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414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精校Word解析版

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月)

语文科目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答案】1.B2.A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A因果关系表述欠周密。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不仅有对德国古典美学各家思想的借鉴。

也有对中国古典关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

C表述不当。

“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这表述与原文不吻合,原文说“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由‘趣味主义’的美学主张”。

而“趣味教育”,是“直接借鉴了两方的提法”。

D“但他们还没达到对两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表述绝对化,也于文无据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A“超越”这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D推论不当。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这推论缺乏实据,而“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其包容性”这推论,也与原文所述不吻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

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

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

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

我心里只有炊烟。

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

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

炊烟有灵性。

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

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

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

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

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

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

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

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

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

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

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

“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

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

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

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

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

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

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

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

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5.结合文本,赏析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6.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案】4.C5.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6.不矛盾,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

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

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感,其中C项,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赏析文章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手法,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切入,“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句中“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是拟人的手法,从内容看,是“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从情感看,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点睛:

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我背叛了炊烟”“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是否矛盾,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理由,如,不矛盾,然后解释“背叛”的原因:

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而“失去了故乡”的内涵,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

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所以不矛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

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

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

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

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

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

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

但问题是:

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

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

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

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

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

》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

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但图书阅读率却增长缓慢。

C.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最终导致实体书店走向困境。

B.书店不仅购买商品的价值,还承载了一些关于文化、知识、品位的社会价值和故事、人生、回忆的情感价值。

C.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陆续关张,由此看出,个性化、特色化并非实体书店生存之根本,实体书店的第一要务是要寻求政策扶持。

D.实体书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

【答案】7.C8.B

9.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让其更好地为全民阅读服务。

②实体书店要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营销之路,创新运营模式。

③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

④增加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

【解析】

【7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题干已经规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仔细阅读材料一和各个选项内容,在材料一中找到各选项相对应的内容,仔细阅读,辨析正误。

本题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图表可发现,C项,“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说法错误,持续超过应为有高有低。

故选C。

【8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最终导致实体书店走向困境”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二,原文是“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所以说这是有些人的观点,不是文章或者作者的观点。

C项,“实体书店的第一要务是要寻求政策扶持”中的第一要务说法牵强附会。

D项,“实体书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说法错误,应该是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就会陷入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故选B。

【9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概括第一点;根据“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概括第二点;根据“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概括第三点;根据“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概括第四点。

【点睛】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

“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

”觉曰:

“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

”桓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

“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

“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

“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宋代因袭之。

B.《礼记》:

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

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

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

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

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

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答案】10.C11.B12.C

13.

(1)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2)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根据名词代词“太宗”“国子监”“文宣王”“辇”“西门”“左右”“觉(李觉)”“徒”“书”“上”“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