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448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docx

接触网计算使用说明

 

软件说明书

软件安装与卸载

支柱装配计算说明

吊弦安装计算说明

软横跨预配计算说明

附录

 

第一章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1.1该软件由一张程序光盘(或四张软盘)和一个与之配套的加密狗组成。

1.2加密狗串接在打印机出口端子上。

1.3软件安装:

打开计算机进入WINDOWS95/98/NT桌面,将光盘安装盘或软盘第一张盘放入驱动器,直接选定该软件所在的驱动器打开,然后双击SETUP文件,按照对话框提示即可完成安装。

1。

4卸载时,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找到“接触网计算软件”,将其删除即可。

第二章支柱装配计算说明

2.1开始,执行“接触网计算软件”程序,进入软件计算一级主菜单,选定“支柱装配计算”栏,依次可完成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数据及字符输入、计算、显示及打印输出。

2.2字段说明

2.2.1零件库1

支柱中下孔距(米)

套管绞环上部长(米)

支柱中上孔距(米)

套管绞环下部长(米)

导线高度(米)

臂上定位环长(米)

结构高度(米)

钩头鞍子长(米)

正线承力索张力(牛)

定位管卡子长(米)

正线悬挂自重(公斤)

套管双耳长(米)

侧线承力索张力(牛)

锚支卡子长(米)

侧线悬挂自重(公斤)

悬吊滑轮长(米)

轨距(米)

反定位管抬头(米)

套管双耳间距(米)

1)支柱中下孔距------------支柱地线孔至腕臂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

2)支柱中上孔距------------支柱拉杆或压管底座孔至腕臂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

3)导线高度----------------导线距两面轨连线中心点的距离

4)结构高度----------------悬挂点处承力索距离导线的垂直高度

5)正线承力索张力----------正线承力索的补偿张力

6)正线悬挂自重------------正线承力索与导线单位重量之和

7)侧线承力索张力----------侧线承力索的补偿张力

8)侧线悬挂自重------------侧线承力索与导线单位重量之和

9)轨距--------------------两内轨间的垂直距离

10)套管绞环上部长----------套管绞环在腕臂上方的有效长

11)套管绞环下部长----------套管绞环在腕臂下方的有效长

12)臂上定位环长------------定位环垂直腕臂方向的有效长

13)钩头鞍子有效长----------钩头鞍子的实际有效长

14)定位管卡子长------------从定位管中心算起到固定螺栓的有效长

15)套管双耳长--------------从腕臂中心到固定螺栓的有效长

16)锚支卡子长--------------从定位管中心到承力索固定点的距离

17)悬吊滑轮长--------------悬吊滑轮的有效长

18)反定位管抬头------------定位管端头相对水平的抬头值

2.2.2零件库2

装配类型

上底座长(米)

非支偏移(米)

上底座通长(米)

非支承力索抬高(米)

下底座水平长(米)

非支定位环抬高(米)

下底座竖直长(米)

非支导线抬高(米)

腕臂扣料(米)

非支定位器抬高(米)

定位器长(米)

支柱斜率(毫米/米)

定位器开口(米)

辅定位器开口(米)

软定位器开口(米)

辅软定位器开口(米)

承力索下降(米)

1)装配类型----------------支柱的装配形式代号详见代号说明

2)上底座长----------------上底座水平有效长

3)上底座通长--------------上底座长与悬式绝缘子和其相关连接件长之和

4)下底座竖直长------------腕臂底座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长

5)下底座水平长------------腕臂底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长

6)腕臂扣料----------------腕臂与棒式绝缘子连接处至棒式绝缘子单耳处的长度

7)定位器长----------------定位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

8)定位器开口--------------定位点至定位管中心的垂直高度

9)软定位器开口------------导线至软定位器在腕臂上定位环的垂直距离

10)承力索下降--------------承力索高度相对于正常结构时高度所下降的高度

11)非支偏移----------------非工作支相对工作支的水平偏移

12)非支承力索抬高----------非工作支承力索相对于工作支承力索垂直高度

13)非支导线抬高------------非工作支导线相对于工作支导线垂直高度

14)非支定位器长------------非工作支定位器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

15)支柱斜率----------------支柱受力后产生的每米挠度

16)辅定位器开口------------另一支导线到定位管的垂直距离

17)辅软定位器开口----------另一支导线到腕臂上定位环的垂直距离

2.2.3装配类型说明

1)ZZZ:

直线直链形正定位中间柱

2)ZFZ:

直线直链形反定位中间柱

3)ZZ:

直线半斜链形正定位中间柱

4)ZF:

直线半斜链形反定位中间柱

5)R900—4000QW:

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中间柱

6)R300—900QW: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中间柱

7)R1200—4000QN:

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中间柱

8)R900—1200QN: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中间柱

9)R300—900QN: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内中间柱

10)R900—1200SY: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双压管中间柱

11)R300-900SY: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内双压管中间柱

12)ZZF1:

直线非绝缘转换柱

13)ZZF2:

直线非绝缘转换柱

14)ZR900—4000QWF1:

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

15)ZR900—4000QWF2:

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

16)ZR300—900QWF1: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

17)ZR300—900QWF2: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非绝缘转换柱

18)ZR1200—4000QNF1:

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

19)ZR1200—4000QNF2:

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

20)ZR900—1000QNF1: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

21)ZR900—1000QNF2: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

22)ZR300—800QNF1:

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

23)ZR300—800QNF2:

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非绝缘转换柱

24)ZZJ1:

直线绝缘转换柱

25)ZZJ2:

直线绝缘转换柱

26)ZZJ3:

直线绝缘中心柱

27)ZR900—4000QWJ1:

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

28)ZR900—4000QWJ2:

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

29)ZR900—4000QWJ3:

曲线半经为900—4000米曲外绝缘中心柱

30)ZR300—900QWJ1: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

31)ZR300—900QWJ2: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转换柱

32)ZR300—900QWJ3:

曲线半经为300—900米曲外绝缘中心柱

33)ZR1200—4000QNJ1:

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

34)ZR1200—4000QNJ2:

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

35)ZR1200—4000QNJ3:

曲线半经为1200—4000米曲内绝缘中心柱

36)ZR900—1000QNJ1: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

37)ZR900—1000QNJ2: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

38)ZR300—800QNJ1:

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

39)ZR300—800QNJ2:

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转换柱

40)ZR300—800QNJ3:

曲线半经为300—800米曲内绝缘中心柱

41)YXDCZ:

压型道岔柱

42)LXDCZ:

拉型道岔柱

43)LYXDCZ:

拉压型道岔柱

44)R900-1000QNY:

曲线半经为900-1200米曲内中间柱。

2.2。

4支柱拉杆型号表

拉杆长下限

拉杆长上限

拉杆型号

1.255

1.605

12

1.605

1.655

14

1.655

2.005

16

2.005

2.155

18

2.155

2.505

21

2.705

3.005

26

3.005

3.500

30

1)拉杆长下限---------------------拉杆与调节板的最短有效长度

2)拉杆长上限---------------------拉杆与调节板的最长有效长度

3)拉杆型号------------------------根据调节板的孔位优先选用短拉杆的型号

2.2.5支柱原始数据

区间(车站)名

线型

支柱号查找

XXX区间

单线(复线)

XXX车站

单线(复线)

支柱号

      

悬挂类型

线型

侧面限界(米)

转换柱中跨距(米)

支柱埋深(米)

锚柱跨距(米)

支柱斜率(毫米)

锚柱侧面限界(米)

拉出值(米)

锚柱半宽(米)

曲外超高(米)

下锚方式

曲线半经(米)

钩头鞍子偏移(米)

斜腕臂长(米)

悬挂滑轮偏移(米)

1)区间(车站)名---------------所要计算区间或车站名

2)线型------------------------------所在车站或区间的单复线形式

3)支柱号查找---------------------查找所要显示输出的支柱号

4)支柱号---------------------------支柱编号

5)线型------------------------------悬挂的正、侧线形式

6)侧面限界------------------------轨面连线的中心点距支柱内缘的水平距离

7)支柱埋深------------------------地线孔相对于轨面的埋深

8)支柱斜率-------------------------支柱大于内直的倾斜率

9)拉出值----------------------------定位点偏移受电弓中心的距离

10)曲外超高-------------------------支柱所在位置的曲线处外轨与内轨的高差

11)曲线半经-------------------------支柱所在位置的平面曲线半经

12)斜腕臂长-------------------------平头腕臂时所采用的斜腕臂的长度

13)转换柱跨距----------------------两相邻转换柱的跨距值

14)锚柱跨距-------------------------锚柱至相邻转换柱的跨距值

15)锚柱半宽-------------------------锚柱轨面处的宽度值一半

16)钩头鞍子偏移-------------------钩头鞍子受力后的水平偏移值

17)悬吊滑轮偏移-------------------悬吊滑轮受力后的水平偏移值

2.2.6计算支柱

间(车站)名

支柱号

XXX区间

XXX车站

 

起始支柱号终止支柱号

计算关闭

1)支柱号----------------------------所输入的支柱号目录

2)起始支柱号----------------------输入所需计算的起始支柱号

3)终止支柱号----------------------输入所需计算的终止支柱号

4)计算-------------------------------执行支柱计算按扭

5)关闭-------------------------------关闭计算窗口按扭

2.2.6支柱装配输出数据

区间支柱号支柱号查找

装配类型

拉杆通长(米)

压管2(米)

非支绞环位置(米)

拉杆型号

套管双耳间距(米)

非支定位环位置(米)

拉杆孔位(孔)

平头腕臂长(米)

非支压管1(米)

定位点(米)

平头腕臂上定位环位置(米)

非支压管2(米)

腕臂长(米)

非支拉杆通长(米)

非支麻股线长(米)

绞环位置(米)

非支拉杆型号

套管绞环双耳至定位点长(米)

臂上定位环位置(米)

非支拉杆孔位(孔)

直吊弦位置(米)

麻股线长(米)

非支定位点(米)

上底座安装高度(米)

压管1(米)

1)区间------------------------------计算支柱所在的区间

2)支柱号---------------------------被计算的支柱号

3)支柱号查找---------------------输入所要查的支柱号

4)装配类型------------------------所计算支柱的装配形式

5)拉杆通长------------------------拉杆与调节板组合的有效长

6)拉杆型号------------------------所选用的拉杆型号

7)拉杆孔位------------------------从套管绞环侧数,应安装的调节板孔位

8)定位点---------------------------从定位管上定位环到臂上定位环的水平长度

9)腕臂长---------------------------从套管绞环到腕臂下端头的长度

10)绞环位置------------------------从棒式绝缘子单耳孔中心到臂上套管绞环的长度

11)臂上定位环位置---------------从棒式绝缘子单耳孔中心到臂上定位环的长度

12)麻股线长------------------------麻股线的有效长度

13)压管1----------------------------双压管时第1根压管的长度(含棒式绝缘子的长度)

14)压管2----------------------------双压管时第2根压管的长度(含棒式绝缘子的长度)

15)套管双耳间距-------------------臂上套管双耳到套管绞环的距离

16)平头腕臂长----------------------平头水平腕臂棒式绝缘子单耳孔中心至套管双耳的长度

17)平头腕臂定位环位置----------平头腕臂柱的斜腕臂上定位环至棒式绝缘子末端单耳孔中心的距离

18)非支拉杆通长-------------------非工作支拉杆与调节板组合的有效长

19)非支拉杆型号-------------------非工作支选用的拉杆型号

20)非支拉杆孔位-------------------非工作支选用的调节板孔位

21)非支定位点----------------------非工作支从棒式绝缘子单耳孔中心到臂上定位环的长度

22)非支绞环位置-------------------非支套管绞环到棒式绝缘子单耳孔中心的长度

23)非支臂上定位环位置----------非支臂上定位环到棒式绝缘子单耳孔中心的长度

24)非支压管1-----------------------非支双压第1根压管有效长(含棒式绝缘子长度)

25)非支压管2-----------------------非支双压第2根压管有效长(含棒式绝缘子长度)

26)非支麻股线长-------------------非工作支麻股线的有效长

27)套管双耳至定位点长----------平头腕臂定位环至套管双耳的距离

28)直吊弦位置----------------------中心柱直吊弦的位置

29)上底座安装高度----------------上底座距下底座两孔中心的距离

2.3计算步骤

1)进行常用数据库数据核对(按照数据单位)并修改

2)进行原始数据输入时,按照区间(车站)名—支柱号—装配类型—各项实测参数逐项输入并保存。

3)计算时,选定需计算的区间或车站名,输入计算的起始支柱号,按计算扭即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

4)需输出结果时,按打印扭即可输出结果。

此结果作为支柱预配的依据。

2.4计算注意事项

1)拉出值正负号确定:

以拉向支柱侧为正,反之则为负。

2)超高的正负号确定:

以靠近支柱侧高为正,反之则为负。

3)支柱倾斜率正负号确定:

以大于内直为正,反之则为负。

4)支柱埋深正负号确定:

以地线孔高出悬挂轨面为正,反之则为负。

5)±0拉出值,计算机不能识别,为不影响计算结果,请输入一个很小的拉出值,前面以正负标明定拉出值的方向。

6)计算模型皆按标准图设计,在说明书后附有支柱装配图号及示意图,请使用时参照选用。

7)转换柱部分输入值的正负号规定(承导线抬高均为正)

●ZZF1: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ZF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900-4000QWF1: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负

●ZR900-4000QWF2: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300-900QWF1: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负

●ZR300-900QWF2: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1200-4000QNF1: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1200-4000QNF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R900-1000QNF1: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900-1000QNF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R300-800QNF1: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300-800QNF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ZJ1: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负

●ZZJ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ZJ3: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900-4000QWJ1: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负

●ZR900-4000QWJ2: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900-4000QWJ3: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300-900QWJ1: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负

●ZR300-900QWJ2: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300-900QWJ3:

拉出值为正,水平间距为正

●ZR1200-4000QNJ1: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1200-4000QNJ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R1200-4000QNJ3: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R900-1000QNJ1: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900-1000QNJ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R300-800QNJ1: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负

●ZR300-800QNJ2: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ZR300-1000QNJ3:

拉出值为负,水平间距为正

第三章吊弦安装计算

3.1开始,执行开始/程序/接触网计算软件/进入计算软件一级主菜单,选定“吊弦安装计算”栏,依次可以完成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数据及字符输入、计算、显示及打印结果输出。

3.2字段说明

3.2.1吊弦常用数据库

悬挂类型

导线高

悬挂单位自重

接触线单位自重

承力索额定张力

接触线额定张力

预留弛度率

吊弦线夹扣料值

1)悬挂类型------------------------承导线型号

2)导线高---------------------------导线高度

3)悬挂单位自重------------------悬挂的每米重量(包括吊弦重、承力索和导线重)

4)接触线单位自重---------------接触线的每米重量

5)承力索额定张力---------------承力索设计的额定补偿张力

6)接触线额定张力---------------接触线设计的额定补偿张力

7)预留弛度率---------------------接触线的预留弛度值

8)吊弦线夹扣料值---------------承力索的顶面与导线的底面至吊弦环两端的长度之和

3.2.2吊弦分布

跨距下限

跨距上限

吊弦根数

未知间距数

左-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右

1)跨距下限--------------------------吊弦布置数量相同的跨距范围的最小值(包括该值)

2)跨距上限--------------------------吊弦布置数量相同的跨距范围的最大值(不包括该值)

3)吊弦根数--------------------------分布在该跨距范围内吊弦的总数量

4)未知间距数-----------------------该跨距范围内吊弦间距未确定的数量

5)左—1------------------------------该跨距内左支柱悬挂点至第一根吊弦的间距

6)1—2--------------------------------第一根吊弦至第二根吊弦的间距

7)2—3--------------------------------第二根吊弦至第三根吊弦的间距

8)3—4、4—5、5—6、6—7、7—8、7—8、8—9、9—10各间距类推

9)10—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