桂在一棵老松树上。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

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

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爸爸,你看!

”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

”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

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niánchóu)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黄河象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

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

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

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会说话的石头

什么是化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呢?

在科学家眼里,化石又被称为“会说话的石头”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认识过去的生物,认识它们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就为人类了解生命的历史、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重要的线索。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北京版第10册第25课《奇异的琥珀》之后,又拓展阅读了北京版第12册的16课《黄河象》和教材外的阅读材料《会说话的石头》。

我们把这样的课定义为——拓展提升课。

其实说到“拓展”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以往的语文课上,也常常见到拓展阅读的环节。

有的老师在课前拓展,也有的在课中拓展、课后拓展,等等。

但是今天的这节“拓展提升课”,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拓展环节”是不一样的,它是基于“比较思想”下的一节“拓展提升课”。

我们一起来看“拓展提升课”的定义:

拓展提升课,是指以一篇课文的某个特点为标杆,引入类似的一篇或几篇新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借助阅读视野的拓宽和阅读体验的丰富,使学生某方面情感、认知、思维、语文能力等得以提升。

在这节课上,我是紧紧围绕着“化石”这一题材进行了拓展阅读的选文。

我先以“奇异的琥珀”的“内容”和“结构特点”作为标杆,引入了,与之在“内容和结构上”“类似”的《黄河象》,进而又引入了与这两篇文章在“形式上”“不同”的《会说话的石头》来进行阅读。

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上我老师借助着比较的方法,拓展阅读了两篇新的文章。

我在第一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看着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请你结合着《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想一想,如果让你来介绍,你准备介绍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内容啊?

”这一话题,特别巧妙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强烈的愿望去猜想。

当孩子们表达出了相同或者不同的见解之后,便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我的猜想对不对啊,是不是可以这样介绍呢?

这时候,我马上让学生拿出信封中的《黄河象》去读,学生期待着自己的猜想能够得以验证,这时候,他们的阅读愿望是自主的,状态呢?

是积极的、投入的。

语文课,姓语。

在这节课的试讲过程中,我激发孩子们对“化石”的兴趣,运用了很多图片和资料,学生在对化石兴趣很高却忽视了课文所承载的语文的信息。

于是我又几经调整。

我对于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这样几点:

通过两篇文章的比同,实现快速阅读,快速提取到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两篇文章的结构比异,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通过两种形式的科普文比较,拓宽阅读视野。

我最终的目标定位没有在语言文字的品析上,但是,是不是这种新的课型就不要品词析句了呢,肯定不是,我在引导学生对《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进行学习时,落实得非常到位,由“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完整的”,到“是怎样写出完整的程度的”,再到“为什么作者着力去写完整”,实际上是从“写出了什么”到“怎么写的”到“为什么这样写”,步步落实,非常扎实到位。

这里的品词析句,目的是要为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比异打下铺垫。

因为“完整”是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独特之处,珍贵之处,所以,作者才将这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样子,首先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布局谋篇的意图所在。

我在观看自己的录像课时,发现了很多不足。

我觉得自己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以便促进学生的生成。

我记得学生在感悟黄河象完整的部分时有这样的发言:

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3、4厘米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其中将三四厘米误读成了3、4米。

而我当时竟然没有注意倾听,及时纠正。

如果,当时我抓住了这样的生成,就可以借此时机让学生对文本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此外,我的评价语言还应该更加丰富,根据生成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这样的话,课堂会更加精彩。

案例二:

《识字8》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识字8》(苏教版一年级)

授课教师:

聂黎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小学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竖心旁。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汉字的信心。

3.诵读儿歌,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学会9个生字,正确书写以及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是本课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教学难点。

 

学习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这一规定,让我们感受到识字是学生提早阅读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比较顺利的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

“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是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利用形旁与声旁学习形声字的确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果把这一规律生硬地教给一年级学生,他们可能会感到很抽象,但是教师还必须使学生学会利用形声字规律自主识字。

汉字中有8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

“形旁表意,声旁表音”是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利用形旁与声旁学习形声字的确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果把这一规律生硬地教给一年级学生,他们可能会感到很抽象,但是教师还必须使学生学会利用形声字规律自主识字。

俗话话说得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白板教学的环境轻松,趣味盎然,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还能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这样,识字教学会变得很容易了。

通过不断的摸索探究,逐步找到了识字教学的捷径。

以上的识字教学多样性,不仅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还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猜谜导入

以谜语的方式导入引出本节课识字重点:

青,读词、组词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吗?

聂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

1、身穿花衣裳,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

(猜一动物)再读读这则字谜:

2、三月到,草儿绿,一根小芽探出头。

(猜一上下结构的字)这个字,我们学过,谁来读准它。

组个词?

(2—4人,齐读)

3、同学们,这只小青蛙名叫“青青”,瞧,她和我们打招呼了:

“嗨,小伙伴们,大家好,我很喜欢交朋友,谁能帮我找一些好朋友呢?

”(录音)

4、你们愿意帮可爱的小青蛙找朋友吗?

赶紧去池塘看看。

借助谜语、录音的方式,营造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青”的认读学习为形声字的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操作功能中的透明度较高功能,将谜底(青蛙)隐藏在谜面下面,慢慢透视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趣味性的识字课堂。

运用拉幕功能,出示字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插入的录音更让孩子们陷入兴奋的课堂状态。

学习6个偏旁

认识本课形声字的6个形旁,重点讲解竖心旁的书写及记忆

1、学习六个偏旁

瞧,池塘里有这么多小青蛙在做游戏呢!

他们都挂着一个牌子,认识吗?

(出示4个已学偏旁、指认)2、(出示:

目字旁、竖心旁)

这两个虽然是新偏旁,但我们小朋友都认识。

读读

3、同学们,心作为偏旁的时候,笔顺也发生了变化。

跟聂老师一起说:

左竖点、右斜点,中间一竖个子长。

这就是竖心旁。

在旧知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了解6个偏旁,重点放在竖心旁,帮助孩子识记

操作功能中的链接功能,出示竖心旁的原形:

心,并利用透明度较高的功能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笔顺及位置的变化,形式新颖,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形声字学习:

字与词的理解

形旁与声旁的组合,在学习中区别不同形旁的意思,并进行巩固识记

这些偏旁能和青青组成朋友吗?

那我们来帮他们手牵手、一个个认识认识。

(引导学生组织语言:

氵和青组合就是“清”,“清洁”的清。

不同的识字教学方法,打破以往沉闷的识字教学课堂,白板功能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初步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能熟练识记所学形声字

1、利用图像层的变化进行偏旁和拼音的拖拉,组合成新的生字,将拼音的颜色和背景图片设置为同一颜色,学生任意点说,教师随意拖拉,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无趣,白板制作不仅更加美观大方,更多了份机动性与灵活性

 

2、利用文本编辑工具箱,将荷叶上的汉字进行颜色的区分,再进行重叠的设置,在部分偏旁教学(拖拉操作)完成后便于学生寻找新的偏旁,课堂实效性大。

 

3、运用“钢笔工具”,更方便简介地重点注释出“心情”,笑脸和哭脸的绘画,简单易行,理解时一目了然,学生们兴致勃勃。

 

 

4、操作功能中页号的“另一页号”功能。

将荷叶图标连接到需要的页面,进行每个词语的细致讲解;

 

5、利用钢笔工具,在学习区分“晴”和“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