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78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docx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1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几乎每天都遇到)

重要说明:

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

如《素问·评热病论》曰:

“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

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

愿闻其说。

岐伯曰: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

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

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

外为阳,内为阴。

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

阳浮者热自发。

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

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

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

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

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注解:

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

太阳病为在表,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也,故可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

若不气上冲者。

即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

桂枝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

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腠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麻黄汤发其汗解表。

若误与桂枝汤,则必致实实之祸。

医者常须识此,慎勿误施也。

按:

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

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

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

若精气实于表。

只宜麻黄汤发其汗,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矣。

(举拙注:

和者,交相出入谓之和。

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为不和)

《伤寒论》第24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

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有刺风池、风府辅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5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

脉洪大,当是脉浮。

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

必是传抄有误,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

脉浮者,病仍在表,宜与桂枝汤和前法服之。

若其人形似疟状,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小汗出则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意同上。

外不解,法当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太阳病,先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审所以不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不愈。

因浮为在外,法宜汗解。

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病仍在外,故须与桂枝汤解外即愈。

按:

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宜桂枝汤解之,以汗下后亡津液也(举拙注:

亡津液者似应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详见:

各种禁汗的感冒治法)。

《伤寒论》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所致。

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

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荣卫和则愈。

《伤寒沦》第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脏无他病者,谓无其他内脏病。

言外之意病在外也。

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也。

此亦卫气不和所致,宜于其发作前,与桂枝汤发汗即愈。

《伤寒论》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

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为候,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

不过里热小便当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解之。

假设头痛且必衄者,宜与桂枝汤。

按:

该条首冠以伤寒,其无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与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与之。

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伤寒论》第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伤寒以麻黄汤发其汗,则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复烦,切脉浮数,知表热未解也,故宜桂枝汤更汗解之。

按:

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与麻黄汤,而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解:

太阳伤寒,医误下之,因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之谓。

下利清补不止,知已转属太阴虚寒里证,虽身疼痛,表还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后治其身疼痛。

假若下后,未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则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按:

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为定法,须记。

又与四逆汤,下利清谷已,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亦宜桂枝汤,自在言外。

《伤寒论》第95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也。

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

伤寒本不宜下,而医大下之,下后表不解,当与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以麻黄汤发其汗,一再误治,邪既内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恶寒也。

宜先与桂枝汤以解表,表解再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里。

按:

表里并病,若里实宜攻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定法,须记。

《伤寒论》第23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阳明病,虽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还未解也,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烦热解也。

但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此时发热属阳明。

若脉沉实,则已传阳明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则仍在表,日晡发热,正是时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伤寒论》第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此所谓太阴病,当指下利而言。

下利而脉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按:

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

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

葛根汤条谓太阳阳明合病,而此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葛根汤证为表实,桂枝汤证为表虚,异其称呼以示虚实不同也。

不过二方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其主治下利,当均为太阳阳明的合病。

若真是里虚寒的太阴病,即有表证,亦不可与桂枝汤先攻表,当与四逆汤先救里也。

《伤寒论》第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

下利而腹胀满,虚寒下利也,故虽身疼痛,法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按:

本条所述乃真太阴病的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亦宜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与桂枝汤以攻其表,可见上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伤寒论》第387条: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

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与桂枝汤小和其外。

按:

霍乱上吐下利,损人津液至烈,虽遗有表证未解,也不可过汗,则宜少与桂枝汤消息和解之,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注解:

产后风者,妇人产后患太阳中风也,虽延续数十日不解,表现为仍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知桂枝汤证未罢也。

病虽久,而桂枝汤证续在者,即宜与桂枝汤。

按:

运用方剂在辨证,只要见其证,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暂无关紧要。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应用,宜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

若体液充盈的表实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

有关具体的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验案】·例1·熊某,女,56岁,门诊病历一号:

22725,1964年8月20日初诊。

三个月来。

每日下午3~5点钟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

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

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

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例2·贺某,男,8岁,门诊病历号79322,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一周不退,每日上午11点30分出现发烧(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无他不适,苔白润,脉虚数。

证属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

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l点后尚有低烧(T37.2℃~37.5℃),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证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解:

“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

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谓。

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

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证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验案】任某,女,21岁,门诊病历号;49703,1965年12月l0日初诊。

昨日感冒,头疼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苔薄白,脉浮稍数。

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之证。

予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 克

结果:

上药服一剂证大减,二剂证已。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方剂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

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注解:

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疼痛。

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

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此宜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

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

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验案】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89520,l966年2月15日初诊。

左足肿疼己五六年,近二年加重。

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

现症:

左足肿疼,怕冷,走路则疼甚。

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

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麻黄100克,生姜12克,苍术12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

结果:

上药服七剂。

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冶疗前恢复快。

增川附子为9克继服,一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

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

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

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131,初诊日期1966年3月25日。

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

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

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制附片10克

结果:

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

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

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

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

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

伤寒得此脉,依法腹中当急痛,宜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谓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治,当已转属少阳,故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

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证不常见。

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里实,津液自和,即伤寒四证,亦当自汗而解。

假设不瘥,知已转属少阳,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

血少心气虚则悸。

表不解则烦。

小建中汤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

营气虚血少者,不可发汗。

中气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论中有明文,可互参。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

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

里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词。

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

衄者,为气冲热亢。

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

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

手足烦热者,为虚热。

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

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

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

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

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

妇人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例1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历号529,1966年6月l0日初诊。

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

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

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

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

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

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塘外,他无不适。

例2刘某,男性,28岁,1968年9月21日初诊。

一年来,胃脘时痛,同时见前阴抽痛,多治无效,苔薄白,脉弦细,此属表虚里寒之证,与小建中汤三剂诸症已。

麻黄汤(麻甘桂+杏)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9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

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

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

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条: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

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

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形状,详见小柴胡汤条,可互参。

《伤寒论》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

发烦目暝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

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

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按:

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

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

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

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的说法。

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伤寒论》第51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

脉浮,为病在表的脉应,若无汗则宜麻黄汤发其汗。

《伤寒论》第52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

脉浮数,为表有热的脉应,宜麻黄汤发汗解之。

按:

以上二条均属简文,证已详于前,故只举可发汗的脉应论之。

《伤寒论》第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

太阳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拖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致阳气重于表,邪无从出,体液上冲因致此。

有因衄而解者,如46条。

也有虽衄而不解者,即本条。

按:

表实宜发汗,若迁延不发汗者,往往因阳气重于表而致衄。

亦有因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论为虽衄而表不解者,故以麻黄汤发汗以解表,表解则衄亦必已。

又必与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相鉴。

所谓衄家是指长时鼻衄的病,由于久失血,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

因汗夺津液,必益虚其血液也。

而本条所述是宜汗不汗,体液上冲而致衄,发汗表解而衄亦自止。

《伤寒论》第235条: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