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500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docx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一

暖通空调专业知识-通风

(一)

(总分:

52.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52,分数:

52.00)

1.下述有关有效热量系数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热源的高度增加,有效热量系数数值减小

∙B.热源的辐射成分占总散热量百分比增加,有效热量系数数值加大

∙C.热源的占地面积与房间的面积之比增加,有效热量系数数值加大

∙D.有效热量系数越大反映热源总散热量散人房间的热量越大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二版教材》,选项D错误,应为“散入工作区的热量越大”。

2.某高层建筑地上共10层(无地下室),其中裙房四层、塔楼六层,塔楼部分的一防烟楼梯间靠外墙,塔楼每层楼梯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为2m2;裙房部分的同一座防烟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均无可开启外窗,排烟设计正确的应为下列哪一项?

∙A.防烟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均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B.仅防烟楼梯间的前室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C.仅防烟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D.防烟楼梯间前室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3.重庆市某建筑采用管道风降温,正确的应为下列哪一项?

∙A.影响地道降温效果的因素只有地道长度

∙B.相同的地道,空气流速增加,降温效果越好

∙C.相同的空气流速,断面大的地道,降温效果越好

∙D.相同的空气流速,相同截面的地道越长,降温效果越好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选项ABC均存在问题,只有选D了,但选项D的描述其实也不严密,因为超过一定长度后再增加长度降温效果不会“越好”。

4.用活性炭净化有害气体,下列哪一项论点是错误的?

∙A.活性炭适用于有机溶剂蒸汽的吸附

∙B.活性炭不适用于处理漆雾

∙C.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均可采用水蒸气法

∙D.吸附物质的浓度低,吸附量也低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5.一般通风系统常用的4-72系列离心风机的叶片基本形式,应是下列哪一项?

∙A.机翼型叶片

∙B.径向式叶片

∙C.轴向式叶片

∙D.后向板型叶片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6.关于除尘设备的说法,正确的应是下列哪一项?

∙A.随着入口含尘浓度的提高,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相应增加

∙B.脉冲吹袋式除尘器的最低过滤风速一般在1.0m·s左右

∙C.静电除尘器适用于含有比电阻较高的粉尘的气体除尘

∙D.几何相似的旋风除尘器,压力损失基本不变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7.如下图所示,采用静压复得法计算的均匀送风系统中,ΔPX为风机吸风段的阻力,ΔP1、ΔP2、ΔP3分别为风机送风管1、2、3管段的计算阻力,ΔPK为送风口阻力。

当计算风机所需要的全压P时,以下哪项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A.P=ΔPX+ΔPK

∙B.P=ΔPX+ΔP1+ΔPK

∙C.P=ΔPX+ΔP1+ΔP2+ΔPK

∙D.P=ΔPX+ΔP1+ΔP2+ΔP3+ΔPK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风机的全压,应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压力损失之和;静压复得法:

通过改变管道断面尺寸,降低流速,克服管段阻力,维持所要的求的管内静压。

参考《二版教材》及《红宝书》。

根据《三版教材》,风机全压为风机动压和静压两部分之和,即P=Pd+Pj;也是风机出口气流全压与进口气流全压之差。

风机入口与大气相同,可认为静压为大气压,那么其相对压力(相对大气压)就为零,则其全压就应是动压Pd0,那么到风机处(空气被风机加压前),其全压应为该处动Pd0-ΔPx;根据《三版教材》可知,实现均匀送风的基本条件是保持各个测压孔静压相等,进而两孔间的动压降等于两侧孔间的压力损失(也就是说静压不损失,动压损失)。

故风机出口的全压为:

Pd0+ΔP1+ΔP2+ΔP3+ΔPk(风机吸入口和压出口风量风速没变化,故动压未变,均为Pd0)风机压出口和吸入口的全压差为:

(Pd0+ΔP1+ΔP2+ΔP3+ΔPk)-(Pd0-ΔPx)=ΔPx+ΔP1+ΔP2+ΔP3+ΔPk;即风机全压为:

ΔPx+ΔP1+ΔP2+ΔP3+ΔPk。

8.下列有关除尘器问题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旋风除尘器灰斗的卸料阀漏风率为5%,会导致除尘器效率大幅下降

∙B.经实测袋式除尘器壳体漏风率为3%,是导致除尘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C.袋式除尘器的个别滤袋破损,是导致除尘器效率大幅下降的原因

∙D.袋式除尘器的滤袋积灰过多,会增大滤袋的阻力,并使系统的风量变小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7.2.4.2条,允许漏风率为5%;

9.以下有关静电除尘器性能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和其他高效除尘器相比,静电除尘器的阻力较低

∙B.可处理400℃以下的高温含尘气体

∙C.对于粒径1~2μm以上的粉尘,静电除尘器的效率可达98%~99%

∙D.静电除尘器最适宜的粉尘比电阻范围是1011~1012%Ω·cm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根据《二版教材》,该范围为高阻型,不适合,应为正常型。

10.关于全面通风的说法,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时,应从建筑物内温度最高的区域排风

∙B.送入房间的清洁空气应先经操作地点,再经污染区域排至室外

∙C.全面通风时,进出房间的体积风量相等

∙D.气流组织不好的全面通风,即使风量足够大也可能不能达到需要的通风效果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11.应用于相关工艺过程,外部吸气罩控制点的最小控制风速,哪一项是错误的?

∙A.铸造车间清理滚筒:

2.5~10m/s

∙B.焊接工作台:

0.5~1.0m/s

∙C.往输送器上给粉料:

0.5~0.8m/s

∙D.有液体蒸发的镀槽:

0.25~0.5m/s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12.当静电除尘器进口含浓度高时,会产生下列哪一种现象?

∙A.反电晕放电

∙B.电晕闭塞

∙C.扩散荷电速度大于碰撞荷电速度

∙D.二次飞扬现象加剧,使除尘效率下降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13.外部吸气罩应用于下述工艺过程时,所采用的最小控制风速,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磨削:

2.5~10m/s

∙B.喷漆室内喷漆:

0.5~1.0m/s

∙C.快速装袋:

0.5~0.8m/s

∙D.槽内液面液体蒸发:

0.25~0.5m/s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14.锅炉房的油箱间、油加热间、油泵间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是下列哪一项?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第15.1.1条,锅炉房的油箱间、油加热间、油泵间属于丙类厂房,此外,锅炉间属于丁类厂房,燃气调压间属于甲类厂房。

15.采用吸附法去除有害气体,错误的选择应是下列哪一项?

∙A.用硅胶吸附SO2、C2H2

∙B.用活性炭吸附苯、沥青烟

∙C.用分子筛吸附CO2、NH3

∙D.用泥煤吸附恶臭物质NOx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16.在燃气锅炉房烟气排除系统设计中,以下哪一项为错误?

∙A.公共建筑用气设备的水平烟道不宜超过6m

∙B.水平烟道的坡度应有0.003坡向用气设备

∙C.烟囱出口的排烟温度应高于烟气露点15℃以上

∙D.烟囱出口应设置风帽或其他防倒风装置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第10.7.6条~第10.7.7条:

0.01的坡度。

17.下述四种关于“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叙述,哪一项不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的规定?

∙A.指无处理设施后,排气筒污染物任何一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B.指无处理设施后,排气筒污染物任何一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最大值

∙C.指处理设施后,排气筒污染物任何时刻浓度不得超过的限值

∙D.指处理设施后,排气筒污染物任何一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18.改变通风机特性曲线实现运行调节,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改变通风机转速

∙B.改变管网中的阀门开度

∙C.改变通风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

∙D.改变通风机叶片角度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19.某乙类单层生产厂房,建筑面积4000m2。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上应设防火阀的地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处

∙B.风管穿越防烟分区处

∙C.风管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的两侧

∙D.风管穿越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建规》第10.3.12条、第3.3.1条、第9.4.2条:

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

20.以下关于除尘器性能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与袋式除尘器相比,静电除尘器的本体阻力较低

∙B.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与除尘器入口的气体密度、气体速度成正比

∙C.除尘器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对漏风率数值的要求,旋风除尘器要比袋式除尘器小

∙D.袋式除尘器对各类性质的粉尘都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在含尘浓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好的除尘效果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21.在锅炉房的油泵间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其换气次数应是下列哪一项?

∙A.6次/h

∙B.8次/h

∙C.10次/h

∙D.12次/h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22.调节风阀除需要设计文件和制作要求或外购产品质量进行质量检验外,当工作压力应是下列何项时,还要求生产厂提供(在1.5倍工作压力能自由开关)强度试验合格证书?

∙A.P>500Pa

∙B.P>700Pa

∙C.P>800Pa

∙D.P>1000Pa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23.下列有关影响除尘设备性能的粉尘特征的论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粉尘的密度分为真密度和容积密度

∙B.计算除尘设备分级效率时,采用按粒数计的颗粒粒径分布

∙C.分割粒径dc50是指旋风除尘器分级效率为50%时,对应的粉尘粒径

∙D.易于被水润湿的粉尘称为亲水性粉尘,而一般为dc<5μm时,粉尘很难被水润湿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24.有关除尘器效率、阻力的变化规律的关系,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除尘器的全效率越大,其穿透率就越小

∙B.旋风除尘器的效率随粉尘的分割粒径增大而提高

∙C.袋式除尘器的阻力随处理风量的增加而增大

∙D.粉尘的比电阻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电除尘器的效率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25.某高层公共建筑内不具备自然排烟的中庭,体积为20000m3,设计选取合理的机械排烟量应是下列哪一项?

∙A.不应小于80000m3/h

∙B.不应小于91000m3/h

∙C.不应小于102000m3/h

∙D.不应小于120000m3/h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根据《高规》第8.4.2.3条,20000×4=80000m3/h,取102000m3/h。

26.单跨热车间自然通风进、排风窗(局部阻力系数相等)面积与中和面位置,下列哪一项为正确?

∙A.进风窗面积越大,中和面越靠近排风口

∙B.进风窗面积越大,中和面越靠近进风口

∙C.排风口面积越大,中和面越靠近进风口

∙D.进、排风口增加同样的面积,中和面位置不变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27.通风系统运行状况下,采用毕托管在一风管的某断面测量气流动压,下列测试状况表明该断面适宜作为测试断面?

∙A.动压值为0

∙B.动压值为负值

∙C.毕托管与风管外壁垂线的夹角为10°,动压值最大

∙D.毕托管底部与风管中心线的夹角为10°,动压值最大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根据《二版教材》,在测定动压时如发现一个测点出现零值或负值,表明气流不稳定,有涡流,该断面不宜作为测定断面。

如果气流方向偏出风管中心线15°以上,该断面也不宜作测量断面(检查方法:

毕托管端部正对气流方向,慢慢摆动毕托管使动压值最大,这时毕托管与风管外壁垂线的夹角即为气流方向与风管中心线的偏离角)。

(1)按《二版教材》可选C,但其描述实际上有问题,如下图所示:

[*]从A视图可以看到,即使毕托管与风管外壁垂线的夹角为0°,毕托管测量端与风管中心线的夹角也可以大于15°的,所以光凭毕托管与风管外壁垂线的夹角无法判断实际气流与风管中心线的夹角大小,应该要看测量端与中心线的夹角情况(可以通过毕托管静压接口的方向一起判断)。

故上述答案中选D应是对的(若所谓毕托管底部就是指测量端)。

(2)该题给出的是结论,但考的是测试方法。

测试过程中,正确的测试方法要求毕托管端部始终要“正对”气流方向,只能“摆动”毕托管进行检查,不能“转动”毕托管。

测试方法出现错误时,转动了毕托管,就会出现图中的现象。

(3)《三版教材》:

测动压时如发现任何一个测点出现零或者负值,表明气流不稳定,该截面不宜作为测定截面。

如果气流方向偏出风管中心线15°以上,该截面也不宜作为测量截面。

28.风道中安装的消声器,当要求消声频谱范围覆盖低、中、高频带时,正确选择的消声器应是下列哪一项?

∙A.阻性消声器

∙B.抗性消声器

∙C.阻抗复合消声器

∙D.共振型消声器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29.氨制冷站的氨压缩机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正确的应是下列哪一项?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30.通风柜的排风方式,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冷过程用下部排风

∙B.热过程用上部排风

∙C.发热量不稳定过程,上下设排风口

∙D.排除热的有害气体时,排风口应设在下部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31.有关通风机的论述,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通风机的全压等于出口气流全压与进口气流全压之差

∙B.通风机的全压等于出口气流全压

∙C.通风机的轴功率大于有效功率

∙D.通风机的风压系指全压,它为动压和静压之和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二版教材》:

通风机的风压系指全压,它为动压和静压之和,通风机的全压等于出口气流全压与进口气流全压之差。

32.设置全面通风时,当散放气体的密度比空气轻,宜从房间哪个区域排出?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中部偏下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33.用吸附法除去气体中有害物质,吸附剂的动活性与静活性的关系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动活性大于静活性

∙B.动活性小于静活性

∙C.动活性稍大于静活性

∙D.动活性等于静活性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34.设计燃气锅炉房,下列做法哪一项正确?

∙A.当采用双管供气时,每条管道的通过能力按锅炉房总耗气量的65%计算

∙B.燃气配管系统适用的阀门选用明杆阀

∙C.燃气放散管出口高出屋脊1.5m

∙D.燃气管道穿越基础时,有条件时需设置套管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根据《二版教材》,选项A选项应为75%,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根据《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第13.3.4条,选项C应为2m。

35.某局部排风系统,排除一种易爆气体,其排风量应按风管内该气体的浓度不大于爆炸浓度下限的一个百分比进行计算,则该百分比应是下列哪一项?

∙A.50%

∙B.55%

∙C.60%

∙D.65%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36.某工业厂房内的粉尘浓度为6mg/m3,该种粉尘的接触限值为8mg/m3,当该厂房的机械送风系统采用部分循环空气时,该系统送入工作场所的空气中粉尘浓度应不大于下列哪一项?

∙A.4mg/m3

∙B.3mg/m3

∙C.2.5mg/m3

∙D.2mg/m3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37.根据规范规定,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火灾危险性分类是哪一项?

∙A.属于甲类生产厂房

∙B.属于乙类生产厂房

∙C.属于丙类生产厂房

∙D.属于丁类生产厂房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38.某三层建筑,热回收型换气机的新风进风口、排风口布置方式最合理的应是下列哪一项?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39.为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铸造化铁用冲天炉除尘设计采用了带高温烟气冷却装置的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两级除尘系统,关于该除尘系统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第一级除尘的旋风除尘器的收尘量要多于第二级袋式除尘器的收尘量

∙B.旋风除尘器重要作用之一是去除高温烟气中的粗颗粒烟尘

∙C.烟气温度超过袋式除尘器规定的上限温度时,只采用旋风除尘器除尘

∙D.烟气温度不超过袋式除尘器的设计上限温度,却出现了袋式除尘器的布袋烧损现象,原因是烟尘的温度高于烟气温度所致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

(1)《二版教材》:

旋风除尘器亦可以作为高浓度除尘系统的预除尘器,与其他类型的高效除尘器合用,在于其他类型高性能除尘器串联使用时,应将旋风器放在前级,故选项A正确;《二版教材》:

旋风器适用于工业炉窖烟气除尘和工厂通风除尘;旋风除尘器具有可以适用于高温高压含尘气体除尘的特点,故选项B正确;《工业通风》(第四版),注意在高温烟气除尘系统中,烟气温度是烟尘温度的最低温度。

原因在于通常监测的烟气温度,而烟尘温度又往往高于烟气温度,尤其是采用局部排风罩进行尘源控制的除尘系统或具有热回收装置的除尘系统,故选项D正确。

当使用温度超过滤料耐温范围时,通常采用的含尘烟气冷却方式有:

①表面换热器(用水或空气间接冷却);②掺入系统外部的冷空气。

且题意亦说明了该设计采用了带高温烟气冷却装置,故选项C是错误的。

(2)选C,因为“只采用旋风除尘器除尘”就达不到要求的净化效率了,违背了题目中“为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前提。

选项A是正确的,“第一级除尘的旋风除尘器的收尘量要多于第二级袋式除尘器的收尘量”,原因是第一级除尘器首先接触烟尘,其作用如选项B所述,而粗颗粒烟尘的质量大,穿过第一级除尘器而进入第二级除尘器时,烟尘粒径分布已经发生了变化,粗颗粒烟尘比例大大减少。

选项B是正确的,这是第一级除尘器的作用。

选项C是错误的,题目中已经给出“设计采用了带高温烟气冷却装置”,应用得当,烟气就不会对袋式除尘器产生烧损作用了,所以,不是“只”采用旋风除尘器除尘。

选项D是正确的,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

选项A的实质是哪一级除尘器收尘量多,而不是怎样设置除尘器。

40.关于通风系统的设计,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通风机的风量除满足计算风量外,还应附加设备和风管的漏风量

∙B.一般送风系统的风管漏风附加率为5%~10%

∙C.除尘系统的风管漏风附加率为10%~15%

∙D.管网计算中应考虑管道的漏风量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41.对每一种有害物没计排风量为:

尘,5m3/s;SO2,3m3/s;HCl,3m3/s;CO,4m3/s。

选择最少全排风量为下列哪一项?

∙A.15m3/s

∙B.9m3/s

∙C.6m3/s

∙D.5m3/s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暖规》第5.1.13条:

当数种溶剂(苯及其同系物、醇类或醋酸酯类)蒸气或数种刺激性气体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应按各种气体分别稀释至规定的接触限值所需要的空气量的总和计算全面通风换气量。

除上述有害气体及蒸气外,其他有害物质同时放散于空气中时,通风量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

具有刺激性才叠加:

SO2+HCl;有毒,无刺激性不能叠加。

42.平时为汽车库,战时为人员掩蔽所的防空地下室,其通风系统作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应设置清洁通风、滤毒通风和隔绝通风

∙B.应设置清洁通风和隔绝防护

∙C.战时应按防护单元设置独立的通风空调系统

∙D.穿过防护单元隔墙的通风管道,必须在规定的临战转换时限内形成隔断。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43.对污染源产生的工业有害物进行源控通风设计,经计算对每一种有害物设计的全面排风量分别为:

粉尘,5m3/s;SO2气体,3m3/s;余热,6m3/s;余湿,4m3/s。

以下所列的最低全面排风量,哪一项是正确的?

∙A.18m3/s

∙B.10m3/s

∙C.8m3/s

∙D.6m3/s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44.下列设备所采用的排气罩,哪一项是错误的?

∙A.粉状物料在皮带运输机卸料处采用外部吸气罩

∙B.油漆车间大件喷漆采用大型通风柜

∙C.砂轮机采用接受式排气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