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89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docx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

读《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谈中西方教育对比

《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是杨其铎教授在《四五快读》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杨教授17年的教学研究的精华,最能体现杨其铎教学特色的逻辑思维系统训练套书。

4-8岁是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段,在这个时期全面开发儿童大脑,将最大限度激发智力潜能,储备超强学习后劲。

  《幼儿逻辑思维训练》定位为系统训练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智力开发专题读物,寓教于乐,每本图书都配有教具和小朋友最喜爱的贴纸,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开发智力。

适合家长与小孩一起亲子共读,也可以作为幼儿智力开发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通过学习《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这本优秀幼儿教育书里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一下对比。

从我国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

因为新世纪的希望就在我们这一代独生子的身上。

现在早期教育的呼声很高,早期教育事业在全中国如火如荼的热起来了,这非常好。

中西方教育有多少区别呢?

我从两方面来谈:

第一方面,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第二方面,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对比,我分六点来讲。

第一点是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模式就是以训导式为主。

原来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现在经过考证,我们有六千年文化。

从有文字开创以来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是训导式。

私塾的老师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对学生讲,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绝对是不许做声;读书就是硬背,搞得不好还要打手板。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

教育的模式是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我教给你。

这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的特点。

而西方的教育模式就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平等的教育。

比如说,见到一个小孩子,我们中国人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脸,就是很亲切的了,很多成年人见到小孩是非常冷淡的。

国外是什么样子?

国外的成年人无论多大年纪,见到多么小的小孩都握手,说话都要蹲下来说。

这一握手,小孩就觉得我跟你一样,好像也有这么高大,这么独立,我就是一个独立人,这种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有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西方不同。

尊敬老师绝对正确并且应该,我们之所以成长到今天,除了父母养育我们之外,重要的就是教师教我们怎么做人,教给我们这么多常识,这么多知识。

但中国的老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就是我说错了,也绝对不能认错。

如果我讲错了,我可能会转一个弯子,绕过去或唬过去。

可国外不是这样,国外的老师讲错了,或是学生提一个问题老师答不上来,他就会说这个问题我还不会。

学生说:

“你还不会?

你是老师呀。

”他就说:

“我跟你说,就是上帝也不是全能的。

我是老师,我也是平常人,所以我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

我们大家来讨论吧。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因为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对老师也是一种激励,是一种促进。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师生是平等的。

第二点是上课的方式,中国是注入式,或者说是我们这几年批判的应试教育下的灌输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教师单向的活动。

我一个人在黑板上用粉笔边写边讲,学生就边听边记就是了。

可是在西方,上课的方式基本是讨论式,还有就是自主式。

我们看了许多美国的电影或者是电视片,看到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课时,边讲边提问。

学生在下边也非常的自由和随便,时常发问,老师也很随意地和他对答。

在这种状态下展开互动式的讨论,讨论的效果如何呢?

因为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学生,学生自然就要思维,就要去对话。

那么学生提问题时,老师也就得考虑这个问题要怎样回答你。

互动式教学就可以把双方的思维活动和内心感受都调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

另外就是自主学习,国外是这样,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们的大学也一样,老师出一个题,你们自己下去准备资料,找相关的资料去查。

前不久,我看了一个电视,是讲美国的教育,主要是讲哈佛大学的教学方式。

记者问一个中国留学生说:

“你有什么感触?

”他说:

感触挺大的。

在国内学习时就是老师一个人讲,我们大家只有听的份。

一般老师也不会问学生什么问题。

但在哈佛就不一样了,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着讲着:

“喂,你是什么观点?

”开始时他们发抖哇!

为什么呢?

因为哈佛大学就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一位都没有。

他们讲台上站的那位老师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他们开始很紧张啊!

老师上课常常冷不防地指着学生让他来回答。

另外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像中国。

中国的老师在讲某个定理或是推导某个公式时,全是老师在演示、在推导,等于把这个过程直接塞给学生了。

但是他们不是这样,他们的老师提出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老师一个一个问题不断地问学生,问题就一层一层地深入,逐渐地就把这个结论启发出来了。

结果出来了,老师还说:

“嗯,你们的思维很好,很成熟嘛,很有创造力。

”好像这个成绩是学生本身的,这样就把大家的自信心和兴趣都提起来了。

他说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效果就跟中国大不一样了。

因为中国的老师在那里讲啊讲,哪个学生昨晚上没睡好觉,教师的讲课就像催眠术一样催着了学生。

因为没有互动,我不需要有要回答问题的精神准备,于是很松懈。

而国外的教学方式就很活泼、很民主、讨论得很热烈。

在那种气氛中学习,效果就特别不一样。

所以上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点是考试形式。

中国基本上还是在延续着科举考试制度。

考试的时候大家都答卷子,现在考试有一些变化,不用再长篇大论地写答案了,而是选择答案,删掉错误答案等等。

今年高考又有新的A卷B卷等不一样的形式。

另外,一个孩子从上学后,就小学、初中、高中,一层层的考试关过。

到了该考大学时,就一起去过“高考”关。

可是美国的升学考试就跟中国的升学考试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是按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定,究竟什么时候上大学,由自己来定。

比如说这个孩子自我发展得比较好,在比较早的时候,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学完很多课程,那他可能在高一的时候或者高二的时候就觉得我可以达到高考的水平了,他就去参加SAT的考试,拿到大学入学资格的证书。

拿到这个入学考试资格证以后,就可以随时去进大学了。

具体什么时候进大学也没有规定,也许他认为我还只有高一,还没到年龄,我还想玩两年再上,那你就还玩两年吧。

或者你拿到了证,你年龄也到了,但你突然觉得很累或者你有什么其他原因,想去旅游,也许搞掉一二年,等到你想去学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学。

同时也不受年龄局限,有很大年龄的大学毕业生,好几十岁了。

中国现在这方面也很好,打开了这个渠道,非常的好。

他们的大学里采用学分制,中国现在也很普遍了。

一年内你把所有的学分都积够了,你就可以毕业。

如果你采用马拉松式的学习,学了一年又去打一年工挣一年的钱,你再学一年,你可能学六年,或者是八年,只要学分积够了就可以不读了。

如果你想同时读两个专业,只要积分够了就可以了。

这就是国外的考试,跟中国的区别比较大。

第四点就是教育阶段。

这个区别也很大。

最近很多报刊杂志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中国的教育阶段是分段的,基本是两大段。

大学之前属于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教育中,一般是追求高难度的学习。

像中国小学生课本的难度是世界第一的,比其他中等水平国家的难度高了一个年级,甚至高了两个年级,这就是我们课本的难度。

另外中国在这些年有一些玩命的状态,特别重视小孩的早期教育。

但实际上变了味道,将早期教育变成了“提早学习”。

现在幼儿园特别普遍的是,中班就开始学生字。

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说,她们四岁的孩子一个学期要学130个字。

吓了我一跳。

天哪!

我们统编教材第一册也才只学130个生字。

还有“珠心算”遍地开花,很小的小孩就算啊算啊,手指头脚趾头都用上了。

唉,我觉得好累好累。

但我们很多的家长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早期教育。

真的不是啊!

现在国人就是把大学以前的教育叫做基础教育。

而且把大学的科目下放到高中,高中下放到初中,现在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表面看来确实非常棒。

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的各种竞赛,我们中国几乎可以拿到全部金牌。

所以很多外国人说,是不是应该把孩子送到中国去进行基础教育呢?

因为中国孩子太厉害了。

但是中国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问题在哪里?

中国的分段教育,进入大学了,才认为你积累够了,基础够厚了。

才可以让你进入研究,让你去接触课题,甚至于三年级以后才可以让你做课题研究,开始写论文。

中国的阶段教育就是在大学前把基础打得特别特别牢,难题偏题钻个够,到了大学以后,才开始研究。

所以中国学生没有研究能力,问题就在这。

而国外是怎么回事?

他们是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延续进行着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贯穿于一生,终生学习嘛!

最近有很多关于西方教育的报道,他们的小孩很小就开始培养他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从上小学就开始接触课题研究。

留美工作的黄全愈先生写了一本西方教育的书。

他发现国外小孩画画,只要你画,老师就说好,不管你画得像不像,不管你画得怎样的不可思议,老师都说好。

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孩子要画得很像,而且必须跟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一样了,你才是一个有天分的孩子。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这位作者说,他的儿子在国内五岁就开始学国画。

他先出国,有一次,儿子给他寄了一幅画,水墨画,竹子。

打开一看,他爸爸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呢?

非常像,非常像竹子,手笔都非常漂亮。

他很自豪,就拿给他们同事看,说:

看这画怎么样。

大家说:

哇,这一定是中国的大师画的,画得如此之好啊!

大家都非常赞赏。

结果他说:

这是我儿子画的,他只有六岁。

大家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美术天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来他爸爸就开始思考,开始关注中西方教育的区别点在哪里。

回国以后考察时,到了一个儿童美术班里去看,看见所有墙上挂的画都是一模一样的,都跟黑板上老师画的那幅画完全一致,而且千篇一律。

这时他才感到他的儿子不怎么样,如果全班同学都把那些画寄到美国去,他们全体都会是大师。

但是要他们创造一幅画,那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没有画过。

比如说,今天不画竹子,要画一条金鱼,画一匹马,那就完蛋了,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这就是“人云亦云”,照着我的画,完全是一种模仿。

而美国不是,他们可以任意画,可以画一个绿太阳,老师也说好啊,说不定哪天真出了个绿太阳呢!

他们就扶植孩子的想像力,这是创造力的基础。

还有,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写论文。

很多中国留学生把他们的孩子带过去以后,就觉得很后悔。

好像美国不怎么上课,特别随便,考试也特别松散,有的学校根本就不考试,就这学什么呀。

不像中国每天要做作业,一个字要写二十遍、三十遍,中国人觉得只有那样才学了东西。

于是很害怕,孩子到这儿能学到什么呢?

没想到儿子说,我要写论文了,他爸说:

“什么题目?

”,他说:

“《论东西方文化》。

”。

他爸说:

“这题目太大了,博士生还写不下来呢!

”后来就问:

“你打算写什么呢?

”他说:

“我已经想了一个礼拜,已经想好了。

”他爸说:

“你写什么呢?

”,他说:

“饺子,北京的饺子。

”啊,这个是中国文化,食文化。

于是他就把饺子是怎么做成的,皮是怎么擀的馅是怎么跑到皮里边去的,流程全写了;馅有多少多少种;饺子又有煮的、蒸的、煎的……他还真分了细目,它的种类、它的来源、它的风味等等。

看着还是挺完整的一篇论文。

这个家长大跌眼镜。

啊,西方教育还真是厉害,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琢磨:

我要把这些东西写成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应该包括哪几个部份,先后顺序应该……老师肯定是启发、指导过,应该从几大方面去考虑等等。

甚至于有孩子写了一篇论文《论老鼠的接受能力》就是智商之类的。

结果他的家长问他,这是一篇研究性的论文,你打算怎么做?

孩子真的做了一个笼子,笼子里就像迷宫一样,有的地方用布遮上了,有的地方用光电显示或声控之类的做埋伏。

老鼠跑啊跑,跑到布帘那儿,如果它冲过去了,就可以往前走。

第一次老鼠都不行,跑到那儿就停了,可是搞了几次以后,这个老鼠居然越过了光控、声控等机关跑出来了。

孩子就发现原来老鼠经过训练以后是很聪明的,他就下了这个结论。

这个试验过程他全部写了,试验有几个阶段,他把老鼠每次智力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作了一个归纳和总结。

你看,孩子从小学就写,中学继续写,到了大学,你说他的观察力、思考力、他的发散思维,他的联想思维,他的逆向思维,他的总结、归纳思维能力也全部训练出来了。

所以这种孩子出来就非常了不起吧,他肯定能创造出很多很厉害的东西。

西方贯穿一生的就是这种教育,不分阶段的。

这种教育不光是美国,西方的英国、法国、德国都差不多是这个味道的。

这是第四,教育阶段。

第五点是教育内容。

中国的教育内容重在基础理论。

这就不用讲了。

中国还有一个大缺点,就是轻实践,不重视实践。

还有就是科研和教学脱节。

我就有很深刻的体会,我大学毕业,学内燃机,我一出来就当老师。

当我讲课时,就发现跟我学的完全不一样。

我学的机型都很陈旧了,而面对的实际机型比较先进,等于我要重新学习。

这个结论不是我这代人得出来的,后来我问了很多人,大学毕业生都有这个感觉。

中国的大学实际上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东西。

那学的什么呢?

学的是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国外的教育内容紧密地结合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学和科研挂钩特别紧密,科研出什么新的成果,它很快就回馈到教育单位,教育单位就把这个新的成果,比如什么新发现或是什么公式,马上就引用到相关的领域里去。

这样学生就可以接受到最新的信息,就可以按照这个最新的去思考,在科技上就容易有新的发明和发现。

所以说教育真的不可以与科研脱节,我们脱节得太厉害了,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出来时没有什么用,三年以后,才真正开始能做事。

有这个感觉吧!

现在我招聘毕业生,我不要大学生毕业生,我觉得他们没有什么用,真的要摔打这么一阵,磨炼一阵,才能把学的基础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

这是很可悲的一种时间的浪费,也是可以说是生命的浪费。

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区别。

第六点就是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区别很大。

中国的教学定位到现在目前为止,基本是学士,大学本科毕业。

你们的孩子都很小,我不知道你们心里有没有对他进行定位,还没敢想?

我这里有一百多位家长,基本上现在能到我们壹嘉伊基地来的基本上是我们社会的中高层,一般是白领。

素质都很高的,而且因为素质高,所以特别重视教育,到处找最好的教育方案,很多人就找到我这里来了。

既然父母都是白领,当然就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历很高,可以理解,这是对的。

但是我觉得现在全民、全社会几乎都定了一个位了,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论这个孩子有什么方面的天分,或者他的智力怎么样、他的心理素质怎么样,反正用鞭子抽着赶着,也非得跨过高考这一关不可。

如果到不了国家划的线,我花钱也得让你进某一个学校,最后折腾到一张纸,某某大本的毕业文凭。

于是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就出现了很多混文凭的,还有假文凭。

实际上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悲哀,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

现在有很多人,你问他什么学历,他说:

“我大本。

”可是你对他稍微观察一下,发现他根本就不够格。

最后吃亏的是谁呢?

一是国家,一是用人单位,但是当发现你不能用时,会把你炒掉,最终吃亏的是你自己。

中国人为什么都要定位到大学毕业?

就是因为这几年国家形势发展得飞快,改革开放以后,用人单位用人的水平要求特别高,看毕业证看得特别厉害。

所以大家只能千军万马走这个独木桥。

另外很多中专,本来是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因为招不到学生,就改牌子,挂一个大专,专科牌子,搞些紧俏的专业。

结果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没有人做了,现在中国的情况是,高级技工几乎是空白,深圳的一位高级技工的月薪是六千元还招不到人。

现要有些人开始觉醒,说我是不是去读职业学校,去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长?

职业教育现在在中国被重视了,这个问题在80年代就曾经提起来过,三年高潮,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又重新提出来,很对,但是有点晚了。

前些天有人要我给参考一下填高考志愿,我看了一下各个学校专业的招生情况,明显感觉到技术人员的招生名额特别多,这就说明国家感觉缺了,这方面没人了,所以特别多地招机电、机械电力这方面的学生。

现在,职业性、技能性强的专业明显缺人的现象,就说明我们家长的定位太高了,都定到一个白领。

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是白领,这可能吗?

我觉得不现实。

西方的教育定位特别准确,他们的教育定位是根据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需要的高级的、中级的、甚至于低级的人群,我哪些方面需要人,我就按照这个需求来培养。

现在全世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是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他们分流是按孩子本人的兴趣来分流,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让这孩子开始考虑,你看你中学上什么学校,你是上职业学校,还是上常规学校,而且孩子可以考虑两年的时间。

他根据什么考虑呢?

根据自己爱不爱读书,还是爱动手。

说老实话,好多孩子愿意读书,我们长沙人就说:

“这个孩子很会念书。

”,那意思就是他很爱念书,他钻得进去。

可有些孩子是赶鸭子上架都上不去的孩子,但是他可能手特别巧,你何必不把他培养成为特别巧手的人呢?

国外就是这样,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当然孩子要参考家长的意见。

进了中学初中就分流出职业教育和常规教育两种;高中再进一步分流,就分流出高级职业学校;到了大学这个层次,再分流出更高级的职业学院,更高级的职业学院基本就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

这种职业教育培养出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甚至更高级的成了白领。

这没有什么好被人家看不起的。

所以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在世界上质量和可信度最好,因为他们在每一个职业教育的环节中除了学一定的理论,还直接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实习,而且在质量和诚信上要求特别严格。

产品质量在全世界都叫得响,每一道工序都特别精,也就说明他们对所有孩子在学习中要求达到的标准是特别准确的,你不行我就不让你毕业。

这个教育定位,中西方差别很大。

以上六点就是我总结的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第二个问题,就是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区别。

分五点来讲。

第一点是培养定位。

中国的儿子或女儿生下来是为了什么?

主要是为了香火,延续后代。

让他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如果生了女孩,就说:

我们家的根都没有了。

在这个前提下,许多无辜的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溺死了,就为了一个根,香火不要断了,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定位。

而西方人生下了孩子,他认为是生了一个社会人,一个自然人,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跟这个家庭没有什么生死攸关的关系,当然父子、母女肯定是血缘关系。

中国孩子的培养定位,是我的接班人,是我家的香火,于是自然就成为了家庭的一种私有财产。

你是我的,你为我们这个家庭去学、去工作。

所以这种观念就大不一样。

第二点是家庭的氛围。

家庭教育有很多种类型,从中国来看,以新的界定方式分为独裁型、溺爱型、民主型。

独裁型的就是家长我说了算,你爱听得听,你不爱听也得听,不听就来一顿棍棒,棍棒下出孝子,我就挨打长大的,我不是也成了才了,我照打我的孩子。

溺爱型的就不用说了,溺爱,溺就是淹死的意思,在爱里边淹死了,这种家庭占多数。

民主型的比较少。

而国外基本上是民主型的,父母和孩子只是一种朋友关系,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协商、讨论,互相尊重,而且外国有一种特别厉害的主观指导思想,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孩子一旦长到十八岁,你就必须要独立了。

如果你不出去,就会被大家耻笑,没有独立性。

所以国外的孩子从小就在民主独立下成长,甚至有时候让人觉得近乎残酷。

我看过一部电影,八十年代的,叫《狼的故事》,是写实写真的一部纪录片。

狼生下来,它妈妈把它哺育大了,到了一定时期,狼妈妈就开始轰它出去,赶它出去,咬它,结果这个小狼跑了。

后来这个小狼又回来了,它继续赶它,咬它,又把它赶走,最后那个小狼就不敢再回来了。

看着是这样残酷,实际上非常好,为什么?

逼它独立呀,你总不能一辈子跟着你的父母。

国外教育就是这样,十八岁你必须独立。

孩子从小就在这种氛围、这种观念、这种潜意识下长大。

他就觉得我如果不独立就不行,我就丢死了脸,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的来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我能不能独立生存。

这就是相当大的一个区别。

我们是溺爱型的、独裁型的家庭多,国外是民主型家庭占绝大多数。

第三点就是期望值的问题。

期望值跟培养定位有关系。

中国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这跟我们的国情有关。

你们这一代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国情决定的。

本来我们国家有一个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说法,现在生了一个独生子了,大家自然觉得相当珍贵,于是出现了“四、二、一”综合症。

四位老人,两个父母,另一个独生子。

“四二一”现象严重干扰了家庭的教育,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自然对这个孩子的希望更高,你们这代父母也是碰到了一个不大好的年代,有些人没有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愿望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就把这希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了。

总的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意念非常强烈,也就造成刚才那个结果:

绝对不能当工人,那他不又跟我一样了吗?

我们家又没有能出来一个出人头地的人。

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到一起,就造成了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的高。

但期望值高到底好不好呢?

期望值高是对的,但不能过高。

当你的过高的期望值达不到的时候,你的失落感就特别大。

因为你的失望,会导致你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问题。

你很可能会挖苦他,甚至于骂他、打他等等,这样就把他的心伤了,把积极性给挫伤了,会出现以后的很多问题。

因我这地方是收3到12岁的孩子,包括幼儿和小学生两部分。

幼儿部孩子的家长几乎全都对我讲:

“我的孩子非常聪明。

”,因为有句话叫做:

孩子只有自己的好,老婆都是别人家的好。

他只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他的优点,他的聪明。

他没有对比啊,他只有一个孩子。

一直到上小学之前,都是我的孩子最聪明、最听话。

因为没有参照物来对比衡量他,这个时候家长的心态都特别平和,期望值都特别高,望子成龙的心态也特别强。

但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长心态就不一样了,因为出现考试了,有考试分在那卡着;还有各种竞赛,人家得了他没得;还有在这个班、那个班里的拼搏……一下觉得接受不了:

原来我的孩子这么聪明、这么能干,怎么一进了小学就掉下来了,期望值陡降。

如果不懂得教育方法、不懂得儿童心理的话,他就会把期望值陡降的这种很颓丧的心态、很愤懑的心态一股子全撒到孩子身上。

“啊!

你怎么这么苯,你跟猪一样,你怎么不如谁谁谁,你将来只有扫马路的份了。

”结果怎么样呢?

儿童的心理是这样的,他们特别容易接受家长的暗示,因为他们不大会评价自己,不会很公正、很客观的评价自己,他们总是以成年人的评价来评价他自己。

你说他好,他就说:

“我不错,我妈妈表扬我了。

”你要说他不好,他就说:

“嗯,我是差点。

”你要说他扫马路,他可能将来就说:

“我是一个扫马路的材料。

”那他还学习吗?

他不学习了。

我们的很多孩子扼杀在谁的手里?

就是扼杀在他自己父母手里。

这里提到的期望值的问题影响面特别宽,特别深远。

而国外对孩子的期望值就没有这么高,家长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也就是说,你到了十八岁你走了,十八岁之前的教育是我的义务,是我的责任,我把你培养到十八岁,尽我的能力把你送到你该上的学校,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你今后怎么走,全靠你自己的能力去发展。

最后这个孩子就按照他自己的志向、他的兴趣,他的能力等等方面,在社会的某一位置定下来了。

国外就这样培养了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人。

他们的孩子没有很大的家庭压力,不像我们中国的孩子,压力这样大,这都是父母给的。

现在的家长们,给他们的孩子报了很多班,各种各样的班,孩子根本就没有休息,家长也很痛苦,说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快乐。

很多人问我说究竟应不应该上这么多班,我觉得没这个必要。

但是虽然我对他说了,可是当他又听说有什么新的班,别人说哪儿好,他就又把孩子送去了,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方面不如比别人了。

所以现在孩子压力特别大的原因,就是期望值过高造成的。

第四点就是教育模式。

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是我们封建社会的传统,就是家长意识。

我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这就是强加于孩子。

比如我想当医生,结果我没当成,我就非要自己的孩子当医生不可。

哪怕你不是个当医生的材料,我也非要你当,完成我未竟的事业,我就可以瞑目了。

就是在这种家长意识心态的影响下,逼着孩子赶潮流:

幼儿一定要送去学“珠心算”,小学生一定要去学“奥数”。

你的亲戚朋友的孩子送哪儿了,一打听,你送哪儿我也送,没完没了的送各种班。

孩子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积极性,都全然不顾。

另外,造成逼迫孩子学习的原因是素质教育进入了误区。

一提素质教育,大家就觉得是画画、弹琴、唱歌、跳舞、围棋、反正这些就叫素质教育,或者是智力开发,学习奥数、英语。

正因为这种现象,使得我们中国的儿童,几乎除了农村的儿童,全体城市的儿童都很辛苦,很累。

有的小学生跟我说:

“杨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