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205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一) 七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地球及其陆地和海洋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证据:

由远而近的船、卫星照片、麦哲伦首环航

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2、地球的运动

轴心

周期

方向

角度

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24时(一天)

自西向东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66.5度,且平行移动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

公转

太阳

365.25天(一年)

自西向东

形成四季

五带划分极昼极夜

二分二至: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23.5°N)上,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上,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夏热原因:

光照时间长且偏角小(单位地面获得热量多)

五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时区:

地球绕轴自转,地面轮流接受日照,15经度一小时,全球按经度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呈香蕉状,头在两极,赤道处最肥,跨经度15。

同时区内时刻完全相同,相邻时区差一小时,东早。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的15度范围称中时区(伦敦时间)。

北京为东经116度,属东八区。

中国时钟一般以北京为准,称北京时间。

日本和韩国首都在东九区,比我们早一个小时。

华盛顿为西五区,比我们晚13时。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

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是正球体

意义: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赤道:

到两极等距的纬线,是最大纬线,地球最长圆。

两极:

地轴与地面交点,北极是地面所有点的正北方

名称

定义

线线关系

经纬线关系

长 度

指向

起点和终点

半球划分

经线

连接两极的半圆

相交于两极

所有经线都与纬线垂直相交,称经纬网

相 等

南北

本初子午线、180度

西经20、东经160度

纬线

垂直地轴的圆

平行(两极缩为点)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赤道(最长的纬线

东西

赤道(0)、两极(90)

赤道(0)

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二)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

①图例和注记:

每个地理事物的标志,水用蓝色斜体字

②方向,A无坐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有指向标---先把地图旋转,把北方朝自己眼睛正前方;C经(南北)纬(东西)网。

③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表现形式:

a.数字式b.文字式c.线段式。

性质:

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所以看地图先要看地图名。

2、地形图的判读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1、等高线地形图,类似由厚度一样、形状大小不同的饼迭在一起,大的饼在下面。

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山地五种不同形态: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图的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陆地地形: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称山区,占中国陆地总面积2/3。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点: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地形地势与气候:

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海底地形:

大陆架:

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海沟: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三) 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海洋与陆地:

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陆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

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

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亚洲与欧洲大陆是一整体合称()大陆地跨寒温热的洲是(亚洲)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

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洲分界线:

亚、欧: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

亚、非: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亚、北美:

白令海峡。

南、北美: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

从大到小排列: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陆的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

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火山与地震带:

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移动的大洋板块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

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中国多地震。

第二部分 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

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常用词有—--四季如春(昆明),长夏无冬(海南),冬暖夏热(长江一带)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书本46面图3.6)

气温:

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最寒冷的大洲为南极大陆。

世界降水的分布: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通常情况下: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世界“干极”:

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最大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

最大的非洲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秦岭淮河以南至江南)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东北、华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国西北)。

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

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4、人类活动与气候:

气候恶化: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第三部分从世界看中国

1、优越位置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

大洲大洋---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纬度(光热)--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云南、广西、广东、台湾被北回归线穿越,海南全在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2、辽阔的疆域。

陆地大国:

①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

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多(14个)

海洋大国:

①辽阔海域,邻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

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③隔海相望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最东: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最西:

新疆帕米尔高原(73°E);东西跨五个时区,直线长5000余KM,

最南:

曾母暗沙(4°N);最北:

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处(53°N)南北长约5500KM。

众多的邻国:

接壤的国家共有15个(顺口溜):

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

印尼马文菲日韩。

3、34个省级行政

现行行政区划: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23345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二宁四西(川藏)青甘陕,内海台重北上天,九七九九港澳来。

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位置(书八年级上册第7、10面)

(二)、众多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第五次人口普查: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

目前人口数为13亿多。

中国的人口特点: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

疏密不均划分线:

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东南人口稠密,西北稀疏。

人口多处特点

人口少处特点

东部地区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的人口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1、民族: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

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个)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

壮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3、民族风情: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等。

第四部分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势地形

1、三级阶梯分界线:

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2、地势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从地形剖面图上也得出该结论)。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

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

(1)地形特征:

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山区:

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占我国陆地的2/3。

常见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

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

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

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

被美誉为;四川盆地:

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

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3)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二)、中国的气候

1、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温北寒,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最冷-黑龙江的漠河夏季最低青藏高原;最热地方:

新疆的吐鲁番。

根据活动积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降水最多地方:

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我国可以划分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灾害天气:

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

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三)、河流和湖泊

1、内外流。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

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

鄱阳湖。

2、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海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海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长度

5464KM

6300KM(见附录3)

三段分界

宜昌(湖北),湖口(江西九江)

河口,孟津

开发

水能宝库(上游)、黄金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

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

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滚滚长江:

呈“V、W”字形,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荆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概况

1、什么是自然资源:

人们从自然界获得并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矿产资源如矿石、油气短时难以恢复,非可再生。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自然资源由于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

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财富之母,“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

总量丰富、类型齐全;⑵劣势:

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类型齐全: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

我国草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

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等。

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

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季风区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3、“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三)水资源 (3月22日世界水日)是生命之源,又是工农业原料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问题):

⑴水资源短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⑵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上:

夏秋多、冬春少(解决办法有“兴建水库”)②空间上: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即东南多,西北少(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

2、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关。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

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

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②保护水资源③兴建水库④跨流域调⑤处理并防止水污染⑥植树造林等。

第六部分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

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交通运输发展变化:

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2、经济发展先行官

3、目前分布特点:

密集西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三横五纵”)

东西向:

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

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5、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

(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

徐州:

(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

(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

(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

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

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

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划分依据:

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

差异很大。

原因: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400MM等降水线以东)。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②西部地区(400MM等降水线西)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因为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