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62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0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docx

纯粹理性批判总结

邓版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的文本总结:

  

  目录纲要

  

  1:

  

  一,先验要素论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二,先验方法论

  

  2:

  

  一,先验要素论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11

  第一节:

空间27

  第二节:

时间3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60

  第二编:

先验辨证论258

  

  二,先验方法论--2.

  第一章:

纯粹理性的训练550--2.1.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法则606--2.2.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628--2.3.

  第四章:

纯粹理性的历史642--2.4.

  

  3: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60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61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134

  

  第二编:

先验辨证论258

  第一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268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286

  

  4: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60--1.2.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61--1.2.1.

  第一章:

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61--1.2.1.1.

  第二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79--1.2.1.2.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134--1.2.2.

  导言:

论一般先验判断力135--1.2.2.0.

  第一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138--1.2.2.1.

  第二章:

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145--1.2.2.2.

  第三章:

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理由216--1.2.2.3.

  

  

  第二编:

先验辨证论258--1.3.

  第一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268--1.3.1.

  第一节:

一般理念269--1.3.1.1.

  第二节:

先验理念275--1.3.1.2.

  第三节:

先验理念的体系282--1.3.1.3.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286--1.3.2.

  第一章: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288--1.3.2.1.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347--1.3.2.2.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455--1.3.2.3.

  

  先验辨证论附录505--1.3.3.

  

  

作者:

金三 回复日期:

2007-2-20 17:

39:

05 

 

  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总结

  

  总纲:

(0,往往是一些基本的概念,说明,问题.*,可以跳过,不阅读)

  

  1.先验要素论

  

  P544,所以,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

  

  先验感性论(从直观开始)

  先验分析论(进到概念)

  先验辨证论(以理念结束)

  

  1.0.基本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

  

  1.0.1.感性,知性

  

  P21,似乎不能不当作引子或预先提醒来说的只是:

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它们也许来自于某种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基,这就是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而通过后者,对象则被我们思维。

  

  1.0.2.对象--感性--给予--直观:

直观--知性--思维--概念。

现象,现象的质料,现象的形式.

  

  P25,所以,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但这些直观通过知性而被思维,而从知性产生出概念。

//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的对象叫作现象。

//在现象中,我把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而把那种使得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形式.

  

  1.0.3.纯粹的

  

  P26,我把一切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觉的东西的表象称之为纯粹的(在先验的理解中)。

因此,一般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将会先天地在内心中被找到,在这种纯粹形式中.现象的一切杂多通过某种关系而得到直观。

感性的这种纯形式本身也叫作纯直观.

  

  1.1.先验感性论

  

  1.1.1.P27,因此,在先验感性论中我们首先要通过排除知性在此凭它的概念所想到的一切来孤立感性,以便只留下经验性的直观。

其次,我们从这直观中再把一切属于感觉的东西分开,以便只留下纯直观和现象的单纯形式,这就是感性所能先天地提供出来的惟一的东西了。

在这一研究中将会发现,作为先天知识的原则,有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即空间和时间,我们现在就要对它们加以考虑。

  

  1.1.2.P31,...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a)空间所表象的决不是某些自在之物的属性,或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的属性.../b)空间无非只是外感官的-切现象的形式,亦即惟一使我们的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

  

  1.1.3.P36,...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a)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因而不是抽掉物的直观的一切主观条件仍然还会留存下来的东西。

.../b)时间只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

.../c)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

...

  

  1.1.4.P48,如果我说:

在空间和时间中,不论是外部客体的直观,还是内心的自我直观,都是如同它们刺激我们的感官那样、即如同它们所显现的那样来表象它们的,那么这并不是想说这些对象就只是幻相。

//如果我把我本想归于现象的东西弄成了只是幻相,那将是我自己的罪过。

(这是第二版增加的内容,二种直观,外直观和内直观的表达,使得直观更加清晰,避免了第一版直观的含混.并且指出直观不是幻相.金三)

  

  1.1.5.P50,先验感性论的结论:

/于是在这里,我们就拥看对于解决先验--哲学的“先天综合命题是如何可能的?

”这个总课题所需要的构件之一了,这就是先天的纯直观,空间与时间.在其中,如果我们想要在先天判断中超出给予的概念之外,我们就会碰见那不能在概念中、却完全可以在与概念相应的直观中先天地揭示出来并能被综合地结合在那概念上的东西,但这些判断出自这一理由决不能延伸到感官对象之外,而只能对可能经验的客体有效.

  

作者:

金三 回复日期:

2007-2-20 17:

39:

59 

 

  1.2.先验分析论

  

  1.2.0.1.对印象的接受性--概念的自发性

  

  P51,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通过第一个来源,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第二个来源,对象在与那个(作为内心的单纯规定的)表象的关系中被思维。

所以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概念没有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

这两者要么是纯粹的,要么是经验性的。

  

  1.2.0.2.知性--逻辑

  

  P52,所以我们就把一般感性规则的科学,即感性论,和一般知性规则的科学,即逻辑,区分开来。

  

  1.2.0.3.

  导言:

先验逻辑的理念51

  A,一般的逻辑51

  B,先验逻辑54

  C,普遍逻辑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55

  D,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58

  

  1.2.0.4.P56,对真理这个名词的解释是:

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这个解释在这里是给定了的前提;但人们还要求知道,任何一种知识的普遍而可靠的标难是什么。

  

  1.2.0.5.辨证--幻相--批判

  

  P58,辨证论在他们那里只不过是幻相的逻辑。

这是一种诡辩论者的技艺,要使他的无知、甚至使他的有意的假象具有真理的模样,也就是摹仿一般逻辑所规定的彻底性的方法,并利用一般逻辑的正位论来美化任何一个空洞的假定。

...

  

  P59,所以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必须是对这种辨证幻相的一种批判,它称之为先验辩证论,并不是作为一种独断地激起这类幻相的技艺(一种在各色各样的形而上学戏法中不幸非常流行的技艺),而是作为对知性和理性在其超自然的运用方面的一种批判,为的是揭露出它们的无根据的僭妄的虚假幻相,并将理性以为单凭先验原理就能做到有所发现和扩展的要求降低到只是批判和保护纯粹知性以防止诡辩的假象而已:

(批判的奥姆剃刀,金三)

  

  

  1.2.1.概念分析论

  

  1.2.1.0.要素分析--(概念:

原理)

  

  P60,这一分析论是把我们全部先天知识分解为纯粹知性知识的诸要素.在这里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1.这些概念应是纯粹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

2.它们不是属于直观和感性,而是属于思维和知性。

3,它们应是一些要素概念,而和那些派生出来的或由此复合出来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

4.这个概念表应是完备的.并且这些概念应当完全涵盖纯粹知性的整个领域。

既然一门科学的这种完备性不能通过对单由一些尝试所凑合起来的东西加以评估就放心地假定下来,因此它就只有借助于先天知性知识的某种整体理念,并通过由此确定的对那些构成它的概念的划分,因而只有通过这些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的关联,才是可能的。

纯粹知性不仅把自己和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分开,而且甚至和一切感性完全分开。

所以它是一种自为自持的、自我满足的、并且不能通过任何外加的附件而增多的统一体。

因此它的知识的总和将构成能够在一个理念之下得到把握和规定的系统,该系统的完备性和环环相扣同时也能够当作所有那些与之配合的知识成分的正确性和真切性的试金石。

但先验逻辑的这个完整的部分也由两卷构成,其中第一卷包括纯粹知性的诸概念,第二卷包括纯粹知性的诸原理.

  

  1.2.1.1.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

  

  1.2.1.1.1.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

  

  P61,我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不是指对概念的分析,或者在哲学的研究活动中通常那种处理方式,即把呈现出来的概念按照其内容加以分解和使之明晰,而是还很少被尝试过的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为的是通过我们仅仅在作为先天概念诞生地的知性中寻找这些先天概念并一般地分析知性的纯粹运用,来探究这些先天概念的可能性;因为这就是一门先验--哲学的特有的工作;其余的事则是对一般哲学中的诸概念进行逻辑处理。

所以我们将把纯粹概念一直追踪到它们在人类知性中最初的胚胎和禀赋,它们在其中做好了准备,直到最终由于经验的机缘而被发展出来,并通过这同一个知性,摆脱它们所依附的经验性条件,而被呈现在其纯净性中。

  

  1.2.1.1.2.知性在判断中得逻辑机能

  

  P63,但我们能够把知性的一切行动归结为判断,以至于知性一般来说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

  

  P64,知性在判断中得逻辑机能:

1,判断的量:

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2,判断的质:

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3,判断的关系:

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4,判断的模态:

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1.2.1.1.3.需要极度关注的二点:

  

  P67.4.判断的模态是判断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机能,它本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判断的内容毫无贡献(因为除了量、质和关系之外再没有什么能构成-个判断的内容的了),而只是关涉到系词在与一般思维相关时的值。

或然判断是我们把肯定或否定都作为可能的(随意的)来接受的判断。

实然判断是当肯定或否定被看作现实的(真实的)时的判断。

在必然判断中我们把它们视为必然的.(正如思维在第一种情况下将是一种知性的机能,在第二种情况下将是判断的机能,在第三种情况下将是理性的机能一样。

这一意见留待下面再作解释。

--康德)

  

  P68,现在,由于在这里一切都逐步并人了知性之中,以至于我们首先是或然地判断某物,然后也可能就实然地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最后才断言为与知性不可分地结合着的,即断言为必然的和无可置疑的,这样,我们也可以把模态的这三种机能叫作一般思维的三个契机。

  

  1.2.1.1.4.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

  

  P71,必须首先给予我们的是纯粹直观的杂多;其次是通过想像力对这种杂多加以综合,但这也还没有给出知识.给这种纯粹综合提供统一性、并只是以这种必然的综合统一的表象为内容的那些概念,则为一个出现的对象的知识提供了第三种东西,而且是建立在知性上的。

//赋于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那同一个机能,也赋予一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用普遍的方式来表达,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

所以同一个知性,正是通过同一些行动,在概念中曾借助于分析的统一完成了一个判断的逻辑形式,它也就借助于一般直观中杂多的综合统一,而把一种先验的内容带进它的表象之中,因此这些表象称之为纯粹知性概念,它们先天地指向客体,这是普遍逻辑所做不到的。

//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先天地指向一般直观对象的纯粹知性概念,恰好有如同在前一个表中一切可能判断的逻辑机能那么多;因为知性己被上述那些机能所穷尽了,而知性的能力也借此得到了全面的测算。

我们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方式把这些概念叫作范畴,因为我们的意图原初就是和他的意图一致的,尽管在实行上与之相距甚远。

(金三提示一下:

不要忽视想像力)

  

  P71,范畴表:

1,量的范畴:

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

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的范畴:

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4,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P86,不过,我还想预先对这些范畴加以解释。

范畴是关于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对象的直观就在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某个方面被看作确定了的。

  

  P87,但通过实体范畴,当我把一个物体的概念归人该范畴下时,就确定了:

该物体的经验性的直观在经验中必须永远只被看作主词,而决不被看作只是谓词;在所有其他范畴那里也是如此。

  

  1.2.1.2.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1.2.1.2.1.为第二版:

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1.2.1.2.2.为第一版:

经验的可能性之先天根据)

  

  

作者:

金三 回复日期:

2007-2-20 17:

41:

40 

 

  *1.2.1.2.0.一个问题

  

  金三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有点勉强.但康德的范畴,看似严密,也是勉强的.从机能出发,为何只能是四组,每组为何只能是三个.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交代的.虽然解释三个和四组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当然,这样从机能出发,也就避免的早期的含混,如书中注解所表达的另外一种方法过程:

  

  P85,接下来的三段文字是第二版中用来替换第一版的下面一段话的:

但有三个本源的来源(心灵的三种才能或能力)都包合有一切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并且本身都不能从任何别的内心能力中派生出来,这就是感官、想像力和统觉。

在这上面就建立起了1)通过感官对杂多的先天概观;2)通过想像力对这种杂多的综合;最后,3)通过本源的统觉对这种综合的统一。

所有这些能力除了经验性的运用外,还有某种先验的运用,这种运用是仅仅针对形式并又是先天可能的.关于后一种运用我们上面在第一部分[指“先验感性论”--译者注]中曾就感官而言谈到过了,但其他两种能力则是我们现在要力图按其本性加以审查的.--德文编者

  

  P97,但我们的知性只有借助于范畴、并恰好只通过这个种类和这个数目的范畴才能达到先天统觉的统一性,对它的这一特性很难说出进一步的理由,正如我们为什么恰好拥有这些而不是任何别的判断机能,或者为什么惟有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可能直观的形式.也不能说出进一步理由一样。

  

  这个问题,也是康德在第一版的序言中有所提示:

  

  P19,我不知道在对我们所谓知性的能力加以探索并对其运用的规则和界限进行规定的研究中,有什么比我在题为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先验分析论第二章中所从事的研究更重要的了;这些研究也是我花费了最多的、但我希望不是没有回报的精力的地方。

但这一颇为深入的考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涉及到纯粹知性的那些对象,应当对知性的先天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作出阐明和把握;正因此这也是属于我的目的中本质的方面。

另方面则是着眼于纯粹知性本身,探讨它的可能性和它自弃立足于其上的认识能力,因而是在主观的关系中来考察它,但即使这种讨论对我的主要目的极其重要,但毕竟不是属于主要目的的本质的部分;因为主要问题仍然是:

知性和理性脱离一切经验能够认识什么、认识多少?

而不是:

思维的能力自身是如何可能的?

  

  1.2.1.2.1.为第二版:

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

  

  1.2.1.2.1.1.表象

  

  P89,能够先于一切思维被给予的表象叫作直观

  

  P89,仅这个表象是一个自发性的行动,即它不能被看作属于感性的。

我把它称之为纯粹统觉,以便将它与经验性的统觉区别开来,或者也称之为本源的统觉,因为它就是那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由于产生出“我思”表象,而这表象必然能够伴随所有其他的表象、并且在一切意识中都是同一个表象,所以决不能被任何其他表象伴随.我也把这种统一叫作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以表明从中产生出先天知识来的可能性。

  

  1.2.1.2.1.2.感性最高原理和知性最高原理

  

  P91,按照先验感性论,一切直观的可能性在与感性的关系中的最高原理就是:

一切直观杂多都从属于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条件。

一切直观的可能性在与知性的关系中的这同一个最高原理就是:

一切直观杂多都从属于统觉的本源--综合的统一的诸条件之下.直观的一切杂多表象,如果它们被给予我们,就从属于前一条原理,如果它们必然能够在一个意识中联结起来,则从属于后一条原理;因为若没有它,由于被给予的表象并不共同具有“我思”这一统觉行动,因而不会在一个自我意识中被总括起来,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借此而被思维或认识。

  

  1.2.1.2.1.3.几个注意点

  

  P104,也就是说,对于内直观而言,我们只是把我们自己的主体当作现象来认识,但却不是按照它自在地本身所是的东西来认识的.

  

  P106,我们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象上拥有外部的和内部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而对现象杂多的领会的综合任何时候都必须适合这些形式,因为这综合本身只有按照这种形式才可能发生。

  

  P110,不通过范畴,我们就不能思维任何对象;不通过与那些概念相符合的直观,我们就不能认识任何被思维到的对象。

...现在,经验和它的对象的概念的必然协调一致只能以两种方式来设想:

要么经验使这些概念成为可能,要么这些概念使经验成为可能。

  

  *1.2.1.2.2.为第一版:

经验的可能性之先天根据

  

  *1.2.1.2.2.1.三重综合

  

  P114,而接受性只有与自发性相联结才能使知识成为可能.于是这种自发性就是在一切知识中必然出现的某种三重综合的基础,这就是:

作为在直观中内心的各种变状的诸表象的领会的综合,这些表象在想像中的再生的综合,以及它们在概念中的认定的综合。

于是这三重综合就对知识的三种主观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指导,而这三个来源本身就使知性、并通过知性而使作为知性的一个经验性的产物的所有经验成为可能。

  

  *1.2.1.2.2.2.一切知识都要求有一个概念

  

  P119,一切知识都要求有一个概念,不论这概念可能会如何不完满,如何模糊:

但这概念按照其形式任何时候都是某种共相的东西,它被用作规则.于是物体的概念按照通过它而想到的杂多的统一性,而被用作我们对外部现象的知识的规则。

但这概念只有通过它在给予的现象那里表象出这些现象的杂多的必然再生、因而表象出在对它们的意识个的综合统一,才能成为诸直观的一条规则.这样,物体概念在对外在于我们的某物的知觉中,就使广延的表象、并与它一起使不可入性、形状等等的表象成为必然的。

  

  *1.2.1.2.2.3.二个注意点

  

  P121,从现在起,我们将可以对我们有关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作出更为准确的规定了。

一切表象作为表象都有自己的对象,并且本身又都能是另外一些表象的对象;现象是能够被直接给予我们的惟一的对象.而凡是在现象中直接与对象相关的就叫作直观.

  

  P122,于是我认为;上述那些范畴无非是在一个可能经验中的思维的诸条件.

  

  金三比较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二个版本,注意到,第二版从最高原理入手,第一版从三重综合入手,普通阅读可以不读第一版,直接从最高原理出发.

  

  *1.2.1.2.3.知性与一般对象的关系及先天认识这些对象的可能性(一些惊人的结论)(这些内容也都是第一版的,可见三重入手的麻烦.但可以更细致的体会康德的思辩.)

  

  P124,说自然界遵循着我们统觉的主观根据,甚至说自然界在其合规律性方面是依赖于这主观根据的,这听起来的确是荒唐而令人吃惊的。

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个自然界本身无非是现象的总和,因而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内心表象的一个集合,那么我们对于只是在我们一切知识的根本能力即先验统觉中看到自然界,即只是在自然界惟一能因之而叫作一切可能经验的客体、也就是叫作自然界的那种统一性中,看到自然界,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我们也不会奇怪,我们正因此也就能够先天地、因而也是作为必然的来认识这种统一性,这一点,假如这种统一性是不依赖于我们思维的最初源泉而自在地被给予的,那我们倒也许会不得不让它存而不论了.因为这时我们将不会知道.我们应当从何处弄到这样一种普遍的自然统一性的综合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从自然对象本身中借来这些原理。

但既然这只可能经验性地发生,那么从中可能引出的就会只不过是偶然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远远达不到我们在提到自然界时所认为的那种必然的关联。

  

  P124,我们在上一节中分别地和单独地说明的东西,现在我们想结合起来在关联中加以展示。

有三种主观的认识来源是一般经验的可能性和经验对象的知识建立于其上的:

感官、想像力和统觉;它们每一个都可以被看作经验性的,即在它应用于给予的现象上时来考察它,但它们也全都是本身使这种经验性的运用成为可能的先天要素或基础。

感官把现象经验性地展示在知觉中,想像力把现象经验性地展示在联想(和再生)中,统觉则将之展示在对这些再生的表象与它们借以被给予出来的那些现象之同一性的经验性意识中,因而展示在认定中。

  

  P125,所以纯粹统觉就提供了一条在切可能直观中杂多的综合统一性原则

  

  P126,现在,我们要通过自下而上、即从经验性的东西开始,来指出知性借助于范畴而与现象的必然关联.

  

  P131,我们在上面对知性作了好几种方式的解释;认识的自发性(与之相对立的是感性的接受性),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概念的能力,或者也可以说判断的能力,这些解释细究之下,结果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可以把知性的特征描述为规则的能力。

这一标志是更加富有成果的并更近乎知性的本质。

  

  P132,所以纯粹知性在范畴中就是一切现象的综合统一性的规律,并由此才使得经验按其形式首次且本源地成为可能。

但我们在范畴的先验演绎中所能完成的没有别的,而只不过是使知性对感性的这种关系、以及借助于感性而对一切经验对象的关系,因而使知性的纯粹概念的客观有效性,先天地得到理解,并由此确定这些纯粹概念的起源和真理性。

  

  概述这个纯粹知性概念演绎的正确性和惟一可能性

  

  P133,所以,纯粹知性概念之所以是先天可能的,甚至在与经验的关系中是必然的,只是由于我们的知识仅仅与现象打交道,这些现象的可能性存在于我们自身中,它们的结合和(在一个对象表象中的)统一只是在我们里面才被找到,因而是必须先行于一切经验并使一切经验按其形式首次成为可能的。

而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