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806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人:

彭军波备课时间:

8月28日上课时间:

9月2日

课题:

P12—P13例1、例2。

课时:

1

课型:

计算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或方法

三步四环节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

(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二、自主探究:

1、二

(1)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24+63=46+53=62+17=35+24=3+84=43+40=  13+72=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42+3=72

175042

+2+26+3

197672

四、总结课堂

 

设计依据与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充分巩固刚才所学习的知识。

 

非预设生成

 

 

学生列竖式,列的非常顺利,出乎意料。

 

也许这节课太简单,让学生说“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时孩子说得非常顺利,太低估孩子们了。

 

检测题设计:

1、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

2、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3、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3题。

设计依据与意图

练习具有层次性,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典型错题诊断:

学生提问题时,提的不太好,出乎意料。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

35+2=3735+32=67

3535

+2+32

3767

教学反思:

这节课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出得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

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

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刚开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后来经过其他同学的提示才想了起来,这也告诉了我们学习是需要不断复习的。

备课人:

彭军波备课时间:

8月28日上课时间:

9月2日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时:

1

课型:

计算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模式或方法

三步四环节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想一想。

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自己试着写一写。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依据与意图

 

学生动手操作,感悟算理。

 

重点练习,突出进位。

一方面重视计算过程,另一方面突出竖式中进位的写法。

 

重点巩固进位加法中如何进位的问题,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

 

非预设生成

有学生一看,就问老师,要讲进位加法吗?

 

有学生计算时出现了个位加,十位减的情况。

一定要强调算理。

 

检测题设计:

1、课本15页的第4—7题。

2、课本15页的第8—11题。

设计依据与意图

练习具有层次性,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典型错题诊断:

可能由于学生刚学不太熟练,个别学生还是有写错的,有忘进位的,有横式忘写得数的,还有多进位的等等。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

35+37=72(人)

35

+37

72

注意: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反思:

两本节课,为了进一步突破进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自己找出好的计算方法,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这时学生再进行笔算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注意进位。

从巡视情况来看,孩子们计算基本上都对了。

个别孩子没加上进位的1,我再请孩子说说算理是怎样的,强调进位的小1不要忘了写和加进去。

在理解了算理和掌握了计算方法下,我进行了练习训练,从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孩子掌握了,只是有个别孩子粗心出现了错误。

但有个别孩子不是错在不明白算理和计算方法上,而是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问题。

可见,他们有多粗心、马虎。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讲授新课的时候总担心孩子们听不明白,所以老师说的就比较多,而且反复地说,没有给孩子足够说的时间。

以后要注意避免这样的问题,能不说的就尽可能的少说。

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多说,并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备课人:

彭军波备课时间:

8月28日上课时间:

9月2日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课时:

1

课型:

计算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模式或方法

三步四环节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

师: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知道金牌前五名都是那几个国家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金牌榜统计表,观察图,问: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

北京和美国一共得多少块?

北京和英国一共得多少块?

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少块?

美国比北京少得多少块?

….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

问: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

36-23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

小组合作完成。

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4、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小组内交流算法。

3、完成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4、39-23=74-34=99-14=57-51=

强调笔算57-51时,十位怎样算?

“0”用不用写?

为什么?

5、小英捡了32个贝壳,小勇捡了21个贝壳,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开放题:

五一节,百姓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设计依据与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明确、掌握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减法的算理,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运算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为后面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作铺垫。

非预设生成

 

学生不仅回答了不可以,还回答了为什么,并且回答的非常好,这是我没想到的。

 

检测题设计:

1、课本第18页的第2题。

2、学习巩固的有关题目。

设计依据与意图

练习具有层次性,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典型错题诊断:

有学生在做题时,还是有抄错数的现象,一定要给孩子多强调,要细心、谨慎。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3:

36—23=13

36

-23

—————

13

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笔算减法的方法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数位上减。

在本节课中我采取了一次学生合作学习,但放在练习环节,如果放到学习例题时,效果应该更好。

课中小结时不要过于放开,应对从哪一位算起给与一个规范的说法:

笔算时从个位算起!

我对主体部分的钻研比较注重,对练习的处理相对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及时面批,缺乏对习题的对比引导。

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来让孩子们比一比,这个习题资源就浪费掉了。

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也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练习,在该课快结束时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还需要更加深刻的研究教材,需要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全面的预设,争取这样的问题能在尽量在不出现前得到解决。

 

备课人:

彭军波备课时间:

8月28日上课时间:

9月2日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课时:

1

课型:

计算课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模式或方法

三步四环节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43-23=89-62=59-5=

2、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中国比美国多得多少块金牌?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2。

1、学生列式。

该怎样计算呢?

从哪一位减起?

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6根,再拿出3捆。

(2)先拿出3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6根。

(3)先拿出4捆,再从4捆中拿出4根。

(4)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6根,再拿出3捆。

你发现了什么?

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十位还剩几?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问: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

67-39=35-8=81-56=

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问:

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

十位再算几减几?

6、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分小组交流想法。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三第5题。

3、数学门诊(第21页第6题):

40837953

-28-35-67-4

2248257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高兴的是什么?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设计依据与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非预设生成

 

当我问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时,竟然有学生说用手机上的计算器,这说明现在学生平时玩手机玩的太多啦,加强引导。

 

检测题设计:

1、完成练习三第6—10题。

2、完成练习三第11—14题。

设计依据与意图

练习具有层次性,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典型错题诊断:

学生在计算第9题时,有学生再写两个数的“和”和“差”时,有学生把两个数的“和”和“差”写颠倒了,学生在做做作业一定要细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例2:

51—36=15

51

—36

—————

15

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每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到收获,在教学中也较轻松。

但是在课后从学生的作业看,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写退位点,十位漏减退的1,或者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而做错。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还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和见解,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

在这过程中还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才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

缺少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确答案,缺少了动手操作。

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备课人:

彭军波备课时间:

8月28日上课时间:

9月2日

课题:

解决问题(教材第23—24页)

课时:

1

课型:

计算课

教学目标:

1、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或方法

三步四环节

教学重点:

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本周我校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

(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

求二

(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

该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加法?

借助小棒摆一摆或画图分析。

(2)仔细观察、思考。

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

学生汇报。

2、三班的小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说出三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借助画图或摆一摆进行解决。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小结: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完成“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要求的鸡蛋和鹅蛋都和谁有关系?

学生自己解决。

汇报解题思路

2、课本25页第1、3题,独立完成。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

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今年有35只,去年比今年少了18只,你知道去年有多少只?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设计依据与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渗透象形统计图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照第

(1)题的方法画一画,自己从图中明确列式解答的方法;检验反思时,让学生形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将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非预设生成

 

比的应用题本来是很复杂的应用题,可有的孩子一下就列出了正确算式,孩子们真棒!

 

小结时有学生说出多就是加,少就是减,这是不可取的,一定要给孩子们多举几个反例。

检测题设计:

1、练习四的4、5、6题。

2、练习四的7、8题。

设计依据与意图

练习具有层次性,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典型错题诊断:

个别学生在提问题时,不知道提最简单最容易的,只知道好提,殊不知给计算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导致出错。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12+3=15(面)

(2)12-4=8(面)

教学反思:

一、导入设计朴实新颖,有效性。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引入了一个游戏,是这样的:

比两人出数(手指数)谁比谁出的数多几?

游戏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分析理解题意,帮助学生,耐心引导,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例题时,教学中没有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只有个别的学生能说出解题的思路。

关键是文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虽然我告诉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并做了示范。

虽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运用,明白如何解答,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学习难点理解不透,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或那样。

回想自己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就调整了教学思路,就比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课顺利多了。

我的心中满意地感觉到:

老师要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补救。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

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

备课人:

彭军波备课时间:

8月28日上课时间:

9月2日

课题:

连加、连减

课时:

1

课型:

计算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习题的运算顺序,会笔算连加、连减的习题,掌握简便写法。

2、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做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模式或方法

三步四环节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同学去收西瓜比赛,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2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34+22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28+22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

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

34-22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28+34+22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

28+34+22

2、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

汇报: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何计算?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4个西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

84-40-26

40+26=6684-66=18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75-28-1954+20+16

注意书写格式,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2、第29页第一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2,3题。

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开放题:

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

(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

学生自由说说。

设计依据与意图

通过摘南瓜的情景引出连加(例1),再通过运南瓜引出连减(例2)。

 

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分布列两个竖式计算,然后再从两个竖式的联系中发现简便些写法,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简便写法与原来写法的不同。

 

让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非预设生成

 

出乎意料,孩子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在渗透加减混合时,孩子们竟然列出了带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

 

检测题设计:

1、完成29页练习五第1题。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4题。

设计依据与意图

练习具有层次性,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典型错题诊断:

孩子们在写第4题时,一定要细心,像这样的连加连减题,一旦前面出错,后面的就不会对,一定要让孩子们细心。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例128+34+22=84(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8622828

+34+22+3434

628462+22

+2284

84

例2、84-40-26=18(个)84-(40+26)=

8444

-40-26

441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