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155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_精品文档.doc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李艳红1马亚红2

(1.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010031;2.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010031)

〔摘要〕饮茶型氟中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氟中毒类型,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而引起的以骨骼、牙齿为主要损害的氟中毒。

防控饮茶型氟中毒应研究筛选推广适合广大群众口味并可以接受的低氟砖茶并引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性干预措施,以推广低氟砖茶结合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预防饮茶型氟中毒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饮茶型氟中毒防治措施进展

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制作的奶茶、酥油茶、茶水等而引起的以骨骼、牙齿为主要损害的氟中毒。

饮茶型氟中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氟中毒类型,主要分布在有饮用砖茶习惯的人群中,人口总数超过3000万【1】,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少,而其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2】【3】,严重的病情不仅使病人因容貌的缺陷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4】,更重要的是因病致贫,同时因为生活习惯使得少数民族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汉族群众,因此饮茶型氟中毒不仅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涉及到民族团结及社会和谐建设。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现将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措施加以总结,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减少或杜绝砖茶摄入饮茶型氟中毒是由于大量饮用含氟量极高的砖茶所引起的,因此减少或不喝砖茶,或改喝其他低氟茶叶品种,是控制饮茶型氟中毒的根本措施【5】。

但是砖茶是病区居民,尤其是藏、蒙、鄂温克、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6】,短期内改变生活习惯非常困难,因此依靠减少或杜绝砖茶摄入的方法会影响群众正常生活。

2砖茶降氟由于病区的少数民族群体饮浓茶习惯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所以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重点应放到低氟砖茶的研制和砖茶除氟技术上面,将氟含量降低到安全范围之内【7】。

因此降低砖茶含氟量,研制和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氟砖茶,对控制饮茶型氟中毒、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非常急迫的工作。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选育低氟茶树品种茶树是富氟植物,通过选育低氟茶树品种是茶树降氟的一条途径。

陈瑞鸿等【8】利用氟电极分析了浙江茶区的31个茶树品种,发现在成熟叶中,氟含量最高的达到为2163.2mg/kg,而氟含量最低为805.7m1.李艳红(1968-),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地方性砷中毒和氟中毒防治研究工作。

2.马亚红(1967-),女,公共卫生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妇产科及妇幼保健的工作。

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可见不同品种差异十分显著,因此低氟茶树可作为低氟砖茶原料的重要资源。

2.2选择适宜栽培条件

2.2.1改善栽培环境茶树中的氟主要源于土壤、大气和灌溉用水,因此加强对茶树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有一定的意义。

工业“三废”往往含有氟元素,这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氟污染,应避免在有氟污染的地方建设新茶园。

同时,土壤中可溶性的氟水平对茶树体内氟含量有决定作用,应减少或淘汰土壤高氟茶区茶叶的生产,推广土壤低氟茶园茶叶的生产【9】。

茶园灌溉用水的氟水平也是影响茶树体内氟含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设法降低灌溉用水中可溶性氟含量有重要意义。

2.2.2合理施肥肥料(尤其是化肥)也是茶园土壤中氟含量的重要来源,磷肥厂的原料主要是含氟磷灰石[3Ca(PO4)2·CaF2],含氟量可达4%,施磷肥可以造成茶园土壤氟污染【10】,因此必须做到合理施肥。

2.3改进茶叶原料现阶段用于砖茶的原料主要是用成熟叶、粗老叶、修剪枝、茶果等【11】。

由于氟在茶树体内主要分布在老叶中,因此原料粗老是砖茶氟含量高的直接原因,适当增加茶原料的嫩度或拼配一些含氟低的原料,对降低砖茶氟含量有至关重要作用。

2.4改善茶叶的处理方式采用合理工艺,能够减少茶叶中的氟含量或者氟在水中的溶出。

高夫军等【12】研究了水处理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茶叶氟含量的影响,发现随着水温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茶叶氟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揉捻后的茶叶经60。

C的水处理l分钟,茶叶氟含量显著下降,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可得到较好保留。

2.5添加降氟剂在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不同降氟剂,是解决砖茶型氟中毒的一个可行且效果较为明显的途径。

常用的降氟剂有氯化铝、氯化钙、硫酸铝、硫酸铝钾、复合配方E、皂土等【13】。

湖南曹进等【14】在砖茶中加入珍珠钙、骨碳粉、柿子叶等制成200-300mg/kg的低氟砖茶,在内蒙、青海等地开展了预防试验,其缺点是珍珠钙、骨碳粉、柿子叶等成分长期摄入后对人体的危害尚有待研究。

新疆王连芳【15】报道了从羊骨提取的DTF茶叶除氟剂,中国地病中心研究用活化蛇纹石除氟,湖北熊培生等【16】尝试用食品营养添加剂DFR除氟。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低氟新茶叶品种的方向。

利用氟与这些化学试剂发生吸附、沉淀反应的特性,可以使砖茶中游离态氟转化成难被人体吸收的非活性态氟,从而达到降低砖茶茶汤中氟含量的目的,尤其是在茶叶的蒸揉工序中添加降氟剂时降氟量最大,且工艺配合可提高试剂降氟效果【17】。

施嘉瑶等【18】在砖茶加工过程中添加不同降氟剂,发现各试剂均能稳定有效地降低砖茶中氟的浸出量或茶汤中氟的浓度。

另有人【19】提出在茶水沏制过程中加入降氟剂也可大幅降低茶水含氟量,且茶水色、味、pH值均无改变。

因此寻找一种使用方便、健康安全、降氟效率高的降氟剂对于尽快采取措施控制饮茶型氟中毒有现实意义。

3改善营养结构高蛋白质营养食物对氟中毒具有拮抗或解毒作用,较好的营养可以减轻病情,而营养不良,则可加重病情。

因此,发展多种生产方式,改变单一的饮食结构,摄取足量的肉类、奶制品,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同时,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机体对氟的拮抗、解毒作用,减少氟在体内的聚集。

孙殿军等【20】调查数表明,阿坝藏族成人氟骨症X线检出率及Ⅱ度以上氟骨症所占比例较内蒙古陈旗大,说明四川阿坝病情比内蒙古陈旗严重;但四川阿坝总摄氟量和经砖茶摄氟量都不如内蒙古陈旗的高,这与病情不符。

为此,调查了膳食营养成分对病情的作用,发现两个民族膳食中钙相近,但陈旗蒙古族膳食中抗氧化物质成分(维生素C、E)多于藏族,这有可能是陈旗蒙古族病情轻于四川阿坝藏族病情的主要原因。

4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居民经济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好,一方面,人们可以有好的医疗条件,可以运用先进的除氟技术,可以有更好的饮食条件、更科学的营养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开阔视野,适应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这一切对于疾病的预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砖茶生产工艺的改进、砖茶除氟技术的提高以及培育低氟新茶叶品种的方法,虽然可以降低茶氟摄入量,但有的没有投入生产,有的口感欠佳,有的添加非食品型添加剂,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待于深入研究,而且这些措施势必造成砖茶成本的提高,从而也会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在推广上存在一定难度,在短期内很难达到预防饮茶型氟中毒的目的。

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的保护饮砖茶人群的身体健康,减少饮茶型氟中毒的发生,在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非常必要。

加强预防饮茶型氟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的氟患意识,使病区居民认识到发生饮茶型氟中毒的原因、危害及有效的防治办法,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防治措施。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还应进行必要的砖茶冲泡方法科学性宣传教育,增强病区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群众尽量饮用低氟砖茶,不喝浓茶,不喝长时间煮沸茶,不喝浸泡时间过长的茶,最好弃去头泡茶,最大限度的减少茶氟的摄入,自觉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对降低茶氟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做好饮茶型氟中毒的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研究筛选适合广大群众口味并可以接受的低氟砖茶并引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不仅对饮茶型氟中毒疾病本身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病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引起的疾病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与习惯可以防治的疾病的综合防治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殿军,高彦辉,赵丽军,等.中国饮茶型氟中毒现状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7(5):

513-517.

[2]岳林,高学军.饮茶型氟中毒[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

(1):

60-62.

[3]白学信,方进良,吴金生,等.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的氟骨症调查.地方病通报,1994,9:

65-66.

[4]MeneghimMC,KozlowskiFC,PereiraAC,AssafAV,TagliaferroEPS.Perceptionofdentalfluorosisandotheroralhealthdisordersby12-year-oldBrazilian.IntJPaediatrdent,2007,17(3):

205-210.

[5]姜革.中国饮茶型氟中毒及研究现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8,13(6):

349-350.

[6]孙殿军,刘立志.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研究及展望[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

(1):

1-2.

[7]孙殿军,孙玉富.砖茶含氟量综述[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6):

515-518.

[8]陈瑞鸿,梁月荣,陆建良,等.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J].茶叶,2002,28(4):

187-190.

[9]沙济琴,郑达贤.福建茶树鲜叶含量氟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4,14

(1):

37-42.

[10]黎南华.不同生态环境的茶叶氟含量浅析[J].福建茶叶,1994,

(2):

21-23

[11]李争艳,于光前.饮砖茶型氟中毒降氟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5):

590-591.

[12]高夫军,陆建良,梁月荣,等.茶叶降氟措施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3):

36-38.

[13]林智,舒爱民,蒋迎,等.降低砖茶氟含量技术研究初报[J].中国茶叶,2002,24

(1):

16-17.

[14]曹进,赵燕,刘箭卫.低氟砖茶及其生产工艺[R].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252229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0.

[15]王连芳,王新中,艾海提,等.新疆哈萨克族居民饮茶习惯与氟中毒.地方病通报,1992,7;95-96.

[16]熊培生,黄文耀,李阳,等.除氟剂筛选及其与茶汤相互影响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

(2):

152—154.

[17]罗学平,李丽霞,何春雷.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6,2:

7-8.

[18]施嘉瑶,何春雷,杜晓.降低黑茶(DarkGreenTea)含氟量的研究Ⅱ降氟的方法及效果[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1,9(3):

411-416.

[19]李津蜀,朱岚,白学信,等.骨炭降氟剂对茶水中茶多酚等成份的影响[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8,14(3):

167-168.

[20]孙殿军,高彦辉,于光前,等.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特征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7

(2):

121-12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